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券市场发展的机遇_投资论文

香港证券市场发展的机遇_投资论文

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证券市场论文,发展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香港已取得骄人的成就。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突飞猛进,工商业发达,现今已是世界著名的大都会,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金融业亦欣欣向荣;而金融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带动了经济增长。近年来,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到了今天,香港已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内地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与香港的经济联系曰益紧密,香港在为内地引进外资、人才、技术等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内地则为香港提供了大量资源和发展空间。

一个地方的金融市场,对于带动该地经济发展助力甚大。相对于香港的金融市场而言,内地的金融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与成熟仍有一段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金融市场及香港金融市场的成功经验,对于其继续发展和壮大,定会有所裨益。从这方面来说,研究加强内地与香港间的金融合作,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怀抱之际,内地与香港在各方面加速交流和融合,是大势所趋。本人身为证券从业员的一份子,希望藉此机会介绍一下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并对香港证券市场的地位、作用与前途等问题发表一些个人意见,冀能加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为两地证券市场的发达尽一点绵力。

二、香港证券市场的沿革

谈到香港的证券业,不能不先说说它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概而言之,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可分为多个阶段。

1.萌芽时代

香港早期的股票交易,并没有一个固定地点,也没有正式的场所。据一些记载,早期经纪活跃于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中与云咸街交界的地方。

到了英国占领香港后50年,即1891年,香港才成立第一个股票经纪组织——香港股票经纪协会。该协会于1914年易名香港证券交易所,当时并无华人会员。及至1921年,完全由华人会员组成的香港证券经纪协会宣告成立。 1947年3月11日,这两个协会合并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俗称“香港会”)。

2.四会并立

七十年代之前,香港的证券业几乎毫无监管可言。当时股票买卖并没任何限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亦然。于是本港一批华人经纪在李福兆领导下,于1969年创立远东交易所(俗称“远东会”),与香港证券交易所分庭抗礼。

远东交易所的交易以粤语进行,又容许小额交易,因而广受大小投资者欢迎。不久之后,该所的成交量已超越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的成功,引致其他交易所相继出现。金银证券交易所(俗称“金银会”)及九龙证券交易所(俗称“九龙会”)分别在1971及1972年成立,造成四会并立的局面。

3.“七三”股灾

1969年后,中国与西方关系逐渐好转,股价也随之攀升,恒 生指数在短短四年间,暴升了17倍。期间四会的竞争激烈,香港有大量公司上市,导致上市公司的素质下降,在盲目的投资情绪下,公司盈利远远追不上股价的升幅,股市上升至不合理的水平,当时恒指成份股的平均市价盈利率竟高达100倍,本已岌岌可危,加上市场出现一些公司的伪造股票,更成为导火线,触发股民抛售,股市遂告下挫。其后政府推行一连串措施,如向股票交易征收利得税、实施租金管制、收紧信贷等,更加剧股市跌势。恒生指数由1973年3月9日的1,774.96点,狂泻至年底的433.7点,下跌了七成多。在国际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股市跌势未止,并持续到1974年底,恒生指数创下105.11新低点。恒生指数在21个月间,竟下跌几近92%,成为国际金融史上最大的跌幅之一。

政府为堵塞过往的漏洞,实施了多项监管措施,包括通过《1974年证券条例》及《1974年保障投资人士条例》,并成立证券交易所赔偿基金,希望挽回投资者的言心。

4.股市回升

七十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复苏,加上中国逐步推行开放政策,增加了世界各地投资者对投资中国内地的兴趣,并改变了投资者对香港政治风险的估计,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开始频仍。中国的开放政策,鼓励了很多外国公司在香港开设办事处,并促使资本从各国、尤其是从东南亚流入香港,使本港经济有可观的增长,股市亦因而在1975至1981年间稳步上扬。恒生指数从1975年的低点160.40不断上升,至1981年7月达1810.2点,打破了1973年的纪录,上升几达12倍。

在此期间,政府不断检讨其监管政策,1975年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通过《收购及合并守则》,加强管制上市公司的收购及合并活动;翌年政府又通过《1976年证券(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并于1977年底成立了内幕买卖审裁处。

5.信心危机

八十年代初期,港股面临自1973年以来的另一次严重打击。首先是全球出现经济衰退,导致香港的出口减少,其次是中英双方开始就香港1997年后的政权问题展开谈判,政治前途未卜,香港的楼市和股市相继崩溃。这次信心危机令恒生指数由1981年7月的1810.2点,暴泻至1982年12月的676.3点,跌幅高达63%。

到了1984年中英草签联合声明后,人心才逐渐恢复稳定,股市作出良好反应,慢慢收复失地。在这期间当局采纳了一连串规定。1984年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通过《配售守则》,准许公司恢复多年来禁止使用的配售式上市。翌年立法局通过《1985年证券(修订)条例》,加强证券监察专员监察证券商财政状况的权力。随后又通过《1985年证券交易所合并(修订)条例》,容许有限公司加入联交所为会员,并撤销原先规定银行董事和雇员、律师及会计不能成为联交所会员的限制。1986年初,立法局通过《1986年证券(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及《1986年证券(帐目及查帐)(修订)规则》,前者规定上市公司须公开其董事的持股量及公司重大交易、盈利储备等资料,后者表明注册证券商必须符合的一套规定。

6.四会合一

1986年是香港证券业发展的里程碑。当年3月27日收市后,香港、远东、金银及九龙四会宣布正式停业,由他们合并组成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俗称“联交所”)随即于4月2日正式开业,自此成为香港唯一认可的证券交易所。四会合并解决了以前报价不划一和上市公司质素参差等问题,加上联交所以电脑买卖取代过去公开叫价上板的传统买卖方式,令每宗交易均有时间的纪录,买卖双方身份均可以追查,故使港府管治工作更能有效地进行,大大改善了外国投资者对香港股市的印象,有利香港证券业踏上国际化之途。

同年9月23日,联交所正式获国际证券交易所联会(FIBV)接纳为会员,加强了外国投资者对香港股市的信心,本港股市在国际证券界的地位遂大大提高。

7.“八七”股灾

1986至1987年间,香港政治气候渐趋明朗,加上经济表现出色,股市迭创高峰。可是接踵而来的却是一场灾难性的股市大崩溃。

1987年10月16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大幅滑落108点,引发全球股票市场连锁下挫。10月19日港股甫开市即下跌11%,当晚美股再暴跌508点。10月20日早上,联交所鉴于外国股市崩溃,遂宣布由10月20日至10月23日连续停市四天,以改善交收情况及让投资者冷静下来。10月26日,股市后市重开,因停市而积压的沽盘涌入市场,促使股市全面崩溃。当日的恒生指数暴跌了33.33%,加上其后多天大量沽盘不断抛售,令港股元气大伤。

8.整顿市场

这次大股灾把证券业的漏洞展露无遗。政府有鉴于此,遂于1987年年底宣布成立证券检讨委员会,以便作出全面检讨。翌年6月,证券业检讨委员会报告书(又称“戴维森报告书”)正式发表,就香港证券业的组织、管理和监察,提出很多严厉的批评和建议。

1988年7月,立法局通过《1988年证券(公开权益)条例》,规定持有上市公司10%以上股权者公开其股份权益及其超过1%的权益变动。

1989年5月,新证监委员会根据《1989年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正式成立。同月联交所宣布重组其行政架构,设立三个职责中心及七个支援功能。

1991年,香港联合交易所完成三项改革措施:一、修改公司上市规例,放宽新上市条件,为大批公司创造了上市机会;二、修改第二上市规例,方便已经迁册海外的公司的股票继续在香港买卖;三、联合交易所理事会改组方案获通过,外资经纪开始进入联合交易所决策管理层。

1992年6月,联交所正式实施中央结算和交收系统。这套系统以电脑操作,取代以前的人手交收,一则可以提高效率,二则可将证券买卖的信用风险转嫁到结算公司身上。此外,该系统还可以促进自动对盘的实施和抛空的放宽,使香港证券市场迈向国际化,提高竞争能力。其后几年,联交所陆续推行了一些新措施,准许规范化的证券卖空活动,容许市场出现衍生工具以作对冲,令市场结构更完备,动作更畅顺。

自此香港的证券市场步向成熟阶段,虽然在1989年和1990年,股市曾一度受挫,但不处即恢复过来,显示股市投资者比以前理智。

三、香港证券业发展蓬勃的基本因索

香港证券业篷勃发展,有赖于多项基本因素,其中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1)法制健全 香港的司法制度独立于政府体制之外,不受行政与立法机关干预,人权和产权在这制度下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健全法制有利于吸引外国机构和人才,因而对香港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起着重大作用。

(2)经济自由 香港的经济成就,建立在自由企业制度之上。对金融业来说,最重要的是香港没有任何形式的外汇或资 金移动限制,港币能自由地与其他外币兑换,对于外资到香港证券市场投资有莫大的方便。

(3)社会安定 过去数十年来香港的政治与社会相对安定,虽然期间出现这几次动荡,但结果亦化险为夷。相反,东南亚某些国家偶尔会出现政局不稳或排华的现象,在此情况下,香港往往充当这些国家外流资金的避难所。

(4)税制简单 香港虽然并不算是避税乐园,但税制比许多欧美国家简单,且税率较低。除了少数商品外,香港无一般性关税,没有开征销售税或资本增值税,对公司股息亦不征税。香港税制向来奉行领土来源原则,对源自香港以外地方所得的收益概不征税,故对跨国性金融机构和企业有相当吸引力。几年前政府豁免证券行业暂借证券所引起的印花说,亦是有利于证券业的措施。

(5)基础设施齐全 香港具有先进和齐备的基础设施和电讯设备,如国际航空、地下铁路、货柜码头、国际电适和电报等,有利于作为一个现代化金融中心的操作。

(6)英语通行 毫无疑问,英语已成为金融、贸易、投资、工业和科技等领域的世界语。英语的通行,对香港发展为金融中心起了重大作用,因为金融业在国际层面上,英语是进行证券发行与交易、外汇交易、银团贷款等运作时的媒介。

(7)人才汇聚 香港积聚多年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的经验,造就了不少具国际经济知识的人才,推行已久的普及教育,亦培养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各类专业人士。这些人才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宝贵资产。

2.外部因素

(1)地理优势 香港位于亚太区的枢纽,交通四通八达,而且在时区上刚好填补了美国与欧洲间的间空档,方便了全球金融服务的持续运作,为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缔造了条件。

(2)亚太区的经济增长 近数十年来,亚太区是世界经济的高增长区。除了曰本和亚洲“四小龙”之外,亚太区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经济表现亦相当理想。高速的经济增长,自然带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香港位于亚太区的枢纽,又具备其他有利条件,遂成为该区的金融中心。

(3)内地经济的改革开放 从过去数十年的经济来看,左右香港股市走势的因素,除本地经济本身的表现外,内地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十分重大。甚至说内地因素是决定香港股价长期趋势的主要因素亦不为过。

香港整个经济的发展,与内地的经济、政治形势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地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与香港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于双方贸易、金融合作和相互投资领域。近十多年来,内地与香港两地的相互直接投资出现大幅增长,在港商投资于内地的同时,内地也在香港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内地与香港两地现已成为对方最大的外地投资者。港商投资内地,主要是看中内地价格低廉的土地及劳动力,能为其减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又能开拓内地广阔的市场,从而获取丰厚的利润。同时,香港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转移到内地,在这个腹地拓展更大的经济空间。对于内地来说,香港则是它对外贸易的窗口、套取外汇的渠道。双方这种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发展,亦带动了香港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发展。

从金融合作领域看,目前香港已成为内地最大的融资基地。内地大力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香港的金融市场发达,自然成为内地引进外资的主要渠道和银团贷款筹组中心。许多直接在内地投资的企业,也纷纷在香港设立机构。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其提供融资和外汇交易、结算等各种金融服务。

由于内地与香港之间自七十年代末以来,已在不断地加深经济联系中,双方在金融、投资等领域已汲取成功的合作经验,并建立了相当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中国今后大力引进外资的过程中,香港金融市场仍是内地引进资金最重要的渠道。

四、香港证券业的发展路向

香港股市多年来经历多番起伏,现已进入成熟阶段,虽然经过连番打击,但风雨过后总能恢复过来,并发展得比以前更快更好。

诚然,经济起飞,为香港带来难得的机遇。中国需要庞大的资金,可透过香港股市吸纳香港和世界各地游资,以加强本身的现代化建设,香港证券市场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内地企业上市,可为本地及海外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并可令上市公司业务种类更为多元化。通过这类集资活动,可使海外投资者增加对中国各项经济建设的认识,吸引他们到内地投资,还可以加强海内外人士对香港的信心,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随着内地股票市场的扩展,中国政府与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日本、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安排内地企业到世界各地股市上市集资。香港上市的H股和美国上市的N股,都曾一度备受追捧,引起国企股投资热潮。但经过一段的间,投资者对国企投资的热情冷却,大部份在美国上市的国企股股价未如理想,令投资者望而却步,国企在美国上市集资遂遇到困难。

相对来说,在香港上市的H股现时的表现虽是差强人意,但已是在国外上市的国企股中表现最好的,交投也算活跃,即使是内地专门吸引海外资金的B股市场,表现也不及香港的H股。香港证券市场交投活跃,流通量大,而且资金充裕,来源广泛,加上投资者对内地市场认识较深,投资H股也较积极,因此,香港始终是国企股上市集资的最佳渠道。

国企股一般集资额不小,可扩大港股规模,且因国企股的业务较为多元化,可令港股减低以往对地产股的偏重,从而优化港股的结构。

除了国企股之外,突显内地和香港经济联系的中国概念股,亦在香港股票市场中脱颖而出,加强了香港股票市场的吸引力。概括而言,中国概念股可分为几类:一、资本源自香港或海外、而又相当部份业务是在内地进行,且取得利润的公司。二、具有浓厚中资背景的公司,而业务主要是在香港进行的。三、也具有浓厚中资背景的公司,但有相当部份业务是在内地进行的。四、资本来源是香港或海外,但生产线在内地的公司,其产品主要是出口外销,故内地只是生产基地,而非利润来源,为的只是利用廉价土地及劳动力。五、资本也是来自香港或海外,但利用内地原料加工,既可在内地发展零售业务,也有部份产品外销的公司。中国概念股大受欢迎,是因为经过数年治理整顿之后,内地经济已全面回升,政治亦趋于稳定。内地稳步向前的改革步伐,令投资者对内地经济前景看好。同时,内地经济好转为香港带来转口业务的增长,具中资背景的公司从中得益尤多。投资者憧憬这些公司会不断在内地发掘优质项目注入公司,他们便能从购入这些公司的股份而分享内地经济增长的果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内地企业透过不同形式在香港上市已是必然趋势,未来有关中国概念的股票数目估计将不断增加,这不但为香港股市注入新活力,且将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虽然拥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仍须自强不息,才可在面临竞争下力求进步。八十年代以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了来自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挑战。新加坡、台北等地,皆垂涎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这些地区虽有个别条件不及香港,但本身亦各有不少有利条件,我们绝不应掉以轻心。

除了来自亚太地区的竞争外,内地的证券市场,也是香港的潜在劲敌。内地股市现已急起直追,在可见的将来,是否有机会赶上甚至超越香港呢?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从1992年起步,虽然只是短短5年,市值已有大幅增长,发展可谓相当迅速,潜力自然不可低估。

蓬勃发展的上海,实力更是不可小觑。上海位于长江出口,是华中的经济枢纽,也是内地最大的经济城市,历史渊源深厚,人才辈出,友展比香港还要早,虽然有一段时期落后于香港,但已开始力争上游,各方面的条件也渐具规模。上海勇于引进新科技,举例来说,上海证券交易所一开业便实施自动对盘制度。香港证券业历史比较悠久,但却是最近才实施自动对盘制度。由此可见,香港是绝不能固步自封的。

可是,我认为若说香港已备受威胁,还是言之尚早,原因是内地还未建立完整的监管法规,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仍成问题,内地尚无一致的会计标准,其会计及审核制度亦与国际标准不同,通讯设施不足,外国投资者不能掌握国内市场即时的讯息。凡此种种,虽然已在逐步改善之中,但在目前而言,仍是内地股市发展的障碍。

此外,相信中国政府亦明白金融业的繁荣稳定,是香港赖以繁荣稳定的重要—环;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则是香港在亚太地区以至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大要素。因此,能否保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对内地及香港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高度国际化的香港金融市场,积极充当了连结 内地与世界经济的桥梁。这个市场无论在协助内地组织和筹集资金、介绍贸易和投资合作对象、沟通内外金融信息、吸收国际金融技术和知识、培训金融专业人才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香港金融市场的这种 桥梁作用,是促使香港在八十年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也是今后巩固这一中心地位的重要基础和可靠后盾。

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资金在亚太区的集散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国际资本都在香港金融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没有国际资本的参与,香港就会失去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对外资的吸引力,除香港本自的政治、经济及地理优势外,重要的还是它是外资进入内地的跳板。

以上种种客观的事实,皆有利于香港股市的持续发展,而这些有利的因素,相信不会因为香港回归中国而有所改变。

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有一天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亦不虞有互相取代的危机,因为以中国之大,又怎需要担心容不下多几个证券市场呢?其实有些国家有超过一个的证券市场,以美国为例,比较有规模的便有纽约交易所、美国交易所和NASD)AQ(美国证券电子交易报价系统)。同样道理,中国各地不同证券市场能够共荣共存,自是顺理成章。这些各有特色的证券市场,定然可以发挥相辅相承的作用,同为包括香港在内的全国经济作出贡献。

标签:;  ;  ;  ;  ;  ;  ;  

香港证券市场发展的机遇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