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叶派:伊拉克的历史、现状与重建_什叶派论文

什叶派:伊拉克的历史、现状与重建_什叶派论文

什叶派:历史、现状与伊拉克重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拉克论文,什叶派论文,现状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伊拉克与什叶派的起源

伊拉克从人文地理上可以分为三大区域:北部的库尔德斯坦山地、中部阿拉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混合地带及南部的阿拉伯什叶派地区。截至2003年,伊拉克人口约为2400万 ,其中74%为阿拉伯人,20%为库尔德人;穆斯林中60%为什叶派,其余为逊尼派(包括库 尔德人)。显然,什叶派在伊人口中居于优势地位,但在政治、经济上并非如此。目前 ,什叶派人口一半以上在城市里,主要集中在巴格达的什叶派郊区萨德尔城及南方的什 叶派城市如巴士拉、纳贾夫、纳西里耶、库法等,仅萨德尔城就有240万人口(巴格达的 总人口为500多万)。

在历史上,什叶派与伊拉克有着不解之缘,伊拉克可以说是这一教派的发源地。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将分散的贝都因部落联合为一个国家。他去世后,经由选举先后产生了四位哈里发,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由于穆罕默德没有男性后代,阿里及其后裔便成为先知惟一的直系后裔。

在新兴的伊斯兰国家内部存在着深刻矛盾,尤其是以阿里为代表的先知弟子和部落贵族之间的矛盾。当时,代表贵族势力的叙利亚省长摩阿维亚拒绝效忠阿里,657年两军在叙利亚发生激战。处于劣势的摩氏提出仲裁分歧,阿里表示接受,但此举导致阿里派的分裂,反对仲裁的一派出走军营,此即极端的哈瓦立及派。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立及分子刺杀。四大哈里发时代宣告结束[1]。此后,阿里一派坚持认为,先知去世后应由阿里及其后代继承哈里发职位,这一派被称为“什叶派”(“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意即“宗派”),它由政治派别发展为后来的政治—宗教派别。正统的穆斯林则逐渐形成“逊尼派”(“逊尼”指遵守“逊奈”即圣训的人)。伊斯兰世界出现分裂,什叶派成为非主流教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南也门等国家和地区。

661年,倭马亚王朝创立。其开国君主摩阿维亚谋害了阿里长子哈桑。680年,阿里次子侯赛因率亲属、随从近百人赴库法,在库法城西北25英里的卡尔巴拉村受袭遇难。这一天后来成为什叶派著名的“阿术拉节”。而阿里和侯赛因陵墓所在的伊拉克南方城市纳贾夫和卡尔巴拉因此成为全世界什叶派的圣地,每年都有大批穆斯林,包括伊朗穆斯林前来朝圣。

什叶派具有不同于逊尼派的一些特征:(1)继承权上的正统主义和迈赫迪观念。该派认为阿里及其后代为合法的哈里发,前三任哈里发均属非法;阿里及其后代为政教合一的首领伊玛目,他们从不犯错误,其地位甚至高于穆罕默德;主张末代伊玛目已经隐遁,将以救世主(迈赫迪)身份再现,在末日来临前消灭世界上一切非正义现象。逊尼派则尊崇穆罕默德。(2)对统治者的含混态度。逊尼派一般尊重统治者,即使是独裁者,强调秩序。13~14世纪著名的伊斯兰学者伊本·泰米叶曾说:“60年不义的伊玛目的统治胜似一日国无苏丹。”[2]什叶派则认为,在伊玛目隐遁的情况下,没有哪位人间的君主是完全合法的,因而其在理论上更具备挑战统治者的可能。(3)独立的经典。什叶派有本派的圣训(四圣书),并认为《古兰经》有隐意(删去了关于阿里继位的内容)。(4)完善而严密的教阶制。什叶派有相对严密的教阶制,包括大阿亚图拉、阿亚图拉、中层和下层宗教人员共四级,以大阿亚图拉为代表的宗教上层威望很高。逊尼派以清真寺为单位,各寺之间无统属关系,信众的组织性较差。(5)崇拜圣徒和圣陵。圣徒即阿里、侯赛因及其他伊玛目,他们的陵墓即为圣陵。像伊朗的马什哈德、库姆也都拥有各自的圣陵,因而同样成为圣城。什叶派信徒经常要朝拜这些圣陵。(6)独特的宗教节日。像阿术拉节。(7)允许隐蔽个人的信仰。即隐瞒什叶派身份(塔基亚),这是为了应付逊尼派统治者的压制。

可见,与逊尼派相比,什叶派有其独特性,其凝聚力更强,更易受宗教领袖的影响。

在中世纪,伊拉克曾交替经历逊尼派和什叶派王朝的统治。如什叶派的白益王朝、伊尔汗国、黑羊王朝,逊尼派的塞尔柱王朝、白羊王朝、萨法维王朝等,其间多次发生过两大教派的流血冲突。在972年的大规模冲突中,造成1.7万人死亡,300座商店和22座清真寺被付之一炬(注:Joel.L.Kraemer:《Humanism in the Renaissance of Islam:The Cultural Revival during the Buyid Age》,Leiden,1986,p51.)。

16世纪,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战胜什叶派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征服伊拉克,从而使伊决定性地成为逊尼派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逊尼派在经济文化上占据了优势地位。由于对逊尼派的统治不满,大批南方部落皈依什叶派,从而使其人口不断增加,成为伊拉克的主体居民。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拉克包括三个省,即巴格达、巴士拉和摩苏尔,而什叶派主要在巴士拉省。

因此,伊拉克什叶派有两大特点:社会经济和文化落后,在历史上大量人口为农村居民,思想保守;与波斯联系密切,境内有一定数量的波斯人(尤其是在什叶派圣城)。

二、进入现代社会的伊拉克什叶派

(一)英国委任统治和伊拉克王国时期

1917年,英军占领伊拉克。在英国委任统治时期(1920~1932年),殖民当局扶持逊尼派的哈希姆家族为国王,第一次把巴格达、巴士拉和摩苏尔三省联合为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殖民当局对什叶派的传统文化采取了自生自灭的政策。例如,传统宗教学校的学生人数从1900年的8000人下降到1957年的2000人(注:Juan.Cole:《The United States and Shi'ite Religious Factions in Post-Ba'thist Iraq》,The Middle East Journal,vol.57,no.4,2003.)。

1920年,伊拉克爆发了第一次全民反英起义,两大教派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大联合,而什叶派部落在起义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什叶派持强烈的反英态度,与温和 的逊尼派领袖发生矛盾,此后什叶派宗教领袖前往波斯,归国后不再参与政治。但什叶 派部落参加了20世纪30年代逊尼派政治家煽动的反政府起义。此后部落社会的逐渐解体 及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的下降进一步削弱了什叶派酋长的影响,什叶派上层几乎不 再参与政治。

1932年,伊拉克在形式上独立,君主政府适当地鼓励民族和宗教融合,促进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什叶派有更多的成员进入上层,成为官员(包括首相)、企业家、地主和专业人员。1948~1958年,部长以上官员中,什叶派占到33%(注:Phebe.Marr:《The Modern History of Iraq》,Westview Press,1985,p282.)。1958年,拥有土地超过3万 杜诺姆的大地主中,有44%属什叶派;拥有资产超过100万第纳尔的企业家中,有8位为 逊尼派阿拉伯人,7位为什叶派阿拉伯人。1947~1958年,中学生里什叶派与逊尼派的 比例从1∶2上升到3∶5[1]。

(二)卡塞姆和阿里夫时期

1958年革命后,伊拉克建立了由民族主义军官卡塞姆领导的共和国;1963年,阿里夫将军通过政变建立了新政府。新政权的意识形态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而该思想的提倡者多为逊尼派。政府在宗教问题上奉行世俗主义的政策(如妇女政策),因此,当局对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均采取了强硬立场,尤其是将其排除在政权和军队之外,而土改和国有化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什叶派大地主和资产阶级。

但新政府也实施了一些怀柔措施。如卡塞姆为巴格达东郊的什叶派穷人盖起了廉价砖房,该地区因而得名“革命城”。同时,农村的什叶派也开始大批向城市移民。

在城市里,新移民受到了什叶派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其中不少人加入了伊拉克共产党。但什叶派上层反对政府的国有化政策和共产主义,禁止信徒加入伊共。1957年,纳贾夫的一些乌莱玛(宗教人士)成立了伊斯兰号召党,其中包括部分逊尼派信徒。其领袖为与伊朗有联系的乌莱玛,而思想上则受穆罕默德·巴克尔·萨德尔(萨德尔一世)的影响[3]。伊拉克的原教旨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和劝说的方式建立伊斯兰政权。在经历了近30年的沉寂之后,什叶派再次踏足政坛。

(三)复兴党执政时期

1.贝克尔时期

1968年,贝克尔领导下的复兴党夺取政权。其意识形态复兴社会主义,脱胎于阿拉伯民族主义,因此阿拉伯逊尼派在新政权中的比例继续上升。1977年,在革命指挥委员会和内阁部长中,逊尼派占55%,什叶派仅为21%(1958~1968年为30%)(注:Phebe.Marr:《The Modern History of Iraq》,Westview Press,1985,p282)。在复兴党内,1963年 以前什叶派一直居主导地位,而到1968年仅有6%的党员为什叶派。

现代化的发展使中下层什叶派的地位相对改善,许多人进入中产阶级和产业工人行列。不过,大城市里的穷人多为什叶派。在农村,什叶派地区的状况也在改善。1978年,什叶派各省的小学生占全体人口的20.8%,只稍低于逊尼派省份(21.8%)。但中学最高年级的学生在人口中的比例,什叶派省份仅为逊尼派省份的1/2强。两地区的医院和医生比例则基本相当。

复兴党执行强硬的世俗化政策,与什叶派的矛盾开始激化。政府没收了纳贾夫的宗教基金,禁止举行宗教游行,取缔宗教学校,停止电台电视中的诵经节目,取消学校里的宗教课程。1974年,双方的冲突表面化,数十名什叶派领袖被秘密逮捕和审判。1977年的阿术拉节期间发生了骚乱,持续了几天后才被军队镇压下去。

伊朗革命的爆发进一步刺激了什叶派的反政府活动。1979年6月,宗教领袖萨德尔企图率领信徒前往伊朗,向霍梅尼祝贺,他随即被软禁。几天后,在纳贾夫、库法、卡尔巴拉、巴格达的革命城相继爆发骚乱,并持续数日,政府军打死了数十人。1980年,萨德 尔和其他多名宗教人士被处死。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什叶派领袖公开支持政府,并指 责霍梅尼。什叶派内部的裂痕也在扩大。

2.萨达姆时期

1979年7月,萨达姆出任总统。在随后的两伊战争期间,受伊朗革命激励的什叶派开始与政府正面对抗,进行暗杀活动和游击战争。1982年秋,什叶派领袖穆罕默德·巴基尔·哈基姆在德黑兰成立了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实为什叶派流亡政府的雏形。复兴党逮捕了该家族约80名成员,处死其中6人。同时政府军也大举讨伐南方沼泽地中 的什叶派游击队。但在战场转移到伊拉克境内后,什叶派并未大批起而支持伊朗军队。

海湾战争结束时,什叶派响应美国的号召,发动了第一次大起义。到1991年3月初,包括巴士拉在内的南部、中部和东部的20多座城市落入起义者之手。由于美国未出兵援助什叶派,后者遭到了政府军的残酷镇压,仅在卡尔巴拉和纳贾夫就有3万穆斯林阵亡,并有数十万难民出逃,200余名宗教人士被杀或逃亡。什叶派对美国的“背叛”始终耿耿于怀。事实上,华盛顿是担心什叶派起义成功后,建立亲伊朗的独立国家,因而没有继续向巴格达推进。

3.海湾战争以后

海湾战争以后,20万美军及英、法军队占领了伊南方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91年5月,联合国观察团取代南部多国部队。1992年8月,美、英、法又将北纬32度以南的伊南部划为“禁飞区”,禁止伊军用飞机和直升机飞行,以保护当地的什叶派。海外的什叶派在德黑兰、伦敦和大马士革等地与其他伊拉克反对派建立了联合的反政府组织。

萨达姆政府对什叶派继续采取高压政策。留在国内的著名宗教学者受到软禁和监视,许多宗教人士的财产被没收,宗教学校学生的人数下降到几百人,教师只能教授最基本的课程,政府也禁止什叶派在周五举行聚礼。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仍然出现了几位著名的宗教领袖,像阿里·西斯塔尼(来自波斯 ,1930年生)、阿里·加拉维和阿里·穆罕默德·布鲁吉尔迪等三位大阿亚图拉。西斯 塔尼反对当局,但立场温和,他在1996年逃脱了当局的一次暗杀。加拉维和布鲁吉尔迪 则均于1998年被暗杀。另一位宗教领袖塔基·胡伊于1994年神秘地死于车祸,其惟一的 儿子阿卜德·马吉德·胡伊流亡到伦敦。

与上述温和派人士不同,萨德尔一世的堂兄弟穆罕默德·萨迪克·萨德尔是以激进的面貌出现的什叶派宗教领袖。他曾受业于霍梅尼和萨德尔一世等名家,并受到穆罕默德·巴基尔·哈基姆的影响。因此,他主张像伊朗那样建立伊斯兰国家,实行教法学家的统治。1991年获释后,他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组织,尤其是在革命城,并在什叶派部落中确立了自己的影响。由于公开挑战政府关于周五聚礼的禁令等行动,他和两个儿子最终于1999年被暗杀。他生前曾指定居住在伊朗库姆的伊拉克人赛义德·哈齐姆·哈依里为继承人,但他在国内的小儿子穆克塔达(1974年生)逐渐成为事实上的领袖。

穆克塔达继续发展父亲留下的地下组织,使之成为伊拉克什叶派中最有组织性的力量。该派以“萨德尔派”而闻名,其组织则被称为“萨德尔二世运动”,在青年人和穷人中的影响很大。该派表现出原教旨主义倾向,反对电影院和饮酒,主张妇女外出须戴面纱;并强调只遵守萨迪克·萨德尔的教法规章,不承认其他宗教权威,宣称伊朗血统的宗教领袖(指西斯塔尼)不能领导伊拉克什叶派。西方学者指出,该派所独具的“清教主义、好战和不容忍与纳贾夫的绅士传统大相径庭”。

由此,什叶派分裂为追随西斯塔尼的温和派和追随萨德尔的激进派。双方的分歧既有 意识形态因素,也有家族矛盾的因素。

四、伊拉克重建与民主化前景

(一)伊拉克战争后的国内政治格局

伊拉克战争结束以后,伊国内的政治格局大体如下。

北方库尔德地区:以反对萨达姆、与美军积极配合的两大组织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为主,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地方秩序,实现了事实上的自治。但北方仍存在 库尔德人与阿拉伯人、土库曼人等民族的矛盾和恐怖袭击。

中部阿拉伯逊尼派地区:是反美的主要地区,反美抵抗力量基本上包括残余的复兴党势力、入境的国外伊斯兰激进分子和国内不满于联军当局的民众。同时,战后出现了一些过去遭压制的政党,如伊拉克共产党等,而由宗教人士组成的伊斯兰长老会在地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总的看,逊尼派中无论是抵抗力量还是合法组织,均较为分散,没有大的政党。

南方和中部的什叶派:战后主要的什叶派力量包括以下3种。(1)与联军合作的海归派。包括流亡海外多年的国民大会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比和流亡伦敦的阿卜德·马吉德·胡伊。沙拉比是美英瞩意的领袖,但在国内影响不大。胡伊家族过去在国内中老年什叶派群众中颇有影响,但阿卜德·马吉德于2003年4月初回国后旋即遇刺。(2)温和的本土力量。包括西斯塔尼派、号召党和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其中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拥有1万民兵,但其领袖哈基姆于2003年8月在一次炸弹事件中遇难。(3)激进的本土反美力量,即萨德尔二世运动,掌握着名为“迈赫迪军”的5000名民兵,它拒绝与当局合作。它在伊战后很快确立了对萨德尔城和纳贾夫等城市的控制,它通过向平民发放生活物资,势力迅速壮大。美国指控萨德尔派是胡伊和哈基姆遇刺案的凶手。

总之,什叶派激进势力在战后急剧上升,与温和派的关系恶化,各派为提高什叶派的政治地位及自身在什叶派中的影响而相互争斗。但总的来看,什叶派属于“沉默的多数”。

(二)临时宪法与民主化前景

在现代伊拉克国家80余年的历史中,民族意识在逐渐发展中,但短促的现代国家历史和民族、宗教多元化的状况等因素决定了伊拉克民族构建问题的严重性和长期性(注: 参见黄民兴:《伊拉克民族构建问题的根源及其影响》,《西亚非洲》2003年第6期。) 。在复兴党时期,政治高压维持了逊尼派统治下国家的暂时稳定,而在后萨达姆时期, 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参政已成为大势所趋。

美国目前主要依靠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确立其在伊的影响,而全力压制反美的抵抗组织。由于以上两派对美国占领持配合或默认的态度,加上其内部的分裂和争斗,使美国能暂时控制伊政局。

美国希望将伊拉克建设成为其在中东的“民主”橱窗,从而推进“大中东民主化”计划。它的具体目标是建立一个“民主、世俗、分权”的伊拉克新国家,限制什叶派和逊尼派的家教影响。2004年3月8日伊拉克各派签署的临时宪法即是美国在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临时宪法的要点如下:(1)政治重建。在从2004年6月30日到最迟于2005年12月31日结束的“过渡期”内,由独立的伊“过渡政府”从美英当局接收政权,举行大选,再由选举产生的国民大会起草永久宪法草案,成立新政府。宪法草案应交付全民公决,3个省的否决即不能通过(此举意味着库尔德人可以否决宪法)。(2)政治体制。实行联邦制,库尔德族有充分的自治权,库尔德语与阿拉伯语同为官方语言。(3)公民权利。明确规定了公民各项权利,国民大会中至少要有1/4妇女代表。(4)世俗体制。伊斯兰教为国教,是立法渊源之一。

美国认为,通过军事占领能够顺利地将伊拉克转变为民主体制,如同在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那样。但这一如意算盘反映出美国对中东事务的无知及其对外政策中严重的单边主义倾向。作为种族和宗教多元化、部落在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相对落后的伊斯兰国家的伊拉克,与种族单一、经济发达、同属西方文化的德国和已西方化的日本大不相同,后两国向民主的成功转型经验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于伊拉克。

对于未来的国家体制,人口居多数的什叶派希望确保自己的主导地位,同时使国家具有鲜明的伊斯兰色彩。阿拉伯逊尼派对于失去以往的政治主导权十分不满,他们希望尽可能地扩大自己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上述两派中的多数组织或信徒一致反对美国的占领,什叶派要求通过直选产生过渡政府,由联合国接手伊拉克事务;许多人也对美 国提出的联邦制持保留态度,反对临时宪法中关于全民公决的规定;什叶派还要求宪法 将伊斯兰教列为惟一的立法渊源。

事实上,美国在内心对中东的伊斯兰文化持贬抑态度。布什曾脱口把反对“基地”的 军事行动称为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并宣称中东国家的“经济停滞、政治独裁”使 得引进西方价值观成为必要。在伊拉克,美军不但滥杀和拘捕无辜,而且毫不顾及当地 人的传统习俗,随意搜查行人,包括对妇女进行搜身,并在半夜闯入民宅搜索,持枪横 闯清真寺,肆意凌辱战俘。所有这些作为,都与“解放者”的说法相去甚远。虽然亨廷 顿的“文明冲突论”多有谬误,但任意推行单边主义的后果,使得这一预言似乎已经成 为美国面临的真实噩梦。

标签:;  ;  ;  ;  ;  ;  ;  ;  ;  ;  ;  ;  ;  ;  

什叶派:伊拉克的历史、现状与重建_什叶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