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整合中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_企业经济论文

全球市场整合中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_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整合中的策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策略论文,在全球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1)06-46-04

一、政府的保护有好处吗?

当今世界仍是由若干个自封闭的经济体组合而成的。在每个封闭的经济体中,又各有其生产、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系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跨地区性的生产或技术转移,基本上都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每个国家除了国际贸易以外的经济活动,大都受到严密的政府保护。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资本控制、市场限制、劳工限制,以及文化、语言、习惯等无形的壁垒,使国内企业得以偏安一隅。大部分的政府不仅完全控制着本国经济的命脉,而且还可以限制外来产品进入,并且可以在货币兑换和外国人购买本地企业上设定种种限制,使得外国资本难以自由地跨越国界。

当然,政府对本国金融系统的控制也非常严密。通过严密的金融法律规章,政府不仅可以影响资本的分配,并可以自行决定利率的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印钞票、加减税、价格控制、利率干涉、福利政策的实施和直接补贴等方式控制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各种控制,不仅阻止了资本的流动,而且也截断了外国有效生产方式进入个别经济体的通道。外国的有效生产方式,有80%是不参与国际贸易的。在各个封闭的国家经济体中,本地企业与国民在政府多年的保护政策下,原本过着安全、稳定的生活,生活方式、部分行业、部分行事方法、一些工作机会都受到保护,即使这种保护是以牺牲生产力与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关贸总协定签订以前的法国农业,便是最好的写照。法国的农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生产力较低,成本高,但是却长期受到政府保护,政府利用保护政策,得以维护社会凝聚力,并可解决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政府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保护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便是禁止外国农产品进入,因此法国人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购买农产品,因为国内农业并没有以最适当的方式从事生产。

日本在工业政策上与法国农业几乎如出一辙。日本政府以繁复、严苛的法规限制,为许多国内企业建造了最不需要竞争的环境,而这种非竞争的环境,反过来又为日本建造了许多呆滞的生产部门。日本服务业的生产力比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水平都低。只有部分外销产业,如汽车、钢铁,日本的竞争力在其他国家之上。由于这些产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占日本总体劳动力的比率非常小,大多数工人所从事的,均为对劳动力要求低、没有竞争力的工作,如日本的食品加工业的生产力,只有美国的33%。就因为如此,日本的生活花费在全世界中数一数二,但消费者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却低得可怜。

就长期而言,这种政府保护措施,不但降低了社会生活水平,削减了人民的购买力,而且减少了就业机会。解除这个保护屏,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因为生产力增加以后同样的工作不必由很多人同时来做,而使产品成本降低、价格降低,增加国内的竞争力,使得产品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更吸引消费者,因而创造了社会的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这种情况日本人的教训是深刻的。

最令中国人深思的是,前些年,我国对计算机行业的保护可算是有各种各样的措施,但外国的先进技术进不来,我们自己的产业也发展不起来。近几年国家放弃了保护,以联想集团为代表的计算机企业,在外国竞争者面前勇于进取,抢在外国企业之前解决新的科技难题。软件开发方面,我国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的核心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特点的软件系统,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的已经走向国际市场。

二、整合让市场连成一体

解放全球资本,将快速而全面地改变以国家为单位的经济传统。在现有的规则下,具有高度竞争力的非当地生产者会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找到去各个国家扩张生产的路径。这些握有高技术的生产者,以与当地人合资、联盟等方式将资本注入新的市场,不必借用国际贸易的“窗口”便可以通过全球资本革命带来的新渠道,使全球经济连成一体。只要国际资金流得到的地方,这种联系自然就会出现,逐渐地,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被连成一个大网络。

我们看到,市场参与者各出花招,想尽办法进入其他国家的经济体之中,因而给这些经济体带来了莫大的压力。掌握高技术的市场参与者为了获取利益,无不利用高度的智慧、创意,并借助科技进步与体制改革,总能在现有制度中得到一些机会,打破政府刻意建筑起来的壁垒。80年代,日本与美国的经济摩擦,便是最好的写照。美国以配额、关税等方式限制日本产品直接进入美国,日本便开始在美国投资,建立工厂,以技术转移的方式继续攻占美国市场。同样地,印度也曾经以繁复的法规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但是,外国企业并没有在这些法规面前退缩,他们很快找到当地合伙人充当门面,在背后大搞资金、技术转移的花样,使外国资本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印度,并充斥于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所有领域。当地企业看到国外有如此好的生产和服务的方法时,总会设法将这些“程序”引进国内,增加自己在国内与其他海外品牌较量的竞争力。

消费者在打破政府限制规则上扮演着重要角色。80年代初,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都严格管制奢侈品进口,但是当时很多富有的南美人,每年至少一次定期飞到美国迈阿密疯狂采购,并设法从各种合法的或非法的渠道带回到自己的国家。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些南美人就是在进口最适当的生产方式,并诱使当地厂商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再如,欧洲一些国家,如意大利、德国等,不但所得税高,而且对金融机构的管制严格,以至于许多有钱人直接将资本投资于金融管制松散的地方,这样既可以逃税,又可以做回报比较高的投资。政府保护市场的本意往往成为限制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阻碍,对市场造成的往往是负面而非正面的效果。在全球资本家的活动下,这些法律规章与进入樊篱终于在竞争下被一举推翻。

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发现,参与外国市场的投资渠道日益宽广,有高度竞争力的非当地生产者开始到各地评估当地人消费行为,为消费者创造最大的利益。美国消费者在外国汽车厂家纷纷到美国开设工厂以后,已可以用比较低廉的价格买到欧洲昂贵的轿车,欧洲消费者则在服务效率比较高的外国银行体系进入以后,享受到价廉物美的金融服务。我国近年来冬季南方的廉价蔬菜大量地运到北方,使北方的消费者一年四季都享受到新鲜蔬菜。

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家的创新是打开封闭市场最重要的力量。虽然有的消费者希望市场更开放,但是有的生产者却感觉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因而设法阻挠。市场开放,允许本地企业与外来者竞争后,最受威胁的莫过于当地的生产者。这些生产者首先想到的是向政府游说,设法取得政府的保护。例如法国解除资本控制,并允许外国进入后不久,英国的巴克莱银行设法在法国推出的优利支票存款服务,仍受到当地银行的强烈反对,以为巴克莱银行之举会严重威胁到“健全利润”,因而对政府提出抗议,要求政府处理。有人提出外国银行入侵,不但威胁到本地文化,而且还严重伤害本国的尊严,不符合国家的利益,还有人坚持反对任何改变,因为改变打扰现有的秩序。然而,从改革而来的力量,也就是全球资本及国际利益团体所纠合而成的力量,却令大部分政府及寡头独占企业无招架之力。政府在接受民众的游说以后,最典型的反应便是继续保护,继续补贴,任其不经济行为继续下去。但这样政府会加重自己的负担,尤其是国民对高税率不能长期容忍,在大量保护、补贴之余,政府既然无法加税,只好发行公债,更加拉大了开支与收入的距离。因此这种做法是无法持久的。

三、竞争加强了经济的传导力

资本市场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积极地拥抱资本市场,以希求全球资本市场对自己的青睐。对各国政府而言,最迫在眉睫的便是减少对低生产力产业的补贴,消除对产品及劳动力市场的苛刻限制。如果当地生产者能够了解并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接受外来的竞争压力,便可以很快想出应变措施,他们会想出办法,利用在经济体中的自身优势,如长期的顾客关系,良好的配销渠道,对本地市场的理解等,重新建立竞争力。与其无谓抵抗外来的竞争者,或要求政府建立无法久固的保护墙,不如更有计划地追求新策略。例如海尔集团,20世纪80年代仅是青岛市一家生产电冰箱的小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海尔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贸易及金融各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特大型企业,产品有7000多个规格品种,到1999年已经在海外发展了62个专营商,销售网络达3000多个,产品出口87个国家和地区。海尔产品获得UL、CSA、CE、GS、VDE、SMark等二十几个国际认证。很显然,生产企业积极接受外来挑战,创新竞争策略,整体经济自然受益无穷。因为政府与生产者都能够在挑战中加强本身的“传导力”,导入适当的生产方式,企业将因此增强竞争力,整个市场在不断的竞争中提高生产力,为经济带来更高的效率。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说明了只有开放,我国的企业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与国外企业竞争。让企业处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便能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外国企业的高效率的生产方式,降低了商品成本,增加了服务内容,这自然是值得欢迎的。于是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各自的经济行为,表达出相互之间的强烈认同。目前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资产已达80万亿美元之多,当这样大的资本寻求投资对象时,会对市场造成莫大压力,任何一种货币市场都无法抵抗,只能任由资金流向各种可行的投资机会中。在激烈的竞争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利益互相冲突的团体,而这些团体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发展。很多非常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在其本身的压力和本国政府的支持下,必定会扩展新市场,寻找高获利及增长机会。这些企业有非常明确的经济动机,又掌握最有竞争力的生产、服务方式,不论在什么市场,都将当仁不让地以最积极的态度争取所有机会。这是因为,由于参与国际竞争最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刺激了更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消费者因为收入增加,市场提供更多的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提高购买力,从而获利良多。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市场参与者参与竞争,政府自然会愿意消除限制,让本地的企业与外来者结盟、合资,创造本地市场的竞争优势,以争取顾客,于是便能带动长期的经济繁荣的良性循环的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全球资本的解放,使不论是经济繁荣还是金融动荡,都将快速传递出去。没有任何国家的国民能再单纯地从对本国影响的角度来理解周边发生的事情,甚至周边商品的价格,政府公债的利息都不再是纯属国内的事件。在世界任何角落,供需关系的改变,都会影响其他地区的供给与需求。各个国家都尽力创造最诱人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投入,以刺激本国的生产、就业及经济增长,并对条件类似的国家产生类似竞争心理;从微观经济政策到财政、金融、货币等宏观政策,无不互较短长,而且都无不变相地降低对各种市场的限制,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确保资本能做到最有效的利用。

四、我国企业要在新的分化整合中攫取先机

市场竞争使我国的企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业务扩展到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国家,甚至与不一定信任的结盟伙伴一起工作,并将大量资金押赌在几乎完全不了解的科技投资上,高层决策人员再也不能在由国界所制造的壁垒和屏障中运作,而必须面对一个几乎没有疆界的世界。如果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先调整心态,必须重新思考战略策略、资金利用的方式以及企业管理、领导的型态。

1.要了解外国市场的品味。全球一体的资本市场,使任何资产都可以快速转换。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商品和服务贸易个别化和分散化的特性。近年来我国的产品纷纷抢滩外国的市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货架上,到处可见物美价廉的中国货,这说明我国有众多的企业逐步地了解了国外市场的特点,例如春兰集团的空调产品,不仅在我国畅销,而且在英国占领了一直由日本人独霸的市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不断成功,使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外国人的品味,同时也创造出许多外国人的品味,创造出许多新的消费理念,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像这样成功的企业,它们不仅不需要我国政府的保护,而且要打破外国人的樊篱。

2.要快捷地改变企业的资产组合。经济全球化把现实和未来的世界变成一种流动的状态,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赢家们,不再把企业看成是各种产业的财产组合,而是把世界看作各种可能性的选择所构成的财产组合。一边追寻组合,一边淘汰那些吸引力已衰退的部分。这些赢家在未来潜在的核心产业上投下较大的赌注,以占有先机的方式增强企业的力量。我国的北大方正集团,仅用十年时间,从一个40万元起家的小企业,到1999年初资产已达到60亿元,资产金额增长了15000倍,成为全球瞩目的大公司,北大方正的成功,就是在未来潜在的核心产业上投下了较大的赌注,在财产组合上选择了当今世界高价值企业最先进的组合。现在北大方正已是跨国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的日本方正、美国方正、加拿大方正、马来西亚方正、新加坡方正,等等。这种发展战略走在了强者的前面。

3.要有灵活变通的战略策略。经济全球化使得信息越来越多,关键性的投资项目充满着不确实性,许多重大的投资决策都是冒险的投资决策。新的信息不断被投入到决策过程,使得连续的细节调整变得可能,企业也避免了不适当和不必要的风险,例如今天许多人大概都会对长虹公司三打价格牌的举措记忆犹新。20世纪80年代末,在彩电凭票供应的岁月里,长虹第一个涨价,把“倒爷”拿走的钱清清白白地捞回到了国企的“饭碗中”。当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时,长虹又率先降低300元,使僵滞的彩电市场出现了生机。1996年3月26日,面对着大屏幕洋彩电大肆“入侵”,中国市场上29寸彩电售价高达1.3万元,长虹再次举起降低大旗,宣布降低18%,致使市场占有率稳定上升,1997年底达33%。1998年正当彩电价格大战的参与者一方面为市场份额的扩大而欣喜,另一方面又对一向出手不凡、呼风唤雨的长虹“按兵不动”表示困惑不解时,1998年11月长虹宣布他们已经收购了下半年国有彩管产量的大部分,以绝对优势对彩管市场进行了垄断,由于低价收购了彩管,加上规模效应,长虹每台彩电成本至少要比别人低300多元,使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紧紧地掌握在长虹手中。

4.寻求壮大自己的机会。以整个世界为市场后,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技能,现在变成了可在全世界捕捉住潜在利润的宝贵武器。举例来说,我国汽车产业在世界上是比较落后的,但卡车生产我们有自己的长处,这样,就可以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开辟新的市场。现在我国的企业家们突然发现机会正向各个方向扩展,国际互联网打开了全球性的营销渠道,随着视野从本国转向国际,使他们有可能创造出大量的捕捉利润的机会。在我们看来,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上,博弈的赌注增高了,赢家的机会增多了,然而,错误的代价也升高了。在这条道路上,我国的企业在同外来资本的鏖战中,必须吸取异体养料以壮大自己。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中国企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创造美好的未来。

收稿日期:2001-03-10

标签:;  ;  ;  

全球市场整合中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