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地区儿童对园林的适应性_幼儿园论文

浅析不同地区儿童对园林的适应性_幼儿园论文

异地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地论文,性问题论文,入园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有不少人关注新入园幼儿适应问题,但对异地幼儿没有太多关注。文中的异地幼儿主要是指户籍不在当地的幼儿,或父母的出生地不是当地的幼儿。其中,绝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很多县市都提出“要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并享受与本市居民子女同等待遇。”但这部分弱势群体在求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关注的不是很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只有推进教育公平,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对异地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探索是必要的。

一、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表现

所谓适应性,是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以求更好生存的能力。不适应则是不能及时地随环境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敢大小便,更不敢求助老师,或频繁地上厕所;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进食,甚至不吃;入睡困难,要求陪睡或拒睡。(2)幼儿情绪激动、不稳定,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对集体活动兴趣不高。(3)家长送幼儿入园时,不愿与母亲分离,追家长、啼哭时间长等。(4)和其他小朋友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喜欢独处,只是偶尔看看别的孩子在干什么,处于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水平。有什么需求,也不敢向老师提出,和老师也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5)幼儿还会出现发烧、咳嗽等身体不适现象,有的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三、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其一,家庭环境封闭。幼儿与父母朝夕相处,没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可以长期接触,长期以来,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狭窄,周围没有更多的亲戚朋友,与邻居也很少往来。其二,家庭教养方式。这种家庭父母比较辛苦,生活压力较大,对孩子的期望较高,有时还会将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孩子。父母的教育观念往往会出现不一致,这样会使孩子在认知事物时发生混淆,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在面临问题时无所适从。另外,还会影响幼儿自控能力的形成和幼儿的社会交往水平。由于时间限制,家长容易忽视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和教育,不良的个性特征也是影响社会适应的原因之一。其三,家长对幼儿入园的态度。许多家长送孩子入园后,自己恋恋不舍,孩子哭,家长也泪汪汪,孩子不肯去幼儿园,家长也表现出犹豫,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园,自己却久久不愿离开,孩子央求,家长往往心软,碰到孩子体质差,有点生病,更是如此。

2.幼儿园因素。其一,教育理念不正确。对待幼儿不能一视同仁,对每个幼儿的情况不了解,不能因材施教;对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完全掌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理解有偏差;或者是没有把《纲要》里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没有用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来引领教育实践。其二,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对异地幼儿的特殊心理没有充分了解,对社会适应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甚至认为不适应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不治而愈,不用去采取专门的措施应对,孩子哭就任由他去哭,教师只是忙于维持纪律,而不给予啼哭幼儿任何关注,不能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或者没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其三,同伴。虽然,幼儿园教学要求使用普通话,但在课余时间,更多幼儿都用本地语言进行交流,无形之中,给异地幼儿带来了天然的沟通障碍,影响了异地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这样会使幼儿时刻关注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总是把自己置于集体之外,也很容易被大多数人忽略和拒绝。

3.个体因素。其一,生活自理能力。幼儿自理能力的强弱也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的原因,如果入园时还不会自己进餐,不会穿脱衣服,大小便还需要有人帮忙,在陌生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不安全感,造成焦虑和恐惧。生理需要不能及时得到满足,也会影响其适应性的发展。其二,个性特征。如果幼儿性格内向,不能与别的幼儿进行友好交往,甚至躲避其他幼儿,依赖性较强,很少单独活动,也会使得适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四、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

对于幼儿来讲,与父母在一起是安全的,自信的、可以得到满足的,尤其是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离开亲人,幼儿会感到不安全。安全感丧失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对于长期只和父母呆在一起的异地幼儿这种感觉更为强烈。

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幼儿首先会哭泣。虽然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会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严重阻碍了幼儿自身的社会化进程。表情淡漠,心情忧伤的他们不会去探索、去玩耍、去注意某件事物,这也延缓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家长应采取的策略。(1)改变不良的教养态度。首先,父母教育幼儿的态度应大体一致,以使幼儿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评判事物的标准,应同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保持一致。其次,要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加强自身修养,对孩子适度关爱,合理管教,既不能纵容娇惯,也不能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地去支配孩子,也不能完全服从孩子;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主动与孩子交流情感,从而形成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2)要给孩子提供社会性发展的条件。相信孩子,鼓励其进行独立活动,独立完成简单的任务,当有滴点进步时善于表扬及鼓励,给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3)采取更多的方法做好入园准备。经常带幼儿来园参观,带幼儿玩玩具,经常和园内幼儿接触,还可以经常带幼儿去亲子园,做亲子游戏;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多讲能激发其入园兴趣的故事等。(4)家长对孩子入园要有正确的态度。家长要认识到,把孩子送入园便是让孩子进入小社会,到幼儿园之后,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能逐渐培养友爱、分享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去承受这种锻炼,培养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十分有利。并且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可以通过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缓解自身的焦虑。

2.幼儿园应采取的策略。相对来说,幼儿园对幼儿入园适应的引导和帮助有更重要的作用,对萌发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积极情绪起关键作用。(1)更新幼儿教育理念,掌握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幼儿与教师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以人为本。幼儿园以人为本,就是把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全过程和归宿。教师要关注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较大的问题,不能采取消极等待的方式,而应积极应对。不同的孩子,适应情况不同,对幼儿的影响也各异,老师要明白关注某些问题的重要性。不能将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停留在口头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以几何级数增长,每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但在需要用时,就要去及时的了解、查阅、掌握,并适时运用。(2)全面了解异地幼儿,给幼儿以安全感。教师和幼儿间的良性关系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给幼儿提供亲切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助于转移或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2至3岁的婴幼儿形象记忆开始发展,尤其对于妈妈,有一种依恋母亲的天性。平时教师要像妈妈那样用温柔、亲切的口吻对孩子说话。在孩子的情绪发生变化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并给予安慰和鼓励。让每个幼儿感到老师是时时都关心他们的。每一名幼儿在家都是大人们的“太阳”,他们不愿在幼儿园集体中被老师忽略。教师的关爱与悉心照顾能够使孩子能安心于集体生活,也能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老师。老师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需要,并合理地给予满足。(3)采用更多的幼儿入园适应策略。首先,不能“强迫分离”,要允许家长与幼儿共同呆一段时间,或采用其他策略让孩子有所准备,“强迫分离”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只会加剧幼儿的分离焦虑,会使那些焦虑程度较重的幼儿逐渐形成对入园的恐惧,丝毫无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其次,组织幼儿开展更多有趣的活动。幼儿园中,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限制以及入园哭闹现象等问题存在,往往将活动计划抛于脑后,其实,开展活动是帮助幼儿入园适应的有效途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生动的活动环境。在进行活动时,可以制作一些教具,学具,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卡通形象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有效转移注意力。如果能运用一些多媒体,如播放动画等辅助教学,效果会更好。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异地幼儿格外关注,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并鼓励他们自我表现。再次,教给幼儿社会交往的简单技能。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为幼儿创造友好交往的环境。首先,如果幼儿游戏时总是单独的游戏行为,极易产生孤独感,甚至会失去上幼儿园的兴趣。对于不敢与人交往的孩子,教师要给他一种感性的交往经验,让他学习、模仿好的榜样,还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对于幼儿交往中出现的好事例,教师及时表扬、鼓励,也可用情景表演的形式重现出来,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相信在幼儿园中,也会感到愉快和有趣。最后,要创造交往的机会,要求幼儿在课外也要讲普通话,还可以让幼儿把家中玩具带来,互相交换着玩;多给幼儿提供些轻松自由、感兴趣的合作活动。

3.家园配合。幼儿刚入园,教师对其还不是很熟悉,通过与家长交流,可以更多地了解幼儿,如生活习惯,发展状况等。这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适合幼儿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异地幼儿入园适应问题普遍存在,家长急于了解和解决,幼儿园也应该更加重视,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

标签:;  ;  ;  ;  

浅析不同地区儿童对园林的适应性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