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促幼儿顺利入园论文_陈小华 王冬青

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促幼儿顺利入园论文_陈小华 王冬青

郑州大学幼儿园 河南郑州 450052

每逢9月新生入园,幼儿园小班经常上演“哭情戏”。一边是孩子们各种方式的哭闹;一边是家长为掩饰悲痛和焦虑或忧心地躲在门外偷偷哭泣、偷偷观察,或狠心与孩子告别后一整天都茫然若失、忧虑重重,或看不得孩子哭干脆立刻把孩子带走;另一边则是一位老师刚抱回和家长“生离死别”的孩子,却发现刚刚安静的教室里又上演了一场因一个孩子的哭而引发的新一轮哭声比赛。还有许多孩子的入园焦虑症状比较严重,或不吃幼儿园的东西,或一直哭闹不停,或不愿意上床午休,或躺在地上打滚,甚至用头撞墙。

“哭情戏”上演固然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孩子哭一方面是因为入园分离焦虑症,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让他缺乏安全感,陌生情境的挑战和冲击让他倍感焦虑;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前期没有做好幼儿入园的心理准备和生活准备。大多数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时常将大小便弄到身上,吃饭常把饭菜和汤水撒到桌子、椅子、衣服上,不会用杯子喝水,午休时有各种特殊要求等等。孩子对日常生活事宜处理缺乏自信心。其次,家长心理纠结一方面是家长自身没有调整好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入园分离焦虑;更主要的是对幼儿园的保教情况不了解,心里有顾虑和担忧。再次,在刚开学这一特殊时期,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并未真正地配合好。

新入园幼儿的家园共育是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接的重要途径。虽然过去我们也有家园共育,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过去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基本上是在孩子入园以后,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样做有些滞后。因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作息时间、语言、心理以及社会性、人际交往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3-4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二是过去的家园共育实践主要是针对幼儿,忽视了影响幼儿顺利入园的另一个对象:家长。家长自身心理的准备与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密切相关。我们觉得只有家长心安,孩子才会安心。三是过去的家园共育工作做得不够详细、全面。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入园表现出来的不放心主要是集中在对幼儿园的保教情况不了解,担心孩子不会吃饭怎么办、大小便不能自理怎么办,幼儿园的孩子那么多,幼儿的碗勺杯子毛巾干净与否,是否存在交叉感染等方面,而过去的家园工作在消除家长这些忧虑方面做得不到位。

为此我园积极开展新入园幼儿的家园共育教育实践活动,为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支持,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育儿水平,引导家长提前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来,为幼儿入园做好积极准备,改变幼儿成长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缩小不同幼儿之间的发展差距,帮助家长及幼儿做好入园前的物质、能力、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从而帮助幼儿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之间的平稳过渡,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连续性,帮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幼儿实现顺利入园。

一、新生入园报名时家园共育工作及时跟进

1.新入园幼儿在报名时,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策略指导,尝试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2.给家长发放《幼儿园保教情况介绍》《宝贝入园,家长须知》,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基本保教情况,如教师的配备、幼儿餐点安排、喝水安排、床铺情况、餐具使用及消毒、教学娱乐设施设备、幼儿在园吃饭穿衣上厕所等常见问题等有所了解,让家长明白教师会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自己的宝贝,解除心中的疑惑,放心踏实地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自然会安心地来幼儿园。

3.提前告知家长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以及幼儿入园需要具备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便家长在新生报名后,依据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调整幼儿的生物钟,促使幼儿养成和幼儿园一致的生活规律。

4.另外我们还邀请家长关注微信公众号“河之南学前教育”“学前服务平台”“动漫界·幼教365”“钱志亮工作室”“学生安全教育平台”等以及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入园前家园共育工作的基本要点

1.指导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一是对家长自身心理的指导。我们要求家长调整心态,正确认识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得太严重。孩子出现哭闹现象,及时与老师沟通,共同配合。二是不能用语言恐吓孩子。比如“你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上幼儿园就给你上套,让你不听话”等等,让孩子认为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三是不能对孩子失信,按时接孩子,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四是信任教师会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家长与教师的互信能够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环境,从而达到家园共育。五是在自己居住的小区为孩子找一个年龄相仿且同在我园就读的小伙伴。

2.指导家长为幼儿入园积极做好准备(心理准备除外)。

①调整生活作息,模拟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在入园前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对于在家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在入园前养成午睡习惯,同时培养孩子独立入睡习惯。

②入园前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脱衣服、喝水、吃饭、大小便等。教会幼儿自己穿脱衣服、鞋子,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分清上下、前后、左右。训练孩子自己脱、提裤子,大小便后自己擦屁股的能力。让孩子养成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吃饭,吃饭时专心地坐在餐桌旁的习惯,不能边看电视边吃或者边玩边吃,引导孩子尝试不同的食物,鼓励孩子吃一些粗纤维食物,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学会用杯子喝水。入园前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漱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③家长为孩子准备好入园用品。家长为孩子准备书包、小手帕、合脚的运动鞋时,让宝宝亲自参与选择,同时标明班级、姓名,避免遗失或者有相同的混淆。要求帽衫、裤子、鞋子不要有带子,避免孩子在玩耍时发生卡在缝隙或缠绕身体等危险。对于依恋性强的宝宝,挑选孩子喜欢的毛绒玩具陪伴入园。每天入园前检查孩子的小书包或者衣兜有无硬币、扣子、纽扣电池、玻璃球、瓜子、松子等尖、小的东西,确定孩子不带危险品入园。

④培养孩子的语言习惯并教育孩子文明礼貌待人。首先要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从能向父母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过渡到能向老师主动提出。在家学说普通话,同时有意识地学会倾听成人的话,学会按成人的话去做某些事情。别人谈话时,不打断、不插嘴,别人和自己讲话时专心倾听,不离开,不嫌烦。尽量叫孩子的学名,让孩子记住自己的学名,做到随叫随到。会使用礼貌用语,去幼儿园主动热情地和老师打招呼,“老师早上好”,离园时说“老师再见”。

⑤交往上的准备。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懂得谦让,遵守规则,如等待、轮流、排队、先来后到、合作与联合等,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分享。避免与同伴一起玩耍时发生争抢、撕打、抓咬现象。

⑥坚持送孩子入园。不要因为一次的中断而前功尽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利于幼儿入园适应。送孩子时果断离开,迟疑不走会给孩子造成错觉。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⑦及时鼓励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知道小朋友的名字等。给孩子形式多样的奖励,比如大声表扬,奖励一个吻,一个小礼品等,让孩子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

3.入园前经常通过微信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做到家园共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向家长推荐一些关注孩子成长的热点文章、讲座(Yi一直播里面《中国幼教网》的专家讲座)和书目及文章供家长阅读。同时我们与家长共同探讨当前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良好策略。我们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养方法,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合理而有效的建议,帮助、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4.熟悉幼儿园。

8月下旬我园邀请新生家长、幼儿到幼儿园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熟悉老师和班级环境。

三、新生入园后家园共育的基本方法

1.9 月对小班老师和新入园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了解新入园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及在送幼儿入园时家长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针对新生及家长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召开家长会。根据孩子在园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对家长进行教育策略指导。同家长沟通交流,采取措施,改变幼儿及家长的一些不良表现。对个别幼儿的特殊问题,同家长一起商讨家园教育方法,促使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利用接送孩子时间、通过电话、微信,及时同家长沟通,积极给予家长建议,并提出要求家长配合改进的措施,促使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举止。同时在微信群里投放一些育儿知识文章,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水平与能力,使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家长在幼儿入园之初,让孩子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如:毛绒玩具、小汽车等)到幼儿园,起一个间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对刚入园的幼儿起到熟悉、温暖的安慰作用。

3.在幼儿入园一周后,孩子的新鲜劲过去,老师利用小朋友的好奇心,向他们介绍幼儿园里他们还不知道的事物。比如老师带着他们去大班看看,通过大班孩子的好的常规来转移他们的视线。

4.对于坐在小椅子上,什么都不愿意做的性格内向孩子,老师每天积极主动地和孩子聊天,打开孩子的心扉。家长和老师多沟通,用照片的形式让孩子看到这样的亲切场面,帮助老师和孩子尽快建立感情。

5.家长通过故事《点点爱上幼儿园》引导孩子,点点开始也是不愿意上幼儿园,而后来点点在幼儿园能快乐的游戏后就喜欢上幼儿园了。减少那些本来不哭,看到身边有小朋友在哭,他也会眼泪汪汪,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的小朋友数量。

6.入园前家长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安全教育,让幼儿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同时教师教会孩子认识一些安全标记,知道在紧急情况下需要求救,从而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通过上述措施,帮助幼儿实现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平稳过渡,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连续性,从而使幼儿顺利入园。

四、家园共育显成效,家长幼儿乐开怀

1.良好的作息习惯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新生入园后,85%的家长反映,自从训练幼儿早睡早起,培养午睡习惯后,孩子睡眠充足,做事情精力充沛,情绪愉快,食欲好,身体比过去健康了,生病次数明显较少。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增强。

新生入园家园共育工作及早跟进,家长在入园前配合教育,老师们反映新生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吃饭让老师喂的现象少了,有的班几乎没有了,不再是等老师喂或者干脆不愿意吃饭。

孩子基本上都能独立完成喝水、上厕所、穿脱衣服这样的小事情。以前老师让幼儿喝水说很多遍,幼儿都没有反应,现在老师只要说,幼儿就会有回应。而且现在到喝水时间幼儿能主动要求喝水。喝水时也会使用杯子,习惯饮用白开水,不再对饮料情有独钟,保证充足的饮水量。幼儿大都能独立解决大小便问题,不再憋大小便、尿裤子、把大便拉到椅子上或裤子里。尿裤屙裤现象明显减少,有便意要么主动如厕,要么会及时告诉老师获得帮助,而不会将大小便便溺在身上……尿裤子现象由过去的每天4-5个减少到现在一周只有四、五个。幼儿自己会穿脱裤子。以往新入园的孩子都不会穿上衣,现在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自己能穿上衣。

3.幼儿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以前做手工孩子几乎不会动手,现在基本上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手工作业。

4.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过去老师说的话幼儿没有反应,现在孩子能按老师的指令去做相应的动作或相应的活动。学儿歌一节课基本上就能掌握,听故事的能力比过去也有所提高。

5.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

往年有一些性格外向、脾气暴躁的孩子,往往会把幼儿园的玩具扔得乱七八糟,吃饭的时候故意把饭洒在桌子上,甚至打人、咬人、在地上打滚,时不时的开门往外跑。过去幼儿之间抓伤、咬伤现象较多。现在因为入园前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家长依照教师的引导提前给孩子进行了简单的社会规则教育,这类现象明显减少。

这些小小的进步,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缓解了幼儿的紧张情绪,大大提高了幼儿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认可度,产生归属感,促使幼儿能安心快乐地参与幼儿园组织的一日生活游戏及活动,也明显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6.家长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幼儿。

通过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家长认识到幼儿入园哭闹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再像过去的家长胡思乱想孩子会不会在幼儿园受欺负,不用潜在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顺利渡过适应期。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家园共育工作的及早开展,让家长知道幼儿园不仅要看管好孩子,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因此家长对幼儿园内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能积极主动配合,配合能力较以往也有所增强。比如老师要求带植物种子和各种树叶,家长配合较好,比过去带的种类多,数量多。老师们明显感到孩子好带了,家长的配合更默契有效了。

9月我园举行《亲子同乐游戏》,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参与集体活动,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与共鸣。同时家长很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各方面的进步,欣喜地看到宝贝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芦德芹,王艳云,安平主编:《预防为主的幼儿园家长工作幼儿教师每月必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2]吴邵萍著:《家园共同体的建构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法和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叶华勋主编,《现代幼儿教师专业成长阶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丰媛:《基于微信的幼儿园家园共育平台的实现》,天津,2015年第5期.

[5]高泗菊:《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有效实施策略》,山东,《教育现代化》,2017年第25期.

[6]金小青:《浅析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才智》,2017年第5期.

[7]李瑜:《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探究》,《西部教育》,2015年2月.

[8]刘爱云,《优化家园关系的新思路》,《幼儿教育导读教师版下半月》2010年第6期.

[9]路颖晓:《“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沟通模式探索——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是必然趋势》,《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4期.

[10]田继荣:《指导幼儿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才智》,2017年第21期.

【课题研究】此文系2017年度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入园幼儿的家园共育工作的实践研究》(2017-ZJKPY-X03-024)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陈小华 王冬青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  ;  ;  ;  ;  ;  ;  ;  

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促幼儿顺利入园论文_陈小华 王冬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