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探究论文_莫从辉

长沙市第一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对比探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11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为研究时段,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试验组、对照组,每组样本容量55例。对照组采纳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试验组采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比较诊断准确率,并分析核磁共振诊断特点。结果: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比较,试验组较高,具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55例脑血管疾病患者:14例是颅内动脉瘤、18例是脑梗死、21例是脑出血。21例脑出血患者中,梗死病灶直径在18mm以下的16例,占76.19%,梗死病灶直径在18mm以上的5例,占23.81%。55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其中大脑前动脉狭窄16例,占29.09%;大脑中动脉狭窄20例,占36.36%;大脑后动脉狭窄17例,占30.91%。颈内动脉狭窄2例,占3.64%。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有效提高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并对具体病变情况做出有效分析,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关键词】MRI(核磁共振);螺旋CT;脑血管疾病;诊断价值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包括高血压性脑病、脑出血以及脑梗死等多种类型,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该病的发生率有了明显增加的迹象,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及早的做出有效的诊断,有助于患者及早的治疗,最大限度的改善其预后[1]。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为了分析MRI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特随机选定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查究,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随机选定本院收治的11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为研究时段,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试验组、对照组,每组样本容量55例。试验组女性23例,男性32例,年龄界限在46-80岁,平均年龄为(63.5±8.9)岁;其中15例是颅内动脉瘤、19例是脑梗死、21例是脑出血。对照组女性25例,男性30例,年龄界限在49-76岁,平均年龄为(62.8±9.4)岁;其中18例是颅内动脉瘤、17例是脑梗死、20例是脑出血。两组基线资料P>0.05,不具统计学差异,可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GE宝石能谱(Discovery CT T50HD)64排螺旋CT(产地:国外.美国)的螺旋扫描机,连续容积模式,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mAs、螺距是0.625mm,重建层厚是0.5mm,予以0.4g碘普洛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3297;生产企业: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ml∶0.4g),于轴前壁静脉高压注射,注射速率是5ml/s,将50ml生理盐水以同样的速率输入,感兴趣区域的阈值达到100HU时,即可开始增强扫描。

1.2.2 试验组:采用西门子1.5T核磁共振扫描仪(型号:Avanto;产地;荷兰),检查模式:头颅线圈;FISP3D序列,TR/TE设置为30:110ms,FOV设置为180mm,从患者颅顶部扫描至颈内动脉颅内段以及枕骨大孔处,扫描完成之后,通过最大强度信号投影处理原始图像,得出三维血管图像。

1.3 评价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所获得的图像均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且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影像学医师做出最终诊断,对于存在异议的地方,要统一进行再次讨论,总结最终诊断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4.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表1 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n/%]

2.1两组诊断准确率对比

诊断准确率:试验组的显著较对照组的高,两组分别是96.36%、74.55%,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分析试验组影像学特征

试验组55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成功进行了MRI诊断,确诊病例:14例是颅内动脉瘤、18例是脑梗死、21例是脑出血。21例脑出血患者中,梗死病灶直径在18mm以下的16例,占76.19%(16/21),梗死病灶直径在18mm以上的5例,占23.81%(5/21)。55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其中大脑前动脉狭窄16例,占29.09%(16/55);大脑中动脉狭窄20例,占36.36%(20/55);大脑后动脉狭窄17例,占30.91%(17/55)。颈内动脉狭窄2例,占3.64%(2/55)。

3.讨论

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在临床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其中缺血性的比例占到了大多数,该病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早的做出诊断,对于延缓疾病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3]。MRI以及CT是目前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常用的诊断方法,螺旋CT的软件功能以及脑血管成像均有了明显的提升,时间分辨率也明显提高,但是在具体的诊断过程中,需要使用造影剂,对于妊娠期女性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极为不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RI利用了相位改变效应与流动增强效应,常采用的技术有对比剂增强法、相位对比法、时间飞跃法,操作技术方便、快捷,并且所得图像的清晰度较高,可以准确的预测脑部出血部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4-5]。本文研究示:试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较对照组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在郭鹏[6]的研究中,诊断总准确率实验组、对照组的分别是96.78%、73.53%,实验组的显著较高,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证实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参考、借鉴价值较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MRI所需要的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选择最恰当的诊断方法。

综上所述: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对具体病变情况做出有效分析,效果确切,广大患者值得信赖并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郭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应用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7,5(1):97-98.

[2]李忠. 浅谈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3):95-96.

[3]王辉.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113-113.

[4]卢绍路,谢艺才. 三维体积扫描飞跃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3):257-259.

[5]郭慧敏,杨晓光,王泽峰. 3.OT场强磁共振应用MRA血管成像与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35-36.

[6]郭鹏.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应用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7,5(1):97-98.

论文作者:莫从辉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探究论文_莫从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