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研究聚焦何处——从近两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与立项看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趋势与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看我论文,近两年论文,导向论文,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已成为我国新时期推进和改善民生之首要的社会建设大计,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年度申报,反映教育研究关注热点的重要方向,分析“十一五”规划启动以来基础教育研究的申报情况,可以直接地透视当前研究者的相关意向。本文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2007年度基础教育学科的1 311份课题申报材料(其中2006年828份,2007年483份)为分析对象,分析当前基础教育研究领域呈现的趋势以及如何发挥教育科学规划的导向作用问题。
一、2006、2007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学科规划组课题申报意向分析
(一)课题名称所显示的研究指向上的侧重
1.区域指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受到关注,但2007年略有下降(见表1、表2)
比较表1和表2可见,2007年标明“西部”的选题,占申报总数的3.3%,比2006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选题涉及“农村”的占申报总数的4.1%,比2006年下降约3个百分点;涉及“民族”的占申报总数的1.9%,比2006年下降约0.5个百分点。
2.对象范围指向:以学校研究为重头,区域研究开始启动(见表3)
3.问题指向:以教学、课程和教师发展问题为主打(见表4)
表4 2007年基础教育课题申报的问题领域指向
项目2006年 2007年 两年合计
项数(%)项数(%)项数(%)
教学 221(26.7)
136(28.2)
357(27.2)
课程 209(25.2)
147(30.4)
356(27.2)
教师 137(16.5)77(15.9)
214(16.3)
学习
83(10.0)51(10.6)
134(10.2)
注:其中有137项是将课程改革作为研究背景。
对教学进行研究的项目有357项,数量最大。大致可以区分为4类:(1)在新课程、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中(或背景下)展开对教学问题、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类研究基本是在某一学科内进行;(2)对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不限于某学段、某学科的一般性或综合性研究;一是在某学段、某学科中进行的提高实效性的研究;(3)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教学素质、教学智慧和教学行为等问题的研究;(4)以教学为背景/场景的较为微观的研究,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艺术”、“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等等。
与教学相关的学习问题研究,也有134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学习特征、方式、类型、功能、动机、成就及学习素质培养的研究;二是针对特殊群体,如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盲聋等特殊需求的儿童的学习问题研究。
含有“课程”一词的项目,两年合计达356项,除去含有“新课标下”、“新课程背景下”、“新课改下(后、中)”、“基于新课程”、“新课程实施中”等类字样的137项,也仍有219项(占申报总数的16.7%)是专门研究课程问题的。这些研究中大量的是关于国家课程的实施及二度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问题、经验及相关评价问题研究,有少量的关于地方和学校课程能力建设、教师课程实施能力、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有极少量的涉及反思性和原理性的研究。
研究教师的课题有214项,数量也很可观。大致可分为三类:(1)关于教师生存状态、工作状态的研究,主要以调查的方式进行;(2)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涉及专业化、专业认同、成长模式、成长机制、成长方式和路径等问题;(3)关于教师的素质、实践智慧和教师评价等问题的研究。
涉及学习的课题也达到了申报总数的10%,主要是关于学习行为特征、学习方式的类型、功能及其选择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有学习动机、学习成就、学习素养培养等内容。
4.学科指向:语文、数学、科学三大学科首当其冲(见表5)
表5 2007年基础教育课题申报的学科指向
注:在“语文”这一栏中,包括作文16项、阅读20项;“综合”栏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含“研究性学习”2项;“信息”即作为学科的“信息技术”。
5.学校研究中的内容指向:文化、制度、环境浮出水面
在1 311项申报课题中,涉及“文化”的有82项,其中与学校内部文化相关的40项、“校园文化”7项;涉及“制度”的19项,其中学校内的制度11项;涉及“环境”的31项,其中“网络环境”8项、“技术环境”8项、“课程环境”2项、其他与学校相关的环境问题研究7项;涉及“生态”的17项,其中“课堂生态”或“生态课堂”8项,“生态校园”、“生态文化”、“生态学”、“教育生态”、“文化生态”9项。
(二)课题申报者在研究倾向上的变化
1.最抢眼的热点问题:教学的实效、有效和适应
在与教学有关的357项申报课题中,最惹眼的字眼是“有效(有效性)”,78项,“实效(实效性)”52项,此外还有“适应(适应性)”,有21项。含有“提高……实效(有效)性……”句式的课题名称有41项,这41项中直接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为课题名称的重名课题就达15项,余者在其中加入“高中”、“数学”、“物理”、“少数民族地区”等字眼,略有区别。
2.关键词的变化
(1)开始淡出研究视野的关键词
据统计,在这1 311项课题名称中,含有“自主”一词的有14项、“合作”一词的有17项、“探究”一词的有32项、“问题解决”一词的有2项、“交往”一词的有3项、“个性”一词的有11项、“生命”一词的有13项、“特色”一词的有16项,这些曾在新课程启动之初备受青睐的词汇,尽管还在零星出现,但与申报总数的1 311项课题相比,实在是不引人注目。
(2)一些虽然“坚挺”但显然是正被取代的关键词
课题名称中,“改革”一词出现90次,“变革”一词出现14次,但一些建设性的词汇大量涌现,如:“建构”一词出现31次、“构建”一词出现54次、“建设”一词出现66次、“创建”一词出现6次、“转型”一词出现6次,这似乎表明,一个“破”的高潮正在成为过去,而一个“立”的高潮正扑面而来。
(3)一些本该热门却似乎姗姗来迟的关键词
根据对社会热点的了解,从课题名称中查询了如下词汇:“和谐”一词出现20次,“均衡”一词出现6次,“民主”一词出现1次,“公平”一词出现2次,“公正”一词出现0次,“平等”一词出现0次,“权利”一词出现1次,“义务”一词出现1次(不含“义务教育”),出现频率低于预期。
(4)“一冠多名”的关键词出现
与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以学校为基础(“校本”)的研究、培训及课程开发也受到重视,在59项含有“校本”的课题名称中,“校本课程”最受重视,有26项,“校本教研”居次,有13项,“校本管理”3项,“校本培训”3项,“校本研究”1项,“校本研训”1项,“校本研修”1项。
3.略显忽视的领域:学生组织建设和法制法规方面的问题
在2006年的828项申报课题中,涉及“小组”、“班”、“社团”、“家庭”、“社区”和“闲暇”等关键词的仅34项,与“班”相关的课题,也主要是研究“大班额”、“小班”、“随班就读”、“无班界”等问题,很少有对学生组织建设的研究,“班级建设”则一项也未涉及。作为影响学生在校成长的重要路径,学生组织对个体成长的作用,社区和家庭生活对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重要性,都是不能低估的。法制、法治和法律方面,也很少有申报。
(三)研究方法取向和研究旨趣上的变化
1.研究方法以实验法和调查法为首选
从表6可见,实验方法首当其冲,调查研究受到重视,对策、行动、比较、个案、叙事等方法也均有涉及,较之20世纪90年代单一推崇实验方法却又明显简单照搬的景象,无疑是很大的进步。
表6 2007年基础教育课题申报的研究方法偏好
2.研究旨趣上侧重于策略和模式
“教学模式”曾是以往的热门词汇,如今正在让位于“教学策略”,这是否表明追求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已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反思?(见表7)
此外,关键词检索还发现,申报者对时代背景不够敏感:“信息化”一词出现2次、“全球化”一词出现1次、“和谐社会”一词出现4次、“均衡发展”一词出现13次。显然,研究者的目光在专注于学校内部的同时,未能对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大势”和外部可能提供的机遇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7 2007年基础教育课题申报的研究旨趣
二、从近两年申报与立项情况看“十一五”规划纲要与指南的导向作用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及自2006年起每年都要提前发布的年度课题申报指南,对“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申报都有显著的引导作用。除重大和重点课题的招标之外,会议评审课题设立了包括基础教育研究在内的十三四个领域,每个领域都以概要式的文字给出方向性、原则性的选题指引。从2006-2008年,每年的指南中基础教育研究领域都有“课程与教材”、“学与教”、“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四个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在申报书的填写要求上,还要求标明选题与指南文本中相对应的序号。当然,也鼓励纲要和指南之外的自主选题。
(一)2006年申报与“十一五”纲要及当年指南的适配情况分析
1.申报选题与纲要和指南的适配情况
2006年基础教育方面课题申报总数为828项。与“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纲要”(以下简称“2006年纲要”)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2006年指南”)不适配的有220项,占总数的27%,其中有19项主题为“学校教研”,占不适配课题的9%,在与“2006年指南”相适配的项目中,符合“学科教学研究”、“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指南要求的最多。“学科教学研究”193项,占符合2006年指南和纲要总数的32%,占总申报项的23%;“学科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71项,占符合2006年指南和纲要总数的12%,占总申报项的9%;“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52项,占符合2006年指南和纲要总数的9%,占总申报项的6%。
2.从申报中观察到的纲要和指南的指导作用
有些申报项目与指南要求一模一样。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为例,有12项都直接以指南上的原话“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为题,有4项都是“学业优秀学生学习行为特征分析”。另外,很多在指南原话基础上,缀上某一学段、学科或区域。如,“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提高中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云南省高中英语实效性教学策略跟踪研究”,等等,未能结合指南发掘相关领域中的问题,以形成有典型意义的或有深化、拓展价值的选题。
(二)2007年申报与“十一五”纲要及当年指南的适配情况分析
2007年基础教育方面课题申报总数为483项。与“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2007年指南”)相配的项目共383项,占申报总数的79.3%。与之不适配的有100项,占申报总数的20.7%,其中与2007年纲要和指南均不适配的有13项,占总数的2.7%。
“2007年指南”对申报也产生了明显的引导作用,有些申报项目与指南提供的标题完全相同。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研究”、“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学生合作的实践研究”、“寄宿制学校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的影响研究”,各有1~3项。“新课改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研究”有5项、“‘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有3项。“2007年指南”对普通高中课程、教材、教学等明显偏重,于是在当年申报的课题中,以普通高中课程、教材和教学为研究对象的课题明显增多,达24项之多。
在2007年课题申报中,有些尽管与“2007年指南”不适配,但与“2007年纲要”相配的为数不少。如,“班级文化建设与班主任专业成长”,符合“2007年纲要”中的“管理”或“德育”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子女学校家庭合作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移民城市小学和谐校园案例研究”和“流动儿童多元教育模式研究”等,符合“2007年纲要”中的“决策咨询研究”;“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符合“2007年纲要”中的“社会变迁中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而这些课题中的大多数,都是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这传达出另外一种信息:“2007年纲要”比“2007年指南”对教育公平问题更加关注。
(三)2006、2007年度基础教育申报与立项的比较分析
表8 2006、2007年度基础教育课题申报与立项数比较
表8显示,学与教的研究申报占比重最大,特殊教育则最小;与2006年相比,课程与教材、学与教研究在2007年的立项比重加大,2007年课程与教材的立项命中率最高,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立项比重下降,非指南范围申报和立项的比例均有所下降。
表8还显示出一个信息,那就是非规划/指南的申报数在两年中占申报总数的20%~30%,其立项数则占到了30%~40%,解读这两个数字可知,规划和指南对申报的导向作用显著,但规划与指南外申报课题似乎更有竞争力。是否照指南行事,或者是否对指南展开有个性、有深度的思考,然后确定自己的选题,恰恰是课题申报者学养与见识成熟与否的表现。倘若规划与指南的导向作用降到了50%以下,或许真的可以学习国家社科课题,不再需要用指南来引领。
两年中,仅有一项国家重点招标课题属于基础教育领域,这与基础教育的规模和重要性是不相称的,也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因为国家重点招标课题事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等问题,以教育理论重大创新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为重点,代表着教育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水平。
三、从申报及立项情况透视基础教育研究的若干趋势与问题
(一)值得关注的选题意向
这两个年度出现了这样一些值得注意的选题意向和关注焦点,如教学研究由重视观念更新走向注重提高实效、由较为笼统抽象层面研究走向对具体学科研究的关注,学校研究由宏观着手转而注重文化、制度及内外环境,这些显现出研究深化的趋势。人口流动引发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所带来的教育上的问题开始进入研究视野。
由于重视教学这一传统的定势,由于新课程推进引发的对课程问题的研究热情,“教学”和“课程”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主题词,这是十分正常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已经不再停留于对它们的“各个击破”,而开始关注到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关注到教学改革、课程推进与教师成长的密切关系,对事物间关系的关注,表明了研究者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有待加强的问题
我国教育的不均衡现象,在总体格局上似乎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区域之内存在的巨大的非均衡现象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些地方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因此,如何深刻认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问题,如何在促进均衡的同时保证并放大优质的问题,如何从政策层面和体制层面解决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将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及人群之间的差异这种“发展障碍”有效地转化为“发展资源”等问题,都需要热情和理性的双重支撑。
高中教育如何在主旨上从选拔精英转向服务大众,在运作模式上如何摆脱“应试”的惯性,真正走向内涵式的变革与发展,这些问题尤其需要展开全面而有深度的研究。其实,高中选题在“十五”的“兴”和在2006年度的“衰”,都与高中新课程启动有关。“十五”期间之“兴”主要因为2003年前后正是高中新课程方案的酝酿和进入实验的时期,选题申报大多奔此而来。随后的推进步伐减缓,各省自己决定进入的时间表,所以曾在2001年出现过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迅疾推进新课程的那股旋风不再重来,这大概就是2006年出现观望局面的主因。然而,高中教育并非只有课程值得研究,可以说,这一阶段教育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因攸关高考而未得到透彻的剖析。攻破高中这一研究“禁区”,不能被动地等待高考和高招改革,我们既需要解放思想、发挥想象力,又需要采取果断的行动。2007年,专门指向高中教育研究的课题申报数“回暖”到37项,尽管仍以课程及学科改革为主打,但已出现高考与高中改革相关联的课题意向。
学校层面的整体性、结构性的变革需要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范围内着眼于要素和局部的改革,如课堂教学、管理体制、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科技教育,等等,绵延不绝。但是,其立意基本上集中在点状或条线式的观念更新和实践改进,缺少一种适应转型社会对教育发展需求的总揽性变革思路,尤其缺少从价值取向、结构形态到运行机制和内在动力上展开整体性、全程性改革设计与实施的转型性变革思路。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理论品性提升问题,也有待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为国家和部委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在关注应用性研究的同时,更应重视和鼓励基础性研究,尽管基础教育多是面向实践的研究,但基础性理论探究的意识不能淡漠,因为教育学具有很强的事理探究特性,要发展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中国教育学,脱离中国本土教育实践研究的理论运思是不可想象的。沉浸于基础教育实践探索的我们,有时需要跳出来想一想:基础教育的改革对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哪些新的启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是否强化了我们关于教育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基础教育改革是否推动着教育学、教学论和课程论等一些学科领域中概念的重建或者理论体系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