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的影响论文_王映辉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 云南 曲靖 655000)【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产生的影响。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9例,应用随机序列法将患者分为比对组(n=34)和探析组(n=35),纳入研究对象均应用深静脉置管治疗,同时为患者提供不良反应观察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在此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为探析组患者提供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率以及患者与其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探析组出现深静脉导管感染患者为1例,感染率为2.86%,比对组出现深静脉导管感染患者为7例,感染率为20.59%,两组患者导管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4.3752,P=0.0273)。比对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82.35%,探析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两组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1.0252,P=0.0356)。结论: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深静脉导管感染率同时能够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对于促进患者治疗进程顺利进行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血液透析;深静脉导管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301-02

血液净化治疗对于改善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存品质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抢救成功率,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能够为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深静脉留置双腔静脉导管为建立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道的一种方式,但是出现深静脉相关感染的几率较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以推动血液净化治疗顺利开展[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深静脉导管感染产生的影响,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在我院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9例,排除神经系统或者智力障碍患者、语言或者听力障碍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应用随机序列法进行分组,比对组(n=34)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26至75周岁,平均(47.8±3.6)岁,病程2至41个月,平均(8.3±2.1)个月,探析组(n=35)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24至76周岁,平均(48.2±3.4)岁,病程2至43个月,平均(8.5±2.0)个月。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基线资料经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纳入研究对象均应用深静脉置管治疗,自颈内静脉进行穿刺,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前对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完成治疗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中残留血液,若导管出现堵塞等现象需要立即拔出,同时为患者提供不良反应观察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3],在此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为探析组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干预,如下:

1.2.1健康宣教 患者接受治疗前向其讲解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以及应用价值,加深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纠正其片面或者错误认知。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做好局部皮肤消毒以及清洁工作,使患者明确积极接受治疗和护理有助于保证血液净化治疗顺利、有序地进行。同时还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鼓励和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发生导管脱落现象,强化患者的治疗勇气以及康复信心[4]。

1.2.2导管护理 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时需要戴无菌手套,每日对导管以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可应用0.5%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应用无菌敷料粘贴和固定导管。尽量缩短导管暴露时间,进行导管放置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置入导管后应用丝线缝合和固定导管尾翼,避免出现导管脱出现象以及导管混用现象。在对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必须密切关注导管是否出现堵塞现象或者感染现象,一旦出现导管堵塞或者感染现象需要立即将导管拔出并进行分泌物培养。若无法取得理想的感染控制效果需要立即拔出导管并重新置管。导管应用完后需要立即清除干净残留血痂并导管口进行消毒。结束透析后应用0.9%氯化钠溶脉冲式冲洗导管,将5ml 0.9%氯化钠溶液与1ml肝素以及1g头孢曲松混合后进行导管内封管并应用无菌纱布进行固定,治疗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导管相关感染,若出现感染现象应该立即停用深静脉导管。

1.2.3卫生指导 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穿刺部位皮肤保持干燥,防止皮肤潮湿导致细菌大量滋生,若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会加大感染发生率,必须严格控制其饮食,进食富含蛋白质的优质食物,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满足机体所需应用成分以及能量。

1.3 项目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应用

此次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软件为SPSS17.0,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χ2或者t检验进行比较,(x-±s)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显著且存在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率

探析组出现深静脉导管感染患者为1例,感染率为2.86%,比对组出现深静脉导管感染患者为7例,感染率为20.59%,两组患者导管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比对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82.35%,探析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两组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3.讨论

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出现深静脉导管感染的风险较高,一旦出现感染现象不但会加重患者身心痛苦,同时也会阻碍治疗进程,引发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穿刺部位皮肤存在污染以及导管与附近部位形成血栓等,为了使深静脉导管感染率得到抑制,必须在明确感染引发因素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医护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并确保无菌进行,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洗手、戴口罩,对患者穿刺部位以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确保皮肤的干燥性以及清洁性,应用深静脉导管后对导管管口部位进行消毒,及时清除导管中残留血痂,完成透析后冲洗导管,防止细菌菌落在管壁上沉积而诱发感染。一旦出现感染现象需要立即停用导管,若出现严重感染现象需要拔出导管并重新进行穿刺和置管。此外,教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皮肤的清洁性和干燥性有助于降低感染率。

此次研究中,探析组深静脉导管感染率为2.86%,比对组深静脉导管感染率为20.59%,两组患者导管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对组患者护理总满意都为82.35%,探析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100%,两组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陈守兰等人研究表明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率为23.5%,应用预防护理干预的患者感染率为5.9%,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深静脉导管感染率,与此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综上所述,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深静脉导管感染率同时能够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吕静.护理干预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双腔深静脉置管质量的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50):37-38.

[2]吴红群.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效果评价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5,(16):134-134.

[3]陈超芳.循证护理用于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感染的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5):59-60.

[4]廖秀英,兰春风.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与干预[J].医学信息,2016,29(27):278-278.

论文作者:王映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的影响论文_王映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