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及其资源化途径研究

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及其资源化途径研究

张静波[1]2007年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生产规模空前扩张,人类需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带来了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中,工业废弃物的污染更是成为制约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无法承载传统经济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叁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从长远角度来看,这只能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使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更加恶化。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己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工业废弃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如何变废为宝,走废弃物资源化道路,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铜陵市是全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也是安徽省唯一的环保产业基地。近几年来,铜陵市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以及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叁废”治理、废物综合利用入手,逐步形成了初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在阐述了我国工业废弃物及其资源化的现状后,以铜陵为实例,重点分析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微观层面(清洁生产)、中观层面(生态工业园)和宏观层面(社会)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叁种模式,并分析了铜陵市在社会层面发展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可行性,提出了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李柏楼[2]2003年在《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及其资源化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叁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阻碍我国进入真正现代化的速度。从长期角度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的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而工业废弃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如何变废为宝,走废弃物资源化道路,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废弃物的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现有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预防工业废弃物的产生;二是实施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战略。本文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法,并结合实例对工业废弃物资源化进行经济效益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由此推导出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现实可行性。 最后提出从叁个层面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即:在社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群落层面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

李海燕[3]2009年在《面向资源与环境的关联供应链及其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及市场竞争压力,制造业如何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持适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工业废弃物一方面是制造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又可能是再次启动利用另一类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诱因。对工业废弃物进行再利用,是目前制造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决策引擎。鉴于此,本文在循环经济和绿色供应链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业废弃物再利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关联供应链,取得的研究成果有:①研究了关联供应链的概念内涵、体系结构及经济性特征,提出了实现关联供应链绩效的叁种主要运营模式;②研究了关联供应链生产合作条件及决策优化问题,提出了决策优化模型;③研究了关联供应链生产合作协调机制,提出了实现关联供应链协调的决策方法。上述研究成果从微观层面为制造业工业废弃物再利用提供了一种管理模式及决策借鉴,使制造业在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勇于面对激烈的市场博弈,借助废弃物再利用价值的实现,进一步获取竞争优势。本文首先,分析和界定了关联供应链的内涵,提出了一种关联供应链的体系结构;进一步地,通过对关联供应链构建进行经济性分析,揭示了关联供应链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以及影响关联供应链绩效的关键性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对策。其次,基于经济性分析的结果及关联供应链构建的特征,结合现实中关联供应链管理的实例,提出了叁种关联供应链运营模式,并深入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绩效优化目标及运营中的关键性问题。进一步地,通过对叁种关联供应链运作模式下的典型案例——贵糖集团、亿利资源集团、重庆钢铁集团&重庆拉法基集团的案例分析,说明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合理性和可用性。再次,考虑到关联供应链运作中,存在多种废弃物供需条件,不同的废弃物供需匹配程度对关联供应链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建立了关联供应链两核心生产企业之间的非合作独立决策模型和完全合作联合决策模型,给出了废弃物再利用可能存在的各种供求情形的定量化条件,以及在各种供求条件下两核心生产商的产品产量及价格策略。研究表明:当废弃物供远小于求时,上下游供应链合作的产量及利润空间为零;当废弃物供远大于求时,下游供应链合作的产量空间最大,合作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当废弃物供求相对平衡时,上游供应链合作的产量空间最大,关联供应链可以获得最大的合作利润。然后,结合废弃物“供应关系”中上游供给方占主导地位的单方市场性质,建立了关联供应链中两核心生产企业的主从决策博弈模型,进而论证了主从决策机制存在的不合理性以及关联供应链合作中的利益冲突。进一步地,基于非对称Nash协商模型,提出了一种关联供应链协调机制,以实现充分利用废弃物的同时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最后,考虑到工业废弃物是伴随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额外“资源”,废弃物产出企业自身对决定废弃物经济价值的某些关键信息把握较难,如再利用成本的高低及制成品的市场前景等。鉴于此,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废弃物提供商与利用商之间的交易博弈模型,从激励实现关联供应链系统最优利用量的角度,研究了逆向选择最优交易合约的特征及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价格,利用量)的一组分离合约菜单机制可以有效规避逆向选择,提高交易效率,实现废弃物充分再利用。

朱文兴[4]2013年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企业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使命。为谋求产业与资源环境有机平衡发展,需要建立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在企业之间组建物质和能源循环利用网络,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简单化生产方式,减少或消除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循环经济作为一体化循环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从根本上提供了解决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当前解决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企业内循环和企业间循环。企业内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主要通过“无废工艺”、“清洁生产”、“生产责任的延伸”、“绿色设计”等手段,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但企业内循环受主营业务、规模效应、跨行业经营等各种内外资源限制,生态产业链较短,难以形成废弃物的闭环网络。显然,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就成为资源综合利用最有效的生态组织形式,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不同企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互换的共生组合,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及最优配置。目前,虽然我国建设了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但真正在企业间形成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却不多见,跨产业的能源、水等资源的梯级利用,物料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链处于断裂状态;促进跨企业生产工艺横向耦合、物料多级利用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废弃物处理设备的闲置与缺乏并存;购买新原料和综合处理废弃物费用之间难以权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一些企业宁愿选择承担直接排污成本,也不使用这些废弃物作原料;上游废弃物供应企业和下游废弃物处理企业,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利益冲突,既得利益企业与争取利益企业之间利益关系难以协调。形成上述现象和问题的本质根源是成员企业间的利益关系未理顺,利益冲突严重制约着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的有效运行。因此,研究促进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利益协调机制,梳理成员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化解冲突风险及压力,评价不同利益协调机制的效果,分析不同利益协调机制的耦合共生就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企业间利益协调机制为题,在文献综述基础上,依据网络理论、产业组织、制度经济学、协调论及利益论等理论,采用一般均衡、博弈论、多目标规划、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和手段,紧扣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内涵及本质特征,沿着“利益关系——关键因素——利益冲突——利益协调”的研究思路,层层深入分析网络内企业间利益协调机制,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为例进行实证,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一是对文献进行综述。综合文献研究结果:现有文献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企业间利益关系、利益冲突及协调机制有了一定研究,对影响循环网络利益因素进行了广泛探索,意识到建立协调机制是解决企业间利益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成果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已有成果中单一、定性、一般化研究较多,从成员企业利益关系角度,探究循环网络有效协调机制相对而言还处于被忽略状态;对协调机制往往是从组织理论角度进行描述,并没有系统地从网络角度进行深入研究;虽然有人从不同维度分析了利益关系的影响因素,但对关键因素约束条件缺乏理论层面的深入系统剖析;对不同协调机制的边界、效能及耦合关系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尚未能形成统一研究框架和理论范式;探讨利益关系与协调机制的匹配和不同协调机制的耦合关系还很少。二是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进行概念界定,提出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是相互匹配企业,为实现工业副产品综合利用,使上游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形成交互与合作、整体化和生态集聚化为一体的复杂网络形式,其具有生态链、经济链、层次性、网络化、动态化等特征。叁是从企业间纵横向关系角度研究企业间利益关系演变,进而从组织模式与利益模式相结合角度研究整个网络演变。首先采用演绎与归纳方法综合研究企业间纵横向关系的市场结构,分析了影响网络演变的主要因素。其次,用数理模型方法,对企业间纵横向利益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多目标规划研究废弃物供应企业竞合关系,研究发现:废弃物供应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博弈策略比较简单,同类型废弃物供应企业更加趋于市场合作,对于单个企业,废弃物供应量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库存成本及废弃物自然属性等而有效缩放调节。横向关系中废弃物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研究表明:当企业拥有的废弃物价值较高及市场控制能力强时,直接竞争模式处理废弃物总量最大,其次为混合竞争模式,间接竞争模式废弃物处理量最小;直接竞争模式加工商回收价格最高,混合竞争模式购买的价格次之,间接竞争加工商收购废弃物的价格最低,废弃物无价值或具有危险性时,废弃物处理商与回收商共同分享政府补贴;竞争程度越高,加工商选择产业链前向延伸或寻求稳定的合作,反之,加工商倾向于选择间接渠道进行合作。再次,采用演化博弈分析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的纵向利益关系及其演化条件,研究表明:直接排放成本、废弃物供应量、政府奖励、自然原材料价格等四个要素与趋于全面合作的比列成单调递增关系;投资规模、交易成本、单位处理成本、机会损失四个要素与全面合作比例成单调递减关系。最后,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网络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采用Logistic模型把循环网络分为四个阶段,并描述了每个阶段特征,把状态曲线与成长曲线分开,进一步分析网络演变特征。在共生系统的背景下,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平等型及依托型共生网络合作条件,进而研究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共生演化的机制及演变路径,依据利益行为驱动组织行为变迁,组织行为导致结构调整的研究思路,研究得出利益关系从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向互惠共生演化,组织模式从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向一体化共生演化,两者共同驱动网络从初级网络形态向高级网络形态演化。四是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的利益影响因素。从影响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企业利益总体因素来看,影响利益的依次为政府支持、直接经济利益、人际因素、地理及基础设施、技术因素、环境压力、循环链因素、管理因素、风险因素等九个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为政府支持与企业直接经济利益,其次为社会资本中人际因素、地理的临近和基础设施的完备性,最后为技术因素、环境压力、循环链因素、管理因素、风险因素等。利益机制始终是推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构建的核心,环保压力不是形成资源循环的最主要动力。采用两阶段博弈分析表明影响利益的关键因素都具有一定的有效范围,在一定约束条件内,能够维持网络经营的稳定,一旦关键因素约束范围被突破,会导致企业间冲突,进而导致网络合作的瓦解。五是依据“利益冲突来源——利益冲突类型——利益冲突演化”分两条路径展开研究。路径一:受基础条件的影响,企业间建立了结构性的利益关系,而根本的利益关系将可能导致结构性冲突产生,具体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冲突、彼此依赖冲突、市场结构冲突、公共性冲突等,结构性冲突主要受外部约束影响,短期内难以改变,演化条件为关键因素重大突破,容易对循环网络产生较大震荡。路径二:经营过程中关键利益影响因素导致企业间利益冲突,维持网络中企业间合作的关键要素需要具备一定的约束条件,若有效的合作条件被打破,将直接导致经营性冲突的产生,具体表现为直接经济利益冲突、机会主义冲突、战略调整冲突、人际冲突、彼此差异冲突、任务冲突、技术冲突及过程冲突。经营性冲突的演化取决于动态调整的结果。六是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企业间主要协调机制为契约协调、关系协调及第叁方协调。采用回归分析研究企业间协调机制,研究发现:其一是契约协调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的效益具有正面的影响且显着,契约协调中合同条款的明确性及履约的严格性与网络整体绩效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突发事件的适应性规定对总体绩效影响不显着;分回归模型研究结论为:履约的严格性对环境效益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合同条款的明确性与突发事件的适应性规定对环境效益的影响不显着,合同条款的明确性对经济效益、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履行契约严格性对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对经济效益与商业效益影响不显着。其二是关系协调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整体绩效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联合行动、互惠投资及联合解决问题对网络整体效益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联合行动对成员企业经济效益与商业效益正面影响显着,互惠投资对网络环境效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联合解决问题除了对环境效益影响不显着外,对其他叁个效益具有正向影响且显着。其叁是关系协调与契约协调之间存在交互影响且显着,正式契约可以促进信任产生,信任与合作会进一步提升契约协调效益,降低契约协调成本。其四是政府对工业废弃物循环网络企业间关系能够进行有效的调节,但对于企业制度建设调节作用不明显。七是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协调机制设计研究。首先遵循“谁来协调、协调什么、怎么协调”的思路,设计出协调目标、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协调方式等“四位一体”的协调体系。随后针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不同利益关系、不同的冲突来源及网络的不同阶段,以关系协调、契约协调及政府协调为主要手段,设计出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最后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提出建立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的组织协调机制,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共生项目管理委员会,成立产业共生项目运作集团,完善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的政府规制体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实施企业间联合战略及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等对策。综合全文,本文在如下几个方面具备一定创新:一是针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本质特征,建立了“利益关系——关键因素——利益冲突——利益协调”研究框架体系,使用理论和实证方法研究了企业间纵向、横向及网络的利益关系,依据“利益冲突来源——利益冲突类型——利益冲突演化”分析循环网络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源及演化路径。二是研究企业间协调与政府协调机制关系及效能。探讨不同协调机制的内在机理,分析不同协调机制作用边界和逻辑结构,研究了关系协调、契约协调与政府协调间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政府协调对关系协调及契约协调的调节效应,为政府的有效制度设计及政策建议提供了方向。叁是设计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企业间利益协调机制。针对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利益关系、利益冲突及不同阶段的特点,按照“协调什么、谁来协调及怎么协调”的设计思路,对不同利益关系、不同类型冲突、网络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协调机制设计。研究具有一定创新的同时,也依然还有不足之处。虽然建立了“利益关系——关键因素——利益冲突——利益协调”研究框架体系,但并未对整体系统模型进行全面实证,导致结构及路径分析缺失,致使机制内在运作规律不系统。虽然对关系协调、契约协调及政府协调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聚类及回归方法进行实证,但对于关系协调、契约协调及政府协调之间耦合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李佳书[5]2014年在《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面临着环境污染大和资源浪费多的两大困境。自1995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来,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总体上看,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面临回收企业规模化程度低,回收体系不完善;监督惩罚力度不够,经济引导不完善;回收主体间组织协调力度不够等问题,研究领域及各地实际应用也没有成型的研究结果。为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科学有效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并提出保障该回收网络有效运营的合作管理手段是势在必行的。本文首先结合我国目前的工业废弃物产生量的相关统计数据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累积贮存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值、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成本等,指出未来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再对比分析国内外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现状和现有文献综述,提出现有研究中废弃物回收网络规划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问题、难点和技术路线,并在后续章节提出本文研究的六个基础理论,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在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规划中,首先,通过确定设施选址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选址的对象、维数、数量、特征等相关问题,采用数学模型和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设施进行选址,建立数学模型对其处理设施进行初选,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出初选结果;再把每一个初选点扩大到一定范围,选定几个候选点,利用AHP/Fuzzy法,结合环境因素精选得到最终选址结果。在以辽宁省为例的实例验证中,验证了所提出选址方法的合理有效性。其次,基于工业区废弃物的种类和特点,提出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车辆调度是满载和非满载相结合的调度问题,建立了相应的调度模型,并采用蚁群算法求解。在实例验证中,以大连市为例对选址结果及所覆盖的工业废弃物产生点网络运营为例,构建了大连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车辆调度体系,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和算法的有效性。选址和车辆调度模型的建立和算法设计为解决同类问题的设施优化选址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的合作管理保障中,首先提炼出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中的合作主体构成,分析各主体间的合作动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作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基于博弈法对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以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合作主体间的紧密合作。继而构建一个政府监管、生产企业参与、处理企业运作的的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政府监管层面,首先分析了政府管理手段对工业废弃物产生和回收处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监管措施、奖惩措施等;对工业企业和处理设施企业则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包括生产企业的预防模式、管制模式,资源化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信息管理。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金友良, 沈玖柒[6]2018年在《废弃物资源化理论研究综述:价值流转视角》文中指出通过对废弃物资源化相关研究的梳理,阐述了废弃物资源化的物质流动与价值流转机理、价值流转核算与分析、价值补偿政策。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集中地。因此,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流转研究应从企业层面扩展至园区层面,在园区构建"物质流动—价值流转"二维分析模式,将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流转放在园区经济主体中进行核算和分析,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积极支持的废弃物资源化机制,充分挖掘各类废弃物资源化价值,提高资源化效率,实现园区资源(能源)节约与环境负荷降低的"双赢"模式。

苏青福[7]2011年在《生态工业园风险识别与废弃物交换价格研究》文中提出工业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与服务,与此同时却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生态工业园区是人类探索工业系统与资源、环境、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鼓励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从源头上降低工业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等。随着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运营实践的深入,其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工业园的风险识别,CO_2再循环利用与废弃物交换价格的制定等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提出了基于HHM(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ing,层次全息模型)的生态工业园风险识别与筛选方法,主要针对生态工业园风险特征的复杂性,运用层次全息建模全面分析生态工业园在利益相关者、损失类型、生命周期阶段、时间维度、结构关系以及不可抗拒因素等众多方面的风险情景,并从情景初步筛选、双重标准筛选与评级、多重标准评估、定量化评级四个步骤对众多风险情景进行筛选;该方法能够帮助生态工业园决策者全面分析其面临的众多风险情景,并通过筛选,能够把他们的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等投入到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中去。2)进行了生态工业园CO_2再循环利用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现状与CO_2减排途径的总体框架;然后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分析生态工业园的CO_2在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途径中可选的措施,帮助它们选择合适的减排方式;随后分析了利用CO_2培育微藻制造生物柴油的意义、优势,并描述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技术路线、能源消耗和碳测算。3)构建了生态工业园废弃物交换价格制定模型。首先分析了我国工业废弃物的现状和主要的处理方式,然后分析废弃物交换的流程以及交换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废弃物的性质、废弃物处理成本、替代原材料价格、投资成本、投资收益、政策等;随后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制定了价格制定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阐述模型的应用。该模型能够帮助生态工业园制定废弃物交换价格,实现园区整体的收益最大化,提高园区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韩成英[8]2016年在《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统计显示,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年大约会产生30亿吨畜禽粪便和大约7亿吨的作物秸秆1。受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户将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当做废弃物来处理,对于作物秸秆,往往直接丢弃或就地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于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污染空气,还会传播致病菌,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同时,粗放的处理方式还造成农业废弃物中大量有机物质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农户是农业生态环境行为的主体,是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力军,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价值评判决定其参与意愿,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由于农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之资源化利用能力相对不足,使这些宝贵的资源被当作垃圾处理或丢弃。更糟糕的是,这些农业废弃物直接丢弃会污染水体、污染空气、传播病菌、危害农田生态环境、最终还会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需要转变农户农业废弃物处理观念,提高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降低感知风险,重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价值,调动农户生态环境行为的积极性,大力培育和形成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意愿和行为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本文以湖北省和重庆市的815个有效样本农户为研究对象,以感知价值相关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开展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利用潜力和主要利用方式;提炼和开发了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与利益和感知风险的测量维度和测量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模方法探讨了农户在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因素权衡下,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资源化意愿与资源化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了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权衡因素模型、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决策整体模型;厘清了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进而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研究结果,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从政府、企业、农户叁个方面提出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感知水平低,资源化行为低于意愿。大多数被调查样本农户能够认识到农业废物的资源价值,认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是有价值的,这说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有潜在积极性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的感知水平来看,感知价值的均值为1.2037,说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感知的总体水平并不高。同时,研究显示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的均值要高于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农户存在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是基于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的权衡。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可以概括为叁个维度:感知基本利益、感知生态利益、感知社会利益;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同样可以概括为叁个维度:感知经济风险、感知心理风险、感知情境风险。(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的叁个维度对农户农业废弃物总体感知利益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感知社会利益(FPSB)>感知基本利益(FPBB)>感知生态利益(FPEB),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70、0.65、0.61。具体来讲,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社会利益的社会认可方面感知最高,责任分担和特殊待遇感知次之;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基本利益的资源性方面的因素感知较高,经济性方面的因素感知较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利益的环保性利益感知最高,安全性利益和健康性利益感知次之。这同时也反映出,农户对农业废弃物面源污染的安全风险认识不到位。(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的叁个维度对农户农业废弃物总体感知风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感知心理风险(FPPR)>感知情境风险(FPSR)>感知经济风险(FPER),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76、0.61、0.46。具体来讲,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心理风险的知识风险和时间风险方面感知较高,空间风险方面的感知次之;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情境风险的设施技术方面的因素感知较高,政策情境和群体压力方面的因素感知次之,行为后果方面的因素感知最低。这同时也反映出,农户对农业废弃物面源污染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经济风险的机会成本风险感知较高,货币风险和效益风险感知次之。这与调研中大多数样本农户认为“与其花时间处理农业废弃物,不如外出打工更赚钱”一致,反映出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5)农户资源化感知价值通过资源化意愿间接影响其资源化行为。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FPV)对其资源化行为(FRB)产生正相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估计值为0.203,间接效应估计值为0.034。说明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直接或通过其资源化意愿间接影响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6)感知利益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的影响高于感知风险。就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而言,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对其资源化意愿的影响效应为0.471,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对其感知价值的影响效应为-0.229。这说明农户感知利益对其资源化意愿的影响高于感知风险对其资源化意愿的影响。换句话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高的农户往往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就高。因此,提高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程度。(7)感知风险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高于感知利益。就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而言,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对其资源化行为的影响效应为0.360,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对其资源化行为的影响效应为-0.384。这说明,在农户真正进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决策时,感知风险对其资源化行为的影响要大于感知利益对其资源化行为的影响。(8)激励型政策对农户资源化意愿-行为的影响高于约束型政策。激励型政策(Motivational Policy)为正向调节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FRI)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FRB)路径影响的调节变量,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激励型政策比约束型政策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行为的影响更显着。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适当采取激励型政策措施。为促进我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政府应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培训,制定有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企业应积极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提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载体与技术支持,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拓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渠道,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价值,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农户应提高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感知水平,降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风险感知水平,发挥农户的主体主导作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总体来说,本文基于农户这一微观主体,定量研究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探索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对其资源化利用意愿-行为的影响,选题具有一定探索性;本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分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研究中,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本文开发设计了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测量量表和测量模型,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一定创新性。

谢礼国[9]2004年在《叁峡库区工业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战略思路与技术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叁峡库区长江河道及其支流2003年6月中旬开始蓄水成库,成库后长江河水流动变慢,各支流河水流动更为缓慢。叁峡库区及其上游区和影响区的各种固体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大量富集于长江河道岸边,液体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富集于库区水体之中,库区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减弱,部分支流污染比较严重。此外,库区一些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仍较薄弱,环境的人为破坏以及水土流失还在进一步加剧。因此,叁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未来发展演变趋势已经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随着叁峡库区工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库区工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应该是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科研课题。 本文作者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内容包括:叁峡库区(重庆)的工业种类与区域分布情况;库区移民搬迁企业的数量与企业搬迁的原则;叁峡库区及其上游区与影响区的工业废弃物(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气体废弃物)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排放量、处置现状;库区工业废弃物对库区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库区水环境的危害程度与可能后果。论文还对国内外工业废弃物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技术途径与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叁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战略思路及工业废弃物处置与利用的技术对策,提出了叁峡库区工业种类设置与区域分布的战略思路及移民搬迁企业具体实施策略。 本文以叁峡库区淹没面积最大的移民大县——云阳作为具体实例,调研了云阳县新县城与云阳县工业废弃物排放与处置的现状;调研了云阳移民搬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县城的城市垃圾与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条件与处理过程;对云阳县新县城垃圾处理场、云阳县红旗水泥厂、云阳县南溪火力发电厂、云阳县双丰化工厂(原磷肥厂)、白猫(重庆万州)日化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可供库区借鉴的处理工业废弃物的参考模式,同时提出了库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技术路线。 本文的立意在于:结合叁峡库区实际,立足于重庆直辖市的可持续发展,在重庆直辖市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和加快库区城市化进程的战略发展指导思想之下,提出了预防库区工业废弃物污染,确保库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法和战略思路。在库区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使库区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成为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具有明确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库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使叁峡库区的美丽江山水葆青春与活力,让碧水永映叁峡。

万纤[10]2014年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单纯追求效率或效益为追求目标的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自身外部生存环境的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被环境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所认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能够在资源、环境不恶化并改善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目前关于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以主成分分析法为主,将评价指标体系分系统、分模块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文献较少;指标体系建立上,虽是各有侧重,但对于省域循环经济评价来讲,缺乏完整性和权威性。本文选择循环经济作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评价作为研究主体,采用主成分分析法、BP神经网络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叁种方法,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系统评价。主成分分析法不是对整体进行主成分分析而是分为经济、资源和环境进行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法都是利用提取之后的主成分进行分析,避免了指标的重迭和异化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DEA方法从效率的角度评价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情况,提出并评价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及综合效率。具体分析思路如下:(1)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合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一般原则,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经济、资源和环境叁大准则层指标,包括:经济产出指标、产业结构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利用指标、废物排放指标、环境治理指标等六大要素层指标,共包含35个具体指标,分别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检验、分析和提取,其中经济、资源和环境叁大准则层分别提取了2、4、3个主成分,并运用主成分进行循环经济评价。评价结果认为:我国各省域的经济和资源利用空间分布,除少数地区打破格东、中、西的局外,基本符合东强、西弱、中居中的分布格局;环境保护则呈现东弱、西强、中居中的格局,且表现出分布的不均衡性,无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循环经济综合发展的空间分布符合东部强、西部弱、中部居中的格局,但也存在一些局部打破该格局的地区,东部3个地区综合排名靠后,中部有5个地区综合排名靠前。(2)基于BP神经网络的循环经济评价研究。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构建了包括输入层、隐层及输出层的叁层BP神经网络模型;为了减少初选指标的重迭和异化性的影响,利用主成分进行BP神经网络的输入指标的构建,分别对经济、资源和环境以及综合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认为:经济评价和环境保护评价,与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少数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符东强西弱、中居中的格局,环境保护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资源评价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空间布局呈现东部地区处于中等偏上,中西部地区中等偏下,部分西部地区表现不错的新格局;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6个地区的排名有较大提升,8个地区的排名有较大下滑。除个别地区有一定差异外,空间分布基本符合东强、西弱、中居中的格局。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也没有明显线性关系,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环境、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协调发展的结果。(3)基于DEA的循环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等概念。为了减少初选指标的重迭和异化性的影响,利用主成分进行DEA模型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构建。当经济指标主成分为产出,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主成分为投入时为经济效率模型;当资源指标主成分为产出,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主成分为投入时为资源效率模型;当环境指标主成分为产出,经济指标和资源指标主成分为投入时为环境效率模型;并利用DEA的BCC模型进行了各种效率的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对于经济效率,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率为DEA综合有效的地区有14个,东部地区的经济效率最好,中部地区的经济效率最差,西部地区的经济效率也不容乐观;对于资源效率,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有27个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为DEA综合有效,占全国约87.1%的比重;对于环境效率,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整体环境效率不高,环境效率DEA综合有效的地区仅有10个。3个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中,环境效率相对最低。因此,环境保护应该成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最后,本文以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武汉市青山区为例,介绍了青山区循环试点的基本情况,从青山区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重要工作和完成比较好的指标叁个方面详细研究了青山区循环经济建设的情况,对青山区循环经济发展进了行评价,最后,总结青山区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的经验、教训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 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研究[D]. 张静波.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2]. 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及其资源化途径研究[D]. 李柏楼. 重庆大学. 2003

[3]. 面向资源与环境的关联供应链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 李海燕. 重庆大学. 2009

[4]. 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企业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 朱文兴. 江西财经大学. 2013

[5]. 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网络规划研究[D]. 李佳书. 大连海事大学. 2014

[6]. 废弃物资源化理论研究综述:价值流转视角[J]. 金友良, 沈玖柒.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7]. 生态工业园风险识别与废弃物交换价格研究[D]. 苏青福. 天津大学. 2011

[8]. 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研究[D]. 韩成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9]. 叁峡库区工业废弃物处置与利用战略思路与技术途径研究[D]. 谢礼国. 重庆大学. 2004

[10].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D]. 万纤.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工业废弃物管理模式及其资源化途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