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决战论文_周新志 王忠萍

战略大决战论文_周新志 王忠萍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中学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中学教师

课标要求与分析:

《战略大决战》与历史课程标准“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关。

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简析,学习水平是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学习内容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材分析:

《战略大决战》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包括国共两党主力间的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消灭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这节课上承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下启新中国建立,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优势:初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表现欲较强,通过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大部分历史的学习,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

劣势: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

重、难点

课标要求:“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发现“1949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1949年4月,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重点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南京。

课标要求:“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但从学情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所以,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的难点是:分析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目标

通过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结合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理解这些战役的战略意图,初步培养学生的时空概念。

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

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的。

通过引导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预设时间5分钟)

学生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点评:利用伟人诗词导入,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自主探究(预设时间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自主释疑,分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提高 (预设时间12分钟)

(一)三大战役(辽沈、平津、淮海战役)板书

1、认真阅读93页《三大战役示意图》,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最先打响的是哪次战役?

(2)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教师播放图片课件,创设情景一: “我是高级参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2、若你是一位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参谋,你能在《三大战役示意图》上准确的找到每个战役的地点,并且流畅果断地向指战员介绍我军的作战意图吗?(接着填写三大战役表格。)

3、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4、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共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文物和人文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敌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创设情境二:穿越时空: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学生分三组,看书看资料,每组派一位学生扮演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参谋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讲解此次战役的概况。(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起止时间、领导者、主要参战部队、战争经过等方面解说。)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陈毅的话”和“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明确:“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点评:通过列表设置问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观看、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学会学习。)

(过渡语):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

(点评:运用承上启下的过渡语,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板书

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2、观察图片:解放南京

思考: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1)、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反动势力方面: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3)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点评:通过认知图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延伸(预设时间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权的建立——灭亡历程。

1、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3、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国民党还有残余部队仍然顽抗着。蒋介石逃到了台湾,这也是台湾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的原因之一。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近代台湾的历史。请同学自由畅谈一下知道的台湾现状和对祖国统一大业前景的认识。

(点评: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四、小结与练习(预设时间8分钟)

(点评:课堂归纳总结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课堂自测巩固所学内容,当堂问题当堂消化。)

总体点评:

1、教材分析准确到位,教学设计结构完整。

2、能根据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本课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定位准确。

3、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能力。教学策略的选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如角色尝试、合作探究等。

4、围绕教学目标能较好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5、学生对于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感觉很难理解,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论文作者:周新志 王忠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战略大决战论文_周新志 王忠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