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商品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运作_小商品城论文

中国小商品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运作_小商品城论文

中国小商品城的形成、发展与运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商品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小商品城位于浙江中部义乌市,是一座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全国性现代化的大型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自1991年起,连续六年蝉联全国百强集贸市场榜首,是全国集贸市场中最具影响的一个大市场,被誉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面旗帜”。考察和分析义乌市场的变迁、运行和发展,对于认识我国农村经济形态的演变,经济体制的转型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 从其有形市场的创立看, 一般是确定于1982年。于1982年9月、11月,义乌县有关部门分别发出通告, 先后宣布正式开放县城(稠城镇)、廿三里镇两个小商品市场。这标志着义乌放开市场的开始,这一时间比全国要早两年。但若从市场变迁考察,在这之前有一个重要的市场自发形成过程,这一自发形成过程的起始很难用一个明确的时间界定,但对它的分析则能清楚地表明小商品市场生成的特殊背景和机制。

所谓市场自发形成,即市场不依赖于外在的力量而产生、发育。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生成的基础,二是生成的机制。

从义乌小商品市场自发生成的基础看,首先,市场主体生成的基础是与义乌历史上的敲糖帮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据义乌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时,本县就有农民于每年冬春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县土产红糖熬制成糖饼或生姜糖粒,去外地串村走巷,上门换取禽畜毛骨,旧衣破鞋,废铜烂铁等,博取微利。清咸丰、同治年间,糖担货色增售妇女所需针线脂粉,鬓网木梳等小商品。抗日战争前夕,本县操此业务人数增至近万,发展成为独特性行业敲糖帮。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年代中,敲糖帮也未绝迹,因为农民的身份相对自由,遇到农闲时节,还是有外出流动的可能。其次,市场客体的基础是小商品。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资料都是由国家计划调拨和供应,但是由于计划不能及时反映需求,而且流通渠道单一,对于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多样化需求的各种小商品则不可能列入计划。因此,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上存在着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小商品短缺,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这是计划体制自身不可克服的遗留和缺陷。而这却成了义乌敲糖帮的生存空间。亿万农民对小商品的需求则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自发形成的需求基础。再次,市场生成的依托是传统农村集市。集市作为一定区域内农民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交换场所,历史上早已有之。据《(成历)义乌县志》载,当时有湖塘上市、青口、廿三里等16个集市,到清嘉庆时曾发展到29个集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农民在自留地上生产的产品不受计划的限制,可以在集市上交易以调剂余缺。因此,集市虽几经衰落和恢复,但它作为唯一含有市场因素的成份始终存在下来。由于集市聚集了广大的供给者、需求者,相对于单个走村串巷寻找消费者的经营方式来说,它可以节省搜索交易对象等费用,提高成交率。因此,也就成为敲糖帮选择的交易场所。当时稠城镇是逢双日而市,廿三里镇是逢一、四、七而市,有些商贩便逢双日在稠城,而一、四、七又在廿三里,他们随地设摊,贩卖各种小商品。敲糖帮进市设摊,这看似简单的选择,但它却引起了两方面的变革,一是长期走村串巷分散寻找需求者的敲糖帮,一改传统经营方式,转变为赶集,随地投摊方式经营小商品。二是传统的集市贸易,由农民之间互通有无剩余产品,调剂余缺的“自给自足”形态,革新为经营一般商品的小商品市场。“神州第一市”就是在此起步的。

从市场自发生成的机制看,首先是生存需求推动的。因为,义乌长期来是个著名的高产穷县,在六、七十年代,义乌县粮食亩产已实现超双纲,但农民人均分配收入一直徘徊在六、七十元,生活相当艰难,人们苦苦耕耘的结果,最后生活却是处在去年总盼今年好,今年又是破棉袄的窘境。因此,对义乌人来说,“鸡毛换糖”虽历经数百年,但仍是一种谋生、改善生活的手段。不去敲糖,日子难捱,去敲糖可养活一家老小。这就是义乌市场自发形成的初始动力机制。因此,义乌人闯市场的冲动,起始与其说是为利润,还不如说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摆脱贫困。这里重要的是义乌人更懂得运用交换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人们通常是用义乌的经商传统来说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其实要说经商传统,中华大地历史上著名商帮有多少。而义乌的敲糖帮,很难算得上是什么商帮,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为糊口,为生计而走村串巷的小买卖而已,但是小小拨浪鼓却摇出“神州第一市”。为说明这问题,我们认为不能不从中国市场经济生成的特殊背景,从政府机制上分析。因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传统经济体制的最薄弱环节农村开始,以“敲糖帮”为主体自发形成的则是根植于中国亿万农民的市场。而其中之所以能自发形成,一个重要的前提则是政府行为的转变。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排斥市场机制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的行为也必然是逆市场行为。具体表现为对自发形成市场的劝、堵、赶。虽然是劝不散、堵不住、赶不走,但是市场也难以形成。所以尽管市场自发形成的以上因素一直存在,但在传统体制下政府的逆市场行为抑制下,市场形成不了。而只有在政府行为由逆市场转向放市场,或者说对市场行为的默认、不干涉,这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从义乌的情况看,政府由逆市场转向放市场,或对市场行为的默认的行为转变在全国领先一步,使得市场形成和发育具有一种先发效应,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在全国领先的关键一着。

在政府默认下,市场的自发形成中市场主体行为存在一种示范波及效应,这种效应使得市场的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趋势。从义乌小商品市场形成看,于1979年初,来自廿三里、福田两乡的10多副敲糖担在稠城镇县前街歇担设摊,出售一些针头线脑,各色纽扣,小玩具与小百货及板刷,鸡毛帚等家庭副业产品,获利颇丰,仅半年时间增至100 多户。1980年移至北门街摆摊经营,仍以批发零售兼营。1982年上半年由北门街移至湖清门街,继而向新马路北端延伸,摊位由124个增至320个。这就是被后来人们称之为第一代的小商品市场。

政府由逆市场转变为放市场行为,政府在对待市场问题上是处在一种默认状态,对市场不干涉,不管理,放任自流,停留在“看”上。但仅这转变,就使得自发形成的市场一发而不可收,市场的经营队伍迅速扩大,摊位数扶摇直上。从1982年9月宣布市场正式开放,到年底, 仅三个月摊位就增长了一倍多,达到750个。到1983年, 湖清门街已无法容纳,自发地向新马路南北两个方向延伸,是年底已达1050个,而且还在不断上升。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义乌的乡镇工业,特别是家庭工业的发展。义乌的个体工商户从1982年的1445户,1984年上升到14259户, 从业人员由1776人发展到16501人。发展的事实教育了人, 引起了人们对市场的重新认识,特别是引起了政府对义乌发展优势的再认识。市场的发现“敲糖换鸡毛是义乌的一大优势,应予以大力支持,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个纽带,必须加强管理,把它办好”。正是通过“放”“看”的机制,建市场由群众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使政府转入直接建市场,并进入市场微观管理,即管办合一。这就使得民间市场制度创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市场的发育发展,绝对离不开政府。因为市场自发形成过程中的分散性、无序性,需要由政府来组织、规划和规范,才能使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往往是从体制外启动,市场经济的生长点是在体制外首先生成。而民间市场作为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其实质上是在进行一场市场经济实践的试验,而这一试验的成功经验,只能由政府来总结,推广,实施。管办合一,实质上是民间市场发展进入全面启动、推开的一种形式。

义乌小商品市场从当时称为第一代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宣布正式开办起,一直是由政府投资委托工商部门兴办和管理的。这在当时也是从实际出发的。因为自发形成的小商品市场主体全部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且是依托传统集市兴起的,对这方面的管理一直是工商部门的职能。再小商品市场是作为体制外的市场形成,对于传统体制来说是个新事物,并没有相对应的管理机构,所以由工商部门来行使办市场、管市场是顺理成章的。但是管办合一又只能是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因为,从工商部门来看,它是属于政府的执法部门,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执法权,具有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不属于企业法人,而从市场看,在小商品市场的实际运行中具有经营的性质,如建市场需要投资,市场建成后的产权,商位的经营,还有各类服务的收益等等,实际存在赢利性行为。这些当属企业行为。因此,管办合一实际上是在市场领域的一种政企不分现象,尤其是当市场普遍发育之后,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必须摆脱进入市场微观的具体经营业务,而转入对统一大市场的运行规则和秩序的规范管理。因此,管办分离是政府职能复归的一种必然。于1993年12月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则标志着义乌市场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公司的创立,变办市场的政府行为为企业行为,使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制度相结合。推进了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体制外”成长起来的商品市场,一开始它就是一种真正的市场运行。因此,剖析该市场运行的要素、机制、方式及系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农村发育中的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

1.市场主体的运行

市场的主体是市场关系发生的基础要素。中国小商品城是由义乌本地经商农民自发兴起的,因此,在市场形成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市场运行中的主体清一色都是个体经商的农民。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目前市场的主体,从单个经营者看,他们多数经历了从农民到商人的转变,而且已不再是昔日的小商小贩,不少人已成为一些大企业、大公司的总代理、总经销,由小老板向现代企业家、批发商转变。从市场主体的结构看,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结构状态。现有进场经营人员5.4万, 主体仍是个体私人经营者,但也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二轻企业、国合商业企业、外国商人、国内私人企业或公司等,据统计,参与义乌市场经营的国有、集体企业已达4677家。这从数量上看还是少数,但当这些企业制度创新后,它们对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及经营方式方面将起到示范,导向的作用。

2.市场客体的运行

面向中国农村、农民,立足大众消费需求,“买全国货、卖全国货”是中国小商品城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势所在。目前进入市场交易的3万余种小商品,实行划行归市,专业化经营, 是小商品城交易系统的特色所在。所谓划行归市,即是将3万余种小商品划分为28个商品大类,分门别类归口到17个交易区经营。这样使得同种商品由许多商位在同市经营,首先,它营造了商品优势。通过划行归市,推进了市场的专业化经营,深化了分工,形成了同类商品的经营规模优势。同时从整个市场来看又促进了商品的组合优势,商品在专的基础上达到了齐。其次,营造了价格优势。商品划行归市,它避免了市场的垄断,有效地发挥了自由竞争的作用,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的价格,形成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使得价格能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而且由于市场经营的规模优势,又使得商品的价格与场外相比有趋低的态势。再次,营造了创新优势。市场的竞争不仅使商品价格有趋低的一面,同时也使得市场主体具有极强的创新动力。因为主体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更高的利润,势必不断实行产品创新,运用你无我有,你有我批量,你批量我转换的机制,追求对新产品短暂垄断,以通过对新产品垄断获得超额利润。这就形成市场产品快速更新机制。同时,划行归市,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上市。

3.市场商位的运行

取得商位是进入市场经营的前提。中国小商品城目前拥有营业面积达50万平方米,营业商位2.7万个。这是一笔市场的主要有形资产。 这笔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市场效率的基础。对于市场商位的运行,义乌小商品城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试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投资机制和产权交易系统。从投资机制看,当建设市场时,拓宽筹资渠道,实行商位招标集资,规定每个摊位的集资数额,按摊位交集资款。政府负责建设。市场建成后,集资者相应地获得摊位的使用权,合法进场经营。政府并以不计息的形式分期遂年如数向集资者归还集资款。如小商品城二期工程摊位采取招标拍卖的形式, 标底 10000 元, 投标结果, 中标者的最低价为12051元,最高价为38889元。5000个摊位,有7920人投标。不管本地人,外地人,机会均等,标价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共筹得资金7000万元。由于商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经营者的流动引起摊位产权的经常性转让,这也就引起了产权的交易,于1994年3月 18日,商城建立了产权交易所,摊位的转让进入产权市场公开竟价,在交易所中进行集中交易。这既规范了摊位产权的转让,又促使摊位资产的合理流动,运用优胜劣汰机制,吸引更优秀的经营者进入市场,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4.市场运行的方式

义乌小商品城商品交易系统中运行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

(1)批发与零售。市场形成之初以批发为主, 零售几乎不经营,后逐步兼营零售,这是市场的自适应功能所致。因为批发为主,兼营零售有利于市场的繁荣和商品信息的聚集。尤其是慕名中国小商品品种齐全、价格便宜,专程来义乌作购物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些顾客虽然成交额不大,但影响很大,客流量大,传递的信息广。他们在市场停留时间长,也增添了市场的繁荣景象。同时,市场的竞争,特别是零售商场,购物中心兴起、搞活之后,竞争更为激烈。市场兼营零售也增添了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2)现货即期交易与远期合约交易。市场上通常是现场看货、 即期交易。但有的也可以选择定货,客商与摊位业主签订经济合同,根据合同规定的期限、数量、标准和价格来组织生产和供货。

(3)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所谓无形市场, 实质上是一种信息流和商流市场,并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它的发展主要源于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企业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商流和物流的分离,大量专业化中介组织的产生,特别是企业以横向一体化运动,增强了交易的稳定性和计划性,减少了交易对象,使企业间稳定的契约关系替代了有形市场偶然的、无计划的交易活动。目前,义乌的不少经营者,由于与企业间是多年的贸易伙伴,已建立起信赖、互惠、稳固的业务关系,因此,他不需要亲自来义乌,而是利用电话、传真等通讯手段洽谈生意,完成交易,节省交易费,提高交易效率,这也标志着市场正往现代形态发展。

(4)产销一体与经销代销相结合。 产销一体即通常的前摊后厂的模式,是属于自产自销形式,也有的厂家直销。这既保证了商品的价格低廉,又能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快速进货或使产品更新换代。但是作为市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模式有它的不足,现在市场中商业代理制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市场经营户中为大中型企业或名优产品实行总经销、总代理的己达2200户,占全市场经营户的6%左右, 这表明:第一,义乌市场信息集聚的优势和市场品牌优势吸引了各方企业需要经营户为它在市场设立“窗口”,拓展销路;第二,经营户要彻底改变小摊小贩的角色,提高市场竞争力,也要利用代理制取得产品销售权,从而实现由小规模、分散化经营转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据了解,部分市场经营户一家就拥有10余家企业的总代理权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因此,昔日小摊小贩的摊与今日的摊,不可同日而语。经营方式的创新使得市场的摊位功能深化,由原本前摊后厂的摊位,转变为大企业的信息技术窗口,乡镇企业的营销部,或是商品交易的经纪商。

5.市场运行的管理

市场管理的规范化是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标志,也是其重要保障。从中国小商品城的规范化管理看,主要是:

(1)对市场主体进入退出的管理。 主要表现在:核发营业执照,办理摊位证,坚持持证经营,人证和证照相符;制订并执行入场经营人员守则;实行摊位计划生育管理;建立由党总支、个体劳协、治保委员会经营者自我管理体系。

(2)对市场客体的管理,即商品陈列规范化。 主要体现在:实行商品划行归市,对商品按分类行业进行登记,集中安排摊位就市;明确规定商品陈列范围和方式,明码标价、定期检查,与市计量局共建市商品质量监督办公室,受理投拆,查处质量纠纷案件。

(3)对市场行为的管理。 市场为了使交易行为有序规范其措施有:推行信誉卡制度,客户购买的商品如果不符合规格、质量等方面的规定,给予退货和调换;为了便于客户管理,经营者主动注册商标,挂牌经营,或商品上打上信誉标记和摊位号码。市场设立投诉箱和建立来信来访制。建立市场经营仲裁庭,设立市场经济监督检查股,负责“打假、打私、扫黄”等;建立市场交易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建立市场信息中心,定期发布价格快讯,便于客商进场议价。

(4)对市场环境的管理, 这主要是市场硬件的建设与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义乌市场管理的规范和有效,十分重要的一条是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探索和创建了一套科学的领导管理体系。市场管委会主任由财贸副市长兼任,工商局长、财税局长任副主任,十五个局级单位代表组成市场管理委员会,形成市场的领导机构,负责对市场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市场内设市场管理处,负责对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建立起管理处交易区服务台三级层次分工明确,宝塔型网络化管理体系。

6.市场运行的服务

市场的有序运行,离不开配套服务,尽管这些服务组织并非严格的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统一组织,但是它们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却能活跃交易,节约费用。从中国小商品城情况看,这类服务主要有:

(1)信息服务。如《小商品世界报》、 中国小商品城信息总公司商城广告公司等。《小商品世界报》作为全国集贸市场第一张大报,运用中国小商品城与全国各大市场信息网络,把市场的小商品信息发布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3677个大中型集贸市场。信息总公司为市场内外用户开展咨询服务,并定期发行《小商品信息和价格快讯》等信息资料。

(2)信用服务。主要是金融机构,商城内设有各类金融网点40 多家。为客户提供存贷服务、结算服务、保险服务及办理与合同大中城市的通汇结算业务。

(3)物流组织服务,提供配套服务的运输市场。 可提供通往全国各地的托运,手续简便,一次托清,一票到底,全程负责,供货物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方便快捷。

(4)商流中介服务。如经纪商,经纪人事务所等, 近年来随着商品和市场的发展,义乌市场中介组织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5)司法和生活服务等。

标签:;  ;  ;  

中国小商品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运作_小商品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