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查联合EBV-DNA定量分析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梁华,陈新敏,易娟,吴雨露,郭燕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断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查联合EBV-DNA定量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以78例IM患儿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8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分别作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EBV-DNA定量检测和血常规(WBC、LY%)检测。比较研究组、对照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EBV-DNA定量阳性率及二者联合检查阳性率;比较研究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组、阴性组和EBV-DNA定量阳性组、阴性组患者WBC、LY%指标值。结果: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EBV-DNA定量阳性率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单纯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单纯EBV-DNA定量阳性率及联合检测阳性率研究组分别为51.28%、55.13%、84.62%,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纯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单纯EBV-DNA定量阳性率(P<0.05)。平均WBC、LY%指标,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组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检查联合EBV-DNA定量分析可有效提高IM早期诊断率,且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可为IM病情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查;EBV-DNA定量分析;联合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01-0072-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以感染EB病毒(EBV)并侵犯淋巴系统为基础病理,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典型三联征,及外周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小儿因机体抵抗力低下,免疫系统尚未建立完善,应对外界环境应激刺激的能力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为该病的高危人群。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小儿生存治疗的重要疾病因素[1]。临床上,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呈多样化特点,且发病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本文以我院收治的7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检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与定量分析EBV-DNA在该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作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研究的78例IM对象均为于我院就诊的患儿,纳为研究组,就诊时间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断标准参照张之楠《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中关于IM的诊断标准[2]。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及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1~13岁,平均(7.34±1.55)岁。另选择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1~13岁,平均(7.55±1.48)岁。通过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对象一般病历资料进行录入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两组对象临床可比性良好,在性别、年龄等的差异,P>0.05。

1.2 方法

于对照组健康儿体检当天,于研究组患儿发病初期,分别采集空腹抗凝静脉血标本,分别作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和EBV-DNA定量检测。(1)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异型淋巴细胞。外周血涂片染色采用的试剂瑞氏姬姆萨染液由珠海贝索公司提供,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对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测步骤:取1ml静脉血标本置于EDTA-K2抗凝管中,均匀摇匀后进行2~3张的血涂片,经染色、冲洗后予以显微镜油镜镜检,记录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统计百分比[3]。(2)EBV-DNA定量分析。EBV-DNA定量检测步骤:取1ml静脉血标本置于EDTA-K2抗凝管中,均匀摇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检测试剂及配套试剂盒由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结果判定标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阳性: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EBV-DNA阳性:EBV-DNA定量值>1.0×103coPy/ml[4]。(4)血常规指标检测。采集研究组患者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WBC)和淋巴细胞比(LY%)。

1.3 观察指标

(1)两组对象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比较。即根据1.2检查结果,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对象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2)研究组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EBV-DNA定量阳性率及二者联合检查阳性率。(3)研究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组、阴性组和EBV-DNA定量阳性组、阴性组患者WBC、LY%指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中文版SPSS20.0软件予以两组患者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统计数据为计数数据,表示形式为[n(%)]百分比形式,数据间的对比处理用χ2检验;统计数据为计量数据,表示形式为(x-±s)标准差形式,数据间的对比处理用t检验,P<0.05提示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EBV-DNA定量阳性率比较

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EBV-DNA定量阳性率研究组分别为51.28%、55.13%,对照组为10%、11.2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EBV-DNA定量阳性率比较[n(%)]

3.讨论

在全球调查数据中EBV感染率高达90%,但IM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呈现出多样化及不典型性特点,导致该病的早期诊断缺乏临床依据,诊断准确率不高[5]。因此,寻找新的准确且可靠的早期IM诊断方法为临床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中,通过对IM患儿及健康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EBV-DNA定量阳性率的检测及比较,结果显示IM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EBV-DNA定量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儿(P<0.05),提示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及EBV-DNA表达水平升高在IM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参与意义,可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其中,在异型淋巴细胞上,IM患儿感染EBV后,EBV结合B淋巴细胞受体,在增值、复制过程中由体内T淋巴细胞识别,造成抑制性T细胞被激活,进而发生增值、自身转化,从而产生细胞毒性效应;且在血液循环作用下T淋巴细胞发生异常增值,最终发生与正常形态有显著差异的形态变异,而临床上通过对IM患儿淋巴细胞形态学的观察,通过其变异特征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信息[6]。在EBV-DNA定量上,其为诊断IM的金标准,具有准确可靠、操作简便的显著优点[7]。

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异型淋巴细胞、EBV-DNA定量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单纯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单纯EBV-DNA定量阳性率(P<0.05),提示异型淋巴细胞检测联合EBV-DNA定量检测可有效提高早期IM的检出率,对促进临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在本研究中,在平均WBC、LY%指标值上,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组均高于阴性组(P<0.05);但EBV-DNA定量阳性组、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对早期IM患儿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的检测可为患儿病情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而EBV-DNA定量检测在患儿病情判断中的应用并不具有临床价值[8]。

综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形态学检查联合EBV-DNA定量分析可有效提高IM早期诊断率,且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可为IM病情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翟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与EBV-DNA定量分析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智慧健康,2018,4(21):17-18.

[2]刘晋丽,杨春霞.EB病毒抗体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1):1900-1901.

[3]苏继洲,胡志东.EB病毒DNA检测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2):14237+14240.

[4] 刘淑玲,任淑媛.异型淋巴细胞计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1,33(05):436-437.

[5] 袁利群,叶剑荣.EB病毒抗体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7(03):16-19.

[6]赵凌丽.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数量与EB病毒浓度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1):153-154.

[7]刘晋丽,杨春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异型淋巴细胞相关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06):706-707.

[8] 黄琳淋,幸娟霞,邓文平.反应性淋巴细胞、白细胞分类及EB病毒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关系[J].检验医学,2018,33(08):727-729.

论文作者:梁华,陈新敏,易娟,吴雨露,郭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  ;  ;  ;  ;  ;  ;  ;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查联合EBV-DNA定量分析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_梁华,陈新敏,易娟,吴雨露,郭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