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结构及理论应用研究综述论文_张玉环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结构及理论应用研究综述论文_张玉环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已有研究表明,特定的、占有优势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有单因素结构、二因素结构、三因素结构,四因素结构。本文将梳理以往对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因素结构分析,并探讨成就目标定向与结果变量中存在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成就目标 定向理论 结构理论研究

Dweck通过分析研究发现被试者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倾向:退避或进取。而这两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体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不同。我国学者郭春彦等(1997)定义:“成就目标指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有认知(如对情境的认识、成败归因)、情感(如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征。”

一、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结构

1.“单因素”结构。

Dweck(1983)首先提出了单因素结构理论,他认为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是同一纬度上的两个相对变量。

2.“二因素”结构。

“二因素”结构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目标定向是两个独立的维度,即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注重通过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倾向于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根据自定的标准来判断自身的能力;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注重于通过成绩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评价或避免消极的评价,逃避挑战性的任务,个体通过社会化比较来判断自身的能力。

3.“三因素”结构。

Elliot等人将前人研究的成就动机理论中接近和回避动机之间的差异结合进理论框架,提出成就目标可分为三类:学习目标(接近倾向);成绩——接近;成绩——回避。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接近目标定向根据预见的积极结果作出趋向性的自我调控;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的个体根据预见的消极结果作出的回避性自我调控。

4.“四因素”结构。

Skaalvik提出成绩目标的确定来源于学生对自我能力表现的关注、对他人对自己能力知觉的关注、对自己能力相对判断的关注和对于社会比较的关注。而这些关注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学生定向于不同的成绩目标。据此,Skaalvik将成绩定向进一步划分为两类:“进攻型自我定向和防御性自我定向”、“自我——提高的自我定向和自我——击败的自我定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认为掌握目标中同样存在接近、回避的区分,把整个模型分成了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

5.“五因素”结构。

Elliot等人(2011)在前人成就目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2×2模型完全不同的3×2成就目标理论模型。模型提出了任务-趋近、任务-回避、自我趋近、自我回避、他人趋近和他人回避6个目标结构,并分别进行维度评估。任务型目标专注于对特定任务的需求评估,该定向衡量能力的好坏以目标本身的需求为标准。自我型目标是关于个人的目标,其评估标准是用个人过去的作为或自我规划为基准衡量自我型目标的好坏。他人型目标用人际交互方式进行评估,通过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行为作为标准衡量自己能力的强弱。

二、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应用研究

1.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与结果变量的影响研究。

在运动员的体育训练上,可根据成就目标定向类型制定训练方案或通过干预运动员的成就目标取向既而完成训练任务。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在企业领导管理和员工绩效的研究表明掌握目标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产生的影响效果更好。

2.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中介变量研究。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中介研究集中于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个体主动寻求绩效反馈的行为称为寻求反馈行为,社会认知在寻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是否寻求反馈行为,取决于个体对寻求反馈成本和价值的感知。国外学者Vandewalle的研究表明,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在目标设置上有明显差异,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在目标设定上有明显差异,学习目标定向的个体要比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更愿意接受挑战,更多地运用目标设置策略。

由于持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的个体对能力有着不同的观念,所以他们对预期付出努力的看法存在差异。Vandewalle在研究结果中发现,掌握目标定向与预期的努力有显著正相关,成绩目标定向与预期的努力显著负相关。其另一项关于预期计划的研究表明,掌握目标定向与预期计划和工作持久性呈显著正相关,而成绩目标定向与这两个变量没有相关。

三、启示与展望

传统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掌握目标是适应性的,成绩目标是非适应性的,二者之间相互排斥。多目标观认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之间并非排斥,掌握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成绩目标一定产生消极的作用。学习者在不同水平上同时拥有两类目标也是可能的,成绩目标定向也可以促进学业成绩,同时具有两类目标定向且都是适应的。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成就目标定向是与成就情境交互作用的,成就目标定向各成分情境中会根据个体不同的人格特质特点导致不同的成就目标各成分占据优势地位,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或绩效。

2.注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和变化,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个体的成就目标取向更倾向于社会的成就目标。

3.根据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和新进展,可结合多学科的学习特点进行不同学习内容和训练的研究,选择适当变量,也可进行干预研究,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学业成绩,使成就目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具有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彭芹芳 李晓文 Dweck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发展及其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4,(03):409-415。

[2]廖美玲 成就目标定向的研究[M].中外教育,2001,(02):28-30。

[3]王雁飞 凌文栓 朱瑜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中介变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3,(02):366-367。

[4]蒋京川 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01):168-170。

论文作者:张玉环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  ;  ;  ;  ;  ;  ;  ;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结构及理论应用研究综述论文_张玉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