科技流行病学研究的科技进步_非典型肺炎论文

科技流行病学研究的科技进步_非典型肺炎论文

科技攻关流行病研究的科技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病论文,科技论文,进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疾病防治策略的科学。在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流行病学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理论,对我们揭示“非典”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03年4月25日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成立后,科技攻关组确定了“治病救人、控制扩散、安全有效”的工作原则,把开展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的研究列为突出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制定了“集中利用我国已有的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现场资源,探讨非典型肺炎病原的来源、传播机制和流行规律,为预测流行趋势和制定有效控制非典型肺炎的发生、传播的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的指导思想。组织有关单位,通过团结协作、集成优势,在广东、北京等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病毒体外生存规律、出院病人是否排毒等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确定了非典型肺炎病毒体外环境存活时间。科技攻关组组织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采用模拟标本,研究并确定了非典型肺炎病毒体外环境生存与抵抗能力,认识了病毒体外生命过程,为非典型肺炎的综合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体常见的三种排泄物(痰、粪、便、尿液)和血液中,非典型肺炎病毒能长时间保持活力。在24℃条件下,在痰中和粪便中存活约5天,在尿液中存活约10天,血液中可存活15天;2、在室内条件下,滤纸、棉布、木块、土壤、金属、塑料、玻璃等表现可存活3天。

二、研究评价了目前正在应用的几种消杀制剂和手段的效果。科技攻关组组织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对目前正在应用的几种消杀制剂和手段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按照卫生部推荐的浓度,在几分钟内,完全可以杀死粪便和尿液中的非典型肺炎病毒;2、应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在距离为80-90厘米、强度大于90μw/cm2条件下,30分钟可杀灭体外非典型肺炎病毒;模拟5月份北京地区上午10点晴天的自然条件,紫外线强度为4-5μw/cm2,3小时可杀灭体外非典型肺炎病毒。3、非典型肺炎病毒对温度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存活显著下降。无血清培养条件下,37℃可以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

三、已进行的科学研究表明出院病人没有传染性。科技攻关组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北京市安贞医院等单位,对出院患者是否排泄病毒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从北京CDC数据库的记录中找到非典型肺炎出院病人共363人,其中临床诊断病人244人,疑似病人119人。共涉及15个区县的66家医院。找到联系电话的166人,其中电话号码能打通者112人,100名出院的非典型肺炎患者接受了采样。其中94人提供了漱口水,93人提供了粪便标本,92人同时提供了漱口水和粪便标本,82人提供了血清标本。1.采用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抗体(IgG)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检测了82人的血清标本,47例呈阳性,35例呈阴性。2.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使用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大学达安基因有限公司提供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盒(ICR),对北京市已出院非典型肺炎患者的94份漱口水标本和93份粪便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同时,军事医学科学院利用RT-PCR方法,对41名出院的患者的痰液和粪便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已出院的非典型肺炎患者,没有排毒现象,不存在传染性。科技攻关组将继续这项研究,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完善研究结果。为了继续深入这项研究,科技攻关组将提供实验室检测技术服务,开展专项服务,由专人登门取样(希望出院的非典型肺炎患者给予配合。热线电话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010-61739580)。

四、初步确定与非典型肺炎病人密切接触者隐性感染的可能性很低。科技攻关组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卫生局,广东省卫生厅,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采用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抗体(IgG)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开展了非典型肺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对广东和北京的546名临床诊断病人的血清检测的结果表明,IgG抗体阳性率为62%。同时,对广东1067例密切接触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一线医护人员和流调人员血清进行了检测,IgG阳性率为2.2%,与正常人群本底水平相近。初步研究表明,与非典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无隐性感染现象。科技攻关组将进一步深入这项研究。

五、初步研究表明潜伏期非典型肺炎患者传染可能性很小。科技攻关组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水潭医院等单位,对非典型肺炎爆发过程中两例传播链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其中一例中共追查与传播链相关的接触者207人,传播链4代,发病36人;另一例中共追查与传播链相关的接触者275人,传播链4代,发病41人。这两个案例中共追查到潜伏期密切接触者158人,无一人发病。

六、建立了非典型肺炎国家控制与预敬地理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科技攻关组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利用已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空间和时间上,对确诊和疑似两类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按照不同指标和空间位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并在地图上进行了空间位置标定。该系统已经于5月20日投入运行,目前正将2万份北京市密切接触人员的调查表录入地理信息系统并实现时空定位,一周内将全部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可提供给北京市应用。

七、建立了非典型肺炎流行的短期和中期分析预测方法。科技攻关组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科院遥感所,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最新疫情数据,采用SIR模型,建立了短期和中长期趋势预测方法。并重点对北京市一周内新增确诊病人数进行了预测,预测误差在10%范围的天数达到总预测天数的66.7%。从5月第一周起,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研究,根据传染病的传播机理和数据本身的特点,分别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Richards模型。综合各模型的预测结果,北京市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预计最高值在2600-2800之间,在6月初新增确诊病例将在总体上降到个位数。

标签:;  ;  ;  ;  

科技流行病学研究的科技进步_非典型肺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