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控——自控质疑”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控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外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语文(H版)是一种阅读系列的课本,它安排了逐步渐进的阅读层次(语言的品味、思路的探究、主旨的把握、人物的鉴赏、意境的鉴赏、评论的角度等)。它区别于文体系列、知识系列的课本的长处在于,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注重积累、培养习惯、传授方法、训练思维。我依据教材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尝试运用了“外控——自控质疑”模式,培养阅读技巧,注重于疑问性思维。实践证明,“外控——自控质疑”模式引入阅读教学是有益的、有效的。
一、“外控——自控质疑”模式的涵义及实施依据
我们把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教材编写者已经设计的问题称为“外控质疑”;而把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或互相问答、自我控制地通过设疑、质疑、解疑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称为“自控质疑”。课堂教学时两者结合,主要以“自控质疑”为主,我暂称之为“外控——自控质疑”阅读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是:
首先,设计问题是一种学习策略。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义的是问号。”教师设计问题,是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一种注意策略,这种策略能够促进学习与保持。邵瑞珍主编的《学与做的心理学》中指出另外一种情况:“设计问题,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问题,从外部控制转为自我控制。”这种自控提问才是于学生真正有运用价值的。在高中阶段逐步地分阶段地使学生掌握技巧,必须使他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教学是一个过程:发现、讲述、接受、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迁移、转化、运用是很重要的。“外控——自控质疑”着眼于学生的自动、主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指出的那样:“脑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积极构造自己的信息的理解。”维特罗克提出的有意义的学习形式——生成学习就包括自己设计问题。
其次,自控质疑符合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自控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它符合高中学生具有成人意识、渴望表达独立见解的心理特征。
再次,“外控——自控质疑”是语文教学“三主”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三主”理论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师“外控质疑”的设计一般具有导向性、整体性、分寸性;而常识性、了解性、研究性、归纳性的问题由原由教师设问改为“自控质疑”,由学生提出来,学生还可以提出创造性的问题。“自控质疑”本身就是一种练习。“外控——自控质疑”模式重在“运用”,重在“行”。它基于:高中生本身已具备相应的知识、相应的理解力,不需要象对小学生那样“扶”,对初中生那样“牵”,而应当是“放”:放手让高中生表现。
二、“外控——自控质疑”模式遵循的原则
无论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还是学生设计问题,都遵循“三出发三切入”原则。三出发是指提问从文体特点出发,从单元要求出发,从知识运用出发;三切入是指从语法入手,从语境(上下文,包括句间关系)入手,从语蕴(语义)入手。
教师提出问题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设计的,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引起积极思维。学生提出问题,是学生有了积极性的一个象征;当他们能够提出问题时,他们就一定会分析教材,从里面抓住要点。学生提出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提出,属主动方式;一种是在教师询问时提出,带被动色彩。不管哪种形式都有可能产生偏离“三出发”原则的情况。
刚一开始“自控质疑”,不少学生面对教材不知如何设计问题。教师应及时提示并作示范,以便学生能够很快入门。
“三切入”原则掌握起来容易,问题开口小。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时,则要求结合“三出发”原则对所提问题作出筛选,使学生逐步明白,“三切入”只是帮助我们弄清提问的对象,而“三出发”才是明确设计的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
设计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教学模式产生的内在动力。一篇课文在讲解时并不是通篇都要设问,可以是其中某个局部,甚至某几段落。
我们让学生“由句而段,由段而篇”设计问题,这是“自控质疑”;而教师的“外控质疑”则往往带有导向性或补充性。
让学生根据“三出发三切入”原则提问也是为了防止出现提问太大、太浅、太空泛等情况。用“三出发三切入原则”进行“外控质疑”时也要防止太深太偏等情况出现。当问题全部呈现出来以后,经过筛选,留下符合要求的问题,应使问题有一个逐步深入或归类适当的排列。尽量做到前面的问题导向后面的问题,推论到后面的问题,或者成为后面问题的基础,而每一个问题都能揭示出新的论点、结论或概括。
三、“外控——自控质疑”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外控——自控质疑”模式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它由如下步骤组成:导向外控——全体通读——分组研读——自控质疑——依次表达——互相解疑——教师小结。
1.导向外控:教师设计或利用课文已设计的问题作整体性引导。为什么“外控质疑”要放在学生阅读之前,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现代心理学就问题位置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的研究证明,阅读之前的问题能有效防止阅读者注意力的分散,能影响学生的选择性知觉,能引导阅读者把握材料的基本结构,注意材料的主要内容,避免节外生枝影响教育任务的完成。实验证明了:有问题的阅读者比单纯阅读者在有意学习方面的成绩好。
2.全体通读:学生对课文有整体了解。
3.分组研读:根据课文文体、篇幅等特点由教师划分为5组,每组的学生重点细读相关的部分。这个过程是学生受教师主导、主动地专心致志地领悟课文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
4.自控质疑:每个学生以书面形式(练习本)对自己的部分根据“三出发三切入”原则设计若干个问题,并自己能回答。这是上述心理活动过程的伸展与强化。现代心理学根据大量实验得出结论:成功的问题解决需要在适当时候以适当的顺序选择最需要的策略。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导向下独立地思考、分析、钻研。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把书关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自控质疑”实际是把李政道的读书技巧换成问题形式——列出来而已。阅读时,如果只记教师教给的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而“自控质疑”正是着眼于“怎么得出的”。
5.依次表述:由每一组学生,由前往后,每个学生表述一个问题,依次轮流,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是符合学生强烈的心理需求的。
6.互相解疑:先筛选再解疑。当学生表述时,以该组学生为主,其它学生参与解答这些问题。
7.教师小结:对本课情况作一种鼓励性与背定性评价。从教学目的要求出发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简言之,“外控——自控质疑”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32个字:
整体提示,分解训练,以段分组,以句分人,先问后筛,逐层深入,互相解疑,多作鼓励。
标签: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