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居环境治理的美丽宜居乡村规划研究论文_曹聪

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 510000

摘要:我国大部分乡村由于历史原因,环境总体品质有待提升,粗放式的管理和经营,需要规划策略提升。本文以生态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再生、生活环境再生三个主要方面,探索美好乡村建设问题,建立乡村环境再生的规划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策略

1引言

“十九大”报告就乡村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计划,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三步走”的战略,同时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向。2017年11月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2国内外发展现状

为了实现本国的乡村环境,各国都积极采取了有效政策和法规,得到了很好的成效。如英国的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重视乡村环境整治,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取得了一定成效,1949年建立了《国家公园与乡村进入法》(即《NationalParksandAccesstotheCountrysideAct》),1981年发布了《野生生物和乡村法》(即《TheWildlifeandCountrysideAct》)、2000年《乡村和道路通行权利法》(即《CountrysideandRightsofWayAct》)等。[3]美国在乡村环境治理方面也十分的重视,早在1927年就提出了《纽约乡村法》(即《VillageLawoftheStateofNewYork》)。后来,相继提出了《农业法案》、《土地法》、《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及《住房法》等;早在上世纪40年代,日本就出台了《农地调整法》,之后相继提出了《过疏地区对策紧急措施法》、《过疏地区振兴特别措施法》、《过疏地域活化特别措施法》和《过疏地域自立促进特别措施法》等。纵观我国乡村环境发展之路起步较晚,从建国以来,国家在农村环境恶化方面投入了一些资金,但是经济支持力度还有些不足,限制了农村环境改进的推进和实效性。早期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不多,如《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时效性和指导性还有待完善。虽然一些地区已开展相关工作,但是由于政策管理、技术方法及地域性各不相同,取得的成果也不相同。一些发达地区,如苏南地区、浙江部分地区,由于发展较早和经济基础等原因,乡村环境品质很好;而对于发展较晚,如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一种规划策略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乡村发展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等建设受到制约,规划建设不足,风貌特色彰显缺失严重,这些都是未来临待解决的问题。

3人居环境治理的规划策略

3.1优化美丽宜居乡村村容村貌

针对我国乡村发展现状,主要改善的内容包括: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要因地制宜,保护、保留乡村风貌。乡村本来是一个具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但是,由于大力发展经济,很多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毁灭。如乱砍滥伐,排污排废,严重影响村庄环境。对于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策略,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主要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为主要手段,采取多学科研究方法,涉及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综合研究。村庄整治最核心的是人居环境整治,农民是村庄整治的主体对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定着规划整治和实施的成败,所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上农民的积极参与,结合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形成的三方联动形成了整治机制。从目前规划建设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为治理:主要针对居民思想意识进行改进,着重从管理和意识形态教育层面,例如:对于脏、乱、差、破、污、缺等现象给予改善,并让村民认识到这些给人居环境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另一方面为提升,该策略主要涉及具体层面,包括景观提升、建筑风貌提升、村容村貌提升、意识提升、设施提升等相关人居环境提升的具体工作。总体概括为三治理,三增强,三提升,即为治脏、治乱、治违,增强功能、增进文明、增加绿量,提升规划水平、提升建设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其中对于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可以针对两治理,一加强,三提升的策略实施,具体策略及步骤如图1所示。

3.2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美丽乡村也应是资源节约和乡土风貌的生态乡村。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依托当地山水脉络、气象条件,整治利用土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工艺,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现有建筑及设施等,合理保护与修复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遵循历史传承,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等加强保护,对具有历史、人文传承价值的村落不得拆建,避免大拆大建破坏古村风貌。

4案例分析

4.1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调研当前一些乡村,发现人居环境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沿街道路两侧堆放和搭建随意性及占道经营等现象,构筑物上乱涂乱画现象比较严重;道路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河流水系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垃圾和废水等废弃物随意其中;绿化、亮化等设施设置不够齐全,一些绿化植被受到人为破坏,绿地养护不足,出现了褪化现象;公共设施配套有待增加,休闲游憩设施不足;商铺沿街招牌随意设置现象较多;建筑风貌特色不明显,有待提升。以上这些因素影响了整体的人居环境。具体现状情况如表1所示。

4.2规划整治策略

针对人居环境发生的问题,可以采取两个基本策略,首先采取治理策略,然后进行乡村风貌提升,以治理为主风貌为辅的前期规划整治,循序渐进,逐渐转化为以风貌提升为主的深层次规划,最后进行整体提升为主的后期建设策略。首先,通过对整治范围内脏乱差局面。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加强整治村镇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实地调研,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总体规划分项实施的原则,对整治范围内环境出现的脏乱差问题及基础设施问题加强整修;通过修复及翻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规划设计建筑风貌;对公园、广场、村镇入口等景观节点进行设计和环境塑造,对在节点处进行标识设计,构建一个管理有序、设施配套、环境有没的美丽乡镇。具体改进前后对比情况表2所示。通过具体的规划整治工作,如绿化、市政基础设施、环卫设施、公服、道路、停车场、商业设施等项目,对局部问题个个排查处理,比如入口景观、道路绿化等,影响因子比较大的节点进行重点整治,并加以宣传教育,使得整体环境得到了提升。

5改进乡村治理培育文明新风

美丽乡村还应该是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善治乡村。《规划》要求,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坚持维护农民权益,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做到农民愿意、农民参与、农民受益、农民满意。“十三五”期间,农村土地整治要围绕提高农村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激励农民深度参与、推动形成文明乡风等方面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加快构建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加快创新实施模式,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改进公众参与方式、拓展公众参与渠道,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引导群众、赢得群众,促进农民在积极参与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此外,要以农村土地整治成效展示、契约精神宣讲等方式促进形成勤劳致富、诚信友善等文明乡风。

6结语

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此战略的指导下,将开辟一个充满光辉的道路,在此大政策的指导下,一些城市病的问题将得到很好的,也为理想人居环境开辟了新的前景。实现乡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人居环境问题的改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规划整治策略,并在此指导下,通过系统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建成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实现乡村层级的全面复兴。

参考文献:

[1]蔡立力,刘文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J].广西城镇建设.2016(05)

[2]曹诚为.基于精细化规划策略的老港区城市化改造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9)

[3]田洪均.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6(11)

论文作者:曹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8

标签:;  ;  ;  ;  ;  ;  ;  ;  

基于人居环境治理的美丽宜居乡村规划研究论文_曹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