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化选择模型与技术方法_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选模式与技术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体规划论文,土地利用论文,模式论文,方法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包括单项研究、单项规划、图件制作与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等几大部分,其中总体规划方案的确定与优选是核心与统率,其它各项工作都是它的基础或准备,因此,总体规划方案的确定与优选科学与否便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个工作的质量和成败。虽然总体规划的制定依赖于单项研究与单项规划的成果,但也受制于其本身模式与技术方法的选择。笔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中,从采用最常规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的技术方法到逐步创新、以定量为主,通过对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可行的科学规划模式和技术方法体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选模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模式,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中可资借签和参考的标准形式或标准样式,它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土地管理的其它各项工作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为了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其规划模式应是能够与土地管理的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措施紧密结合,增强土地管理整体功能的模式。第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干预,主要是通过制定各项用地控制指标、规定土地用途和限制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实现的。其规划模式应是这些干预手段的体现并有利于它们的实行。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要有约束力,又要有一定的弹性。第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成败关键在于实施。不能实施的规划,编制的再好也无用。因此,应该选择可操作性强、易为政府各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掌握的规划模式来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通过实践,笔者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适宜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多种模式对比和实践证明,“土地分区和用地指标相结合、单项规划与综合平衡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满足上述各项基本要求,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模式。这一规划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该模式与其它规划模式比较,有以下优点:

第一、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为规划确立一个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长远目标。土地分区是以土地本身所能提供利用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要划分的,它体现了土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可以作为合理利用土地的长远目标。按照这一目标所做的土地利用调整,能够兼顾土地利用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把近期的用地安排同长远目标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克服和防止用地安排上的短期行为,克服和防止从局部(部门)利益出发或囿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局限性,克服和防止滥用与浪费土地的现象发生。在这一目标控制下所做的土地利用调整,能够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做到适地适用。土地分区与用地指标相结合,突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质和宏观调控作用,这是其它规划模式所不能与之比拟的。

第二、这一模式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规划,协调产业间用地矛盾,为各个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土地资源具有空间分布、原位利用、质量各异的特点,每块土地都有其特殊性。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不仅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和数量,同时也表现为一定的质量、区位或空间。各行各业的单项用地需求规划,由于只考虑用地数量的分配,若缺乏相互间协调和平衡,缺乏区位、质量的制约,很容易使规划方案落空。单项规划与综合平衡相结合,体现了土地的空间分配与按质、按量分配的统一,使各项用地指标都能落实在一定的区域内协调发展,从空间布局上协调农、林、牧、建等产业之间的用地矛盾,为各个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而又适宜发展的基地,防止脱离实际,提高规划质量。充分利用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并兼顾各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是实现合理利用土地的最经济、综合效益最佳的途径。

第三、这一规划模式可使规划在实施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即灵活性,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体制的要求。土地利用及其调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编制规划时是难以全部预料并把握住的,采用土地分区的作法,可使规划在实施中既有限制土地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作用,又有适应用地安排上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应变能力,即在同类用地区内,在用地的时间、单位、规模和位置上,可以有弹性,如同城市规划中的功能分区一样。但这种弹性,只适用于同类用地区,在非同类用地区之间则有严格的限制性。

第四、这一规划模式能够紧密结合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搞好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使规划目标与任务易于掌握并分解落实到用地单位,也有利于实施情况的反馈和监督。它能够把规划与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联系在一起,把土地的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联系在一起,把规划的实施寓于日常土地管理之中,形成一个由规划目标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系统,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同时有利于建立和实行用地分区与用地审批相结合的土地管理制度,把用地管理纳入规划管理的轨道,提高用地安排和用地审批的合理性,提高土地利用和科学管理水平。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体系

理论上,一个包含土地利用单项研究、单项规划、图件制作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体系是十分庞杂的,它由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的理论和数学模型组成。现仅围绕上述的优选规划模式将笔者在实践运用中看来较为可行和理想的主要技术方法作一阐述。

2.1土地分区的技术方法

土地分区,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是独立于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也不是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而是总体规划本身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土地分区是指按照土地属性的区域差异性与整体性所划分的用地区,即以土地本身所能提供利用的适宜性质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要,为规定土地基本(主导)用途所作的分区。其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的土地基本(主导)用途、土地利用原则、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分区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类方法。

2.1.1定性方法主要是图件主导迭加法,即以规划的各项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为基础,以主导因素限制法和图件迭加法相结合的综合法。

图件迭加一般选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地形地貌图、综合农业区划图等,以地貌和土地适宜性为主导,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分区、划出界限。然后进行各分区各类用地面积量算、汇总,将汇总结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标调整方案进行对照、协调,保持二者的协调一致,最后依据协调结果对前述确定的分区界限进行校正。

各用地区之间最好不重叠。特殊情况下,区域之间可以划出重叠区,或称复区,但对重叠区要相应的规定出土地利用调整原则,即当两种用地发生矛盾时,按照什么原则去解决。

2.1.2定量方法主要是各种聚类分析法及多因子综合压力模型等,其中适宜土地分区的方法是数值化星座聚类分析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地形地貌图、综合农业区划图的机译判读,将主要自然因素进行数值化处理,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根据各数值指标间的数量关系与同类相聚异类相离的原理,将规划区域内的基层区域样点,点绘在一个上半圆的图形上,同类的样点区域聚在一起,从而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区。

2.2确定土地用地区发展方向的技术方法

土地分区基于土地属性的区域差异性和整体性。从本质讲客观上规定了其适宜发展方向,但具体适宜发展什么,还需判断。以前的做法通常是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兼顾社会发展要求而定性做出规划判断,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因地制宜布局生产力与规划产业发展的方式受到了市场导向的冲击和挑战,市场经济利益的趋动使得各地区在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更要兼顾社会发展对用地区的多目标要求,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以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土地分区之后,有必要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来兼容这一新的要求。鉴于各用地区自然属性与市场经济需求的相互作用在规划各用地区发展方向中的复杂机理,现介绍一种适用于处理数据中含有灰元,即信息不完备的决策方法,来对各土地分区的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多目标决策,该方法称为多目标灰色局势决定模型〔1〕,它是灰色系统理论中将事件(区域)、对策(发展方向)、效益和目标等决策要素综合考虑进行决策的一种重要方法。

2.3确定各类用地指标的技术方法

各土地区域发展利用方向的确定通常是粗线条的,但是土地利用终究要落实到具体行业或作物上,落实在具体地块上,因此在确定了各区土地利用方向之后,便需对各区域内各类用地指标做出具体规划和确定。在这方面,人们通常采用较为成熟的各类线性规划模型,但是线性规划模型是静态模型,无动态可言,且常常无解,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发展变化的要求。规划实践中,可以采用一种理论上可行,算法实现上又比较简单的规划方法:灰色预测与含有灰元的线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灰色线性规划方法〔2〕,作为指标调整方案编制的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2.4土地利用指标综合平衡调整的技术方法

一般常用的方法是综合平衡法,即在土地供需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目标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对各业用地的需求量进行综合平衡,确定规划末期各类用地的规划指标。

它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系统论的综合性原则,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量的约束下,协调各部门用地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平衡,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编制综合平衡表是综合平衡法的核心内容,它的基本步骤是:(1)确定练合平衡的基本内容。一般选取用地的八大类及重要的二级地类作为平衡的参数。(2)进行部门用地需求预测。部门预测一般采用部门规划法,即各主管部门根据本部门在规划期内的发展要求,提出用地需求量;也可采取总体规划与部门相结合的预测方法。然后编制各部门用地总需求表。(3)协调平衡。通过用地总需求量与总供应量的比较,各部门用地位置和范围的比较,发现各种用地的矛盾。发生重叠的,参考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要求与产业政策,依据土地属性与分区结果协调处理。(4)对部门用地计划在用地指标平衡中未得到落实的,应要求有关部门立即提出新的用地计划,以便通过再次平衡加以落实。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与用地部门之间的多次信息反馈,才能最终化解供需矛盾,达到综合平衡。(5)编制规划区域用地指标平衡表和基层分解明细表。

以上介绍的技术方法都能很容易地在计算机上实现运算与示图,实践中也被证明是较为理想和可行的。做为容纳多学科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体系,其它方法作者未能、也不可能一一列出,同时一些新的科学方法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注释:

〔1〕见徐建华、段舜山:区域开发理论与研究方法。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2〕见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标签:;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化选择模型与技术方法_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