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司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合作-推动高校科技园事业迈上新台阶_科技部论文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合作——推动大学科技园事业再上新台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部论文,教育部论文,高新技术论文,科技园论文,再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后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激烈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不仅大大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有竞争力的产品占领全球市场的进程,带来的结果就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方面,科学技术上的落后,必然导致经济的落后;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如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并占领市场,仍会导致经济的落后。这就给我国的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力争站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窗口,肩负着尽快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育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小企业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历史使命。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的现象,大量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高校科研成果因为缺少良好的转化环境而束之高阁,不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而丧失了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价值。许多高校如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等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来探索加强科技教育和经济的结合,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由此应运而生。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1999年7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同年9月,成立了全国大学科技园指导委员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精神,从面向21世纪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要求出发,1999年底,科技部和教育部决定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这一最具潜力的创新载体为工作对象,从国家层面上联合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开放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施等资源,通过与社会上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结合,迅速把综合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这一举措得到各大学的积极响应和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科技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各大学申报、地方推荐的基础上遴选了15个大学科技园开展建设试点。2000年1月,科技部和教育部在沈阳召开“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建设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从此,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依托高校及其创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进一步调动各方积极性,2001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先后参加试点工作的二十多所大学科技园进行评审,并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参见附件1)。2002年4月,科技部、教育部又进行了第二批21个大学科技园的评审,批准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等21家大学科技园启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参见附件2)。今年,又有15家大学科技园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这表明,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这些大学科技园在转化科技成果、孵育高科技小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02年10月底,经认定和启动建设的4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共依托104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已投入使用的孵化场地面积227万平方米,共入驻企业5500多家,在孵企业2276家,累计孵育毕业企业923家,其中已上市29家。园内在孵企业累计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860项,累计被批准专利1923项,累计开发新产品4116种。在孵企业职工总人数72800多人,其中本科以上职工43100余人,留学人员1334人。此外,园内已设立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200多家。这些大学科技园还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良好互动,建立了“苗圃”和“大田”的密切协作关系。43个大学科技园中,有26个位于国家级高新区内,另有2家部分在国家级高新区内。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造环境为重点,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保证,把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和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做出积极贡献。

“十五”期间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使之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最活跃的创新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培养一大批复合型创新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建立起完善的全国大学科技园组织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同时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大学科技园。具体发展目标是:

在各地政府指导与支持下,重点建设100个左右服务功能齐全、管理运行规范的大学科技园,其中50个左右成为起示范作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个左右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大学科技园,若干个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学科技园;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5000家以上。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出5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今年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主要工作

为继续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其健康发展,今年,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将开展以下工作。

大学科技园评估、验收和评审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技部高新司和教育部科技司于今年4月14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03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估(验收)的通知》(国科高函[2003]17号),制定了《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估(验收)指标》。科技部和教育部将于近期组织专家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评估,在申请的基础上对启动建设的21家大学科技园进行验收,通过验收的将授予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称号。此后,还将对今年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单位进行评审。

召开“2003年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科技部和教育部将于今年10月左右在武汉召开“2003年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总结国家大学科技园三年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再上新台阶。

进一步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我们将设立《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软课题,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动态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趋势,研究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主要问题,研究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修订我国大学科技园统计指标体系,提出发展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在评估和验收以及软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积极发展和规范管理指明方向,提供指导意见。

大力开展宣传活动。与科技日报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在其园区周刊连续刊登大学科技园专版,向社会广为宣传大学科技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与《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编辑《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刊》,进行经验交流。恢复《大学科技园简报》,促进各有关科技园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筹建中国大学科技园协会。继续筹建中国大学科技园协会,建立大学科技园的组织网络,为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提供组织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兴办大学科技园,把高等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既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建设大学科技园,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有关高校和大学科技园的辛勤耕耘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大学科技园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

附件1: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附件2:2002年度国家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名单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标签:;  ;  ;  

科技部高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司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合作-推动高校科技园事业迈上新台阶_科技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