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撞击将日本群岛与亚洲大陆分开?

陨石撞击将日本群岛与亚洲大陆分开?

一、陨石撞击使日本列岛从亚洲大陆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何岸[1](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张哲坤[2](2020)在《古太平洋俯冲对华北克拉通陆内变形及岩浆作用的制约》文中提出东亚大陆濒临西太平洋,至少从早侏罗世开始大地构造演化受到来自西太平洋板块(古太平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叠加作用的影响。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对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如华北克拉通破坏、燕山运动、华南大陆再造过程、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和大规模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于古太平洋俯冲的详细过程,以及与燕山运动和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和不足。本文选择中国东部典型的构造带及岩浆岩为对象,开展详细的构造变形及岩浆岩分布研究,试图通过中国东部构造-岩浆耦合特征,揭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历史以及对东亚大陆的影响。东北亚地区广泛发育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岩浆活动及增生杂岩带,是研究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细节过程的绝佳位置。本文通过对华北北缘、山东半岛、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及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统计梳理发现:侏罗纪的岩浆岩和矿床分布近似呈NNW向展布,并且显示从早侏罗世到晚侏罗世由NE向SW迁移的特征,指示侏罗纪古太平洋向SW方向俯冲;白垩纪岩浆岩和矿床分布近似呈NE向,并且显示从NW向SE迁移,指示古太平洋板块白垩纪向NW方向俯冲并向SE方向后撤。我们认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可能发生在晚侏罗世,由SW转为NW。另外,我们发现:早侏罗世郯庐断裂带局部复活,朝鲜半岛湖南剪切带发生强烈的右行韧性剪切活动,日本船津剪切带也发生强烈的右行韧性剪切;而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发生强烈的左行走滑运动,湖南剪切带和船津剪切带发生强烈的左行脆性剪切活动,同样指示了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SW方向俯冲而早白垩世俯冲方向转为NW向。华北克拉通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晚中生代发生强烈的陆内造山运动,伴随着广泛的岩浆活动与Mo?Cu?Au成矿作用。早中侏罗世(190?160 Ma)南秦岭大巴山向SW发生逆冲推覆形成弧形构造带,该时期大别-苏鲁造山带也发生显着的抬升剥蚀。值得注意的是,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与华南板块碰撞拼合完成并转为碰后伸展,以广泛发育A型花岗岩、环斑花岗岩、煌斑岩为主要特征。因此,秦岭-大别山造山带早中侏罗世的陆内造山活动应该与古太平洋板块向SW俯冲远程效应密切相关。从160 Ma开始,秦岭-大别造山带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以及斑岩型-矽卡岩型Mo?Cu?Au矿床,岩浆岩显示了高的氧逸度特征。此外,山阳-柞水地区出露一系列与斑岩铜矿相关的高镁埃达克岩,地球化学指标显示高镁埃达克岩来源于古太平洋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因此,我们认为160Ma可能为转折点,标志着秦岭-大别构造体制由挤压开始转为伸展,这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SW转为NW向密切相关。燕山运动的提出至今近一个世纪,关于其时空范围和动力学背景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详细的构造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燕山运动是晚中生代环华北克拉通周缘强烈的陆内造山运动,构造行迹应该与缝合带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WE向或NE向。该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阴山-燕山构造带发生广泛的向南或向北的逆冲构造并伴随着右行走滑活动,秦岭-大别造山带也发生强烈的左行走滑断裂和逆冲构造,中国东部郯庐断裂带发生显着的左行走滑活动,太行山构造带发生显着的挤压抬升。我们认为这与古太平洋板块向NW方向俯冲挤压促使华北克拉通向欧亚大陆内部楔进,沿着克拉通边缘和构造薄弱带发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这个认识得到了沙盘模拟实验的很好验证。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机制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认识,但目前基本形成共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这个过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板片俯冲到底有什么物质贡献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华北北缘云蒙山岩体、房山岩体具有非常高的氧逸度特征,统计发现高氧逸度岩浆在华北非常广泛。研究表明,高氧逸度特征既不是来源于基底岩石,也不是通过岩浆演化过程逐渐累积,而是氧化性物质输入导致。至少从早侏罗世开始华北克拉通就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经历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大量的板片释放的流体和熔体进入地幔楔并交代地幔楔,使其逐渐发生氧化,在此过程地幔楔的强度逐渐降低,是克拉通破坏的前奏。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发生重要的岩石圈减薄,大量的氧化的镁铁质岩浆底侵与长英质岩浆混合可能是高氧逸度岩浆形成的主要途径。燕山运动和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古太平洋俯冲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容易被混淆,本文提出了一个模型来简要阐述三者之间的联系。燕山运动主要以中晚侏罗世(170?165 Ma)和早白垩世(140?135 Ma)两期挤压幕为主要特征,所以该时期古太平洋以向西方向俯冲为主要运动方向;而135 Ma之后,华北克拉通发生岩石圈减薄和破坏,以强烈的伸展变形和广泛的岩浆活动为主要特征,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板片后撤的过程。因此,燕山运动和华北克拉通破坏均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只是分别对应了在不同的俯冲时期并具有不同的俯冲方向和角度。房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一个同心环状岩体。研究表明它是一个多批次岩浆脉动增量生长的岩体。岩体主要由四个侵入单元组成并包含丰富的镁铁质包体。通过详细的锆石U-Pb定年表明,岩体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活动在132.5?128.7 Ma之间。岩浆从深部岩浆房抽提并快速上升在10?16 km浅部地壳就位。锆石的微量元素、Hf同位素组成表明四个侵入单元和镁铁质包体的特征显着不同,指示它们分别来源不同的岩浆批次。这些岩浆来源于下地壳水平,是通过镁铁质岩浆及分异的残余熔体以及部分熔融的地壳熔体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基于锆石CL图像,我们发现镁铁质包体中出现4类锆石,包括类型1(深源晶和自结晶)、类型2(捕获晶)、类型3(核-边结构)、类型4(重结晶),它们记录镁铁质岩浆的整个演化历史。部分类型1锆石并不是形成于侵位水平,而是形成于深部岩浆房,被侵位的岩浆裹挟上来的。大部分的类型2锆石是镁铁质岩浆穿过浅部岩浆房从粗粒二长岩中捕获的。类型3锆石显示核-边结构,指示捕获的锆石在镁铁质岩浆继续生长的过程。类型4锆石呈现了分区结构或补丁状结构,显示类型1锆石与熔体相互作用,富Th-REE-P的锆石逐渐被替代形成富Hf的锆石和磷钇矿等,暗示了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混合过程。本文展示了锆石成分和形貌研究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工具来揭示复杂的岩浆演化系统。

牛树银,真允庆,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张福祥,陈超[3](2019)在《再论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的相互关系——从研究日本列岛—松辽盆地深部构造得到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板块构造及地幔柱构造学说日臻完善,已广泛受到中国地学界和地勘界的赞同和应用。论文是从对两者形成时代和板块驱动力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行了分析、讨论与商榷。主要是通过对自太平洋西缘的俯冲带,经日本列岛—日本海—长白山—松辽盆地的地质情况,根据最新的地震层析资料分析、研究,初步认为均与板块俯冲、碰撞和挤压作用及地幔柱活动的形成机制密不可分。由于当前对板块及幔柱运动年代学测定的精准度,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故提出"板块构造与幔柱构造相辅相成"的概念模型,无疑对今后松辽盆地深部勘查油气资源、长白山地区监测和预防火山灾害工作,都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但对松辽盆地的冷幔柱运移及成藏时代集中在57~40 Ma的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殷昭鲁[4](2015)在《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向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贪欲和历史原因,钓鱼岛从一个没有争议的岛屿变成了一个有“问题”的岛屿。因此,“从历史上来看,它是战后遗留的领土争端;从国际法来看,它是领土主权的归属问题;从海洋开发来看,它涉及未来东海石油与海洋资源的开发问题。”近年来,中日因钓鱼岛问题争端频仍。此争端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及战略布局,而且也牵动了东亚,乃至世界的神经。诚然钓鱼岛问题表面上是中日两国的领土主权之争,而其内里却充斥着大国间的战略选择与利益博弈。因此对钓鱼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更有对国家利益现实的关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籍可以证明。明朝永乐年间的《顺风相送》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有关钓鱼岛岛名记载的最早的文献,这足以体现中国对钓鱼岛最早的发现和“命名权”。并且明清两朝历届册封使的使录对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则更为翔实,这些使录不仅把钓鱼岛等岛屿作为中琉航道的航标,而且也明确指出中琉之间的界线为“黑水沟”,或是琉球姑米山。不仅如此,钓鱼岛在明清两朝还被纳入到中国海防的范围之内,《筹海图编》、《台海使槎录》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所以从钓鱼岛的发现、命名及使用和管辖上来看,钓鱼岛属于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日本、琉球与西方等国的古文献和地图也对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历史事实给予了佐证。因此,对这些事关钓鱼岛历史文本的梳理与解读,是我们研究钓鱼岛问题的基础,也是我们主权诉求的源流。晚清以降,由于中国国运式微,激发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之心。早在1885年,日本政府就指使冲绳县政府对钓鱼岛等岛屿进行窥伺和调查。通过对该时期日本与冲绳县之间往来文书的梳理和解读,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日本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窥伺经过了最初的迟疑、搁浅,而甲午战场的胜利,使得日本最终有恃无恐,假胜利之威,乘胜追击,窃占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对日本窃占钓鱼岛经纬的分析,也可以显示出,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之下清日两国的衰兴与实力消长。因此把钓鱼岛问题放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和考察,从源头上寻觅日本窥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行径,使我们更能有力驳斥日本对钓鱼岛的“领有”主张。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不仅事关中日两国,还与美国息息相关。钓鱼岛问题的美国因素集中体现在美国战时及战后对东亚的战略布局,尤其与美国的琉球战略密切相关。无论是战时对琉球地理情报的搜集,还是战后旧金山会议上寻求对琉球的排他性托管,抑或是20世纪70年代的冲绳“归还”无不体现了美国的战略利益安排。但是美国这种战略利益安排却因对琉球的地理界域错误性认知以及对本国利益的考量把本属于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挟裹其中,到冲绳“归还”时与日本私相授受而终于酿成中日间的钓鱼岛问题纠葛。但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所谓的“行政权归还不涉及主权”的“中立立场”,这实际上是美国假“中立之名”,而行逃脱历史责任之实。美日私相授受中国领土,引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和抗议。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由于中国大陆同美日两国还没有改善和建立外交关系,再加上联合国的席位还被台湾当局霸占,所以在对外交涉上面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在此期间仍积极地与相关学者研讨应对钓鱼岛争端策略,并向外发表声明,表达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在中日建交前后,中国领导人以中日关系大局为重,提出了钓鱼岛问题“搁置”起来的想法,得到了日本领导人的赞同。《中日友好条约》签订前后,发生“钓鱼岛渔船”事件,在中国领导人的妥善处理之下,很快平息下去。随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再次表达了在钓鱼岛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并与日本的领导人达成共识。钓鱼岛争端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其附近海域发现了潜在的石油资源。琉球政府在美国和日本政府怂恿和支持之下,在战后首次发声,坚持对钓鱼岛“拥有”主权,并在钓鱼岛上设立界碑等标志物。作为对美琉当局举措的反制,台湾当局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不过此时台湾当局的着重点在于对钓鱼岛海域附近大陆架石油资源开发问题,与美国石油公司合作开采石油。但当钓鱼岛争端表面化后,在强大的保钓运动压力之下,台湾当局开始在钓鱼岛主权诉求立场上日趋坚定,开始与美日交涉,但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国际地位,以及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有求于美日,最后还是没有改变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的事实。钓鱼岛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搁置争议”的默契以来,中间虽有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行为,但是总体发展还算良性。但是新世纪以来,日本部分领导人和右翼势力为了政治上的考虑,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特别是2012年的钓鱼岛“国有化”事件使钓鱼岛争端陡然升级。中国以强硬的战略布局打破了日本对钓鱼岛的“单独管控”局面,实现了“交叉管控”,而日本也采取战略应对,同时美国也加强对亚太的战略资源投递,以获得更多权益。在这场中美日的战略博弈中,使得钓鱼岛问题更趋复杂。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孤悬于东海上的几座岛礁,钓鱼岛问题已经由一个事件变成了一个符号。这种符号凸显的是中日之间领土主权的争执、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对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以及东亚场域中大国利益的博弈。总之,钓鱼岛问题的研究要以宏观的视野进行看待,以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纵的方面来看,以历史的长时段来了解其因果延承;从横的方面看,把其放在国际格局变动下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中把握其脉动。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仍在继续,从目前来看解决的前景虽不甚明朗,但是我们应有未雨绸缪的精神,为此在钓鱼岛问题提出以下三个展望:两岸合作乃维护领土主权之幸;中日应寻求和平解决以破解零和博弈之殇;而中国自身应大力提升国力以应不时之需。

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峰,李亚萍,孙桂华,朱志新,冯乾文,王励嘉,张晓卫[5](2014)在《中国大陆主要变形系统》文中认为地壳中的构造变形是已有岩石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空间位置变化的产物,因而是资源勘查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不可忽视的重要地质现象。然而,地壳中的构造变形能否像岩石及岩石组合一样,也可以为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重建提供约束,在已有文献中没有系统的论述。文中针对这一问题,在系统研究了全球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形系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同时形成的、具有不同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的各种构造变形的集合,并根据其产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将其划分为11种类型。基于这一认识,在系统收集研究了中国大陆已有构造变形资料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的14个变形系统,探讨了中国大陆构造分区和构造演化的几个问题。根据与全球典型变形系统的对比,基于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主要变形系统的时空分布,笔者提出:(1)中国东部新生代伸展变形系统的成因主要与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有关;(2)中国东部海域可能隐伏有中生代晚期弧陆碰撞带;(3)中国东部白垩纪地球动力学环境可能类似于现今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型大陆边缘;(4)秦岭山脉南北两侧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挤压构造变形可能是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陆缘碰撞的远程响应;(5)敦煌—阿拉善地块在早古生代期间是中国大陆独立的第四大古陆块体;(6)西准噶尔和西天山北部属于哈萨克斯坦古板块北部增生边缘,准噶尔—吐哈盆地基底及其以北的东准噶尔和阿尔泰山属于西伯利亚古板块古生代增生边缘;(7)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东侧的原黑龙江群是大兴安岭地区西伯利亚古陆古生代增生边缘的向东延伸,不是侏罗纪增生杂岩或早古生代碰撞带的残片;(8)中国北方及邻区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次碰撞造山。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变形系统的初步研究,表明变形系统的研究可以为大陆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和古地球动力学环境的重建提供重要的约束。

赵薇[6](2014)在《白鸟库吉的中国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鸟库吉(1865-1942)是日本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日本东洋史学体系的构建,其研究成果至今仍为国内外东亚史、亚洲史研究者重视,学术影响深远。白鸟库吉的史学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同时注重实际调查,研究成果大多同当时的社会活动相关联,这成就了他宏阔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上,具有西方学术背景的白鸟库吉开辟了日本实证主义史学研究的先河,并将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史学研究,可谓推陈出新、独树一帜;通过为学术研究寻找政治依托及学术讨论等,白鸟库吉还组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奠定了日本东洋史学东京文献学派发展的基础。学术研究,不可能脱离时代。白鸟库吉曾不止一次地表白自己的学问是“纯学术的”,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只从单个具体研究对象看来,其关于东洋史的研究是站在学术立场上的学术研究;但纵观白鸟库吉的整个学术生涯,深入剖析白鸟库吉的研究结论,将其还原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我们看到,他通过“学术”,彰显了近代日本的“国威”,其学术研究进程与日本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侵略步骤相吻合,从最初的对朝鲜史的研究,到“满洲”、中国,再到亚洲其他民族的研究,以及最后关于蒙古的研究无一不是追随、配合日本对朝鲜、“满洲”、中国乃至亚洲的侵略步伐。白鸟库吉的史学研究核心是围绕着中国展开的,本文以白鸟库吉学术研究开展的时间为序,全面讨论其中国观问题。主要以白鸟库吉的朝鲜史、“满洲”问题、“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的设立、国体论、时局论、中国文化论以及蒙古史等作为研究对象,对白鸟库吉提出的“满洲中立地带论”、“尧舜禹抹杀论”、“中国文明停滞”论等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从中剥离出白鸟库吉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此外,还将目光扩展到亚洲,从白鸟库吉对亚洲的研究态度、立场观点等来进一步挖掘其中国观的本质与内涵。由于以白鸟库吉为首的日本东洋史学家在确定“东洋”的范围时是把日本排除在外的,所以作为对比研究,本文还对白鸟库吉的“皇国史观”、“日本优越论”等问题做以细致分析,以进一步明确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亚洲观的时代性及政治意义。本文在采用史料辨析、逻辑论证等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把白鸟库吉的整个学术生涯按照研究重点和倾向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从白鸟库吉自身不同的研究重点与方向上定位白鸟库吉中国观的形成、发展和扩展。同时,在白鸟库吉的每个学术阶段中展开横向研究,分别关注不同时期的研究动机、学术背景、具体内容等,以明确白鸟库吉中国观的本质与内涵,并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揭示隐藏在白鸟库吉中国观背后的日本东洋史学的学术倾向,探寻白鸟库吉中国观与战时日本政府和军部对中国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白鸟库吉关于日本东洋史学的研究是站在学术立场上的学术研究,但研究带有浓厚的情意性倾向,首先,其中国观是带有浓厚情意倾向的中国观。其次,白鸟库吉关于日本东洋史学的研究就是基于对中国资料、古迹等“有形”的文化攫掠与“疑古”、“抹杀”等“无形”的文化攻击基础之上,所以,其中国观是渗透文化侵略的中国观。再次,无论从白鸟库吉的学术研究路线、学术研究内容还是学术研究理论上来看,其中国观都起到了为现实政治服务的目的。日本东洋史学是伴随着日本对朝鲜、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而建立起来的,而白鸟库吉的学术不但在思想上配合了日本“大陆政策”的进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巩固日本政局,为日本对外侵略提供理论依据的作用。所以,其中国观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中国观。

束必铨[7](2014)在《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 ——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文中提出古往今来,制海权的争夺、获取和行使始终是大国走向海洋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决定大国命运兴衰的关键。拥有制海权首先意味着获得海上作战行动的自由权和掌握海上军事斗争的战略主动权;其次,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上安全、促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和体现作为海洋强国国家的国际地位等。纵观海权强国的崛起和地位的确立,无不与其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在制海权争夺中采取了有效的政治、军事战略和正确的作战战术有关。本文的中心问题就是探讨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示意义。通过近代以来的美日、美苏、美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海权争夺,试图对以下三大问题进行论述:(1)大国制海权争夺贯穿并塑造了亚太的近现代史;(2)中国在大国制海权争夺中的地位、角色和作用历经重要演变;(3)中美制海权争夺要求中国推进现代制海权建设。这三大问题贯穿本文的始终,也是本文展开论述的主体部分。本文通过制海权理论的相关研究,构建起一套制海权与大国互动的分析框架,认为在地缘政治背景下,海权、海战、政治属性和海军战略的互动决定着制海权的发展态势、性质和方向,并将近代以来的大国制海权发展模式分为海权国家、陆权国家和海陆国家间关系三种,这些模式对于不同国家的安全战略、海军战略和制海权争夺方式等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制海权争夺过程中,美日、美苏、美中是不同时期的主要行为体,他们的互动塑造了亚太政治力量格局与安全秩序。中国在这些制海权争夺战中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再从边缘逐步进入中心的过程。大国制海权争夺的历史给予中国制海权建设有着惨痛的教训,也有着宝贵的经验启示。中美制海权争夺将呈现长期化的态势,既有滑向美日冲突的可能,也有陷入美苏对抗的可能,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和海洋权益维护。中美必须探寻良性竞合的可能,为大国制海权争夺寻找第三条道路。此外,历史与现实告诫我们,中国必须建设现代制海权来引导、塑造地区海洋安全态势。现代制海权是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也是古老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必经阶段。现代制海权要拓展军事、经济、政治、法律、外交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为大国安全竞争、利益协调建立竞合共生关系提供可能。现代制海权在重视对海区有效管辖方面,更为突出对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有效治理能力,这也会成为新时期大国制海权争夺的主要特征。

万天丰[8](2013)在《新编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文中认为在大量综合亚洲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新编了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确定了划分原则,将亚洲大陆划分为六大构造域,以及67个板块(或地块)、碰撞带或增生碰撞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图件的编制。组成亚洲大陆的板块或地块主要形成于1800 Ma、800 Ma、500 Ma和400 Ma前后,上述时期即各地块形成统一结晶基底的时期。碰撞带或增生碰撞带形成时期较多,为800 Ma、397 Ma、345260 Ma、200 Ma、135 Ma、52 Ma和23 Ma等,还有23 Ma以来形成俯冲带。对于资料比较充实的、古生代以后的板块运移、板内变形与碰撞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概略的讨论。本文还关注了在地块形成之后的板内变形。正是板内变形阶段,可能对成矿作用及其类型、过程与赋存部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程铭[9](2011)在《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文中指出地缘政治思想是一个国家基于其地理条件对国家空间需要的一种思考,它服务于国家地缘战略的制定。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建立在其岛国地理环境的基础之上,由于其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灾害频发,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向邻近大陆扩展生存空间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日本的对外行为表现出非常高的扩张性,自明治维新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殖民侵略的铁蹄遍布东亚各国,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满目疮痍,这些伤害性的记忆直到今天仍然让东亚各国对日本国家的发展怀有疑虑和不安。那么,日本究竟持有一种怎样的地缘政治思维又是如何对其国家地缘战略的实施进行服务的日本的对外行为对东亚的安全与稳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论文正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意识来对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进行考察的,论文力图在历史的脉络中将日本地缘政治思想的演变历程梳理清楚,以思想透析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用地缘政治学的分析总括其演变的特征及其影响。论文分近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三个时间段,对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的演变进行了梳理。通过梳理,论文认为日本始终坚持海陆两分的地缘政治观,获取区域主导权的地缘政治思维也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日本获取区域主导权的方式和所设定的地缘政治目标。了解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地缘战略,对把握日本未来的战略走向、制定中国的对外战略及对地区安全的认识都有重要意义。

赵葆珉[10](2006)在《中等大国的战略选择 ——以日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际安全学界,关于大国对外关系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关于小国作用与影响的文章近年来也为数不少,但关于中等大国的研究却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关于中等大国战略选择的研究成果更是风毛麟角。处于上升状态的中等大国如何界定自己的战略利益?如何在世界大国的夹缝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决策?目前此类的研究文献几乎为零。在研究一国的战略选择时,学界通常有四个研究视角,即权力平衡论、地缘政治论、地缘经济论和战略文化论,但它们在解释中等大国的战略选择方面往往存在严重的缺陷。 从行为来看,中等大国通常在以下三个路径上做出选择:一、与维持现状的最强大的国家为伍,选择追随战略;二、与要求改变现状的大国为伍,选择制衡现行最强大国家的战略;三、奉行独立自主,选择规避战略。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是:中等大国做出的战略选择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制约,一、权力平衡;二、地缘政治;三、地缘经济;四、战略文化,这四个因素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影响着中等大国的战略选择。 为检验此理论假设,本文以二战结束以来日本这一中等大国为个案,深度考察了以上四个变量所起的作用。基于对可以收集到的日本和美国的文献的研究,本文作者发现,冷战期间日本做出的同美国结盟的战略选择无不受上述四个因素的影响。按照此分析框架可以预测:作为中等大国,未来同本有可能会选择回归亚洲、与中国结成平等的战略协作。 通过深度个案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影响中等大国战略选择的因素是多重而非单一,它包括权力平衡、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战略文化;二、处于上升状态的中等大国更倾向于选择制衡战略,而非追随或自立战略。

二、陨石撞击使日本列岛从亚洲大陆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陨石撞击使日本列岛从亚洲大陆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1)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任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战争失败研究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论点
        二、研究架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一、论文价值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二、舰队与镇守府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凡例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参考文献

(2)古太平洋俯冲对华北克拉通陆内变形及岩浆作用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历史研究现状
        1.2.2 燕山运动的研究现状
        1.2.3 东亚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
    1.3 东亚地区陆内变形及岩浆作用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2.1 沙盘模拟实验
    2.2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实验
        2.1.1 岩石薄片制备
        2.1.2 全岩200 目粉末磨制
        2.1.3 单矿物分选与样品靶制备
    2.3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实验方法
        2.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2.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2.3.3 锆石U?Pb定年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
        2.3.4 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
        2.3.5 单矿物主量元素分析
第3章 东北亚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时间和方向的制约
    3.1 引言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华北北缘及东北构造单元划分及基本地质概况
        3.2.2 朝鲜半岛构造单元划分及基本地质概况
        3.2.3 日本构造单元划分及基本地质概况
    3.3 东北亚地区火成岩年代学格架
        3.3.1 华北北缘及东北火成岩年代学格架
        3.3.2 朝鲜半岛火成岩年代学格架
        3.3.3 西南日本火成岩年代学格架
    3.4 华北北缘及东北亚岩浆与矿床的时空分布
        3.4.1 早侏罗世岩浆活动与矿床分布
        3.4.2 中侏罗世岩浆活动与矿床分布
        3.4.3 晚侏罗世岩浆活动与矿床分布
        3.4.4 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与矿床分布
        3.4.5 晚白垩世岩浆活动
    3.5 东北亚地区岩浆组合的时空变化: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时间和方向制约
        3.5.1 古太平洋板块早侏罗世俯冲作用
        3.5.2 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转向
    3.6 东北亚地区构造-岩浆演化: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时间和方向制约
        3.6.1 中国东部及东北地区NE-NNE向断裂活动
        3.6.2 朝鲜半岛NE-NNE向断裂活动
        3.6.3 日本飞弹地块NE-NNE向断裂活动
        3.6.4 东北亚地区构造-岩浆演化: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时间和方向制约
    3.7 小结
第4章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时间和方向的制约
    4.1 引言
    4.2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4.2.1 秦岭造山带
        4.2.2 大别造山带
        4.2.3 苏鲁造山带
    4.3 区域主要断裂及缝合线
    4.4 区域岩浆活动
    4.5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
        4.5.1 基本概况
        4.5.2 北大巴山构造变形及应力分析
        4.5.3 北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时代
        4.5.4 北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及动力学背景
    4.6 中生代大别-苏鲁构造带超高压变质岩冷却历史
        4.6.1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冷却历史
        4.6.2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冷却历史
    4.7 晚中生代秦岭?大别构造带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
        4.7.1 基本概况和年代格架
        4.7.2 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
        4.7.3 晚中生代秦岭高镁埃达克岩与斑岩-矽卡岩型铜矿
        4.7.4 晚中生代秦岭-大别构造带地球动力学背景
    4.8 中生代秦岭?大别?苏鲁构造带演化
        4.8.1 早中生代秦岭-大别?苏鲁构造带演化
        4.8.2 晚中生代秦岭-大别?苏鲁构造带演化
    4.9 小结
第5章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华北克拉通陆内变形及岩浆响应
    5.1 引言
    5.2 晚中生代依泽纳吉板块漂移历史
    5.3 依泽纳吉板块转向与华北克拉通陆内变形及岩浆响应
        5.3.1 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南缘的火成岩年代学格架
        5.3.2 依泽纳吉板块转向与华北克拉通陆内变形及岩浆响应
    5.4 小结
第6章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导燕山运动
    6.1 引言
    6.2 燕山运动的概况
        6.2.1 燕山运动的提出
        6.2.2 燕山运动的期次划分
        6.2.3 燕山运动的动力学背景
    6.3 华北克拉通周缘构造特征
        6.3.1 阴山-燕山褶皱逆冲带
        6.3.2 秦岭-大别造山带
        6.3.3 太行山构造带及郯庐断裂
        6.3.4 华北周缘构造变形的机制
    6.4 模拟实验
        6.4.1 实验设计
        6.4.2 实验结果
    6.5 讨论
        6.5.1 燕山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6.5.2 地壳缩短与增厚
        6.5.3 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周缘变形机制
        6.5.4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燕山运动、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6.6 小结
第7章 高氧逸度岩浆:指示华北克拉通破坏
    7.1 引言
    7.2 地质背景和样品
    7.3 实验方法及氧逸度估算方法
        7.3.1 实验方法
        7.3.2 锆石Ce4+/Ce3+比值
        7.3.3 根据磷灰石估算氧逸度
    7.4 实验结果
    7.5 讨论
        7.5.1 华北克拉通高氧逸度岩浆
        7.5.2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氧化的地幔楔
        7.5.3 地球动力学指示
    7.6 小结
第8章 华北克拉通北缘典型岩体研究之房山岩体
    8.1 引言
    8.2 地质背景
        8.2.1 区域地质
        8.2.2 房山岩体岩石学特征
    8.3 结果
        8.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组成
        8.3.2 锆石形态特征
        8.3.3 锆石U-Pb年龄
        8.3.4 锆石微量元素组成
        8.3.5 锆石Ti温度和全岩锆饱和温度
        8.3.6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组成
        8.3.7 岩浆侵位压力
    8.4 讨论
        8.4.1 岩石结构约束岩浆起源
        8.4.2 地球化学约束岩浆起源
        8.4.3 锆石U-Pb年龄揭示岩浆多期活动
        8.4.4 镁铁质包体和寄主岩中锆石起源
        8.4.5 锆石记录岩浆多期分批脉动
        8.4.6 岩浆侵位压力特征
    8.5 房山岩体形成概念模型
    8.6 研究意义
    8.7 小结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再论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的相互关系——从研究日本列岛—松辽盆地深部构造得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关板块的启动时间及驱动力问题
2 日本列岛、日本海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和地幔柱构造
3 长白山火山区与板块俯冲和热幔柱上隆模型
4 松辽盆地成因与板块俯冲和地幔柱上隆的联系
5 关于“板块构造与地幔柱相辅相成”概念模式的讨论
    5.1 侏罗纪前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在东北地区的地质记录
    5.2 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松辽盆地动力学环境
    5.3 日本海的张裂与长白山火山喷发的成因联系
6 结束语

(4)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现状
        (一) 中国方面的学术研究现状
        (二) 日本方面研究现状
        (三) 中日之外其他国家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解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难点
        (三) 解决途径与创新
    四、研究架构之说明
        (一) 论文结构
        (二) 相关问题与概念之说明
第一章 钓鱼岛地理、历史与主权溯源
    第一节 钓鱼岛的地理生态与地缘战略价值
        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称谓演变
        二、钓鱼岛群岛的地理与生态
        三、钓鱼岛的地缘战略价值
    第二节 历史文本中的钓鱼岛记述
        一、中国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述:中国主权诉求的源流
        二、日琉古文献中钓鱼岛记载:中国主权诉求的佐证
第二章 近代东亚变局及日本对钓鱼岛的窥伺与窃占
    第一节 近代世界变局与中日东亚权力再分配
        一、近代西方冲击与中日两国的应对
        二、日本“并吞”琉球与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
    第二节 明治政府早期“领有”钓鱼岛的企图及搁浅
        一、甲午战争前冲绳县对钓鱼岛的秘密调查
        二、日本政府内部对窃占钓鱼岛的讨论与企图的搁浅
    第三节 日本假战场优势窃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一、日本“并吞”钓鱼岛顾虑消除与秘密占有
        二、日本“领有”钓鱼岛的国际法分析
第三章 战后美国琉球战略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第一节 战时美国对琉球的调查与归属讨论
        一、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地理情报搜集
        二、战时美国对琉球的归属讨论
    第二节 战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政策的形成
        一、冷战升级与美国内部托管琉球的讨论
        二、旧金山会议与美国排他性托管琉球的实现
    第三节 旧金山会议后的美国琉球政策
        一、利益权衡下的奄美群岛归还
        二、台湾当局对美日奄美归还的对策
        三、奄美群岛归还与钓鱼岛问题的勾连
    第四节 冲绳“归还”与中日钓鱼岛问题
        一、日本寻求冲绳“归还”下的美国琉球政策
        二、美日冲绳“归还”交涉与钓鱼岛问题跃上台面
        三、尼克松政府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处理
第四章 钓鱼岛问题与中国大陆的应对
    第一节 中国大陆在钓鱼岛争端初期的态度及举措
        一、钓鱼岛争端初期中国政府与学者间的互动
        二、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政府外交战略与钓鱼岛政策
    第二节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形成
        一、中日建交前后的钓鱼岛交涉
        二、“钓鱼岛渔船”事件始末
        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共识的达成
第五章 钓鱼岛问题与台湾当局的因应
    第一节 钓鱼岛争端初期与台湾当局内部讨论与应对
        一、钓鱼岛海域石油发现与美台琉的反应
        二、钓鱼岛争端升级与台湾当局主权诉求的强化
    第二节 台湾当局对外交涉及对保钓运动的处理
        一、台湾当局与美国就钓鱼岛问题的交涉
        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及台湾当局的对策
        三、台湾当局对留美学人与学生保钓运动的因应
第六章 21世纪钓鱼岛问题与大国间的战略性博弈
    第一节 中国的海洋权益诉求与国内外战略性动员
        一、日本“购岛”闹剧与中国态度的强烈性反弹
        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国内的战略性动员
        三、海外钓鱼岛话语权的争夺与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塑
    第二节 日本“实控”钓鱼岛遭到挑战与战略性应对
        一、日本进行战略性应对的动因
        二、日本国内外的战略性应对举措
    第三节 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与其钓鱼岛“中立”政策的再检讨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对亚太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其再检讨
第七章 钓鱼岛的政治意蕴与研究的多维性
    第一节 从“事件”的钓鱼岛到“景物”的钓鱼岛
        一、国家领土主权的诉求
        二、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葛
        三、东亚“场域”中的大国利益博弈
    第二节 从历史遗留问题到二战历史遗绪的记忆
        一、中日民族情感的催化剂
        二、对二战后战胜国共识的挑战
    第三节 钓鱼岛研究的多维性
        一、以历史的长时段来审视钓鱼岛问题
        二、以宏观的战略视野来统筹钓鱼岛问题
        三、以符号学的视角来透视钓鱼岛问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地图资料
    附录二: 相关条约和协定
    附录三: 钓鱼岛名称表
    附录四: 钓鱼岛问题大事记
    附录五: 相关中外文人名、地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档案资料
    二、古文献及资料汇编
    三、报刊资料
    四、着作
    五、论文
    六、网络资源
后记

(5)中国大陆主要变形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两个基本概念
    1.1 地球动力学环境
    1.2 变形系统
        1.2.1 定义
        1.2.2 分类
2 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的主要变形系统
    2.1 新生代变形系统
        2.1.1 中国西部新生代青藏高原型变形系统
        2.1.2 中国东部新生代晚期东亚大陆边缘型变形系统
    2.2 中生代变形系统
        2.2.1 华南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早期落基山型变形系统
        2.2.2 中国西南地区白垩纪安第斯型变形系统
        2.2.3 中国东北东部侏罗纪至白垩纪早期安第斯型变形系统
        2.2.4 中国东部白垩纪科迪勒拉型变形系统
        2.2.5 中国东北及邻区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青藏高原型变形系统
        2.2.6 中国中部三叠纪中期至中侏罗世阿尔卑斯型变形系统
        2.2.7 华南地区三叠纪中晚期落基山型变形系统
    2.3 古生代变形系统
        2.3.1 中国东北及其毗邻地区古生代晚期阿尔卑斯型变形系统
        2.3.2 中国西北地区石炭纪末期至二叠纪早期阿尔卑斯型变形系统
        2.3.3 西伯利亚古陆南缘西南太平洋型变形系统
        2.3.4 哈萨克斯坦古陆北侧晚古生代陆缘变形系统
        2.3.5 阿拉善和祁连山地区早古生代西南太平洋型变形系统
3 对中国大陆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
    3.1 关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以来地球动力学环境
        3.1.1关于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开始于何时问题
        3.1.2 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3.2 华北、阿拉善、敦煌和塔里木等古陆的关系
        3.2.1 关于且末—星星峡航磁异常分区界线的地质构造含义
        3.2.2 关于阿尔金断裂向北东延伸情况
    3.3 中国北方及邻区是否存在碰撞造山
4 结语

(6)白鸟库吉的中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章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 选题目的与学术价值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白鸟库吉的学术风格及时代
    第一节 白鸟库吉的学术背景
        一、 兰克学派进入日本
        二、 学校的“历史教育”
        三、 三宅米吉、那珂通世的师承关系
    第二节 日本东洋史学
        一、 从汉学到东洋学
        二、 东洋与东洋史学
        三、 “东洋史”学科在日本的建立
    第三节 白鸟库吉关于东洋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形成
    第一节 朝鲜史观与白鸟库吉的中国观
        一、 考证朝鲜古代传说
        二、 古代朝鲜与中国
        三、 朝鲜语言及人种
        四、 白鸟库吉朝鲜史观的特征
    第二节 南北二元论
        一、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二元现象”
        二、 东洋史上的“南北二元现象”
        三、 近代远东的“南北对立”
    第三节 “满洲”中立论
        一、 “满洲”问题的提出
        二、 “满洲”现状的分析
        三、 “满洲”问题的解决--- “满洲中立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发展
    第一节 白鸟库吉与“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
        一、 力主设立“调查部”
        二、 设立过程与取得成果
        三、 “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对白鸟库吉日本东洋史学研究的影响
        四、 “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的政治意义
    第二节 白鸟库吉的“尧舜禹抹杀论”
        一、 白鸟库吉对“尧舜禹抹杀论”的提出始末
        二、 “尧舜禹抹杀论”的提出与日本东洋史学的发端
        三、 《尧典》记事真伪与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的实质
        四、 甲骨学与“尧舜禹抹杀论”的史学方法
        五、 “尧舜禹抹杀论”与白鸟库吉日本东洋史学研究的关联
    第三节 白鸟库吉的国体论与中国观
        一、 “国体”的概念
        二、 中国的国体
        三、 日本的国体
    第四节 白鸟库吉的中国时局论
        一、 从历史角度解读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二、 剖析辛亥革命引发的结果
        三、 探寻辛亥革命的未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扩展
    第一节 白鸟库吉的中国文化论
        一、 中国的语言文字
        二、 中国人的国民性
        三、 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与世界观
        四、 对中国文化性质的认识
        五、 中国文明停滞论
    第二节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蒙古学研究
        一、 蒙古的地理历史
        二、 蒙古民族的精神气质
        三、 蒙古民族的现状与未来
        四、 “缓冲地带论”与白鸟库吉的中国观
    第三节 白鸟库吉的亚洲观
        一、 亚洲的地理历史
        二、 亚洲的现状
        三、 日本在亚洲的重要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批判
    第一节 影响白鸟库吉中国观形成的诸因素
        一、 对兰克学派的继承
        二、 对本居宣长的崇拜
        三、 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与白鸟库吉的亚洲观
    第二节 白鸟库吉中国观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 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期间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二、 日俄战后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三、 “九一八事变”前后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
    第三节 白鸟库吉的日本观---“皇道论”、“日本优越论”
        一、 关于“皇道”
        二、 日本优越论
        三、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立论基础
第六章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影响
    第一节 东洋史学东京文献学派的学术传承
        一、 东京文献学派的兴起及学术特点
        二、 东京文献学派六代成员的学术走向
    第二节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对东京文献学派后辈成员的影响
        一、 “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的学术影响
        二、 “尧舜禹抹杀论”与津田左右吉的“疑古”、“抹杀”
        三、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和田清的“蔑视观”
        四、 从“南北二元对抗论”到“干燥亚洲史”、“骑马民族说”
        五、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与“冈田史观”
    第三节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扩展影响
        一、 白鸟库吉的中国观在日本国内的影响
        二、 白鸟库吉中国观的海外扩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白鸟库吉博士略年谱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 ——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本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海洋强国与制海权”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 “中美制海权竞争”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 “中国制海权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基本观点与研究方法
        一 本文研究框架与基本观点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制海权理论与大国制海权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制海权发展演变及相关概念研究
        一 制海权发展演变
        二 制海权相关概念分析
    第二节 地缘战略视角下的制海权
        一 “边缘地带论”为海权大国进行制海权争夺提供理论基础
        二 海洋地理条件是国家制海权争夺战考虑的基本前提
        三 岛屿基地是确保大国制海权优势的“锁钥”
    第三节 大国制海权争夺的模式分析
        一 大陆国家制海权发展模式
        二 海洋国家制海权发展模式
        三 海陆国家间的制海权争夺模式
第二章 19世纪的中西利益竞争与亚太制海权兴衰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中西贸易发展与制海权的争夺
        一 鸦片战争前中西贸易状况、意义与教训
        二 19世纪前中西的制海权较量
    第二节 鸦片战争与中国制海权的丧失
        一 鸦片战争:海权对陆权的进攻
        二 甲午战争:中国制海权的丧失
        三 弱势制海权的教训
    第三节 美国制海权崛起与对外扩张
        一 独立之后至19世纪40年代:制海权的兴起
        二 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制海权的发展
        三 19世纪9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制海权的崛起
    第四节 日本制海权在东亚的崛起
        一 明治维新:制海权建设起步
        二 甲午战争:日本夺取黄海制海权
        三 日俄战争:日本东北亚海权大国地位的确立
    小结
第三章 美日制海权争夺与太平洋秩序
    第一节 一战前的美日关系
        一 美日关系中的满洲议题
        二 排日移民法案和土地法案
        三 美日“战争威胁”与美国海军力量发展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日关系
        一 一战期间的美日利益竞争
        二 华盛顿体系:美日对立形成
        三 伦敦海军裁军谈判:美日军备较量
    第三节 美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一 日本“南进政策”与美日对抗
        二 太平洋战争与亚太新秩序
    第四节 中国海权状况日趋恶化
        一 一·二八事变与海军“不作为”
        二 自沉战舰:东南沿海失守
    小结
第四章 冷战格局下美苏制海权争夺与中国近海战略形成
    第一节 冷战前期美苏亚太海权扩张与争夺
        一 美国亚太海权遏制战略的形成、实施
        二 苏联亚太海权的扩展
    第二节 冷战后期美苏亚太制海权争夺
        一 美国增强对苏海上对抗态势
        二 苏联加大亚太制海权的进攻性
        三 美苏海上协定管理双边对抗
    第三节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亚太安全秩序变化
        一 朝鲜战争:东北亚陆海权之争
        二 越南战争:东南亚陆海权之争
    第四节 中国海军防御战略转变与海洋权益维护
        一 美苏对峙格局下中国海军力量发展
        二 中美海上对抗与领土主权维护
    小结
第五章 冷战后美中亚太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第一节 克林顿政府:美中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制海权建设
        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近海战略下的制海权建设
        三 美中海上军事安全关系发展
        四 美中制海权竞争态势显现
    第二节 布什政府:美中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一 21世纪初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制海权建设
        二 21世纪初中国近海战略下的制海权建设
        三 美国对中国海上力量的认知
        四 美中制海权竞争态势逐步凸显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美中制海权建设与竞争
        一 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制海权建设
        二 亚太新安全态势下的中国制海权建设
        三 美中制海权竞争态势趋于对抗性
    小结
结论
    一 本文研究结论
    二 本文的理论启示: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理论思考
    三 本文的现实启示: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现实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编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构造域和构造单元的划分原则
3 地块的主要特征
4 增生碰撞带与板块运动的主要特征
5 构造域
    一、亲西伯利亚构造域(Peri-Siberian Tectonic Domain)
    二、中亚—蒙古构造域(Mid-Asia-Mongolian Tectonic Domain)
    三、亲中朝构造域(Peri-Sino-Korean Tectonic Domain)
    四、亲扬子构造域(Peri-Yangtze Tectonic Domain)
    五、冈瓦纳构造域(Gondwana Tectonic Domain)
    六、西太平洋构造域(Western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七、亚洲以外地区的板块(outside of Asian plates)
6 结束语

(9)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 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
    六、论文的研究结构
第一章 地缘政治研究与日本的地缘环境
    一、地缘政治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 地理对人种、民族和国家的影响
        (二) 对空间概念的认识
        (三) 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的比较
    二、日本的地缘环境
        (一) 日本的自然地理
        (二) 日本自然地理中透射出的地缘环境
第二章 “海外雄飞”——近代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
    一、近代日本的海洋国家论
        (一) 日本对海洋认知的开始
        (二) 海权意识的崛起——从“海防论”到“海权论”
        (三) 被扩展的海洋意识
    二、近代日本的大陆发展论
        (一) “大陆政策”的思想渊源
        (二) “大陆政策”的推进
    三、近代日本的亚洲观
        (一) 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华夷秩序观
        (二) 从亚洲主义到亚洲侵略主义
第三章 “北进南进”——二战时期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
    一、德国地缘政治思想与日本
        (一) 豪斯霍弗的地缘政治思想与日本论说
        (二) 德国地缘政治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三) 日本接受德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原因
    二、日本的地缘政治研究流派
        (一) 日本地缘政治协会
        (二) 京都学派
        (三) 日本地缘政治研究的特点
    三、“北进南进”战略与地缘政治思想指导
        (一) “北进南进”战略
        (二) 满洲特殊权益论
        (三) 东亚协同体论
        (四) 大东亚共荣圈论
第四章 “海洋立国”——战后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
    一、战后日本海洋地缘政治意识的重建
        (一) 现代新综合海权观
        (二) 日本“海洋国家”身份的建构
        (三) 日本的国家海洋战略
    二、战后日本的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战略
        (一) 地区主义
        (二) 冷战时期日本的地区主义与区域战略——亚太意识与雁型发展战略
        (三) 冷战后日本的地区主义与区域战略——亚洲主义思维与东亚共同体构想
第五章 日本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日本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的特征分析
        (一) 坚持海陆两分的地缘政治观
        (二) 对地缘政治区域认识与控制的转变
        (三) 地缘政治目标的转化:从领土地缘政治到海洋地缘政治
    二、日本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对东亚及中国的影响
        (一) 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 对中国及中日关系的影响
    三、日本地缘战略的未来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后记

(10)中等大国的战略选择 ——以日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
导言
    1、问题提出
    2、关于同本战略选择的讨论
    3、理论假设
    4、研究方法
    5、章节安排
    6、基本结论
    7、学术价值
    8、现实意义
第一章 中等大国及其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世界大国、中等大国与小国
        1、国家的划分标准
        2、权力的基本要素
        3、权力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影响中等大国战略选择的变量
        1、权力平衡
        2、地缘政治
        3、地缘经济
        4、战略文化
第二章 冷战初日本的战略选择(1945-1972)——依美取利
    第一节 美军占领与冷战的形成
        1、美国亚太战略下的日本
        2、亚太冷战对峙与日本经济复兴
    第二节 “新中国”的崛起和朝鲜战争
        1、“新中国”的崛起
        2、朝鲜战争期间的日本
    第三节 越南战争时期的日本重建与发展
第三章 越战后日本的战略选择(1972—1989)——迈向自立
    第一节 越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
    第二节 越战后同本外交迈向自立—寻求全方位外交
    第三节 拓展外交腹地——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
第四章 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再选择——隐忍待时(1989—2005)
    第一节 冷战前后日本对外战略调整
    第二节 日本民族主义的死灰复燃
    第三节 日本的重新武装
    第四节 日本的核武企图
第五章 制导日本战略选择的外部因素——中国崛起
    第一节 中国大战略转向——“海上中国兴起”
    第二节 中美战略碰撞
        1、狭路相逢——美国的猜忌
        2、中美对抗的态势
        3、中美“文明冲突”
        4、处于大战略漂流的美国
    第三节 日本执中美权力消长之牛耳
第六章 未来日本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日百余年恩怨
    第二节 美日同盟——空中楼阁
        1、美日同盟潜藏的战略冲突
        2、美国衰落动摇美日同盟
结语
    1、回归亚洲:日本的理性选择
    2、日本的回归与亚洲的整合
    3、中等大国战略选择的规律
参考文献

四、陨石撞击使日本列岛从亚洲大陆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2]古太平洋俯冲对华北克拉通陆内变形及岩浆作用的制约[D]. 张哲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7)
  • [3]再论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的相互关系——从研究日本列岛—松辽盆地深部构造得到的启示[J]. 牛树银,真允庆,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张福祥,陈超.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01)
  • [4]多维视野下的钓鱼岛问题研究[D]. 殷昭鲁. 南京大学, 2015(01)
  • [5]中国大陆主要变形系统[J]. 李锦轶,张进,刘建峰,曲军峰,李亚萍,孙桂华,朱志新,冯乾文,王励嘉,张晓卫. 地学前缘, 2014(03)
  • [6]白鸟库吉的中国观研究[D]. 赵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7]亚太大国制海权争夺研究 ——兼析对中国制海权建设的启鉴[D]. 束必铨. 复旦大学, 2014(03)
  • [8]新编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J]. 万天丰. 中国地质, 2013(05)
  • [9]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 程铭. 吉林大学, 2011(08)
  • [10]中等大国的战略选择 ——以日本为例[D]. 赵葆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03)

标签:;  ;  ;  

陨石撞击将日本群岛与亚洲大陆分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