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当代微型小说_小说论文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当代微型小说_小说论文

接受美学视界中的当代微型小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视界论文,当代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4)06-0158-04

中国微型小说缘起于魏晋,但当代微型小说的真正崛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 年的发展,微型小说的成就已令人瞩目,关于它的研究也从无到有,从成熟到深化,发 展非常迅速。但20多年来对微型小说的研究还停留在作品作者上,没有跳出传统的研究 范围。80年代的研究注重微型小说的渊源,艺术个性,审美特点。90年代前期是微型小 说理论的成熟,研究的重点是创作技巧,包括选材,立意,构思,人物塑造,语言等[1 ]。90年代后期至今,是微型小说理论的深化,意境的营造,微型小说学的构建,运用 叙事学形态学文艺学心理学美学等进行多元多方位的审视。应该说经过20年的长足发展 ,微型小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现有的研究距完善的微型小说学科建设还有 一定的距离,微观的研究虽已有一定的深度,宏观的构架却还有一定的遗漏。微型小说 短小精悍的特殊形式,给读者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而且“读者本身便是一种历 史的能动创造力量。文学作品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能动的参与介入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够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2]接受理论还认为文本是一种等待着读者对其进行阅读的符号体系,它充其量也只 是文学作品的一极,另一极是读者,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具体实现文本的价值[3]。中外 古今所有能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作家作品,与同时期及后来读者对它的肯定分不开 。如果能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微型小说考察研究定会有一些突破。本文想在这一方面作 点尝试。

在当今的中国,微型小说以它独具的文体特色,迎合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赢得 广大读者的青睐。其实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有学富五车者,粗通文墨 者甚至还有目不识丁者,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 ”出发,去看待作品。也就是说,读者总是从他所受教育的水平,他所处的地位和境况 ,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去阅读作品 ,期待视野不同,使不同读者对阅读对象的需求不同。对微型小说读者大致有这样几个 期待:首先是求新求异。求新就是要新鲜新颖,不落俗套,求异指的是不同寻常。也就 是说读者喜欢看哪些内容和形式新鲜新奇新异甚至是怪诞的作品。“就像韩愈所强调的 ‘不因循’,‘出于己’一方面是要求出新,另一方面是所谓‘尚奇’。”[4]从有关 调查得知,这类读者青年所占比例较大,他们不满足于固守民族传统的接受心理,因此 特别容易期待那些题材新鲜,主题独创,写作角度独特,创作技巧新颖的微型小说,并 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倾注极高的热情。如奇人异事,异国风情,侦探武打,黑幕秘 史,探险经历,孤怪神魔,科学幻想等等。8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新方法新技巧的引进, 更激起了读者对微型小说的期待:即别材别趣。像淡化情节,强化人物心理描写,无主 题无人物无情节的“三无”小说。《德伯家的宝珠》这篇作品就是作者对传统叙述方式 的一次颠覆,让人有别具一格别开生面的感觉,把构思的过程融入故事,看似调侃实际 上已经把思想渗进了作品。《流浪汉的公园》也是一篇视角独特的佳作,通过流浪汉的 眼睛让人看到社会的污点,结局耐人寻味。其次有求知的期待,人们在阅读时总是希望 有所得。正如培根所说:读书是为了获取快乐,增添光彩和增长知识。读者想通过微型 小说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新的生活方式方法,以开阔眼界 ,丰富生活,从而摆脱单调狭隘的现实存在,拓展生存空间,延伸生存时间。中国目前 的微型小说涉猎的内容较为广泛,有“人与自然”、“人海瞭望”、“商海泛舟”、“社会大千”、“荒诞世界”、“都市撷奇”、“人才市场”、“沉思篇”、 “家庭内外”、“山乡异闻”、“人生旅途”、“情爱探幽”、“辛辣酒家”、“荒唐 岁月”、“国外珍品”、“今古传奇”、“人间沧桑”、“啼笑皆非”、“哲理佳品” 、“幻想星空”等等。读者从这些小说中基本可以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第三,读者的 期待视野里还有一种逆反意识[5]。“你说是,我说非;你说白,我说黑;你让我向东 我偏向西。”对着干是逆反心理的基本的典型的思维模式。在文学阅读活动中逆反期待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越被禁止的作品越激起兴趣。其二是越被批评的越 吃香,有的作品,不管是优秀的,一般的,乃至是平庸低劣的,不被批评时平平常常, 默默无闻,还是它自身,一经点名批评,反而格外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进一步激 活了读者的好奇心,撩拨起人们翻阅的欲望,使读者产生探究的兴趣。理性的读者并不 满足于舆论传媒的评价,他要从自我的角度去作评判。其三是越被争议的作品越走俏。 一部作品的好与坏,对抗越激烈越诱发出读者的浓厚兴趣,急于一睹为快。

从本质上说,阅读活动就是对话(心灵对话)的活动,作者与读者这两个主体间的对话 。接受美学的重要意义在于,鲜明地标示出审美主体是艺术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惟一途 径,强调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并非一种线性因果关系的链式反应,而是能动的艺 术审美再创造过程。也就使读者以自己感性血肉之躯的各种感官去听去看去触摸去品味 去体验,不同的读者在作品中投入不同的情和理,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接受和意义阐释 ,这些阐释和体验既可因人因地而异,也可因时代因心境变化各有不同。但任何一种阐 释都有其存在意义和价值,都有其合理性。这样,文学的接受活动也就成了一个不断建 立,改变,修正,再建立新期待视野的过程,这说明人们的既定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 具有一种审美距离。“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她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 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地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变化的尺度” 。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悉的先在经验与新作品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 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距离越小,读者越容易接受。反之越不容易接受。读 者对微型小说的审美距离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传统民族的审美特征:人们对微型小说要求选材新颖,结构独特,结局出乎意料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在结构上老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任何故事一定具备开端 发展高潮结尾四环节,缺一不可。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而且,一定得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在人物塑造上比较单一,好坏分明。由于这类小说 给读者不会留下丝毫的悬念,所以读者往往感到审美疲劳。

(二)消遣娱乐的价值取向:确实有一些读者对微型小说的阅读是在休息的时候,把它 作为消遣娱乐的一种形式,给快节奏满负荷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乐趣,精神得到放松,紧 张得到缓解,压力得到减轻。然而求知欲强的读者绝不会停留在满足于消遣娱乐的阶段 ,他希求作品能给他更多的东西:精神的丰富,人生的启迪,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加 等,读者的这方面期待不能实现,微型小说就会成为随手可弃的低级读物,难登大雅之 堂。

(三)迎合大众的媚俗心理:30年代,鲁迅先生根据自己深刻的社会观察,在脑子里做 过一个假想的实验,他说:“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 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腿就跑,同时准可以大 家都逃散。”[6]这说明从众是一种常见的普遍的流行的社会心理现象。在文学接受中 ,从众心理却是一种低层次的接受心理。读者缺乏分辨能力,缺乏思考缺乏独立观念缺 乏个体意识,盲目跟从。社会流行什么,传媒炒作什么,读者就读什么。有理性的读者 拒绝盲从,他对这一类随大流的作品,会用自己的思维和眼睛去评判,微型小说在这一 方面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些遗憾,很多作品是一些应时应景之作,风过去了,也就销声匿 迹,再无人提起。

客观的讲,微型小说的产量是很大的,大部分是好的,但也有部分的作品没有新意, 构思平淡,在这不便提及。

读者接受过程也是一个融情入理,情与理相统一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情理交融过程中 完成对本文意义的探究和创生。事实上,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是一个多层面的 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它的存在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空白点”,作品文 本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当读者将自己的体验以及独 特的生命意义置于文本,通过活生生的体验对文本进行具体化,将作品的空白处填充起 来时作品就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作品成了“我的作品”,作品 的艺术世界成为“我的世界”,成为我的生命意义的投射和揭示。微型小说为读者预留 了大量审美空地,邀请读者进行审美创造。

首先是文本意义的空缺:传统的叙事学认为,作品的思想意义被摆在一个至高无上的 地位,思想意义的明晰与否,深刻与否,被看作衡量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而 事实是,现实世界是动荡的不稳定的,一切存在都缺乏最微小的完整而固定的意义[7] 。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总结的不同读者对《红楼梦》的不同反应:“经学家看见易,道 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微型小说的文本意义也是开放的。《 永远的门》中,单身画家车祸猝死后,人们意外发现他的镜子背后贴着隔壁单身女子的 画像,以为他在暗恋,为他感到惋惜,接着有人在墙上发现有一道新开的门,人们为他 们的私通而愤怒,可当人们去推那道门时,才发现门不过是画在墙上的一道门,出乎人 的预料,小说读后让人有沉沉的感觉。作品究竟要表现什么?作者没有明说,留给读者 去完成。《鸡笼》中主人公为过生日买了一只鸡,又被很美的鸡笼所吸引,爱不释手, 但他有些舍不得仅有的二十元钱,鸡请求他周围的人看着他,正在他左右为难时,他变 成了鸡。显然作者用象征主义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思考。

第二是文本人物的空缺:法国新小说理论家格里耶强调,人是一种生命运动的过程, 一个不确定的暧昧角色。在本质上,人是具有空缺性的存在。即人物的不丰满,不在场 ,不连贯。先说不丰满,微型小说的人物什么都可以缺少,从身世姓名,相貌服装,亲 戚朋友到个人经历,思想情感,性格命运,言行举止等等,她没有必不可少的东西;再 说不在场,即主要人物的不在场,因为人物不在叙述现场,中介者只能对人物作一些含 糊其词的叙述,造成了人物的空缺点。最后看不连贯,奇怪的,出乎意料的行为和断断 续续的未经揭示的话语,这种不连贯造成的空缺使人物具有谜一般的诱惑力。《永远的 蝴蝶》全篇仅六百多字,作者运用追述象征手法进行创作,写得真实感人。“我”即将 结婚的情人,因代“我”寄信,突遭车祸而身亡。樱子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未知的地方, 年龄,职业,性格,长相,以及成长经历等等。而且“樱子”始终未在读者面前正面出 现,正是未知才使她在读者心中成为永远的蝴蝶。

第三文本结构情节的空缺:微型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尽量使情节只剩下一些非有不 可的轮廓,力求通过暗示,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补充,来完成小说。“打一个比方,犹如 写作时预先设计好花的形状,考虑其遇水而伸展的形态,然后再最大限度地挤掉水分, 把这样的干花交给读者,任读者用自己的理性感性之水去浸润它,去复原它鲜活的状态 。”[8]情节发展的时间因果进程都可以有空缺。《老同学》讽刺的是社会上的假文凭 现象,两个造假者在官场上都混得了一官半职,却不想在一次饭局上露了马脚,既是北 大同届同系同专业的老同学,怎么从上午相逢到现在近6个小时才在被提醒后认出来, 双方虽都灵活的打了圆场,还是让旁观者看出了破绽。那么,假文凭如何炮制出来的? 两人又是上下级关系,日后怎么相处?这个旁观者会不会揭发?等等情节都要靠读者的创 作来完成。

最后是文本语言的空缺:虽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也不能滥用语言,要相信读者的 能力.苏轼曾言“三分诗,七分读”强调的就是读者的参与性和创造性。《红楼梦》中 宝玉挨打之后,贾府上上下下来看的人很多,最引人注意的是宝钗和黛玉,黛玉的一句 泣不成声的“你可都改了吧?”给历代的读者留下多少玩味的东西,其魅力大大超过宝 钗的一大箩筐话。长篇尚且如此,微型更当惜字如金,给读者才能留下可咀嚼的空白处 。《瞎子》就用极少的文字描写了一个场面两个人物,言简意深。一位盲人用竹竿探路 前行,忽听到“一任自来水留在地上的声音”,立即连喊几遍:“请把水龙头关上!” 可那哼着小调的人闻声不动。盲人毅然“循声朝水龙头那里摸去”。水龙头关上了,可 盲人不慎摔了一跤。这时,那位原先哼着小调男青年不仅不表同情,反而“哈哈”耻笑 起来。盲人怒火中烧,将竹竿戳向那位缺乏起码道德的青年人,轻蔑地说“哼,瞎子! ”小说到此嘎然而止,在语言空缺的背后,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现实,提出了一个重 要的社会问题,发人深思。《冷冰冰的继父》中常青对继父一直怀有敌意,几年来几乎 不说话。他终于考上了大学,但面对通知书上几千元的学费,他和母亲犯愁了,甚至想 放弃。几天不在家的继父回来交给了母亲5000元钱,而继父要在矿井干半年。整篇小说 继父子之间没有一句对话,作品结尾时,常青到校第一天给家里写了信,信的开头是: 爸妈,天气凉了,两老多保重身体。看来是爱心化解了彼此之间的冰。

对微型小说从阅读前的期待到阅读过程中的审美距离,再到读后的填补空白,整个过 程的主体是读者,这实际上是读者再创造的过程,读者参与文学创造活动的能动性得到 了充分发挥,反过来读者的主动参与能给作者的创作带来一些积极影响,促使创作者思 考:怎么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微型小说“新”、“小”、“精”的要求?怎么样能避 免一些问题的出现,如“俗”、“全”、“平”?其实微型小说还有许多问题,如读者 与微型小说主人公的认同问题,读者审美经验的层次问题,读者对微型小说理解的历史 性问题等都值得以后研究。

收稿日期:2004-06-04

标签:;  ;  ;  ;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当代微型小说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