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中国论文,亚太论文,区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近年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本文主要分析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其原因,并论述了中国与亚太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及中国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作用。

亚太地区,广义上是指亚洲和环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重点是指西太平洋沿岸的“新月带”,包括日本、“四小龙”、东盟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地区,即使在世界经济竞争与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其它地区经济增长放慢的形势下,亚太地区仍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不同层次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亚太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无疑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蓬勃发展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是从60年代就开始酝酿,80年代取得一定进展,到了90年代,面对西欧、北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挑战,为适应区域内经济活力增长的需要,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比以往更为迅速。目前已形成了泛区域合作、次区域合作和次次区域合作三个层次。

1.亚太泛区域经济合作:是指环太平洋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有两个影响较大的经济合作组织,一个是“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另一个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

PECC正式成立于1980年9月,现在拥有20个国家和地区成员, 该组织由各成员的官、 商、 学三方人士组成, 大约一年召开一次会议。 PECC在其成立的十多年中,广泛探索了亚太地区各国在贸易、产业、投资、金融、能源、通讯、旅游等领域的合作途径,它作为全地区高层次的非官方论坛,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APEC是成立于1989年的又一个该地区高层次的经济合作组织,现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文莱、中国、中国台湾、香港、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智利、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共18个成员。APEC成员中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既有主权国家,又有地区经济,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18个成员共有人口21.6亿,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一半,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0%,表明这是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域。

APEC成立六年来,已举行了七次部长级会议和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展迅速,成绩显著。表现在APEC 成员迅速扩大, 已由成立时的12个扩大到18个,组织机构日趋健全,经济合作进展迅速。由于亚太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989 年APEC 第一次堪培拉部长级会议就确定了APEC不谋求成立一种内部自由化,对外实行保护的区域集团,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有本质区别。1993年APEC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这是APEC第一次由部长级会议升格为首脑会议,大大推动了亚太经济合作进程。本次会议提出了APEC的理想是实现贸易自由化,推动亚太地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合作,消除APEC成员间的贸易投资障碍。APEC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茂物举行,发表了《茂物宣言》,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组织需在平等伙伴关系,共同承担责任,互相尊重,经利互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以达到促进亚太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的。目标同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即APEC中发达成员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迟于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的。这是各成员经过反复协商,来之不易的将和平、稳定、繁荣、美好的亚太带入21世纪的巨大成就。这个成就在1995年日本大阪举行的APEC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次会议具有鲜明的行动特征,发表了《大阪宣言》,通过了《行动议程》。各成员还宣布了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首次行动措施,这是各成员自APEC成立以来第一次作出具体细致的承诺,表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已从西雅图的理想、茂物的目标,进入了今天的具体行动阶段。显然APEC已从论坛机构走向机制化。作为全地区高层次的经济合作组织,APEC必将对亚太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2.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由于亚太各国各地区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经济发展的层次水平不一致以及文化宗教的差别,决定了亚太全区经济一体化将要走很长的道路,于是各种范围较小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和范围更小的次次区域经济合作得到迅速发展,已有的一些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盟(ASEA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拉美的南锥体共同市场(MERCOSUR)、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和南太平洋论坛(SPF)也不同程度地在推动本地区经济合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其中东盟的成就最为显著, 1992 年东盟国家已计划从1993年1月1日起在15年内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最近召开的26届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一致同意加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将由15年缩短为10年,即在2003年建成,届时其成员由现在的7个扩大为10个。 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内部政治稳定,地理条件相似,发展水平相近,共同利益多,未来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可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经济组织。

另外亚太地区还有以下的次区域经济协作圈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华南经济协作圈,环黄渤海经济协作圈和东北亚经济协作圈。其中东北亚经济协作圈是一个有相当潜力的经济合作区域,它主要包括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近年来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相当活跃,各国各地区在贸易、投资、劳务、技术、产业等各个领域交流日趋频繁,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合作加速。由于东北亚各国生产要素具有强烈互补性,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具有明显梯度性、政治关系稳定、文化历史同源、东北亚经济圈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3.亚太次次区域经济合作:一般是几个地域上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以利用互补资源取得比较利益的跨国经济区,称为“经济增长三角”。目前主要有东盟北部“增长三角”(含马来西亚北部、泰国南部和印尼苏门答腊部分地区)、东盟东部“增长三角”(含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部分地区),地处中俄朝接合部的“图门江增长三角”和澜仓江——湄公河流域的中、老、缅、泰毗邻地区合作开发区。由于“增长三角”经济互补、联系紧密、范围小、风险小、又可避免组织区域集团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增长三角”是适合亚太现实的一种较为活跃的合作形式。

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高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1.政治环境稳定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提条件。

从国际大环境看,冷战结束后,权力强制力下降,国际大环境稳定,而亚太地区小环境也趋于稳定,朝鲜半岛、印支半岛趋于缓和,中越、中韩关系正常化,日俄、朝美关系有所改善,这些为亚太地区的协调合作创造了条件。

2.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迅速发展,构成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外部压力。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可以认为是地缘经济代替地缘政治、经济竞争代替军事竞争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在地缘经济影响下,世界各国为了其内在经济安全需要、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需要、以及大国为其经济霸权需要,地区经济合作加强,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出现由小到大,由初级到高级,由经济合作到政治合作的趋势。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显然使东亚和大洋洲各国的产品出口受到制约,从而成为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的外在因素。

3.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

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保持7%的增长率, 相当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东亚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1995 年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达到8.7%,亚洲“四小龙”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东盟一体化加强,其中主要国家也相继步入了第二代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特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创造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95年经济增长率为10%)。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大大加强,内部市场巨大,同发达国家联系程度加深,正出现即有冲突又有共同利益的相互制约的格局。亚太经济合作是亚太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国际化加深的必然结果。

4.亚太经济的多层性与互补性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

亚太地区的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上,并有序地呈阶梯状排列,形成了成熟工业经济国家(美日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四小龙)——迈向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越南等)这一经济体系,这种多层次性决定了各层次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要素流动活跃,经济互补性强,成为促进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原因。

5.有利的区位条件。

亚太地区的国家基本上都处于太平洋沿岸,为其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区位条件。从运输角度看,在海上运输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的今天,远洋船舶实现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运量之大、成本之低是陆上运输无法比拟的,通过大平洋,无需通过第三国就可以直接通向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浩翰的太平洋不再是经济发展与往来的障碍,反而成为亚太各国经济合作的便利通道。从自然条件上看太平洋海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太平洋海域绝大部分港口为不冻港,为周边国家信息、技术、贸易交流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心东亚正好处于太平洋西岸,地缘接近、文化同源、交通便利、优势互补。从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实证,可以看出,有利的区位条件是经济发展合作过程中无法替代的无形资源。

在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前景广阔。

三、亚太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关系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亚太经济增长与合作。

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而中国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1981—198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3%,1993年为12.8%,1994 年为13.4%,1995年为10%。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和资金技术的需求日渐旺盛,同时国民收入增长较快,购买力不断上升,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成为亚太各国各地区产品和资金的主要吸纳国。对日本来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对台湾省大陆已成为其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对香港大陆已是其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到1995年底,双方贸易额已超过110 亿美元。中美贸易也有长足的发展,1993年中美贸易额达276.5亿美元, 比1988年增长2.34倍。由此可见,亚太经济已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依存。日本和韩国正是得益于与中国高达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交易额而带动了本国的经济复苏,其它国家也受惠于中国经济和市场的巨大潜力,密切加深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与合作的主要动力。

2.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动力。

截止1994 年底, 中国与亚太地区贸易往来占中国当年外贸总额的80%左右,中国前15大贸易伙伴中有10个地处亚太地区。而来自亚太地区的投资占中国吸引外资的90%左右,亚太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产品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在亚太、太平洋把世界上几个最主要的大国联在一起,美、俄、日、中交合于此,亚太地区是中国经济和外交的重点,也是中国发挥其国际作用与影响的最重要的地区。在经济上,中国与亚太正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媒介,形成了一种新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系统。因此,中国一贯重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对APEC的历次会议都采取了积极真诚的态度,江泽民主席在大阪会议上提出了开展经济合作的五项主张,为亚太地区平等、互利、公正的合作作出了贡献,而中国在1996年对4000多个税目降低进口税率,降幅不低于30%的具体行动,是中国为促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为了更有效地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国首先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进出口管理制度,使其符合国际惯例,加快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要加强对外经贸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及研究制订统一的国际战略。其次参与亚太经济合作要实行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战略,注意在贸易、金融、投资、技术的诸多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参与亚太泛区域、次区域及次次区域不同层次的合作交流,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经济提供的机会与条件。重点注意发展与港澳台的关系,利用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吸引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扩大生产要素的交流,增强我国实力。还要努力扩大与韩国、东盟、印支三等周边国家的合作,利用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潜力,以及华侨众多、地缘相近、文化同源的优势,开展多层次的交流。美、日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发达国家,我国要充分利用其技术、资金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综上所述,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中国离不开亚太,亚太更离不开中国,作为APEC与PECC的成员国,中国应积极促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为亚太和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关系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