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特点与耐药状况论文_肖娟

(四川省岳池县中医医院儿科 四川 岳池 638300)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特点与耐药状况。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经感染部位标本培养及药敏试验,统计分析病原菌的耐药状况及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185例患儿,经检测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7株,分离率为57.84%;107例患儿分别来自于儿科病房、儿童内科及新生儿科,所占比重分别为70.09%(75/107)、26.17%(28/107)、3.74%(4/107);感染部位以脐部、手指与脚趾甲沟、颈部等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50%的有青霉素、甲氧咔啶、氯霉素及红霉素,耐药率不足14%的有氨卡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及万古霉素。结论: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应根据耐药分析,选取适合的抗菌药物,以此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 儿童;皮肤软组织;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特点;耐药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127-02

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临床常见病原菌,具有广泛分布、丰富感染类型及高耐药率等特点,如果患儿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则可能威胁其生命安全。根据临床实践可知,常见感染性疾病有皮肤软组织感染、骨髓炎、脑膜炎及肺炎等,高危群体为儿童,多发于春季与夏季,据统计,约50%皮肤软组织感染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为了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相关学者积极探索新型的抗菌药物,在实际治疗效果欠佳,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8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临床特点及耐药状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了185例患儿,男105例,女80例,最小1个月、最大12岁,平均(4.6±1.5)岁,脓包疮140例、黄色葡萄球均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24例、湿疹合并感染12例、足癣合并感染9例。纳入标准:①经检查均符合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②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入选前7d未服用抗菌药物;④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及抗菌药物过敏史。

1.2 方法

1.2.1分离鉴定 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无菌棉签擦拭患处,如果为水疱,则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疱液;如果为结痂伤口,则使用无菌镊子清创,并擦拭创面。将采集到的脓液标本,放置在培养器皿内,恒温箱内5~12h,待其浑浊后,接种到培养基平板上,再培养24h后,观察菌落的形态与特征,同时经触酶试验、血凝凝固酶实验,鉴定菌种,分纯后菌株均置于冻存管内,于-60℃冰箱内保存。

1.2.2药敏试验 利用CLSI标准的纸片扩散法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测试,所选抗菌药物标准品包括霉素、甲氧咔啶、氯霉素、红霉素、氨卡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及万古霉素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科室及感染部位分布特点、耐药率等。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

本组185例患儿,经检测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7株,分离率为57.84%(107/185),其中1个月~1岁23株、2岁~3岁32株、4~6岁18株、7~8岁22株,9~12岁12株。

2.2 科室及感染部位分布

107例患儿分别来自于儿科病房、儿童内科及新生儿科,所占比重分别为70.09%(75/107)、26.17%(28/107)、3.74%(4/107),儿科病房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后两个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以脐部、手指与脚趾甲沟、颈部等为主,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3.1 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肤软组织感染作为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常见于儿童群体,特别是在春夏两个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相关学者经研究指出,夏季发病率最高、冬季发病率最低,差异显著。对于患儿而言,由于其机体抵抗力与免疫力较弱,在皮肤软组织受损情况下,极易发生感染。目前,临床上主要以静脉或口服抗菌药物治疗,但根据调查可知,治疗效果欠佳,部分患儿因病情进展,而引起了坏死性筋膜炎、蜂窝织炎等,进而威胁了其生命安全。此疾病是由多种细菌单一或混合作用而引起,常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与肠杆菌等。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1]均十分关注皮肤软组织感染相关内容的研究,经文献查阅可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30%。相关研究[2]报道指出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经分离试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重为45.7%;国内学者高氏等以某医院外科门诊收治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5.7%,其他学者经研究指出此病原菌的分离率为39.6%。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临床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它几乎累及人体的所有器官与组织。随着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发生率的日渐提升,此疾病的相关研究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3.2 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8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特点及耐药状况,其结果为此病原菌的分离率为57.84%,在科室分布方面,与儿童内科、新生儿科相比,儿科病房所占比重偏高,差异显著;在感染部位方面,与其他部位相比,脐部、手指与脚趾甲沟、颈部、四肢所占比重较高,差异显著;在耐药率方面,青霉素、甲氧咔啶、氯霉素及红霉素均超过50%,而其他抗菌药物均不足14%。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量较少,在分离时仅从脓液及分泌物标本中提取,未关注痰液及血液标本,因此,获取的病原菌株数较少,仅107株,造成此情况的原因主要为给予痰液、血液细菌培养患儿,其病情危重、发展迅速,为了抑制病情发展,在采集标本前,均使用了抗菌药物,因此,本研究未选择痰液与血液培养,从而保证了细菌分离的质量。本研究选取的患儿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此结果与其他研究报道不同,国内学者以北京患儿为研究对象,其结果显示患儿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男性所占比重明显偏高。在日后研究中,应对患儿性别给予关注与考虑。

在年龄方面,本研究指出皮肤软组织感染患儿中婴幼儿所占比重较高,其成因主要为婴幼儿身体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其免疫屏障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在偏低抵抗力情况下,增加了感染发生几率。对于儿科病房而言,常见侵入性操作,同时病原菌类型多样,因此,增加了金黄色葡萄菌检出率;患儿的脐部、手指、脚趾、颈部及四肢,极易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与繁殖,进而导致了感染。为了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在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特别要关注青霉素、甲氧咔啶、氯霉素及红霉素,此类药物对病原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皮肤软组织感染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年龄、地区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国外学者[3]以旅行者为研究对象,报道显示此类患者常见脓跑并与皮肤脓肿;国内学者高氏[4]报道显示患者常见脓肿与伤口感染,而戴氏[5]等报道指出新生儿常见肛旁脓肿、乳腺脓肿与蜂窝织炎。本研究患儿疾病主要表现在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的脐部、四肢与颈部,其成因可能为患儿皮肤与各种物品接触后,可能出现啃咬、吸允手指行为,也可能出现皮肤轻微损伤,再者患儿可能受透气性较差的衣物、鞋袜等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与新生儿断脐后局部形成的创面等有关。相关研究指出[6],农村新生儿脐带感染率高于城市,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应特别要加强农村家庭的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婴幼儿护理的知识与方法,通过丰富的健康教育与组织宣传,以此控制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患儿时,应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状况及临床特点,选取适合的抗菌药物,同时临床实践中应加强护理,以此缓解患儿的感染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进而利于保证患儿正常、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群,杨永弘,耿文静,等.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特点与耐药状况[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2:1711-1713.

[2]叶慧芬,覃文周,曾俊韶,等.儿童皮肤软组织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3:3346-3348.

[3]王群,高燕,欧维琳,等.儿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特点与耐药状况[J].华夏医学,2010,02:123-126

[4]宋燕.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特征分析及其对莫匹罗星的耐药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8-12.

[5]孙明姣.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征及耐药性研究[D].北京:首都医科大学,2013:11-13.

[6]朱厚军.儿童皮肤软组织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耐药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5,16:78-79.

论文作者:肖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  ;  ;  ;  ;  ;  ;  ;  

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特点与耐药状况论文_肖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