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与心理距离

“老外”与心理距离

一、“老外”与心理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舒望[1](2022)在《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分析》文中提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推动了艺术语言的变革,使得新媒体艺术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广泛运用。新媒体艺术具有鲜明的特性,如虚拟性、互动性、复制性以及技术性等,这成为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优势。近几年,新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进行了紧密融合,在公共艺术的临场感、互动性以及观念变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通过分析新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城市规划、公共空间、城市公共装置艺术以及跨媒体公共艺术中的具体运用,探讨了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运用的价值。

王新鑫[2](2021)在《论严歌苓后期海外小说创作的特点》文中研究说明严歌苓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赴美之后的创作呈现出井喷趋势。长期去国,母语环境对于严歌苓来说是缺失的,在这样的状态下,她依旧坚持在异域进行汉语创作。母语环境的缺失,不同异域生活的体验,使得她兼具异乡人、边缘人、历史人、新闻人几种身份,这些身份属性对其后期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间接反映了她的创作特点。严歌苓的后期小说呈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冲突与碰撞,反映了移民者的自觉和自省,描摹了局外人的敏感状态,但同时也陷入一种记忆的困境以及与现实的剥离,从而显示出其后期小说创作的局限。要突破这种限度,严歌苓的创作之路还可以有更多的探索和拓展。

李欣蓓[3](2021)在《对外汉语教师情感智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晓宇[4](2021)在《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榆次方言属于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的典型代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类型学角度对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进行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榆次区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目前晋语语法的研究现状,从宏观上把握晋语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晋语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然后据此确定自己的母语即榆次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阐明研究的意义;最后对本文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及体例作出说明。第一部分对榆次方言的名词进行探究。首先对名词的特殊小类即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三类词的类别和用法进行探讨,其中详细阐释榆次方言最有特色的时点时间词和合成方位词;然后分析名词的重叠和词缀两种重要的词法手段。第二部分对榆次方言的人称代词和领属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人称代词的形式进行描写,归纳为两大类六小类,并分析每类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和特点;然后对领属结构进行界定,阐释其领属标记,并对基本形式进行分析说明。第三部分对榆次方言中的数词、量词和数量名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数词进行分类,探讨榆次方言中一些数词的特殊用法,并分析数词的句法功能;其次对量词进行分类,重点分析几个特殊量词的用法,并描写数量结构的重叠式;最后对榆次方言中数量名结构的构成形式和句法功能以及其所表达的主观量进行探究。第四部分对榆次方言中的指示词和指量名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榆次方言中指示词的形式进行描写,共分为六类,并对每类指示词的句法功能和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对榆次方言中指量名结构的构成形式、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结语部分对榆次方言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陈璇[5](2021)在《新浪外国博主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蔡籽焓[6](2020)在《基于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进入全新转型期,社会发展越来越倾向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由于复兴发展动力与经济收益的预期需求,历史街区复兴发展过程中对原住民的社会包容较为缺失,导致街区出现活力不足、特色雷同、利益失衡的阶段性现实困境。物质空间更新的街区传统复兴模式,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包容发展思路下以人为本的发展需求。历史街区应从根本上转变“复兴”的对象和内容,选择面向社会融合的模式,实现历史街区活力可持续发展。如何确定历史街区社会矛盾的根源,如何量化原住民社会融合水平,如何选择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如何将原住民社会融合体现在规划实践策略中,是现阶段历史街区复兴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阐述剖析哈尔滨尚存原住民居住的九个历史街区现状空间问题和原住民社会矛盾,分析现实困境的内在根源及空间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关系,提出解决发展瓶颈而促进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借鉴社会融合测量理论和方法,分析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以建构测量理论模型,测量评价哈尔滨历史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量化社会融合测度及影响因子权重。基于原住民社会融合测度,本文提出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选择的技术路线,确定街区复兴发展的主导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社会融合理论导入历史街区复兴发展中,重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实施路径,针对不同复兴发展模式下街区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为现有历史街区复兴发展运行操作提供实践指导。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及现状问题剖析、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分析、基于原住民社会融合测度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选择、发展模式下历史街区具体实施引导策略。在基础理论研究及现状问题剖析中,本文阐释了社会融合理论、公众参与理论、绅士化论和包容性发展论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基础。从开发模式、行为主体、实施途径及社会结构四个方面分析历史街区复兴的基本特征,研究借鉴了社会包容性复兴发展的历史街区国内外优秀案例,疏理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规划历程。本文对哈尔滨九个保留原住民生活的历史街区进行现状问题解析,分析街区社交空间差异、文化空间迥异、产业空间变异、居住场所分异、空间管理互异的现状空间问题,讨论原住民在行为方式、市井文化、就业经济、居住产权及权力利益等方面的社会矛盾,解析街区复兴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内在机制,提出从促进原住民社会融合角度解决街区的现状瓶颈。在历史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分析中,本文导入社会融合理论及测量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筛选原住民社会融合影响因子,确定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体系。对哈尔滨市九个历史街区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测量结果并量化计算街区总体层面和各维度层面的原住民社会融合测度及影响因子的分级评价,对街区进行测度等级排序并分析测度差异的内在成因。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选择中,本文基于原住民社会融合量化分析,通过多维尺度分析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双效检验,得出历史街区分类形式。确定街区复兴发展的选择依据,包括历史街区上位规划意图作为街区发展定位、街区现实发展特征作为发展方向、原住民社会融合测度影响主因子作为发展重点。强调复兴过程中以社会公平公正、空间活力可持续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目标导向,以及遵循整体协调原真性、保护控制适度性、影响因素倾向性及规划实施引导性的选择判据原则。选择确定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四个模式,即强势产业引导模式、文化体验互动模式、多元空间服务模式、传统生活赓续模式。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实施策略中,本文通过社会融合与复兴发展理论层面的耦合分析,将社会要素对应空间要素进行转化,重构了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实施路径。从空间发展规划角度,分别对强势产业引导模式、文化体验互动模式、多元空间服务模式、传统生活赓续模式下的街区复兴发展提出可实操的策略指引。本文对未来历史街区复兴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研究方法,为实现包容性导向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和规划技术支撑。

练丽娟[7](2020)在《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末,三语习得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起步较晚,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布不均,研究方法单一。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语际迁移方面,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有学者涉及,但是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与语言习得路径相结合的研究十分鲜见。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以理论探讨、量化实证研究居多,偶见实验法。近10年来语言习得领域的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虽然在观点上有融合的趋势,但在研究实践中依然各持其重。影响三语习得的因素十分庞杂,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主要影响因素中哪些具有可控性;这些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结果的影响强度是否一样;在可控性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提高三语习得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通过怎样的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三语习得过程,优化三语习得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新疆五所高校(包括医学、师范、农业、财经和综合类院校)的613名三语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例,研究了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有效路径。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这一群体三语习得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三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的变量组合,并调查了可控性因素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L3)的影响。通过统计建模分析、研究,得出了预测三语习得(L3)结果的影响因素变量,并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构建了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因果路径模型。最后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置于教学实验中进行检验。本研究旨在促进三语习得的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的结果,提高三语习得的成效,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的研究,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效三语习得路径,以提高三语或多语者的学习效率,推进我国对三语或多语人才的培养进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少数民族三语习得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为多种外语的学习者及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教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数据使用了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2.0进行处理。用Logistic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了语言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性因子的问题;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厘清了可控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在教学实验中进行效果检验。本研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处于彼此高度相关的动态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其它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和三语习得的结果。六组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水平的关系强度依次为:学习策略>管理策略>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文化认同>背景语言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具型动机与学习策略对L3水平的提高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基本语言习得路径上强化六个组可控性影响因素,尤其是强化学习策略因素,调节工具型动机因素会带来更好的三语习得结果。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认同”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背景语言”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是影响三语习得的直接影响因素。依据本研究构建的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而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在全面强化可控性影响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加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尤其是融合型动机,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学习者策略的能动性;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训,学习者策略的优化,扩大语言的有效输入量;语言有效输入量的扩大和背景语言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经验;强化学习者的背景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调节学习者的语言心理距离,促进语言正迁移的发生,从而优化语言加工机制,最后优化语言输出结果。本研究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三语习得路径模型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模式对三语习得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语言习得的成效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研究整合了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结合三语习得的特点,将背景语言因素方面的语言心理距离、语言迁移意识以及文化认同因素纳入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框架,在语言习得的基本路径(“语言输入—语言加工—语言输出”)之上,构建了三语习得的有效路径模型,丰富了三语习得的理论,为提高三语习得成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在三语教学与学习的实践中,影响因素庞杂。究竟从何处入手才能抓住关键点,有效提高三语习得的水平,一直是令三语教育者和三语学习者困惑的问题所在。因此,厘清三语习得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路径,有的放矢地强化弱点,补齐短板,应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教学与学习,才会避免各种资源盲目地投入。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构建基于二语习得模式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本研究三个阶段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此路径模型强调以情感因素驱动第三语言(L3)的教学和学习,在全面加强六个维度的可控性影响因素正面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调节,对学习者策略进行培养,做到第三语言(L3)的教学与学习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应用能够促进三语习得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结果,提高三语习得成效,为三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语言习得研究自开始以来,形成了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两大学派。语言习得的模式研究侧重对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研究,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则侧重对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影响因素对语言习得产出结果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整合了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在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本文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影响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重组。除了强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因素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外,还增加了对“背景语言水平”“语言迁移意识”“语言心理距离”“文化认同”等因素对三语习得过程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心理认知与社会文化的视角丰富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其次,本研究首次从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组合入手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补充、SPSS多变量分析与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相结合、理论建模检验与教学实验验证相印证、大样本调查与典型个案研究兼用的混合方式进行,丰富和扩展了三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本文共7章。第1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选题内容、研究目的、选题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第2章首先厘清了本文所涉及到的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主要概念,之后对国内外语言习得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3章研究方法与设计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提出了研究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设计总方案,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分别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是对三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汇报。第4章是对三语习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阐释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的过程,梳理了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控性因素影响因素,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提供了变量组合;第5章汇报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第6章基于相关理论与前期研究结果,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假设模型并得出实验验证结果;第7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对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毛民生[8](2020)在《对话句法共鸣视域下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省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而对话省略则是诸多省略现象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但以往学者重视静态的线性省略结构的研究,而对动态的复杂的对话省略鲜有关注。对此,本文对对话省略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以现代汉语对话省略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话句法的理论基础,结合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图式—例示”观(SI)及交互主观性的认知观,建构起“基于对话句法的事件域对话省略认知模型”(DEDE模型)。同时立足现代汉语事实,将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结构成分划分为主位共鸣所指与述位共鸣成分。通过使用跨句图谱和共鸣可及度的分析工具与测量工具,并结合定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统一的方法,对现代汉语对话省略进行分类和描写,从而得出现代汉语对话省略交互主观性与立场表达的认知机制、语义驱动与事件要素突显的加工动程以及共鸣可及与语词提取的形式路径,以期对对话句法理论进行补充和验证,进而为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徐如明[9](2019)在《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心理距离、身份认同、情感体验三个维度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具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特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主动区隔于主流社会之外,保持着对祖国的身份认同。他们把自己当作在中国暂时停留的一个"过客"。

王沸又[10](2019)在《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在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留学生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逐步改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汉语视听说教学日渐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本论文从视听说教学法出发,以纪实性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作为视听材料,通过内容、语言和文化三方面的分析来论证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作为对外汉语视听说教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教学设计。论文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当下的视听说教学和教材研究进行概括性总结。第二章主要对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的教材选择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指出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作为对外汉语中高级视听说课教学素材的优势。第三章主要从内容、语言和文化三方面对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的教学设计进行前期分析。第四章主要对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进行视听说课堂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步骤,细化教学过程。最后一章为结语部分,总结了对对外汉语视听说课堂的思考。论文分析了以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作为教学内容进行中高级汉语视听说课设计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以纪实性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即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来讲述中国的文化、习俗以及语言,更有利于使外国留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老外”与心理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外”与心理距离(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一)虚拟性
    (二)互动性
    (三)复制性
    (四)技术性
二、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一)增强观众的临场感
    (二)提高公共艺术作品的互动性
    (三)推动艺术家的观念变革
    (四)强化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三、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具体运用
    (一)展示设计
    (二)城市规划
    (三)公共空间
    (四)城市公共装置艺术
    (五)跨媒体公共艺术

(2)论严歌苓后期海外小说创作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异乡人”的敏感叙述
二 、“边缘人”的个体书写
三、 “历史人”的生命记忆
四、 “新闻人”的疏离创作
结 语

(4)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榆次概况
        1.地理位置
        2.历史沿革
        3.方言系属
    (二)研究现状
        1.主要成果
        2.主要成就
        3.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目的
        1.研究对象
        2.研究意义
    (四)理论方法
        1.参考语法
        2.语言类型学
    (五)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1.语料来源
        2.体例说明
一、名词
    (一)名词的特殊小类
        1.时间词
        2.方位词
        3.处所词
    (二)名词的词法分析
        1.重叠
        2.词缀
二、人称代词与领属结构
    (一)人称代词
        1.人称代词的形式
        2.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
        3.人称代词的特点
    (二)领属结构
        1.领属结构的界定
        2.领属结构的形式
三、数量词与数量名结构
    (一)数词
        1.数词的分类
        2.数词的特殊用法
    (二)量词
        1.量词的分类
        2.数量结构的重叠式
    (三)数量名结构
        1.数量名结构的功能
        2.数量名结构表达的主观量
四、指示词与指量名结构
    (一)指示词
        1.指示词的形式
        2.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3.指示词的特点
    (二)指量名结构
        1.指量名结构的形式
        2.指量名结构的句法功能
        3.指量名结构的语用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中国城镇化及城市存量规划的发展趋势
        1.1.2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趋势
        1.1.3 历史街区复兴过程中原住民的困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历史街区
        1.3.2 历史街区复兴
        1.3.3 历史街区原住民
        1.3.4 社会融合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基础理论支撑
        2.1.1 社会融合理论
        2.1.2 公众参与论
        2.1.3 绅士化论
        2.1.4 包容性发展论
    2.2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基本特征
        2.2.1 开发模式
        2.2.2 行为主体
        2.2.3 实施途径
        2.2.4 社会结构
    2.3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案例研究
        2.3.1 历史街区复兴理念转变
        2.3.2 社会包容性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
    2.4 哈尔滨历史街区发展的规划历程
        2.4.1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历程
        2.4.2 历史街区规划历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现状解析
    3.1 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现状
        3.1.1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空间现状
        3.1.2 历史街区原住民的分布现状
    3.2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空间问题
        3.2.1 社交空间的差异
        3.2.2 文化空间的迥异
        3.2.3 产业空间的变异
        3.2.4 居住场所的分异
        3.2.5 空间管理的互异
        3.2.6 街区空间问题汇总
    3.3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的社会矛盾
        3.3.1 邻里关系的消减
        3.3.2 市井文化的殆尽
        3.3.3 就业经济的改变
        3.3.4 居住产权的排斥
        3.3.5 权力利益的变化
        3.3.6 街区社会矛盾汇总
    3.4 历史街区复兴的困境解析及内在机制
        3.4.1 街区现实困境的内在根源
        3.4.2 空间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关系
        3.4.3 促进原住民社会融合的迫切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历史街区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分析
    4.1 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
        4.1.1 影响因素的研究探析
        4.1.2 行为交往影响因素
        4.1.3 文化活力影响因素
        4.1.4 经济产业影响因素
        4.1.5 空间环境影响因素
        4.1.6 参与管理影响因素
    4.2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体系建构
        4.2.1 理论模型建立
        4.2.2 测量因子筛选
        4.2.3 测量体系生成
        4.2.4 测量评价方法
    4.3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量及结果
        4.3.1 数据样本获取
        4.3.2 样本社会属性
        4.3.3 测量结果
    4.4 原住民社会融合测度计算及差异分析
        4.4.1 测度计算方法及结果
        4.4.2 街区测度等级序列
        4.4.3 街区测度差异成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选择
    5.1 基于原住民社会融合测度的历史街区分类
        5.1.1 多维聚类分析方法
        5.1.2 街区发展类型划分
        5.1.3 街区发展类型特征
    5.2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
        5.2.1 上位规划指引为发展定位
        5.2.2 街区类型特征为发展方向
        5.2.3 测度影响主因子为发展重点
    5.3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的选择思路
        5.3.1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的目标导向
        5.3.2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的判据原则
        5.3.3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的选择路线
    5.4 历史街区复兴发展模式的选择确定
        5.4.1 强势产业引导模式
        5.4.2 文化体验互动模式
        5.4.3 多元空间服务模式
        5.4.4 传统生活赓续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实施策略
    6.1 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历史街区复兴发展实施路径
        6.1.1 实施路径的目标和方向
        6.1.2 实施路径的方法和原则
        6.1.3 实施路径的优先策略
    6.2 强势产业引导模式街区的复兴发展策略
        6.2.1 保留原有业态生境
        6.2.2 厚植核心产业类型
        6.2.3 优化产业功能效应
    6.3 文化体验互动模式街区的复兴发展策略
        6.3.1 复苏全息化传统文化资源
        6.3.2 恢复在地化特色文化符号
        6.3.3 再现沉浸式文化互动空间
    6.4 多元空间服务模式街区的复兴发展策略
        6.4.1 重建多元服务运行平台
        6.4.2 重配完善服务设施结构
        6.4.3 重组包容共享服务空间
    6.5 传统生活赓续模式街区的复兴发展策略
        6.5.1 修复生活服务设施
        6.5.2 还原社会交往网络
        6.5.3 复原社区公众管理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多语环境
        1.1.2 多语发展的国际趋势
        1.1.3 新疆的三语习得
        1.1.4 学术背景
    1.2 选题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选题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2.1.1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2.1.2 “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
        2.1.3 语言习得路径
        2.1.4 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2.2 二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主要研究
        2.2.2 国内主要研究
    2.3 三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主要研究
        2.3.2 国内主要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总设计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思路
    3.3 第一个研究问题
        3.3.1 研究问题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对象
        3.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4 第二个研究问题
        3.4.1 研究问题
        3.4.2 研究对象
        3.4.3 研究工具
        3.4.4 数据采集
        3.4.5 数据分析
    3.5 第三个研究问题
        3.5.1 研究问题
        3.5.2 研究方法
    3.6 教学实验
        3.6.1 研究问题
        3.6.2 研究对象
        3.6.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6.4 研究工具
        3.6.5 数据收集
        3.6.6 数据分析
第4章 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语言习得影响因素的分类
    4.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现状
        4.2.1 被试的结构
        4.2.2 被试的三语水平
        4.2.3 课程设置
        4.2.4 教材使用
        4.2.5 师资情况
    4.3 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
        4.4.1 情感因素
        4.4.2 学习者策略因素
        4.4.3 背景语言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者的影响
    5.2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关联
    5.3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L3 水平的影响
        5.3.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 水平的相关度
        5.3.2 L3“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因素
    5.4 性别、民族、教育背景对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影响
        5.4.1 学习者可控影响因素之性别差异
        5.4.2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民族差异
        5.4.3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教育背景差异
        5.4.4 基于L3 水平差异的学习者可控因素分析
    5.5 L3“低分”者与L3“高分”者的个案研究
        5.5.1 受访者个人简要信息
        5.5.2 情感因素
        5.5.3 语言因素
        5.5.4 学习者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构建与验证
    6.1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构的理论依据
        6.1.1 二语习得模式理论
        6.1.2 动态系统理论
        6.1.3 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基础
    6.2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结构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6.2.1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6.2.2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6.3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
    6.4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创新
    6.5 教学实验研究结果
        6.5.1 实验研究结果
        6.5.2 个体访谈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7.1 研究的主要结果
        7.1.1 研究问题一
        7.1.2 研究问题二
        7.1.3 研究问题三
    7.2 启示
        7.2.1 理论启示
        7.2.2 实践启示
        7.2.3 局限性
    7.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对话句法共鸣视域下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省略研究综观
    二、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三、省略概念的再界定
    四、选题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六、本章小结
第一章 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模型——DEDE模型
    第一节 DEDE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元理论基础与形式路径:对话句法理论
        (一)DS概述
        (二)共鸣的再认识
        二、认知生成机制:交互主观性
        三、语义认知驱动:事件域认知模型和“图式—例示”观
    第二节 DEDE模型的理论框架
        一、底层心理认知框架
        二、深层语义驱动框架
        三、表层对话句法框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类型
    第一节 分类依据:结构成分
        一、主位共鸣所指(省略)
        二、述位共鸣成分(省略)
    第二节 分类系统
    第三节 描写工具:跨句图谱
    第四节 测量工具:共鸣可及度
    第五节 实例分析
        一、B+A(+A_n,-B_n):T+R(+V,-N)
        二、B-A(-A_n,-B_n):T-R(-V,-N)
        三、-B+A(-A_n,+B_n):-T+R(-V,+N)
        四、-B+A(+A_n,-B_n):-T+R(+V,-N)
        五、-B+A(+A_n,+B_n):-T+R(+V,+N)
        六、对话省略的混合形式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的认知成因
    第一节 交互主观性与立场表达
    第二节 语义驱动与事件要素突显
    第三节 共鸣可及与语词提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与学术经历
后记

(9)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指标
二、来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的心理距离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之间的心理距离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
三、保持区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他者身份的自我维系
四、孤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的情感体验
五、研究结论

(10)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在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二章 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的教材选择及教学目标分析
    2.1 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的教材选择分析
        2.1.1 贴合时代发展,提供真实语境
        2.1.2 加强文化适应,激发学习兴趣
        2.1.3 有策略的故事叙述,话题丰富多样
        2.1.4 显着性的人物选择,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
    2.2 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的教学目标分析
第三章 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的教学内容分析
    3.1 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内容简介
    3.2 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语言分析
    3.3 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文化分析
第四章 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的视听说课堂教学设计
    4.1 课堂教学准备工作
        4.1.1 教学对象分析
        4.1.2 课时、课量设置
        4.1.3 课前注意问题
    4.2 《外国人在中国》教学应用实践案例
        4.2.1 课程情况简介
        4.2.2 课堂实践教案
        4.2.3 教学实践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我的中国节日》文本
致谢

四、“老外”与心理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分析[J]. 舒望. 大观, 2022(01)
  • [2]论严歌苓后期海外小说创作的特点[J]. 王新鑫.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03)
  • [3]对外汉语教师情感智力研究[D]. 李欣蓓. 山东大学, 2021
  • [4]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D]. 王晓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浪外国博主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D]. 陈璇.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6]基于原住民社会融合的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发展研究[D]. 蔡籽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D]. 练丽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8]对话句法共鸣视域下现代汉语对话省略研究[D]. 毛民生.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J]. 徐如明. 特区经济, 2019(06)
  • [10]纪录片《外国人在中国》在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D]. 王沸又.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老外”与心理距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