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型鼻肠管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论文_吴雪燕

吴雪燕

(江阴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江苏江阴 214400)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型鼻肠管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的鼻饲管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采用螺旋型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并配合有效的护理,临床患者可快速恢复,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最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螺旋型鼻肠管;重症颅脑外伤;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230-02

临床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通常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早期通过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道功能,降低消化道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缓解患者应激状态下的高代谢[1]。肠内营养支持接近正常的消化过程,并且鼻肠管操作简单,安全方便,利于临床护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腹泻、腹胀、返流等胃肠道不耐受并发症,直接影响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实施。因此临床在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应该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提高临床肠内营养支持有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螺旋型鼻肠管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例患者。对照组14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3.17±4.16)岁;开放性损伤1例,闭合性损伤8例,脑内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2例。观察组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38.23±5.83)岁;开放性损伤1例,闭合性损伤6例,脑内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等基础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普通鼻胃管(复尔凯,荷兰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生产)肠内营养支持。

1.2.2观察组

1.2.2.1置管方法 采用螺旋型鼻肠管(复尔凯,荷兰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生产),长控制在145cm,管道直径选择外径3.3cm,内径2.7cm。置管前吸净患者口腔、气管分泌物,置管前禁食6h以上,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并且肠功能恢复。在X线引导下插入螺旋线鼻肠管,插入理想位置后,经导引钢丝末端管道注入无菌液体,随后拔出钢丝,连接好开关和输液接头,并牢固固定[2]。

1.2.2.2营养注入 首先试注入温开水40~60ml,患者无不适感后,可注入糖水60ml,每2小时1次,每天6次。患者肠蠕动症状,无不良胃肠道反应,可开始鼻饲流质食物,初始注入量为40~60ml,无反应时增加至60-80ml。同时应该适当减少静脉输液量,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肠内营养液次数和量[3]。

1.2.3护理

1.2.3.1心理护理 实施肠内营养前,向患者或者家属讲解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使其有心理准备。同时与家属或患者积极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从而保证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

1.2.3.2鼻肠管及胃管护理 仔细观察鼻肠管和胃管是否固定牢固,并将鼻肠管末端用无菌纱布包裹。每天定时冲洗管道,保持管道的通畅,并且用油膏涂抹润滑鼻腔粘膜,可以保护粘膜的完整性,同时要注意固定好鼻肠管,以免发生脱落。每次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封管,以免营养液结块堵塞营养管。此外,经常转动管外端,以免长时间压迫食管发生溃疡[4]。

1.2.3.3生命体征的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面色、脉搏、血压,如果发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升高,排除输入液速度过快、量过多因素时,应该及时停止鼻饲,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2.3.4并发症护理 对于临床严重腹泻患者,必要时可以暂停肠内营养支持;临床腹胀的患者可以给予适当的腹部按摩,减轻患者临床不适感;给予营养支持的过程中,依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合理控制灌输速度和输入量,并调节好营养液的温度(38~40℃),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3.5基础护理 每天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孔,去除鼻腔干痂,并在黏膜和皮肤处涂抹红素膏,防止长期压迫破损发生感染。由于营养液不从口腔进食,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干燥,故应使用生理盐水每天清洗口腔,以保持口腔湿润,尽量减少患者的的不适感。

1.3 统计学方法

记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临床患者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

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在急性期通常存在消化功能障碍,主要以胃功能紊乱,胃潴留量增加,胃排空时间延长以及肠内营养不耐受为主要表现,患者容易产生腹胀、呕吐、胃内容物反流等消化道并发症,从而传统的肠内营养支持不理想。本文采用螺旋型鼻肠管,该肠管属于聚氨酯材料,其生物相容性良好,对机体刺激小,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率[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早期使用螺旋型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观察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螺旋型鼻肠管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同时临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率,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保证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小波,袭丽君,杨丽黎等.螺旋型鼻肠管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0(3):39.

[2]李雪梅.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应用及护理进展.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47-49.

[3]周央环,陈再丰.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浙江医学,2012,34(12):999-1001.

[4]陈立华,刘运生,马建荣等.胃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颅内压及氧平衡的影响.中华创伤杂志,2012,15 :178-180 .

[5]袁军, 江志伟.肠内营养应用过程中的常见错误认识.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8:253-254 .

论文作者:吴雪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4

标签:;  ;  ;  ;  ;  ;  ;  ;  

螺旋型鼻肠管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论文_吴雪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