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时空与强度分析_科技论文

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空间、时间与强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果转化论文,强度论文,时间论文,体育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目的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技创新理论是我国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依据,这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科学技术之所以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提高各个运动项目水平的决定因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过体育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使教练员、运动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缘故。体育科技成果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不仅包含着“物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化”的过程,但是各类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时间和强度的特点表现如何?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加以研究。

2 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界定

对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含义的表述,我们主要以两个方面为依据:

一是以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体育科技工作重点主要面向体育运动实践的基本事实为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体育总局一直强调体育科技工作主要面向体育运动实践,即紧密结合体育运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和服务。在20多年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我国体育科技活动中的绝大部分研究课题都是围绕体育运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的,并以此作为体育科技工作的基本方向长期坚持,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不断得到应用和推广,进一步加强了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极大地促进了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

二是以我国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对科技成果的描述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的相关论述为依据。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从广义的角度作了论述和界定。科技成果转化从广义上,是指从各类科技成果的创造、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既包括自然科学成果的转化,也包括社会科学成果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认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应是一个具有明确的指向和特定涵义的词组,反映了体育、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四位一体,其相互之间密不可分;另外,体育科技成果是整个科技成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转化应该有自身一定的范围。

因而我们主要从狭义角度对其含义提出表述,即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发展竞技体育运动而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所形成的各类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所进行的推广、应用,直至促进体育科技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提高的活动。我们认为这个界定反映了竞技体育是范围,科技是基本属性,是导向;而成果则是体育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是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成果则不可能有后续的转化;转化是整个体育科技成果运作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创新的过程,是将潜在的竞技能力转变为现实竞技能力的过程。

3 研究方法

3.1 统计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资料主要根据原国家体委科教司《体育科技成果公报1991~1992年》、《1985~1997国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成果获奖成果精选》、《第26届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获奖课题组总结摘编1997年》作了整理、归纳与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虽然由于受研究资料获取途径的限制,使我们无法完全获得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共13年各类体育科技成果的总数,使我们所统计的体育科技成果的样本数量为248项,但是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符合统计学上的样本容量要求。本研究样本大小的置信水平在95%,允许误差在6%~7%之间[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总体情况。这些成果均为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立项的课题,完成后又经一年以上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最后通过相关专家鉴定验收,其中56%的科技成果还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相关等级的体育科技进步奖(表1)。

表1 1984 1997年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统计一览表

 体育自然科学 体育软科学

合计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18152  40  38 248

 14*

  81*  24* 20* 139*

注:*已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各等级体育科技进步奖

3.2 统计方法

根据本研究任务,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数据性质,分别采用独立样本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3-5],以及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定序变量—定序变量)方法,以研究变量之间的等级是否存在着联系。

4 分析与讨论

科学研究一般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3种类型。基础研究就是旨在发现基础理论的科学研究,相对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它的重点在于科学发现,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论文。开发研究是利用科学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新的或已有的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学说和服务,即通过研究和实验,开发出新的产品和过程,以样机、图纸及其他技术部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成熟的发明,并取得发明专利。应用研究是为获取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但它具有特定的目的或目标,探索基础研究中发现的新的科学原理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后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研究的功能和作用是长远性的。

一般来讲,基础研究成果在当时和可预见的将来,只有学术价值。由于人们的认识和能力的局限性,而暂时无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的成果,但是基础研究成果仍然具有一种不可忽视的潜在价值。同时,基础研究还是深入解决关键问题的理论指导、储备和后盾,是新技术发展的先导。因此取得成果的时间较长,成功率较低。虽然其研究周期较长,但是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可能引发重大的技术变革。

应用研究成果是新的技术原理和应用的构想。应用研究是连结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桥梁,兼有两者的特点,其不确定性、风险性、资金投入深度、时间的长度与限制等方面都介于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因此应用研究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处于中介位置,发挥着枢纽作用。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现阶段,应用研究及其形成的各类科技成果要占绝大多数,其比例在研究与开发中的3项活动中最高,这是符合体育科技发展方向和特征的。另外,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时间和强度上,体现出局部的随机性和全局(总体)上的确定性的特点。

4.1 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转化的空间分析

根据我们的统计,从1984年到1997年期间,我国体育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范围相对来讲,要比基础、开发研究成果转化的范围大,有60%以上的科技成果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其余均在较小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而基础、开发研究成果大部分在较小范围内实现了转化,只有小部分成果在较大范围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这反映了我国各类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特点,说明我国体育科研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科技攻关服务上。

我们认为,近20年来,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在科技保障和支撑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无疑令人欣喜,今后仍然要坚持下去。但与此同时,我国体育科技中的基础研究仍然显得十分薄弱,其成果转化的范围仍然较小,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常见问题的机制仍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这样势必难以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运动训练上的盲目性,而基础研究在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和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到体育科技成果最终转化的性质、力度和方向。所以在继续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应逐步提高基础研究的比重并实现其积极向应用研究阶段转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体育科技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科技成果向竞技能力的转化。

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在竞技体育与科技相结合的过程中展开的,它是一个多环节、多侧面的复杂过程,我们以转化活动方向为依据,将其转化活动划分为纵向转化和横向转化两种基本形态。

体育科学活动从基础研究领域扩展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领域,形成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研究成果的梯级结构。同时,随着各类研究成果形态的复杂化及其转化的多样性,基础研究成果逐步向应用研究领域转化,原先在实验室形成的基础研究成果逐步走出实验室,走向运动场,向竞技体育运动实践转化,并不断被及时吸收、消化、转化为竞技能力,体现了基础研究成果与应用研究成果之间内在的逻辑联动性,这样同一项成果由点向某一个层面转化时,反映出来的就是转化时间上的先后特点。在体育领域里主要是指同一项成果从一类运动项目中扩散到另一类运动项目。成果转化的实际运行中,垂直转移和水平转移往往交织在一起,如血乳酸检测技术成果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血乳酸检测技术[6-10]早期处于实验室内的成果时,作为基础研究成果还不具备在具体的运动项目上的扩散和应用,随着这项技术成果日渐成熟,走出实验室,先在体能类运动项目(如游泳、田径的中长跑、自行车、水上项目等等)中得到了应用,从本质上讲属于垂直转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这种转移既可能发生在同一组织中,也可能发生在两个组织之间。血乳酸检测技术成果随后又逐渐扩散和延伸到技能类运动项目(如体操、摔跤、排球等项目),这样就产生了空间位置上的转移,所以我们认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并不都是一种前后连接的关系,而往往是在整个过程中交织联结的关系。

体育开发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我国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器械、设备、健康营养食品等展开进行的(表2),其特点首先是这一类开发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在开发研究过程中,要综合各种技术,全面考虑在今后生产中的每一个技术和工艺问题,因此这一类研究成果乃至形成专利是由各种专门技术人才所组成的劳动集体共同完成的。

表2 1990 2001年我国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器械、设备专利统计一览表

年份

  发明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授予

  实用型专利  合计*

公开(项)

 (项)

授予(项)

1990

24   4124 

128

1991

22

6141147

1992

35

8185193

1993

52

0291291

1994

86

7430437

1995

69

0295295

1996

56

0133133

1997

46

1371372

1998

51

3442445

1999

90

5493498

2000

224

71592

  1599

2001

70

0572572

资料来源:中国专利索引1990-2001年;*表中合计为发明专利授予数与实用型专利授予数之和。

其次,开发研究体现了产业创新,即把技术发明的新观念转化为生产过程的经济行为,并且最终实现技术思想的商业化。从体育领域内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产生巨大经济效应的,就属这一类的开发研究成果。

在整个20世纪后期20年里,有关体育器械、设备的开发研究成果占整个体育科技成果的25%,而其中形成专利的则是凤毛麟角。

总之,从转化空间角度看,各类体育科技成果的形成及其转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使现实或潜在的吸收者或采纳者的利益也具有随机特征,从而对从事运动训练的教练员、运动员对体育科技成果的吸收和采纳行为构成一定的影响;再者,考虑到体育科技成果所蕴含的风险特性和成果吸纳者接受新技术的意愿,以及教练员吸收再创新能力等多种因素的随机作用,所以成果转化将是一个在空间上非均衡展开的随机过程。

4.2 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转化的时间分析

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从转化范围、学科参与数量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而且在转化时间周期上也呈现出相应的作用特点。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成果的转化时间分布见图1、图2和图3。

图1 我国体育科技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时间分布直方图

图2 我国体育科技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时间分布直方图

图3 我国体育科技开发研究成果转化时间分布直方图

从图1~图3可看出,各类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体育科技成果从形成到推广和应用所需要的时间周期长短不一,这其中既有各类体育科技成果各自属性不同的因素,也有同一类型成果在转化过程中所体现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原因。

4.3 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转化的强度分析

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学科参与呈现不同的特征,并反映了转化的强度。不同的研究成果在转化中,学科参与分布是不同的。经统计,基础研究成果中的学科参与分布从1个学科至3个学科,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学科参与分布从1个学科至5个学科;开发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学科参与分布从1个学科至2个学科。这种不同的研究成果转化中学科参与数的不同差异,经方差分析表明,F=14.027,P=0.000(P<0.05),有显著性意义。据此可以判断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学科参与数不同,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做多重比较(表3)。

表3 我国体育科技不同类型成果转化中的学科参与数比较一览表

(I)成果分类

(J)成果  比较组之间  标准误

P

分类

均数差(I-J)

 LSD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0.2759

0.23630  0.244

  开发研究

0.5912*

0.26752  0.028

 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

0.2759

 0.23630  0.244

  开发研究

0.8671*

0.16420  0.000

 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

-0.5912*

0.26752  0.028

 应用研究 -0.8671*

0.16420  0.000

注:*均值差异达到0.05显著性水平。

LSD检验结果表明:除了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之间在学科参与数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成果之间的学科参与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以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学科参与数最大,开发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学科参与数最小。

由此我们认为,在竞技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影响竞技能力的因素也逐渐增多,这就要求体育科技比以往能够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以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这样就导致了有更多的学科参与到竞技体育中去,不断地解决竞技体育所面临的各种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而且随着多个学科综合参与,其介入领域不断拓宽,介入的手段日益多样性,介入的程度逐步加大,这一点尤其在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表现。而相对来讲,在基础研究成果和开发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科参与分布则要小一些,这可能和这两种成果的性质和属性有较大关系。

综上所述,从转化强度角度看,吸收和采纳者在转化初期,常常会局限在某一个学科专业领域内引入和采纳某一项成果,而当后期多项成果逐步被同时采纳和吸收后,转化效果才逐步显现出来,所以从吸收单项成果向吸收多项成果转变时,也呈现出一定的随机性。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在各类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中,伴随着应用研究成果中的学科参与数的逐渐增大,出现了成果转化范围也扩大的倾向,而其余研究成果转化中则无此特点(表4)。

表4 我国体育科技各类成果转化范围和学科参与的相关关系一览表

成果分类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P

基础研究 0.280

0.277

应用研究 0.338**  0.000

开发研究 0.063

0.698

注:**P<0.01,下同。

表4中所反映的结果提示我们,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范围和学科参与数量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否预示着参与成果转化的学科越多,越有利于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即两者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关系,我们认为尚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另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学科参与数出现逐渐增多,而其余成果转化中无此特点。

表5 1984 1997年我国体育科技各类成果转化数量和时间推移的相关关系一览表

成果分类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P

基础研究 0.036

  0.892

应用研究 0.498**

0.000

开发研究 0.259

  0.106

表5中所反映的结果提示我们,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学科参与数量和时间推移之间,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是否也预示着在过去的20多年里,有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包括教练员、科技人员等认识到多学科地进行综合科技攻关和服务,是一个有利于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呢?与此同时,基础、开发研究成果转化并没有出现类似特点,我们认为也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总之,对于上述两种现象的出现,有必要加以关注,进一步积累更多的资料和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对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学科参与数量、成果转化范围、时间推移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进一步的科学解释。

4.4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空间、时间、强度分析

体育软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政策研究、评价、预测与规划研究等诸多方面,其所研究的课题既有国家体育事业的宏观管理与决策问题,也有具体到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微观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呈现多种形式,既有研究报告、发展战略与对策分析、政策与规划建议,也有预测与评价报告,以及关于涉及到体育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思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等。同时,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有为国家宏观管理决策服务的政策研究,如《20世纪末期我国实施科技兴体战略的基本构想》[11],《国家体操队备战1996年奥运会与主要对手抗衡争夺奖牌的对策研究》[12];还有关于地域和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与对策研究,也是体育软科学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例如《对北京市竞技体育内部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13],《使我国冰雪项目的管理体制适应奥运和亚运战略的研究》[14]等等。可以讲体育软科学研究的触角已渗透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各个层面,成为体育科技成果面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体育软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对更新全社会的体育决策观念,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丰富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和领导艺术,提高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对竞技体育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在转化过程中的转化空间、时间及其学科参与分布,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研究显示,我国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范围相对较平均,在较大范围以上推广和应用成果数量与较小范围以下推广和应用成果数量,基本上分别占40%与60%左右。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时间分布上,既有短期立项完成并被相关部门予以采纳的成果,也有中长期的研究报告,与前面论述的基础、应用、开发研究成果的转化时间分布相比较并没有差异。

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学科参与数量也较少,76.3%的成果转化中仅有1个学科参与,2个学科和3个学科参与转化的仅有23.7%。作为一种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活动,今后的体育软科学研究尚需加强多学科的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

5 小结

从1984年到1997年期间,我国各类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科技攻关服务上,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相比,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基础研究在体育科技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和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到体育科技成果最终转化的性质、力度和方向。因此,在继续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应逐步提高它们的研究比重,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比重,只有基础研究得到较好的发展并实现其积极向应用研究阶段转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体育科技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科技成果向竞技能力的转化。

在竞技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影响竞技能力的因素也逐渐增多,这就要求体育科技比以往能够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以满足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体育科学活动从基础研究领域扩展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领域,所形成的各类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具有不确定性,成果转化在空间上是一个非均衡展开的随机过程;在时间周期上从形成到推广和应用长短不一;从转化的强度来看,当多项成果逐步被同时采纳和吸收后,转化效果才逐步显现出来。

我国竞技体育所面临的各种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必然需要多学科综合参与,其介入领域应不断拓宽,介入的手段应具多样性,介入的程度应逐步加大;体育软科学研究尚需加强多学科的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为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服务功能。

标签:;  ;  ;  ;  ;  ;  ;  

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时空与强度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