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其对论文,走势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的头5年,恰逢我国第10个“五年计划”时期。当今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想不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不可能了。对我国来说也是一样,而且,由于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由于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新的5年里,受世界经济和国际环境影响的程度将远远大于前9个“五年计划”时期。因此,对“十五”期间世界经济的走势作出判断,就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1996~2000年世界经济的简要回顾

1996~2000年,尽管世界经济遭受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巴西金融危机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动较大,但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经济一体化力量的驱动之下,从总体上看,保持了较快发展。1996~2000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6%,高于1991~1995年平均增长2.7%的水平。其中美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年均发展速度为4.2%,高于同期的世界平均增长速度0.6个百分点,GDP占世界的份额较1995年提高4.7个百分点,达到30.2%。日本自90年代初泡沫破裂后,经济持续低迷。1996~2000年期间亦未走出困境,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2%,GDP占世界的份额下降了3.5个百分点,为14.2%。欧盟经济的发展状况比较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2.5%,大大低于美国,GDP份额也下降了1.9个百分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显著放慢,1999年以来已开始反弹,GDP占世界经济的份额略有增加。美国、日本和欧盟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仍起主导作用,三者GDP的总和超过世界经济总量的70%。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增长也比较快,1996~200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6.6%,高于前5年(6.2%)。其中,美国出口(包括商品和服务)占世界出口总量的比重持续增加,1999年达到14%。日本的经济低迷使得其出口占世界比重下滑了1.3个百分点,欧盟的比重也下降1.5个百分点。亚洲、拉美和俄罗斯则基本持平。

在经济发展、世界贸易量扩大的同时,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结构性商品过剩,1996~2000年期间全球的通货膨胀水平较90年代初有所回落。其中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均上涨1.9%,比前5年下降1.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的CPI下降幅度更大,由1991~1995年的平均41%下降到9.3%;转轨中国家经过长期的调整,价格水平也趋于稳定,例如中东欧地区由1992年的278.3%回落到1999年的20.5%,俄罗斯的物价水平由1734.7%下降到目前的85.9%,其他转轨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都出现了大幅回落。

在价格变化中,原油价格再次出现了大的波动。自1995年以来,原油价格经历了一个小幅攀升的过程,随后大幅下挫,直到OPEC成员国于1999年3月达成限产协议后,原油价格才开始不断上涨,至2000年2月达到新的高点。世界各国对油市的关注也随之逆转,从当初担心油价下滑到每桶5美元转为担心油市过热,有些国家甚至担心油价继续上涨会导致新的石油危机。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OPEC决定增加产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价格的上涨。预计2000年底时原油价格会恢复到一个合理的价位。

1996~2000年期间就业状况也好于90年代初。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通过创造新的需求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总体上看,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失业率呈下降趋势,1996~2000年平均为6.8%,较前5年的平均失业率降低了0.8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的失业率由6.6%降至6.3%,欧盟由10.5%降至9.6%。亚洲国家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6~2000年期间的失业率较前5年略有增加。

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资本流向国际市场寻求高回报,国际金融市场资本量持续增加。1997年初欧元正式启动且顺利地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之一,这为金融业合并注入最新动力,并进一步加速了资本跨国流动。更重要的是,信息和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金融创新和衍生工具大量问世,这为资本流动创造了所需的外部环境。国际资本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使全球资本急剧膨胀,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国际金融安全中的不稳定因素。1995~1999年国际上先后爆发了3次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并蔓延至南亚地区及韩国,最终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发展。12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平均贬值39%,而在5个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货币贬值达80%。随后1998年8月俄罗斯和1999年1月巴西相继也爆发了金融危机。危机的频频发作引起国际社会对金融安全的重视,但由于现行金融体系缺乏国际协调;同时,在信用关系远远超出国界时,现行体系又缺乏相应的防范机制,因此如何对金融市场全球化进行有效的监管并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金融体系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2001~2005年期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001~2005年期间,世界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格局,总体形势会略好于1996~2000年时期。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8%,略高于1996~2000年时期的3.6%。通货膨胀率可望继续得到较好的抑制。主要国家CPI的年平均上涨率将低于1996~2000年期间的水平。全球经济环境宽松,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将使世界贸易量继续扩大,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7.5%,高于1996~2000年期间6.6%的水平。

尽管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伴随着结构调整的失业问题仍将会困扰着各国政府。金融工具创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以及网络经济发展形成的金融活动全球化和便捷性,使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连锁反应的速度和程度空前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更加突出。对于我国来说,由于亚洲地区区域化合作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如何推动区域合作,以使我国与欧盟(欧元区)、北美等区域组织在竞争时处于有利地位,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成果,推动和解决区域合作问题也相当重要和棘手。

此外,困扰全球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以及能源问题等也将给2001~2005的世界经济发展蒙上阴影。

我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从区域发展看,增长格局略有变动,总体趋好。概括起来说,美国经济增长会略有放慢。但欧盟(欧元区)经济、亚洲经济发展加快。日本经济也将走出低谷,有望在2001~2005年后半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俄罗斯等转轨国家的经济会结束10多年的徘徊,恢复增长。正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1)美国经济。此轮美国经济增长已持续近10年,尤其是近两三年,增长率均超过4%,已出现过热态势,通货膨胀压力较大。而且,还存在着国内投资大于储蓄,每年近30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股市泡沫等不利因素。但是由于美联储及时采取6次升息措施,经济已开始降温。另一方面,新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以高利率为基础的美元地位和美国的投资环境,仍在吸引着国外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使得这种降温将是比较温和的,年均经济增长仍可维持在3.8%左右。

(2)欧盟(欧元区)经济。随着欧元的正式启动,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正在享受着货币统一和区域联盟带来的好处。在美国新经济的示范作用下,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企业兼并重组,特别是跨国兼并重组带动的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展开,企业生产能力增强,就业增加,对外贸易扩大。尽管该地区在货币统一后,还存在着宏观政策的统一协调难度加大等困扰,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正处在25年来最佳时期,今年5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3.4%。

(3)日本经济。日本经济由于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如生产能力、不良债权和雇用等“三大过剩”;政府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过大;雇用关系,政府与企业,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业关系等经济体制问题;加上政权的稳定性仍较差。因此,日本经济在近2~3年的复苏仍会十分艰难。但是,毕竟此次衰退的时间已经长达11~12年,人心思变,人心思改。最近在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日本结束了长达18个月的储蓄存款零利率政策。劳动雇用体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银企体制等均在改革之中,经济周期和改革、刺激经济的力量共同作用有可能使日本经济在2003年以后真正复苏。

(4)亚洲其他国家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普遍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并开始注意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际资本正在回流,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贸易量的扩大也为该地区注入了活力。韩国、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复苏势头比较稳健。其他国家和地区虽然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我们认为整个地区2001~2005年期间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可能的。

此外,俄罗斯等转轨中国家在经历了10多年的动荡后也进入平稳复苏阶段,经济将开始正增长。印度经济在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带动下,也将步入稳定增长时期,1999年和2000会计年度增幅已达6%~7%。

第二,高技术,特别是以网络经济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的影响。2001~2005年期间,将是世界高科技取得重要进展的5年。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创造出一些新的需求,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促进贸易量的扩大,降低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会带来因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供需差异而造成的失业问题。

第三,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大大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跨国公司的发展将在这一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技术、管理和信息的广泛应用和传播,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压力。但与此同时,不利的方面是将会使金融风险或经济危机传播更加迅速。

第四,商品结构性过剩的影响。1996~2000年时期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商品的生产能力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如钢材、汽车、飞机、电子计算机、芯片等等。2001~2005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这一现象将有所好转。但是一方面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来消化。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发展太快,这种结构性过剩很难全部消除。因此,国际价格的上涨不可能像短缺经济时代那样无法抑制,总体上说会是比较温和的。

三、2001~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特点

与1996~2000年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相比较,2001~2005年世界经济将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加快,且波动减弱。如上文所示,2001~2005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接近4%左右,高于1996~2000年时期。而且,从年度之间的增长速度看,预计也比较平稳,最高点和最低年份的落差将小于0.5个百分点,变化趋势为浅"U"字。

第二,全球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扩大,特别是信息经济、网络技术的发展,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将加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提高世界经济的总体质量和稳定性,跨国并购将继续扩大,这使得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从而大大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贸易自由化将继续推进。由于发达国家贸易份额占全球贸易的60%以上,为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会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就目前情况而言,即使多边贸易谈判被暂时搁浅,但双边和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安排仍会继续推进,现有的109个区域性贸易协定将有力地促进地区内贸易的发展。另外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和电子资金转账(ETF)等,以及商品标准趋同和贸易合同标准化均为贸易提供便利条件,有利于打破因信息和渠道垄断造成的壁垒,促使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全球并购将继续扩大并呈现出新趋势。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及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竞争的加剧,将加速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和重组。1999年全球企业并购总额高达3.3万亿美元,比1998年上升了31%,其中跨国公司并购总额达4110亿美元,占全球跨国投资额的63.8%。跨国公司的并购在2001~2005年将会出现新的趋势:一是并购目标是为形成完整的全球网络。未来跨国公司将会通过大规模购并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将其资本与机构在全世界布网,以控制和实现资源的全球性调配,从而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同时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跨国公司购并的主要方向趋于信息、金融等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三是购并将以合并为主要方式。通过大公司之间的善意合并,减少购并成本,降低购并风险,提高购并效率。

——区域合作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90年代后期,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突破了仅在经济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形成的传统作法,出现了由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建立并实现区域贸易自由化的新趋势。区域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国际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到来之前,迅速地开始运作,以使区域内的贸易及要素流动充分享受统一市场的好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国际资本流动加快,金融衍生工具日益增多,国际金融体系变得相对脆弱的条件下,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因此,区域经济合作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预计这种趋势将在2001~2005年期间得到强化。跨区域、洲际间的经济组织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将不断扩大。欧盟将继续东扩;包括美国、阿根廷在内并由30多个国家参加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也有可能建立。欧元的示范效应将促使一些区域经济组织推动本区域的货币统一进程。各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拓展。

第三,高新技术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2001~2005年期间,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特别是基因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时空的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大加强信息生产、传递、储存和处理的能力和效率,使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并成为21世纪初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和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产业国际贸易额目前已超过10000亿美元,5年翻了一番,预计2001~2005年期间还将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相关的网络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其产生的效益更是难以计量。公司通过互联网,大大提高了参与市场交易的广泛程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利用网络进行生产运作、市场营销和网上服务。1999年全球电子商务收入为1000亿美元,预计2002年将达到5500亿美元。2001~2005年期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由于各国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全球互联,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活动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形成,又进一步扩大了国际间信息交流的需求,促进了信息网络的建设与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从地域上讲,这种调整会拓展到全球范围内;从内容上讲,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需求和选择,产品更新的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因而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会进一步加快。

第四,2001~2005年期间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程度均将继续扩大。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形成了巨额国际游资,目前平均每天有超过12000多亿美元的资金在金融市场上流动,其数额超出了绝大多数国家所拥有的资产总值,加上金融衍生工具所产生的杠杆作用,其冲击力是巨大的,对各国金融体制构成潜在威胁。预计2001~2005年期间,这一趋势将继续扩大。尽管抑制投机资金的流动和加强对国际金融业务的监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由于利益的牵制和问题的复杂性,现有的旧体系还难以有大的变革,诱发国际金融风波的因素并未根除,货币和资本市场动荡不定的局面仍将继续存在。这种情况,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孕育着机遇,也潜藏着风险。如何能在充分利用资本流动加速带来的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这一机遇的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国内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是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五,失业问题仍将比较突出,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2001~2005年期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于1996~2000年期间,从总量上看,将有助于解决失业问题,但由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主要不是靠劳动力投入的量,而是靠劳动力投入的质和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传统经济少。另一方面,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也会对劳动力提出较高要求,因结构调整而失业的传统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一时还很难适应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经济的需求。所以,我们认为就业问题仍然将困扰着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因为在这些国家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较差,要适应新经济结构的需求难度将更大。

四、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当今的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完全置身于国际经济环境之外去发展经济。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2001~2005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将大大高于过去9个“五年计划”时期。这种变化除了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出口依存度已近20%这一内部因素外,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二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渗透作用。从宏观上看,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资产的形成和积累,使得人类可以支配的资源在量和质上都有了提高,因而可以对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动力。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突破了由于技术瓶颈所导致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促进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国家间的联系,增强了不同国家居民间的信息和观念的交流,使人类共享文明成果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成为可能。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外部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增强。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中国即将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如果说“入世”前,对外开放还可说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主动选择的话,那么“入世”以后,中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经济的时间表和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余地则变小了许多。“入世”将使中国享有世贸组织成员国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按照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来行事。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除了在经济方面的作用之外,在思想观念上、思维方式等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2001~2005年期间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具体影响会怎样呢?根据我们的分析,从总体上看,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整体形势对我们比较有利。但区域合作进展缓慢,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弱,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不利因素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有利因素为:(1)2001~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量的扩大均略好于1996~2000年。尽管美国增长率有所放慢,但欧洲增长速度提高,特别是占中国出口65%以上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正从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逐步恢复快速增长,对中国产品进口需求增大。(2)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可促进中国的进出口。一方面,世贸组织缔约方对中国出口所施加的限额将立即被取消,一些贸易壁垒也将逐步取消,有利于中国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中国进口市场对外开放是一逐步过程,进口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取消还有2~5年不等的过渡期。这有利于中国保持进出口平衡或略有盈余。(3)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平稳,有助于中国扩大进出口贸易。2001~2005年,除原油价格会继续保持高位震荡外,其他商品价格将基本平稳或温和上涨。这有利于中国进出口的增长。

不利因素有:(1)尽管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度过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货币币值开始逐步回升,但与危机发生前相比,还是有较大贬值,加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这些国家相似,因而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出口竞争力的恢复对我出口构成竞争压力。(2)美国经济软着陆后,会有欧洲、日本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经济的回升来弥补,但考虑到美国作为中国传统的、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其进口需求增长放缓,需要我们在调整出口地区结构的同时,也要确保出口产品结构能适应新的需求结构。这将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3)我国目前已是世界第9大出口国,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1999年已达19.6%,但“过分依赖外需的战略已表现出其局限性”(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语),出口基数越大,市场准入和市场扩张所遇到的困难也越大。(4)预计2001~2005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原油净进口国来讲(1999年净进口原油相当于国内产量的26%),将加大进口成本。

综合考虑上述有利和不利因素,同时考虑到我国国内的一些因素,如从1999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措施,外贸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经济增长仍比较平稳等,我们认为,2001~2005年中国按美元现价计算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可望达到8%,略高于1996~2000年的7.3%。其中出口增长7.8%,进口增长8.4%。到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将突破6300亿美元,其中出口3300亿美元,进口达到3000亿美元,顺差为300亿美元左右。

2.对引进外资的影响

有利方面。(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2~6年,中国将逐步对外资开放有关的投资领域和提高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股权上限,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会加强外商对中国投资前景的信心。根据美国的基耳尼公司的(A.T.Kearney)2000年1月份对全球1000家大企业今后两三年所做的最新投资意向调查,58%的投资者认为全球经济前景看好,92%表示将保持和增加对外投资。(2)2001~2005年期间国际经济环境的相对改善,特别是占中国外资来源绝大部分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必将恢复和扩大对外投资能力。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也会为中国吸引外资提供有利机会。据世界银行估计,对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流入和外国直接投资(FDI)今后都将有恢复性增长,2001年将分别达到2250亿美元和2150亿美元左右。此外,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会进一步增大对外资的吸引力。

不利方面。(1)2001~2005年,发达国家投资回报率将维持较高水平,对外资吸引力增强,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将相对减少。据世界银行统计和预测,1991至1997年西方7国(美、日、德、英、法、意、加)经常项目基本保持平衡,这意味着7国资本净流入很小。1998年到2002年7国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1.2%。这就意味着今后7国每年将有近2000亿美元的资本净流入,这对发展中国家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2)在外来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中跨国公司购并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购并绝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因而不利于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况且跨国公司购并中国国有企业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障碍。(3)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率将会维持在较高水平。世界银行预测半年期伦敦同业拆借美元名义利率将从1999年的5.5%上升到2000年和2001年的6.5%,2002年将回落到5.5%;剔除通胀因素(用同期消费物价指数来缩减)之后的实际利率将大体上涨至3.5%~4%,远高于1994年至1997年的2.9%。这也会影响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4)欧洲和拉美对中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据美国基耳尼公司的调查,从地区看,北美是投资者首选地,欧洲次之,然后是拉美,亚洲随后;从国家看,美国长期高居第1位,英国已取代中国而跃升至第2位。尽管调查结果表明,投资者对中国投资信心增强,但各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此外,目前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存在很多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条款。政策多变、透明度低、统一性差也会影响外商投资。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对于2001~2005年中国引进外资来说,还是有利因素为主,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好转。预计2001~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水平将大体为年均550亿美元左右,与1996~2000年相当。

利用外资实际上是资本流入中国。作为一个日益发展和不断开放的大国来说,我们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需要不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中国的资本到海外投资,在货物和服务交易的基础上,通过资本的流入流出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然,对此进程应注意阶段性,不宜操之过急,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国内监管都比较困难,到海外投资后监管就更加困难。而且,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又几乎是空白。

3.劳务输出输入的影响

有利方面:(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优惠条件也适用于服务贸易领域,这也给我国的劳务输出和输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舞台。(2)我国目前每年的劳务输出仅占世界的1%,这与我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相比还很小,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从我国劳务输出的地区结构来看,绝大部分集中在周边国家(1999年亚洲占我国全部劳务输出的65%以上),其次是北美洲和非洲(分别占9%和8%),而2001~2005年除北美洲经济增长率稍稍降低外,亚洲和非洲经济增长率均将有所提高,因而对劳务需求将有所增强。

不利方面主要是:国际劳务市场尽管容量大,但地区结构和需求结构与我国的实际有很大差距,这给我国劳务输出的扩大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国际劳务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中东地区,而我国劳动力输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从国别看,世界劳务输入前5位的国家(按金额)分别是沙特、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而我国劳务输出前5位国家和地区(按金额)分别是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美国和韩国,我国对沙特、美国这些在国际市场举足轻重的国家的开发不够,对欧洲市场的开发也有待加强。国际劳务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是对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和外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在这方面与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世界劳务输出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总之,从外部环境看,2001~2005年我国劳务输出的环境要好于1996~2000年。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种种制约因素更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比如多头管理、经营秩序混乱、恶性竞争、外派手续繁琐、对国际劳务市场研究不够等。如果我们在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方面有所作为的话,2001~2005年我国劳务输出将会取得明显进展,年输出额增长率可望超过20%,高于1996~2000年(平均为18%)。

4.对物价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未来几年,国际市场除原油以外的初级品价格将温和上升,且基本上属于1998年和1999年下跌之后的反弹。原油价格将会有一定的波动,但出现暴涨和暴跌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原油在中国进口中的比重还较低(1996~2000年平均为3.8%),加之国内市场成品油价长期高于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油价上涨对中国的影响还有一个缓冲过程。2001~2005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也低于1996~2000年期间。因此,输入型通货膨胀对我国的压力不大。

关于汇率的演变,预计持续5年之久的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的总体强势还将维持1年左右时间,但随后对欧元将走弱,对日元将相对稳定。因此,基本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将在近期内有一定的升值压力,但随后得到缓解。加入世贸组织,近期内不会对外汇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影响,因而不会造成人民币币值波动。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仍可维持在1:8.3左右的水平。不过,随着人民币在2001~2005年可兑换范围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的变动将对人民币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5.对改革开放和产业调整的影响

2001~2005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除了上述直接影响外,还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入世”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改革开放已处在攻坚阶段,向前迈进一步总会受到方方面面利益的牵制,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只能按照有关协议规定的时间表开放市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取胜,必须进行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例如,在2~6年过渡期(主要在2001~2005年)内,如下产业将被迫进行改革和调整:(1)电信业。2~3年后取消外资进入的地区限制,股权限制也大幅调高。(2)汽车业。2年内取消对合资企业产品品种、类型和式样的限制,2006年以前进口关税由目前的80%~100%降至25%。(3)银行业。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分布广泛,外资难以直接与其竞争,但人才流失在所难免。(4)证券业。3年后,外资可在中外合资基金中占49%的股份。(5)保险业。2年内和5年内分别取消合资保险企业地域、业务领域的限制。目前占据国内市场99%的保险商将面临外资的强劲竞争。(6)农业。农产品进口关税将从目前22%下降至17.5%,一些加工品的关税将大幅度下降。关税下调和进口配额放松意味着国内生产者将面临品质较好的进口品的竞争。(7)零售业。3年内将取消对合资商业经营产品、股权和地域的限制。国内商业机构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急需改进。

其次,“入世”有利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进行国际竞争。“入世”后,这些产业的产品将可以享受多边贸易的优惠条件。比如纺织业,有关国家对中国纺织品的进口配额将在5年内取消,而特殊“保护”措施则在8年内取消。中国纺织服装业将成为少数获利行业之一,出口导向型纺织企业将得到较快发展。

这方面影响的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主要取决于我们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只要动手早,知难而进,是可以使积极作用成为主导作用的。

如上所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不能置身其外;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以更快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且使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改革开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抓住机遇,积极进取,趋利避害,是完全可以赢得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的。

五、政策建议

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十五”期间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变化,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是:治内与开放相结合;用体制创新促进结构调整;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区域联盟;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力促国际环境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正视困难,把握机遇,积极进取,促进经济持续适度快速增长,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1.加快改革步伐,实现体制创新,强化法制建设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根源在于体制瓶颈。而且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加入WTO等现实都说明现在已不是“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和“何时改革”的问题,而是必须按照加入WTO后符合国际惯例,对我国有利的方向,采取倒计时的方式,制定时间表,一步步深化改革的问题。改革的重点:一是企业改革。关键是明确产权,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金融体制改革。在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或金融机构,为民间投资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三是实现宏观调控体系的创新。最重要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府主要是维持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从具体的经营活动中摆脱出来,将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转移到依靠法律的轨道上,协调好财税、金融、计划三大宏观调控手段。四是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建立既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制。因为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在与外商打交道时处于有利地位的重要保障。五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全国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2.继续对外开放,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1世纪初,面对世界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我国只有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开放,大力提高对外经济的质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获得开放和经济增长效益,真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一是力促“东盟+3”区域经济联盟的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的是区域经济联盟。因为较全球范围而言,区域联盟更容易形成。如始于50年代的欧洲经济一体化,现已形成了欧盟和统一货币的欧元区。又比如形成于90年代中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现也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这些联盟均在扩张之中,在一体化进程中成为保护区域经济,抵御外来冲击的重要屏障。而亚洲虽有东盟,但真正意义上区域经济联盟尚未建立。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我国的周边环境,为了在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为了能更好地抵御外来冲击和一旦受冲击后,便于摆脱危机,渡过难关,中国应积极加强与日本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亚洲区域经济联盟的形成。目前,正在酝酿的“东盟+3”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关键在于中日之间的合作和努力。不彻底解决与日本的关系,要想形成一个有利的周边环境是不现实的。

二是继续利用好外资。尽管近年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相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相对于数亿剩余劳动力来说,相对于落后的管理和科技水平来说,我们还需要继续利用好外资。一方面,要通过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来吸引外资;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靠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和蓬勃发展的经济来吸引外资。

三是继续扩大进出口贸易。对出口而言,一方面要继续实行出口商品零税率政策;另一方面,要放宽对民营企业自办出口的限制,将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同等看待。对进口而言,主要是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照章办事,特别是对破坏环境,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进口货物或服务进行认真监管;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消除利用进出口搞损公肥私的条件。

四是鼓励国内资金向海外投资(即所谓“走出去”)。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注意防止两种资金外流,一是国有资产外流。对于国有企业在境外投资需要慎重。因为许多国有企业在境内监管都不容易,到境外后要监管好就更加困难。二是违规资金外流。

3.进一步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一是把“发展是硬道理”放在首位。经济实力是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至少在“十五”的头两年),进一步充分利用货币政策,并注意二者的相互协调。

二是努力解决就业问题。“十五”期间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结构调整期,同时又面临一个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还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只能是尽可能扩大就业,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扩大就业和吸纳再就业的领域,从所有制看将主要是非国有经济单位;从产业结构看将主要是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中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的新增长点。扩大就业的途径,也要从单纯依赖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转为在既定速度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提高经济社会化、市场化水平,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弹性来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此外,还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劳动预备制度、非全日制或分阶段式的灵活工作制度等方式,降低全社会劳动参与率,缓解就业压力。特别应注意教育和再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国仍在“一刀切”地实行9年义务教育,这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经济社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一些发达地区实行12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地区则可通过中央政府补贴逐步实行12年义务教育。

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创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关键是实行境内外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提高政府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从分配制度的改革入手,保证行政工作与利益脱钩。

四是鼓励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在加强对国外先进科技学习、引进、吸收、消化的同时,加快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对引进技术过度依赖和消化不良的状况,逐步把用市场换技术和用技术换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进口替代,为结构优化升级造就新的技术基础。在科技创新上,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和不断强化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少数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础领域和项目,同时为企业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环境和条件,特别是要依靠市场的作用,逐步建立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应用及再创新的机制。

五是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和不可逆转性,通过立法确保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不受破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性升级。首先,要从转移农业劳动力、加大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入手,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其次,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第二、三产业的战略性调整。要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处理好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经济,继续发挥传统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经济能够创造需求的特点,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第三,要将结构调整纳入全球经济这一大范围内去考虑,要根据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形势变化,在产品分工和产业分工方面更多地与国际分工链条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国际分工的体系。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对产业选择的审慎,更重要的是,要在国有企业改革、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人才流动机制方面进行更大的政策调整。

标签:;  ;  ;  ;  ;  ;  ;  ;  ;  ;  ;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