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的天空是一片灿烂的天空——重庆解放碑商圈分析

解放碑的天空是一片灿烂的天空——重庆解放碑商圈分析

一、解放碑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析重庆解放碑商圈(论文文献综述)

朱鹂燕[1](2020)在《山地地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商业建筑增多,中国众多山地地区同样随着商业建筑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加,然而,在山地地形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使得山地地区的商业建筑空间有自己独特的场地适应性和设计特点。本文的重点研究载体基于山地地区与商业建筑两个基本条件,基于城市扩张和消费者需求的现实条件,探索特定地区的商业建筑类型中的设计方法及策略研究。山地地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是以山地地区为背景前提,通过对山地地区商业建筑空间的现状分析、相关理论以及相关论着的综合研究,对山地地区商业建筑空间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并结合自身参与的山地地区商业建筑项目以及相关资料,结合文献查阅,掌握必要的资料和数据。然后对其分析研究,对一些分析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从山地地区环境、交通、景观方面,了解人们购物消费的可达性和舒适性,营造丰富的商业空间和商业氛围,增加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高质量体验。本文第一章对论文研究的背景起因进行表述,提出论文所论述的问题需要研究的必要性。确定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充分界定,并提出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框架。第二章主要概述了商业建筑的发展以及发展趋势,商业建筑特点和设计要点,对商业建筑进行全面的认知,为后文关于山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山地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研究起到了基础理论性作用。第三章主要围绕两种商业建筑类型的外部空间展开分析,结合山地地区的环境情况,分析研究可运用的策略、原则,实现提高山地地区商业建筑空间的商业质量。第四章主要研究两种商业建筑类型的内部空间,分析整理适合山地地区的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策略。第五章主要以自身参与项目重庆爱尚里商业建筑为例,作为重庆城市复合型商业建筑之一,运用前面所整理的设计策略,通过实际参与的项目案例验证总结,为以后的同类型商业建筑设计提供支持。第六章重庆巴南滨江文化商业项目案例是街区式商业建筑设计类型的补充分析,增加了论文的说服力。总之,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吸收优秀案例的经验,改善不足的地方,才能使我国山地地区商业建筑更加合理及可持续的发展。

潘坤[2](2018)在《中心型站点地区紧凑性机制及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尤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和站点地区综合建设带动下,城市轨道站点地区开发规模增长迅速,需求动力充足。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空间资源占用量少、低碳节能、社会总出行成本低的公共交通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诸多城市展开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影响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轨道站点地区的功能结构、土地使用、道路网络等方面迫切需要深化研究。虽然我国部分城市站点地区开发利用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但是大多数城市站点地区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开发利用面临建设发展需求旺盛但系统性不足。一方面,中心型站点地区公共空间碎片化私有化导致形态错综复杂,进而使得人车矛盾突出、步行环境低质低效;另一方面,站点地区孤立开发导致系统性连通性不足;研究方面,指标体系和作用机制研究缺失以至于缺少科学、理性、量化的决策依据。本文致力于如何能够开发利用好城市中心型站点地区,优化城市高密度发展地区的站点地区环境,建立立体紧凑的站点空间体系这一问题的研究分析,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分析研究上述问题: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引出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章内容为紧凑性理论的发展脉络,分为三个层面:紧凑性概念、紧凑性空间结构模式和紧凑性的测度方法。通过理论发展研究结合典型案例实证和实践经验总结,为中心型轨道站点空间紧凑化发展提供借鉴。分析认为中心型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线路网中的核心节点,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发展源”功能、构建集约高效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和活动空间的主要载体。第三章选取重庆的六个中心型站点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紧凑性评价,分为五个步骤:(1)典型中心型站点选取;(2)获取中心型站点空间数据;(3)绘制GIS矢量化地图;(4)建立客体和主体紧凑性指标体系;(5)紧凑性计算。初步的得到站点的主客体紧凑度。第四章研究中心型站点地区站点地区紧凑性发展机制。首先,建立外在整体特征的指标体系:由经济活力、人流活力、使用感受三者构成综合发展指标;其次,分析综合发展指标与主客体综合紧凑度关系,发现外在现象统计指标和内在结构计算指标存在互相印证的关系;再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综合发展指标与客体紧凑度、主体紧凑度二级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最后,提出平均地块面积和道路密度对整体发展起到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以及空间平均作用力指标与紧凑性的价值相悖,需要修正充实公式内涵等结论。第五章为构建中心型站点紧凑性站点地区规划设计策略。根据中心型站点的发展阶段和城市区位将其分类以便对号入座地借鉴规划设计策略,本文将中心型站点分为四类:(1)城市中心——人防时代;(2)城市副中心——地下街时代;(3)城市边缘——地铁时代;(4)新城中心——地下城时代。分类之后,再对每一类型站点进行分部分(站点空间、交通空间、使用空间)分视角(宏观、中观、微观)提出规划设计策略。第六章总结与思考并说明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郑松伟[3](2018)在《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的活力调查与设计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经过3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后,传统“增量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逐渐无法持续。未来二十年中国城市化仍将不断推进,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缩减,城市发展势必要向城市内部寻求道路。商业中心区作为城市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其内部空间的高效分布和利用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有效的设计和优化其中零散分布的小型广场空间同样意义重大。本文以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作为研究对象,从广场活力的外在表征与重点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广场活力与影响因素间的具体关联,力图探索能够有效提高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的空间活力的优化方法。论文首先剖析了商业中心区的广场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上的特征及其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价值;然后探讨了小型广场的空间特征以及本次研究的小型广场的范围,并从使用效率和规模的角度论述了小型广场的价值;然后根据国内外文献总结出广场空间活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外在表征以及影响因素,最终选择人群多样性、停留活动复合度、停留活动密度以及停留活动时间作为研究广场活力的外在指标,空间可达性、空间形态、建筑底层界面、座椅、照明环境和景观绿化作为重点研究的影响因素。接着论文以重庆市四个主要商业中心区中16个小型广场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演变、业态以及空间现状进行研究;并对16个广场的活力指标以及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通过数据的量化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得出活力指标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进而确定影响广场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与活力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论文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相关分析的结果作为依据和出发点,提出优化提升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活力的策略和方法

王衡[4](2018)在《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重庆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地形地貌等环境限制,导致重庆城市空间特别是中心区空间资源严重匮乏,集约化的城市发展要求促使重庆中心区城市空间开始在竖向上进行拓展,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成为必然。然而就目前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来说,地下空间各自为政现象突出,一体化和网络化程度不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希望以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其自身特性和重庆主城中心区现状开发特征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的调研与解析,对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以期通过步行交通系统的整合来带动地下空间的相互连通及与地面空间的一体化整合,最终实现地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地上地下空间的融合共生,推动城市中心区进一步发展。除去绪论和结论部分,全文共分为理论平台、实例调查分析、策略方法探讨三大部分去进行研究的展开。理论平台的建构集中在第二章,首先是对重庆城市地下空间和山地城市步行交通进行理论研究综述,总结出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特征,再通过关联性思考,得出在重庆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特征。其次是针对整合的概念、方法的研究探讨,提出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的目标。最后通过对整合目标与现状问题、特征之间的对比分析,整理出两者之间的矛盾点,并大致归纳到“使用效能”、“物质空间”、“主体认知”三个层面中去,也为接下来的实例调查分析限定了领域范围。实例调查分析是第三章,首先是对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及交通系统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概述。之后通过调查体系的建构,确定在三个层面上的调查内容,并分别进行调查的展开。最后则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并对策略进行初步建构。策略方法探讨则是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分别从“使用效能”、“物质空间”、“主体认知”三个层面出发进行策略的详细探讨。从“使用效能”出发的策略主要是从功能和流线两方面提出了整合优化布局模式的建议与要求。从“物质空间”出发的策略侧重点落脚在空间本身,从空间形态、比例尺度、界面和空间关联四方面提出了整合方式与方法。从“主体认知”出发的策略则落脚在人,目的是改变人对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负面认知,并从空间环境、无障碍设施、标识导向系统、自然生态景观和场所精神五个方面去探讨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整合优化方法。本文研究对于城市中心区地上地下空间和步行交通系统一体化整合具有重要意义,提供了从山地城市出发的思考角度,为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整合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框架和方法参考,同时也拓宽了地下空间相关研究的领域范围。

钟琴[5](2017)在《重庆主城区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互动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是人们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但目前很多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缺乏吸引力及创新性,仍以观赏和休憩功能为主,缺少丰富的活动体验设计,人在步行街中多处于被动欣赏的状态。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与需求在转变,对于景观的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等需求越来越高,这对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互动景观作为一种极具趣味性、参与性的景观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体验,适应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是景观发展的新趋势,其运用对于商业步行街空间景观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互动景观在商业步行街中的应用还未普及且缺少系统的设计方法。因此本文以重庆主城区五大代表性步行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景观及使用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互动性现状及互动景观设计可能性,并结合互动景观的类型及特征提出较为系统的重庆主城区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互动景观设计方法,也希望为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景观设计提供一定参考。由于本课题研究的互动景观较为新颖,在重庆乃至国内应用还较少,并且与人的行为活动、心理需求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文献查找和相关网络搜索,收集大量国内外互动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总结其类型及特点得到本文的基础理论资料,并结合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对互动景观的设计意义进行了总结;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总结了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中影响互动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现状互动性存在的问题;通过基础研究及调研分析,基于步行街空间特征及使用者特征的综合考虑从宏观层面提出了针对重庆主城区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互动景观设计策略,又从微观层面总结了互动景观互动过程的具体实现途径。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有:(1)对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及互动景观进行基础研究通过对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发展与问题研究,提出互动景观在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中运用的意义;归纳总结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互动影响因素以及互动景观的类型、特征,为调研内容及设计方法提供理论参考;(2)对重庆市主城区五条主要商业步行街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对重庆主城区主要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总结重庆市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类型、使用特征,使用者构成、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总结现状互动性存在的问题,为互动景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启示与指导。(3)提出重庆主城区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互动景观设计策略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及对大量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结合对重庆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景观载体特征及使用者主体特征的调研分析,从宏观层面提出互动景观在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中的整体布置策略以及在不同类型步行街公共空间中的具体设计策略;(4)总结互动景观的互动过程实现途径在对互动景观的实质、特点的理解基础上,提出互动景观的具体设计主要是对互动过程的实现,并分别对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吸引阶段、参与阶段和反馈阶段进行了具体的实现途径总结。

冯洁[6](2017)在《重庆商圈步行路网可靠性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快速城镇化引领城市商圈蓬勃建设,显现出高密度、高容积率、功能复合、人员复杂、人流量大等建设特点;与此同时,商圈内步行路网呈现网络化、立体化、功能复合化的现状特点与发展态势。步行路网既是商圈开放空间又承担了商圈交通联系功能,是城市商圈平时场所可达性与灾时疏散安全性的重要物质载体,连通可靠性问题日渐突出。当前路网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尺度,片区尺度的研究较少。商圈人群疏散多集中于局部路段安全性评价,较少开展路网系统整体安全性研究。为此,选择重庆市五大商圈步行路网为研究对象,创建步行路网的复杂网络模型,建立可靠性评价和分析技术路线,提出步行路网可靠性规划策略,凝练步行路网的可靠性评价的基本科学问题。本文首先梳理重庆主城区五大商圈及其步行路网的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从商圈与路网两个层面总结其可靠性问题,提出商圈具有形态复杂、可疏散性差、管理不足等问题;步行路网具有系统性差、设施不足、容错性差等可靠性问题。其次,创新复杂网络理论方法,基于商圈路网的两大功能,即开放空间与交通联系,分别用L空间法与P空间法构建重庆五大商圈路网的“地理空间网”及“步行设施网”。对复杂网络进行基本类型分析,主要结论有:商圈步行路网规模不存在无限增长的特点;立体步行设施的设置是提升路网整体可靠性的重要方式;商圈地面层路网连通可达性与立体层连通可达性体验差异大;路网便利性与网络规模呈负相关。在复杂网络模型基本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可达性、中心、层级、组团四方面对地理空间网进行拓扑结构静态可靠性分析,主要结论有:复杂网络静态指标可对真实路网进行结构划定;商圈发展有其“高效范围”,范围的过大与过小均不利于该片区的高效发展;路网规模过大时,商圈中心易产生辐射不足的问题。同时,以累计攻击与单独攻击两类攻击方式对步行设施网进行故障条件下动态可靠性分析,主要结论有:随机故障与蓄意灾害均对商圈路网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沙坪坝网络可靠性较好,观音桥、杨家坪网络可靠性较差;初始攻击时网络效率下降更迅速,初始重建时网络效率提升更缓慢;攻击状态下网络不同指标的变化差异较大;不同网络对不同攻击方式差异大;路网规模越大,单个设施发生故障时可靠性越高。最后,针对地理空间网与步行设施网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提出重庆商圈步行路网可靠性规划策略研究。基本策略主要从步行路网整体结构优化、步行线路规划与空间设计、商圈综合环境规划三方面提出展开。针对步行路网整体结构优化提出适当增加网络规模、加密路网、降低节点对距离、减少网络切点、避免新增节点与已有高值点直接相连等策略。针对步行线路规划与空间设计提出基于步行设施网度分布划分路网等级,基于地理空间网中心度指标划分枢纽中心与疏散中心区的策略。针对商圈综合环境规划提出基于地理空间网2派系划分商业组团,欧几里得距离划分保护等级,基于接近中心度与传统规划方法设立管理与应急预案规划。本文对商圈步行路网可靠性进行分析,在理论层面,探索了复杂网络原理和方法在步行路网专项规划的交叉应用;也提出了重庆市五大商圈步行路网可靠性优化策略,希望为城市商圈步行路网可靠性规划建设提供一些新方法与新理论。

盖帅帅[7](2016)在《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但更多的是在设计者的思维下以传统建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以技术层面的定性研究为主,而真正能把研究要素量化,并做出针对于受众行为模式以及心理满意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的研究将对学术上这一部分研究内容进行探讨与补充,更多地是结合商业中心区人群的行为模式分析以及探究人群对于媒体立面心理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从而做到对商业中心区的媒体立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本文选定重庆市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为研究对象,将调研地点选择在重庆的三个核心商业中心区——解放碑商业中心区,江北观音桥商业中心区以及沙坪坝三峡广场商业中心区。建立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调查体系,并针对性的选取有代表性的媒体立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参与观察调研法,问卷统计调研以及走访式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调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数理统计,最后分析得出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现状问题及统计分析结果而制定出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设计策略。本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文章第一章):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研究背景,确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由于在本文视角下的对于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研究在学界较少,笔者在研究现状部分,更多的是研究关于行为心理,商业中心区以及媒体立面设计三方面的研究。第二部分为本文的基础研究(第二章):在文章第二部分,笔者对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发展做了一个概述,并研究了与之相关的包括场所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等在内的理论,以之作为指导,界定了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的内涵与要素。第三部分为调查研究部分(第三章、第四章):在这一部分中,笔者选取了以参与调查以及问卷调研为主要的调研方法。确定了三个商业中心区中的六个调研对象,建立了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的影响因子体系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基于研究视角下的调查研究;在第四章的分析研究阶段笔者对调研现状,调研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由此得到与之对应的结论。第四部分(第五章)为策略部分: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了梳理,针对人群的行为模式,提出了以空间句法理论主导的设计策略,并提出设计原则;针对人群对于媒体立面的心理满意度评价,得出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关系,进而提出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针对性设计策略。第五部分(第六章)为实践部分:以2015年重庆江北观音桥天街2号夜景照明设计项目为例,对上文研究成果加以运用,详细论述其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并对该案例进行设计后分析,证实本文研究的有效性。

杜静[8](2014)在《重庆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与香港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前山地城市中心区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城市功能高度集聚的背景下,中心区步行系统往往存在步行流线不连续、连通性差、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立体步行系统,其本质在于以步行活动为媒介,有效整合多种城市要素,在中心区构建一个三维连续的步行网络,从而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有关山地城市中心区立体步行等相关研究理论的总结,结合城市立体化理论和紧凑城市理论,从物质空间层、生活效能层和发展意向层这三个方面对香港和重庆的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展开深入分析及对比,通过借鉴香港在立体步行系统方面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形成重庆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构建的相关策略和控制机制,并进一步阐述了提升控制机制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及方法,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首先对“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为何要立体化,以及该研究要解决哪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确立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其次对研究的范围和概念进行界定及解释,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对研究方法和框架进行整理,为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发展山地立体步行系统的依据和意义。在对重庆与香港步行系统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及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以立体化步行系统为策略的集约型山地城市步行系统建构模式;并总结其在山地城市的功能和意义。第三章,对香港和重庆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从物质空间层、使用效能层和深层秩序层展开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重庆的深层问题及差距,总结香港可供借鉴的设计策略和经验教训。第四章,通过对香港相关经验的借鉴,基于目前重庆中心区步行系统的现状,结合重庆自身文化、经济的特殊性,从规划设计及和实施管理这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策略和控制引导方法。第五章,结论和展望,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研究中的不足,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雍娟[9](2014)在《中央商务区产城融合规划研究 ——以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央商务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产城融合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融合多样的产业和城市功能,强化居住职能,吸引高端就业人群回流,促进合理比例的职住平衡的形成,减少远距离通勤交通量,使多样性促进城市的活力再造和复兴,构建一个由中央商务区内涵升级而来的中央活力区(CAD-Central Activity District)。中央商务区由于高端产业功能聚集了大量人口,传统中央商务区的集聚模式一般会导致其功能的单一化,区域范围的通勤量增加,造成交通拥堵,产业效率下降,通勤成本增加,以及增大区域环境矛盾压力。本文将产城融合的概念和中央商务区结合起来,运用理论基础加案例实践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提出了产城融合规划的规划要素体系,建立了中央商务区升级为中央活力区的规划方法。本文以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为基础,分析出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产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产城功能分离、道路交通矛盾及文化活力较弱三个方面,针对不同的问题将文章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本文首先研究整理了中央商务区产城融合的相关理论,如城市功能混合理论、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中央商务区交通系统的理论、绿色交通理论及文化导向下的旧城更新理论,并结合典型案例得出产城融合规划的启示并提出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产城功能融合部分提出功能融合的四大规划要素——融合范围、功能多样性、功能融合比例和居住功能强化,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规划要素体系,作为功能融合规划的参照体系。并以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为例,通过具体分析功能融合规划要素并根据规划体系具体提出规划策略。道路交通部分提出道路交通的五大规划要素——路网结构、地下交通、停车位、步行系统和交通枢纽,并建立了规划要素体系,并通过具体分析解放碑道路交通规划要素,及根据规划体系具体提出了规划策略。文化旅游部分提出了文化旅游的四大规划要素——地域文化、城市地标、都市商圈和系统性,建立了规划要素体系,并通过分析解放碑文化旅游规划要素,具体根据规划体系具体提出规划策略。文章最后将功能融合、道路交通、文化旅游三个方面所提出的规划要素体系综合成为中央商务区升级成为中央活力区的规划要素体系,作为本章的研究结果。

陈霆[10](2014)在《城市中心区建筑色彩与地域性光气候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座城市的色彩是在其自身发展进程中长期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建筑物外观色彩是城市色彩重要构成单元。近三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熟悉的城市色彩呈现出新旧交杂的状态。新老建筑物的共存造成当代城市色彩混乱,地域色彩文化的渐退甚至消失等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中国幅员广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光气候条件有着巨大的差异。建筑师和规划师们在进行城市建筑色彩规划与设计时有必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具体的光气候特征。论文以色彩学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理论实践的操作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选址、调查、取证、测色记录、归纳分析、编谱、总结等步骤,对分别处于不同光气候分区的昆明、西宁、北京、南京和重庆等五座中心城区重点区域的建筑群外观色彩进行大量实地调研,通过科学的定性、定量剖析,总结出被选城市被测建筑外观色彩现状的构成状态。结合各光气候分区的特征,探讨被选取的五个城市建筑色彩现状的特质与地域光气候条件之间的适应性关系,为今后城市色彩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及建议。同时,本文以重庆观音桥商业中心区建筑色彩设计的研究为实例,结合实际情况加以阐述剖析。在文章的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并对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做了简要说明。作为应用性质的研究,本文旨在:①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提出城市建筑色彩与地域性光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理论,弥补了城市建筑色彩中相关理论研究的欠缺。②确定出了适合于城市建筑群外观色彩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色度学理论在城市建筑色彩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对于实际的城市建筑色彩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③助于唤起人们对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建筑色彩紊乱、城市特色模糊等色彩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二、解放碑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析重庆解放碑商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放碑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析重庆解放碑商圈(论文提纲范文)

(1)山地地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山地地区
        1.3.2 商业建筑
        1.3.3 商业建筑空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商业建筑的特点及设计要点
    2.1 商业建筑的发展
        2.1.1 国内商业建筑的发展历程
        2.1.2 国内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2.2 商业建筑的特点
        2.2.1 商业特点
        2.2.2 普适特点
        2.2.3 文化特点
    2.3 商业建筑的设计要点
        2.3.1 商业定位
        2.3.2 建筑布局
        2.3.3 立面造型
        2.3.4 功能组织
        2.3.5 动线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地地区不同商业建筑类型外部空间设计
    3.1 复合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组织
        3.1.1 交通组织
        3.1.2 外部空间
    3.2 街区式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组织
        3.2.1 交通组织
        3.2.2 外部空间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地地区不同商业建筑类型内部空间设计
    4.1 复合型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组织
        4.1.1 流线组织
        4.1.2 购物空间组织
        4.1.3 空间组织
    4.2 街区式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组织
        4.2.1 流线组织
        4.2.2 购物空间
        4.2.3 景观空间及外摆空间
        4.2.4 空间节点组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型商业案例分析——重庆爱尚里商业项目
    5.1 项目背景
    5.2 外部交通组织
        5.2.1 步行系统
        5.2.2 车行系统
        5.2.3 公共交通
    5.3 广场空间
    5.4 内部空间设计
        5.4.1 流线组织
        5.4.2 购物空间组织
        5.4.3 中庭空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街区式商业建筑案例分析——重庆巴南滨江文化商业项目
    6.1 项目背景
    6.2 外部空间组织
        6.2.1 交通组织
        6.2.2 步行空间
    6.3 内部空间组织
        6.3.1 流线组织
        6.3.2 景观空间及外摆空间
        6.3.3 空间节点组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心型站点地区紧凑性机制及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组织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2.1 紧凑度理论的发展
        2.1.1 紧凑性概念的内涵发展
        2.1.2 紧凑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发展
        2.1.3 紧凑性的测度方法发展
    2.2 轨道站点地区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2.2.1 国内的研究
        2.2.2 国外的研究
    2.3 相关实践案例研究
        2.3.1 上海闵行莘庄地铁站
        2.3.2 香港九龙站
        2.3.3 东京新宿地铁站
        2.3.4 苏州湾北站
    2.4 小结
第3章 中心型站点地区紧凑性评价
    3.1 典型中心型站点
    3.2 数据获取途径
        3.2.1 国家和地方的统计年鉴及城市规划文件
        3.2.2 谷歌卫星地图及百度开源数据
        3.2.3 政府和行业网站以及数据库
    3.3 获取中心型站点空间数据
        3.3.1 空间形态属性数据
        3.3.2 空间功能属性数据
    3.4 绘制GIS矢量化地图
    3.5 建立客体和主体紧凑性指标体系
        3.5.1 客体紧凑性
        3.5.2 主体紧凑性
    3.6 运用GIS进行紧凑性计算
第4章 中心型站点地区紧凑性机制
    4.1 综合发展指标统计
        4.1.1 人流活力指标
        4.1.2 经济活力指标
        4.1.3 POE使用后评价指标
        4.1.4 计算综合发展指标
    4.2 综合发展指标和紧凑度的影响因素
        4.2.1 综合发展指标与主客体综合紧凑度关系分析
        4.2.2 主客体紧凑度主要影响因素
    4.3 综合发展指标与紧凑度指标的影响机制
        4.3.1 综合发展指标与客体紧凑度指标的影响机制
        4.3.2 综合发展指标与主体紧凑度指标的影响机制
第5章 中心型站点地区紧凑性规划设计策略
    5.1 站点影响区——校核功能容量控制指标范围
        5.1.1 确定主要指标值范围
        5.1.2 站点周边地区的平面空间形态与主要指标
        5.1.3 站点周边地区的剖面空间形态
    5.2 站点核心区——升级功能塑造有机形态
        5.2.1 地上建筑组合
        5.2.2 地下空间组合
    5.3 站点节点空间——优化交通合理组织
        5.3.1 站点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连接
        5.3.2 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的连接
        5.3.3 地下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尊重地理环境顺应使用需求是提高紧凑度的内在要求
        6.1.2 注重紧凑度指标的内在结构合理性
        6.1.3 充分利用站点的公共交通功能
        6.1.4 紧凑度理念的实践强调客体与主体相互配合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A.紧凑性、轨道站点地区主题的期刊文献归类
    B.小什字站点800m范围内每个地块GIS导出数据
    C.小什字站点800m范围内每栋建筑GIS导出数据
    D.中心型站点案例数据数据统计表
    E.重庆市中心型站点POE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的活力调查与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和价值
        1.5.1 学术意义
        1.5.2 实用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及理论架构
    2.1 商业中心区广场的特征及价值
        2.1.1 商业中心区广场的特征
        2.1.2 商业中心区广场的价值
    2.2 小型广场的类型特征及价值
        2.2.1 小型广场的类型
        2.2.2 小型广场的特征
        2.2.3 小型广场的价值
        2.2.4 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的规模
    2.3 广场活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2.3.1 广场活力的内涵
        2.3.2 广场活力的构成要素
    2.4 广场活力的外在表征、影响因素及量化分析方法
        2.4.1 广场活力的外在表征
        2.4.2 活力外在表征的量化分析方法
        2.4.3 活力外在表征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2.4.4 广场活力的影响因素
        2.4.5 广场活力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方法
        2.4.6 活力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方法
    2.5 小结
3 重庆市主城区商业中心区发展现状
    3.1 重庆市主城区商业中心区总体概况
        3.1.1 重庆市主城区商业中心区发展历程
        3.1.2 主城区商业中心区现状对比
    3.2 解放碑商业中心区发展现状
        3.2.1 解放碑商业中心区发展历程
        3.2.2 解放碑商业中心区空间结构
    3.3 观音桥商业中心区发展现状
        3.3.1 观音桥商业中心区发展历程
        3.3.2 观音桥商业中心区空间结构
    3.4 三峡广场商业中心区发展现状
        3.4.1 三峡广场商业中心区发展历程
        3.4.2 三峡广场商业中心区空间结构
    3.5 杨家坪商业中心区发展现状
        3.5.1 杨家坪商业中心区发展历程
        3.5.2 杨家坪商业中心区空间结构
    3.6 小结
4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空间活力研究
    4.1 研究对象概况
    4.2 广场活力分析
        4.2.1 人群年龄结构
        4.2.2 停留活动的类型及复合度
        4.2.3 停留活动密度
        4.2.4 停留活动时间
    4.3 广场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固定因素
        4.3.2 半固定因素
    4.4 广场活力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4.5 小结
5 重庆市观音桥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空间活力研究
    5.1 研究对象概况
    5.2 广场活力分析
        5.2.1 人群年龄结构
        5.2.2 停留活动的类型及复合度
        5.2.3 停留活动密度
        5.2.4 停留活动时间
    5.3 广场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固定因素
        5.3.2 半固定因素
    5.4 广场活力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5.5 小结
6 重庆市三峡广场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空间活力研究
    6.1 研究对象概况
    6.2 广场活力分析
        6.2.1 人群年龄结构
        6.2.2 停留活动的类型及复合度
        6.2.3 停留活动密度
        6.2.4 停留活动时间
    6.3 广场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固定因素
        6.3.2 半固定因素
    6.4 广场活力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6.5 小结
7 重庆市杨家坪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空间活力研究
    7.1 研究对象概况
    7.2 广场活力分析
        7.2.1 人群年龄结构
        7.2.2 停留活动的类型及复合度
        7.2.3 停留活动密度
        7.2.4 停留活动时间
    7.3 广场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固定因素
        7.3.2 半固定因素
    7.4 广场活力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7.5 小结
8 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活力评价及设计优化策略
    8.1 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活力评价
    8.2 小型广场活力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8.3 提高小型广场活力的设计优化策略
        8.3.1 固定因素的优化策略
        8.3.2 半固定因素的优化策略
    8.4 结语
    8.5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调查问卷
    C.附表

(4)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概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概述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2 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基础研究
    2.1 重庆城市地下空间的相关研究
        2.1.1 重庆城市地下空间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2.1.2 当前重庆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问题与特征
        2.1.3 对重庆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关联性思考
    2.2 山地城市步行交通的相关研究
        2.2.1 山地城市步行交通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2.2.2 步行行为类型与特征研究
        2.2.3 当前山地城市步行交通的主要问题与特征
        2.2.4 对重庆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关联性思考
    2.3 整合的相关研究
        2.3.1 整合的概念
        2.3.2 整合的基本方法
        2.3.3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目标的初步建构
    2.4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目标与现状之间的矛盾
    2.5 本章小结
3 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现状调查分析
    3.1 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及交通系统发展历程与现状概述
        3.1.1 重庆主城中心区发展历程
        3.1.2 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历程
        3.1.3 重庆主城中心区交通系统构成及运行现状
    3.2 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调查体系的建构
    3.3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在使用效能层面的调查
        3.3.1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内的步行行为构成及分布
        3.3.2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功能与其它功能要素的布局组合
        3.3.3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自身功能要素构成
        3.3.4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流线类型及组织模式
    3.4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在物质空间层面的调查
        3.4.1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空间形态类型
        3.4.2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空间形态组合方式
        3.4.3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空间比例尺度
        3.4.4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空间界面
        3.4.5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与地上步行交通系统之间的空间关联
    3.5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在主体认知层面的调查
        3.5.1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空间环境
        3.5.2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施
        3.5.3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标识导向设施
        3.5.4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的自然景观环境设置
        3.5.5 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场所精神的营造
    3.6 调查的总结启示与策略的初步建构
        3.6.1 调查结论归纳
        3.6.2 主要的启示
        3.6.3 整合策略的初步建构
4 从“使用效能”出发的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策略
    4.1 明确地下空间功能的构成要素内容及竖向布局原则
        4.1.1 理清地下空间功能构成要素内容
        4.1.2 明确地下空间功能要素竖向布局原则
    4.2 区域不同功能定位下对各功能要素布局整合进行差异化处理
        4.2.1 以城市交通功能为主
        4.2.2 以商业功能为主
        4.2.3 城市交通与城市生活功能并重
    4.3 合理协调地下步行交通系统所承载各功能要素比例
        4.3.1 对地下步行交通功能要素进行合理的分类与层级划分
        4.3.2 明确功能要素布局组合模式
        4.3.3 根据不同使用需求进行多样化的功能要素整合
        4.3.4 功能要素整合的建议与要求
    4.4 建立高效化与人性化的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流线
        4.4.1 理清步行交通系统流线组织的类型
        4.4.2 合理聚集与区分不同类型步行交通流线
        4.4.3 建立步行交通系统流线整合优化的人性化基础
    4.5 本章小结
5 从“物质空间”出发的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策略
    5.1 合理进行地下步行交通系统空间形态的整合布局
        5.1.1 明确地下步行交通系统基本平面形态类型及特征
        5.1.2 实现地下步行交通系统空间形态的复合化利用
        5.1.3 构建具有序列感和节奏感的步行交通系统空间形态
    5.2 地下步行交通系统空间比例尺度的协调控制
        5.2.1 强化步行通道空间比例尺度的适宜性
        5.2.2 通过比例尺度的变化来凸显节点空间的特殊性
        5.2.3 地下步行交通出入口空间尺度与人流量相匹配
    5.3 建立地下步行交通系统空间界面整体性与多样性的整合机制
        5.3.1 构建整体统一的空间界面
        5.3.2 突出空间界面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特征
        5.3.3 提升空间界面的人性化水平
    5.4 加强地上地下步行交通系统间的空间关联
        5.4.1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空间关联方式
        5.4.2 利用山地地形优势来加强空间关联度
    5.5 本章小结
6 从“主体认知”出发的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策略
    6.1 对不同影响要素进行相互关联与协同
    6.2 创造舒适宜人的地下步行交通系统空间环境
        6.2.1 以目的性明确的步行行为为主
        6.2.2 以目的性不明确的步行行为主
    6.3 提升地下步行交通系统的可识别性与认同感
        6.3.1 加强对步行空间的可识别性营造
        6.3.2 延续所在城市区域的地域文化
    6.4 强化地下步行交通系统的方向感和安全感
        6.4.1 构建系统化与高效化的标识导向系统
        6.4.2 完善地下步行交通系统中的无障碍设施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及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地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地下空间交通系统整合研究调查问卷
    B.山地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地下空间交通系统整合研究调查表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重庆主城区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互动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
        1.1.2 思想观念与需求的转变
        1.1.3 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问题
        1.1.4 互动景观的流行
    1.2 基本概念解读及范围界定
        1.2.1“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对象范围
        1.2.2“互动景观”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论文框架
2 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互动景观基础研究
    2.1 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环境的发展及问题
        2.1.1 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环境的发展
        2.1.2 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环境的问题
    2.2 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互动景观设计的意义
        2.2.1 扩展公共空间的功能
        2.2.2 延伸景观的形式
        2.2.3 提升使用者的体验感
        2.2.4 推动互动景观的应用
    2.3 影响互动的因素分析
        2.3.1 使用者特征
        2.3.2 空间特征
        2.3.3 环境特征
    2.4 互动景观的类型及特征
        2.4.1 互动景观的类型
        2.4.2 互动景观的特征
    2.5 小结
3 重庆主城区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互动景观现状调研
    3.1 调研计划
        3.1.1 调研对象及内容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时间
    3.2 互动主体:使用者调查分析
        3.2.1 互动主体构成与互动设计启示
        3.2.2 互动主体行为特征与互动设计启示
        3.2.3 互动主体心理需求与互动设计启示
    3.3 互动载体:空间景观调查分析
        3.3.1 互动的空间载体构成
        3.3.2 互动的景观载体构成
        3.3.3 互动载体的现状互动性分析
        3.3.4 互动载体的使用特征对互动设计的启示
    3.4 小结
4 重庆主城区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互动景观设计策略
    4.1 互动景观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功能的复合性原则
        4.1.3 特色化与地域化原则
    4.2 互动景观的空间整体布置策略
        4.2.1 空间分布策略
        4.2.2 形式选择策略
    4.3 步行街道空间互动景观设计策略
        4.3.1 穿行型街道
        4.3.2 休闲型街道
        4.3.3 景观型街道
    4.4 广场空间互动景观设计策略
        4.4.1 活动型广场
        4.4.2 休闲型广场
        4.4.3 穿行型广场
    4.5 入口空间互动景观设计策略
        4.5.1 线路式入口
        4.5.2 广场式入口
    4.6 小结
5 互动景观的互动过程实现途径
    5.1 互动吸引阶段实现途径
        5.1.1 视觉吸引
        5.1.2 听觉吸引
        5.1.3 嗅觉吸引
    5.2 互动参与阶段实现途径
        5.2.1 触觉感知
        5.2.2 行为参与
    5.3 互动反馈阶段实现途径
        5.3.1 材料依托
        5.3.2 结构依托
        5.3.3 科技依托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6)重庆商圈步行路网可靠性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推进城市商圈蓬勃发展
        1.1.2 城市商圈安全保障矛盾日渐突出
        1.1.3 步行路网是商圈平时体验及灾时疏散的重要载体
    1.2 科学问题凝练
        1.2.1 相关概念辨析
        1.2.2 科学问题
        1.2.3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商圈步行路网研究综述
        1.3.2 可靠性分析研究综述
        1.3.3 研究综述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步行路网可靠性研究方案设计
    2.1 重庆商圈发展与建设概况
        2.1.1 商圈建设发展历程
        2.1.2 商圈建设现状
    2.2 重庆商圈步行路网发展建设与可靠性问题解析
        2.2.1 步行路网发展历程与建设现状
        2.2.2 可靠性问题解析
    2.3 步行路网可靠性整体研究方案设计
        2.3.1 商圈步行路网可靠性问题生成原因
        2.3.2 基于复杂网络的路网可靠性研究理论探索
        2.3.3 可靠性研究技术路线
    2.4.步行路网的网络模型构建
        2.4.1 道路复杂网络基本建模方法
        2.4.2 商圈步行网络的模型构建
        2.4.3 数据收集与处理
        2.4.4 五大商圈步行网络模型构建
3 步行网络基本类型分析
    3.1 统计指标与基本类型
        3.1.1 复杂网络的统计指标
        3.1.2 复杂网络的基本类型
        3.1.3 复杂网络的类型确定
    3.2 统计特征计算
        3.2.1 地理空间网指标计算结果
        3.2.2 步行设施网指标计算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步行网络拓扑结构静态可靠性分析
    4.1 分析指标
        4.2.1 可达性
        4.2.2 中心
        4.2.3 层级
        4.2.4 组团
    4.2 地理空间网网络结构分析
        4.2.1 可达性
        4.2.2 中心
        4.2.3 层级
        4.2.4 组团
    4.3 本章小结
5 步行设施网故障条件下动态可靠性分析
    5.1 网络故障模拟与攻击模式构建
        5.1.1 步行路网灾害分析
        5.1.2 网络攻击模式与可靠性指标构建
        5.1.3 步行网络故障模拟
    5.2 步行设施网故障模拟分析
        5.2.1 累计攻击:网络效率
        5.2.2 累计攻击:最大连通子图的相对大小
        5.2.3 单独点攻击:网络连通效率
    5.3 本章小结
6 步行路网可靠性规划策略研究
    6.1 步行路网整体结构优化
        6.1.1 总体思路
        6.1.2 具体策略
    6.2 步行线路规划与空间设计
        6.2.1 步行路网等级划分
        6.2.2 中心区设计
    6.3 商圈综合环境规划
        6.3.1 商圈组团划分
        6.3.2 保护等级划分
        6.3.3 管理与应急预案规划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主要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概念界定
        1.1.1 媒体立面
        1.1.2 商业中心区
    1.2 研究背景
        1.2.1 媒体立面技术的兴起
        1.2.2 城市空间人群行为模式变化
        1.2.3 多元化选择导致心理满意度变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行为心理研究现状
        1.3.2 商业中心区研究现状
        1.3.3 媒体立面设计研究现状
    1.4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目的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主要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1.6.1 主要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基础研究
    2.1 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发展概述
        2.1.1 媒体立面的发展
        2.1.2 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作用
    2.2 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媒体立面设计相关理论
        2.2.1 场所理论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3 人群行为心理与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的关联性研究
        2.2.4 空间句法理论
        2.2.5 城市社会心理学
    2.3 媒体文化与建筑设计
        2.3.1 传播学对媒体立面设计的启示
        2.3.2 商业中心区建筑表皮的传播媒介化
3 城市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调研
    3.1 章节架构
    3.2 调查方法
    3.3 调研对象选取
        3.3.1 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发展概况
        3.3.2 调研对象区位选择
        3.3.3 调研对象选择
        3.3.4 调研对象现状分析
        3.3.5 调研对象性质
    3.4 调研内容及过程设计
        3.4.1 调研过程设计
        3.4.2 调研内容设计
    3.5 调查实施
        3.5.1 实地观察调查实施
        3.5.2 问卷调查实施
    3.6 调查结果呈现
        3.6.1 人群基本社会信息
        3.6.2 现状分析
        3.6.3 行为模式部分
        3.6.4 心理评价部分
    3.7 本章小结
4 调研内容分析研究
    4.1 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对行为模式影响
        4.1.1 商业中心区行为类型分析
        4.1.2 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与行为模式关联
        4.1.3 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实体要素对行为模式的影响
        4.1.4 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所建构空间对行为模式的影响
    4.2 影响场所内人群心理满意度因子影响原理分析
        4.2.1 光舒适度及动态光对人群视觉、心理的影响
        4.2.2 图像化趋势——媒体立面内容对心理影响原理分析
        4.2.3 互动性趋势——媒体立面形式对心理影响原理分析
        4.2.4 设计的两面——媒体立面设计对心理影响原理分析
        4.2.5 色彩,创意等其他影响因子
    4.3 影响商业中心区行为心理的社会因素分析
        4.3.1 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的无界化趋势
        4.3.2 网络科技产品的依赖性与行为空间需求的相关性
        4.3.3 市民商业中心区活动的其他影响因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策略
    5.1 基于行为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策略
        5.1.1 尊重人眼视觉特点的设计策略
        5.1.2 空间句法指导下的设计策略
        5.1.3 基于行为分析的媒体立面设计原则
    5.2 基于心理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策略
        5.2.1 与建筑融合的设计策略
        5.2.2 提高光舒适度的设计策略
        5.2.3 追求科技感的设计策略
        5.2.4 追求互动性的设计策略
        5.2.5“适度”的设计策略
    5.3 回应生活方式变化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
6 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实践
    6.1 项目介绍
    6.2 现场人群行为模式分析
    6.3 设计方案
    6.4 设计技术
    6.5 控制技术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调查表(社会调研)
    B. 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调查表(心理评价调研)

(8)重庆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与香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我国中心区的步行化
        1.1.2 步行在山地城市的作用及特点
        1.1.3 山地中心区步行系统立体化发展动因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1.3.1 山地步行系统的研究综述
        1.3.2 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的研究综述
        1.3.3 实践综述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中心区
        1.4.2 步行系统
        1.4.3 立体步行系统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重庆与香港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发展探索
    2.1 重庆中心区步行系统的发展及问题
        2.1.1 发展历程
        2.1.2 遇到的主要问题
    2.2 以立体化为策略构建高效山地城市步行系统
        2.2.1 促成山地步行空间的连续性
        2.2.2 整合中心区城市资源,实现高效运作
        2.2.3 带动城市空间竖向发展,拓展城市空间
        2.2.4 促进公共空间多样化发展,强化山地地域特色
    2.3 香港立体步行系统发展及其与重庆的比较
        2.3.1 香港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的发展历程
        2.3.2 重庆与香港的可比性及比较的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重庆与香港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的调查、比较与分析
    3.1 立体步行系统的调研方法及相关理论
        3.1.1 立体步行系统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3.1.2 研采用的具体方法
        3.1.3 调研对象及范围
    3.2 物质空间层
        3.2.1 系统构成要素
        3.2.2 系统空间组织
        3.2.3 系统空间形态
        3.2.4 立体步行系统与建筑的关系
        3.2.5 立体步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的关系
        3.2.6 立体步行系统与其他城市要素
    3.3 使用效能层
        3.3.1 基本通行功能
        3.3.2 其它功能
    3.4 深层秩序层
        3.4.1 研究决策
        3.4.2 实施管理
        3.4.3 相关支撑机制
    3.5 调研总结及启示:
        3.5.1 调研结论归纳
        3.5.2 重庆产生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
        3.5.3 主要的启示:
4 重庆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设计策略
    4.1 重庆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设计原则
    4.2 规划设计层面的策略
        4.2.1 基于多要素综合的设置判定
        4.2.2 依据系统构成设定步行系统内部要素
        4.2.3 以立体步行系统为媒介实现城市要素的三维整合
        4.2.4 空中及地下步行系统的类地面设计
        4.2.5 加强通用性设计
        4.2.6 开放动态的设计过程
        4.2.7 设计案例
    4.3 实施与管理层面的策略
        4.3.1 政策法规进行约束与激励
        4.3.2 长期有效的开发及管理机制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中央商务区产城融合规划研究 ——以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技术路线
2 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产城发展与评价
    2.1 发展历程
        2.1.1 抗战时期
        2.1.2 解放后
        2.1.3 直辖后
        2.1.4 近期扩容
    2.2 重庆市职能定位的变化
    2.3 产业现状
        2.3.1 产业类型
        2.3.2 产业占比
        2.3.3 产业布局
    2.4 解放碑功能的原始控制思路
    2.5 职住情况
    2.6 突出问题
        2.6.1 产城功能分离
        2.6.2 道路交通矛盾突出
        2.6.3 文化活力较弱
    2.7 小结
3 中央商务区产城融合理论研究
    3.1 产城融合理论基础
        3.1.1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3.1.2 城市多样性和混沌理论
        3.1.3 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
        3.1.4 中央商务区发展演进规律
        3.1.5 典型案例
        3.1.6 中央商务区产城融合比例实践
        3.1.7 对本研究的理论启示
    3.2 产城融合规划原则
        3.2.1 城市发展可持续原则
        3.2.2 以人为本——人性化尺度原则
        3.2.3 城市“芭蕾”舞台——功能多样性原则
        3.2.4 功能相互匹配原则
        3.2.5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3.2.6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3.3 交通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3.3.1 相关理论发展
        3.3.2 对本研究的理论启示
    3.4 活力交通规划原则
        3.4.1 便捷高效、绿色出行原则
        3.4.2 充分考虑现有资源及条件限制原则
        3.4.3 CAD对内对外交通统筹规划原则
        3.4.4 控制进入车流量原则
    3.5 文化旅游规划相关理论基础及案例实践
    3.6 文化旅游规划原则
        3.6.1 地域性原则
        3.6.2 现代化与传统并济原则
        3.6.3 旅游根植于文化原则
        3.6.4 系统性原则
    3.7 小结
4 中央活力区产城功能融合规划研究
    4.1 产城融合规划因素及体系建立
        4.1.1 中央活力区(CAD)——中央商务区(CBD)内涵升级
        4.1.2 融合要素选取
        4.1.3 功能融合要素体系建立
    4.2 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产城功能融合规划要素分析
        4.2.1 融合范围分析
        4.2.2 功能多样性分析
        4.2.3 功能融合比例分析
        4.2.4 居住功能分析
    4.3 解放碑中央活力区产城功能融合规划策略
        4.3.1 功能多样性规划策略
        4.3.2 居住功能强化策略
    4.4 小结
5 中央活力区产城活力交通规划研究
    5.1 活力交通规划要素及体系建立
        5.1.1 要素选取
        5.1.2 规划要素体系建立
    5.2 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活力交通规划要素分析
        5.2.1 路网结构分析
        5.2.2 地下交通分析
        5.2.3 停车位分析
        5.2.4 步行系统分析
        5.2.5 交通枢纽分析
    5.3 解放碑中央活力区交通规划策略
        5.3.1 路网结构规划策略
        5.3.2 停车位规划策略
        5.3.3 步行系统规划策略
        5.3.4 交通枢纽规划策略
    5.4 小结
6 中央活力区文化旅游规划研究
    6.1 文化旅游规划要素及体系建立
        6.1.1 要素选取
        6.1.2 文化旅游要素体系建立
    6.2 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文化旅游规划要素分析
        6.2.1 地域文化分析
        6.2.2 城市地标分析
        6.2.3 都市商圈分析
        6.2.4 系统性分析
    6.3 中央活力区的文化旅游规划策略
        6.3.1 地域文化规划策略
        6.3.2 系统性规划策略
    6.4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今后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城市中心区建筑色彩与地域性光气候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光气候与色度学基础理论
    2.1 光气候基础理论
        2.1.1 光气候研究现状
        2.1.2 光气候与地域性光气候
    2.2 色度学基础理论
        2.2.1 光色机能再认识
        2.2.2 色彩描述理论——色彩模型和颜色系统
        2.2.3 色彩对比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建筑色彩现状调查研究
    3.1 调研依据
    3.2 调研设备
    3.3 调研方法
        3.3.1 样本分类
        3.3.2 技术路线
        3.3.3 调查问卷
    3.4 数据整理
        3.4.1 数据整理
        3.4.2 色谱归纳
    3.5 调研结果
        3.5.1 Ⅰ类光气候分区――昆明
        3.5.2 Ⅱ类光气候分区――西宁
        3.5.3 Ⅲ类光气候分区――北京
        3.5.4 Ⅳ类光气候分区――南京
        3.5.5 Ⅴ类光气候分区――重庆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建筑色彩与地域性光气候的适应性分析——以昆明、西宁、北京、南京、重庆为例
    4.1 城市建筑色彩的影响因子
    4.2 城市建筑色彩现状分析
        4.2.1 城市建筑色彩选取
        4.2.2 城市建筑色彩搭配
        4.2.3 城市建筑主要外饰面材料的运用
    4.3 城市建筑色彩与地域性光气候的适应性分析
        4.3.1 自然光环境下城市建筑色彩的适应性特征
        4.3.2 城市建筑色彩与我国五类光气候分区的适应性分析
        4.3.3 城市建筑色彩与地域性光气候的适应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适应地域光气候的城市建筑色彩设计——以重庆观音桥商业中心区建筑色彩设计为例
    5.1 重庆观音桥商业中心区的区位和定位
    5.2 重庆观音桥商业中心区建筑色彩设计调研分析
        5.2.1 调研步骤及方法
        5.2.2 调研成果罗列、分析、总结
    5.3 重庆观音桥商业中心区建筑色彩设计
        5.3.1 总体思路
        5.3.2 色相设计
        5.3.3 彩度、明度调试
        5.3.4 设计成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本文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城市中心区建筑色彩调查问卷(XX市)
    附录二:昆明南屏商业步行街建筑色彩现状
    附录三:昆明南屏商业步行街建筑色彩分析
    附录四:西宁大十字商业中心区建筑色彩现状
    附录五:西宁大十字商业中心区建筑色彩分析
    附录六:北京中央商务区建筑色彩现状
    附录七:北京中央商务区建筑色彩分析
    附录八: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务区建筑色彩现状
    附录九: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务区建筑色彩分析
    附录十: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建筑色彩现状
    附录十一: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建筑色彩分析
    附录十二:观音桥中心商业区建筑色彩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十三:城市建筑色彩调研典型色彩选择
    附录十四:观音桥商业中心区色彩设计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四、解放碑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析重庆解放碑商圈(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地地区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朱鹂燕.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3)
  • [2]中心型站点地区紧凑性机制及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潘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6)
  • [3]重庆市商业中心区小型广场的活力调查与设计优化研究[D]. 郑松伟. 重庆大学, 2018(04)
  • [4]重庆主城中心区地下空间步行交通系统整合策略研究[D]. 王衡. 重庆大学, 2018(04)
  • [5]重庆主城区商业步行街公共空间互动景观设计研究[D]. 钟琴. 西南大学, 2017(04)
  • [6]重庆商圈步行路网可靠性规划研究[D]. 冯洁. 重庆大学, 2017(06)
  • [7]基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商业中心区媒体立面设计策略研究[D]. 盖帅帅. 重庆大学, 2016(03)
  • [8]重庆中心区立体步行系统设计研究 ——基于与香港的比较研究[D]. 杜静. 重庆大学, 2014(01)
  • [9]中央商务区产城融合规划研究 ——以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为例[D]. 雍娟. 重庆大学, 2014(01)
  • [10]城市中心区建筑色彩与地域性光气候的适应性研究[D]. 陈霆. 重庆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解放碑的天空是一片灿烂的天空——重庆解放碑商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