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思想教育的启示_皮格马利翁效应论文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思想教育的启示_皮格马利翁效应论文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工作论文,启示论文,效应论文,思想论文,马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含义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赛普勒斯国王,他爱上了他亲手雕刻的一个少女像。爱神阿佛洛狄忒见他感情真挚,就给雕像以生命,使两人结为夫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科布松从一所小学一到六年级中各抽出三个班进行测试,然后随意从学生名册中挑选出一些学生的名字给任课老师,说这些是从测试中发现的天才学生。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任课教师对他们也有较好的评价。研究者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当教师受到心理学家的暗示后,以为这些学生有发展潜力,于是期待这些学生成为天才。这种期待心理反应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暗示和激励作用,并在行动中做出反应。这种现象就像皮格马利翁钟爱他的雕刻而使之产生灵性一样,罗森塔尔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对自我激励机制的强化作用

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心理学家对教师进行暗示,教师作为学校的权威把对学生的期待不断地通过积极的暗示和鼓励传递给学生,促成了学生自我激励机制的强化。学生们进步的外部直接动因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对自我激励机制强化的结果。所谓自我激励是个体自身在追求某种特定目标时的自我鼓励程度。自我激励机制的强化过程是:教师的期待和暗示(外界刺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提高促使学生调整人生目标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积极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促进人的潜力的开发,最终带来学习和生活中自身的进步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自身的进步和取得的好成绩反馈给教师(外界)和自我,形成新一轮的教师(外界)和自我的双重激励;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巩固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学生的自我完善并向教师期待的目标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自我激励机制强化作用的分析。

(一)积极的暗示和鼓励是对自我激励机制进行强化的外部诱因

1.皮格马利翁效应使个体有了一个积极的自我认知参照系。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中及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的。这些评价和看法是个体认识自我的重要参照系。权威人士或领导者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的肯定和赞许,往往会促使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作出新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同时,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对自身行为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2.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个体创造了有益的外部活动环境。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尤其是权威和领导者的经常性的鼓励态度,给人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的情绪轻松愉快,对事物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这种环境中,人身上蕴涵的积极因素和潜在能力会更有效地被激活,使人做出有时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成绩。即使一时遭受挫折,也容易对挫折作出正确的分析,并在外界的鼓励和自我激励中很快振作起来。

(二)个体自我意识的重新调整是强化自我激励机制的内部因素

外界对个体的积极评价和诱导,必然引起个体对自我优点和长处的再认识,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

1.增强个体自信心

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新的自我定位。暗示在心理上的强化作用比直接表扬更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人总是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了解自己,同时在自我体验、自我总结中认识自己的。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表现为一种行为时的积极的态度。自信心的树立会使人对行为目标采取积极的态度,同时振奋精神,积极开发潜能,敢于面对和迎接各种挑战。

2.激发个体成就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力求去做并尽力做好的心理倾向。成就是相对的,但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得到发掘的潜力就越大,才能的发展就越快。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人,勇于迎接挑战,并能竭尽全力追求成功。能力相近的人,成就动机高的人一般比成就动机低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自信心的增强往往伴随着成就动机的激发。成就动机常以理想、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理想、信念的树立对人的行为改变乃至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3.提高个体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密切联系,但又有差别,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能达到的成就目标,因这种估计带有主观色彩,所以有自信心的人比没有自信心的人抱负水平要高。反应在行动中,抱负水平高的人更能调动内在的自我完善的积极性,从而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推动人的进步。对暗示对象来说,积极的暗示能给个体较大的自我肯定的想象空间,因此会具有更大的自我激励作用。有利于个体提高抱负水平,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人总是要对人们的期望,特别是自己敬重的人或看重自己的人的期望给予回应的。

4.进行积极的行为改变

个体积极的行为改变,一方面是在自我激励的作用下,产生积极的行为,这种积极的行为倾向会泛化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较大的范围内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另一方面外界传递的积极肯定的信息,一般都与一些个体的特定行为相关联,这就促使个体提高对所期待的行为出现的概率,并使这种行为得以巩固。后一种情况就是心理学上的“行为改变和积极肯定”原理。

(三)在实践活动中信息的反馈是自我激励机制形成的主要因素

当一个人胸怀远大理想,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必然会带来自身的进步并取得一定成绩。这种实践取得的成果,将印证外界的期待与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正确性,外界的肯定和期待与实践成果的反馈会进一步增强和巩固人的自信心,调动人身上蕴藏的积极性,形成自我激励机制。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形成良性循环,便成为自我激励机制运转的不竭动力,推动人不断地自我完善,向更高目标前进。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工作关系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改变“我来打通你”或“你是来做我的思想工作的”的这种角色认知上的对立模式,形成“我相信你”或“你信任我”的融洽关系。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从由主从关系变为平等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自我激励。蕴涵在人的表情和行为中的对人的积极暗示和赞许,给人以被信任感。信任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潜能的发掘,思维的创新,有强有力的激发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注重“士为知已者死”。人一旦得到别人的信任,就会披肝沥胆,竭尽全力,以死相报。可见信任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能解放人的能力。对个体来说,得到组织的信任,同志的认可,是期望达到或不断追求的境界。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形成融洽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消除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信任往往是相互的,你信任对方,对方也会对你产生信任感。只有彼此信任才能消除隔膜,坐到一起,拉近感情,交流思想;只有信任,才能树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心,正确地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目标。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

(二)有助于调动人的自我完善的内在积极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当外在条件不断激发人的自我激励机制时,人会养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人形成正确思想观念,成为“四有”新人。思想教育的核心是人的觉醒,人的觉醒将为人追求至善至美提供内在的动力,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都有潜在本能,一旦成功的愿望出现在人的意识中,潜在本能会促使一个普通人取得成功。来自外界的稳定而持久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对个体具有稳定持久的激励作用,它能有效地激活人的潜在本能,使人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为之不懈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人思想变化所起的微妙的作用,正在于它能达到思想政治工作讲求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有助于开发人的潜能

同一个人,做某项工作,其努力程度大小不同,取得的工作成绩往往是有差别的;同一个人,遇到困难是退缩不前还是敢于挑战困难,其结局是不同的;同一个人,攻克难关,浅尝辄止与锲而不舍,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有待开发的潜能,只有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才能发现新的自我。

外界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帮助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新的发现和认识,引导人去注意那些以往不曾注意到的自我世界,增强人的自信心,推动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一)坚持信任原则

信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键问题是人心。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尊重工作对象的权利和个性,理解他们的情感,关心他们的需要。这是对待群众和教育群众的根本态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重要原则。对人的信任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信任是最大的尊重;对人的信任是对人的情感理解的更高境界,没有信任就没有内心深处的感情交流;对人的信任是对人的关心,没有信任的关心是施舍式的关心。信任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本质要求。

信任是对工作对象主流的肯定。就每个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而言,他们身上既有优点、长处,又有缺点、不足,但在绝大多数同志身上优点、长处是主流。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以人为本,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肯定主流,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鼓励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对每个人身上优点、长处的正确分析,对他们思想行为主流的客观评价,是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信任原则的直接依据。即使是个别缺点错误比较多的人,在他们身上也有积极因素。只要善于发现,给予信任,正确引导,也会有效促进他们思想的转化。

(二)运用正诱导原则

诱导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正诱导即积极的启发和暗示。积极的启发和暗示对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是激发人的自我激励机制形成的初始因素,同时也是不断强化人的自我激励机制的外界信息反馈最重要的源头。因此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巩固和增强人的自信心,引导人的行为方向。因此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发现人的长处和优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有意识地培养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调节人的情绪,调动积极性,并使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实践活动中泛化到工作、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

当人感受到外界适当的期待和肯定时,会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愉悦的情绪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分泌,从而使脑细胞的兴奋和备注循环处于最佳状态,提高行为的效率。伴随愉悦情绪而来的主动的生活态度,会使人战胜畏难情绪,倾注全力去完成某一工作或学习任务。必然会带来积极的工作热情或学习效果。成功的体验,会使人更加自信;成功的经验,能使人更加成熟。如此不断推动人去开创人生的新境界。

(三)把握期望目标适当原则

我们对一个人的期待,是基于现实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人的发展的,这种期待总是通过言谈举止或表情透露出来的,这种源于内心的期待因对象而异。因此,对人的期待,要适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期望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妥,过高让人不可企及,带来负面影响;过低则无激励推动作用。期望目标要让人经过努力能达到,并注意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调高期望目标,并通过蕴涵在言谈举止中的期望引导人从具体的小目标向人生的大目标转移,以带动人对自己认识的深化,不断增强自信心,强化自我激励机制,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身上蕴藏的积极因素和潜能。

标签:;  ;  ;  ;  ;  ;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思想教育的启示_皮格马利翁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