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与改革_国际市场论文

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与改革_国际市场论文

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及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低价论文,弊端论文,我国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在开展外贸活动中普遍采取低价出口策略,以期赢得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诚然,低价策略在某些时候的确可以起到打开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的作用,但这实际上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更多的时候反而有许多不利影响。

一、低价出口的主要弊端

1、不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在国际市场上, 产品的质量与价位往往是相对一致的。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一直偏低,难免会使国际消费者产生“中国产品是低等品”的不良印象。长此以往,不仅影响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也影响国内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败坏了国家声誉。

2、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薄利多销”是几千年来中国商人一贯推崇的营销策略,于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企业为了打开销路纷纷采用了定低价的策略。然而,“薄利”并不一定能“多销”,只有那些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才能够通过“薄利”达到“多销”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反,那些需求价格弹性小的产品,即使价定得再低,利再薄,销量也无法大幅度增长,从而难以实现薄利多销,反而会由于价格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而目前我国出口的商品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大部分需求价格弹性都很小,因而,采取低价策略只会使企业收益更少。另外,即使企业的低价策略在一定时期获得成功,占有了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在以后国际营销活动中也很难再提高产品价格,而使企业长期处于低经济效益状态。因为,价格对于买卖双方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因素,提高价格很容易遭到买方反对。而且,在国际营销中企业定价过低,很容易影响国内同行的定价主动权,从而影响全行业和经济效益。这样,全行业的资源和劳动消耗的增加不能获得相应的比较利益,如此下去,我国的出口贸易很难持续、健康发展。

3、容易招致“反倾销”追查。在国际市场上, 将产品以较低的价格投入国外市场,很容易授人以柄,造成倾销嫌疑,从而遭到外国政府“反倾销”调查。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产品已成为西方反倾销调查累计达160多宗,受影响的出口贸易额达数十亿美元,仅1993年一年就达37 宗。当然,其中绝大部分带有浓烈的保护主义色彩,针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案件尤其如此。但另一方面,中国出口过份倚重低价策略也是事实。

二、低价出口弊端成因

既然低价策略弊大于利,为什么仍有众多出口企业采用呢?我认为应从外贸体制和企业自身两方面寻找原因。

从外贸体制上看:首先,我国外贸企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外贸企业迄今仍以中小企业为主,1992年全国最大的500家外贸企业, 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尚不足100家,这种企业结构是造成中国商品低价出口的最根本的体制因素。因为:1、中小外贸企业缺少主导商品, 结构雷同,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倾向于一窝蜂地经销热门商品,致使低价竞销。而且中小企业实力不足,信息不灵,谈判地位虚弱,也很难争取到理想的价格。2、大批中小外贸企业争夺出口货源,竞相抬高收购价, 给生产者传递错误的价格信号,致使生产者盲目扩大生产,很快就生产过剩,价格暴跌。3、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开拓新市场的费用, 导致我国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其结果,一方面为进口商压价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因在特定市场所占份额过高而引起反倾销追查。其次,国家宏观管理失控也是造成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取得的。在中国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资金主要来自财政资金。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繁荣地方经济,势必会将资金投向建设周期短、利润高的产业。面对各地投资冲动强烈,急待合理引导的形势,我国的宏观管理却只重视总量政策,而忽视了结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重复投资必然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几乎任何一种新兴产业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形成了过剩的生产能力,造成价格暴跌,出口价格自然也不例外。十几年来,我国先后爆发的“冰箱大战”,“彩电大战”等多场“大战”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自身素质太差是中国商品低价出口的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低下。我国企业产品除少数达到国际水平之外,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功能上都与国外有相当的距离,因而“低价”在所难免。2、 企业人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严重脱钩,造成企业在进行国际营销活动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其一对外汇和人民币的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企业在从事国际营销时,往往将外汇和人民币隔裂开来,即只顾换取外汇而不计换汇成本,所以造成为创汇而压价竞销的现象。其二对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缺乏充分的了解,从而制定出的价格不符合国际市场的供求特点和变化趋势。其三对国际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缺乏认识。许多企业仍按照国内消费者追求“价廉物美”的消费心理来进行国际市场营销,认为低价总是受消费者欢迎的,结果适得其反。3、企业在营销策略上存在误区。 在产品策略上,企业生产和设计外销产品时,对产品的外观、包装、品牌等方面未给予充分的重视,没有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特点作必要的提高和改进,因而只能以较低的价格销往国外市场。在价格策略上,其错误主要表现在:(1)定价目标单一化。企业只重视外销量,忽视了其他方面,所以一味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数十年不变。成本加成定价法往往是以从企业的产品成本和利润目标出发定价,制定出的价格往往偏低。

三、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原因,为使我们的出口商品低价状况根本好转,我认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同时采取措施。

1、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引导外贸企业建立新的经营模式, 优化外贸企业结构。促使外贸出口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从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外贸企业体制改革入手,促使外贸企业实行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国家大经贸战略的实施,会给更多的生产性企业赋予进出口经营权,这样生产性企业就会避开外贸环节直接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危及外贸企业的生存。因此,政府应引导外贸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即联合各专业公司,以进出口公司为龙头作为大法人,取消各专业公司的法人地位,保留现有各公司相对独立、灵活的经营性。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外贸企业结构,避免外贸之间混乱无序的竞争造成的竞相压价,而且可以壮大外贸公司的实力,通过参股、控股来取得生产企业的控制权,从而稳定货源,增加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2、政府在放开经营的同时应加强宏观管理,加强法制, 统一政策,维护好经营秩序。放开经营而不加强管理,会造成企业为了追求出口而互挖墙角,竞相抛价,压低了出口价格,所以必须加强宏观管理。这包括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和行业自律组织,进行综合治理。为此,我们应加强法制,统一政策,尽快建立计算机联网,实施综合监督,强化进出口商会的行业协调作用,搞好信息指导服务和社会监督,整顿出国展销招商秩序等。

3、企业应更新营销观念, 切实把发展思路转到质量效益增长轨道上来。外贸企业在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更新观念,把发展思路真正转到集约化经营的轨道上来。要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企业应充分考虑国际市场营销的各种制约因素,尤其是影响国际市场上产品定价的因素,综合考察国际市场的需求特点、竞争状况、目标国家的关税及其他税收、计价币种及变动等因素,从而定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特点又能使企业取得较好收益的价格。

4、就生产环节而言,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产品包装,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企业必须重视产品策略。首先,企业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之符合国际技术标准,这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水平的根本出路;其次,企业要对某些出口产品进行必要的改良,使其更加适应国外消费者的要求;再次,企业要下功夫改善出口产品的包装,使其符合国外市场的需求,符合国外政府法规要求,适合远距运输要求,从而使产品附加值提高,实现以质取胜。

标签:;  ;  ;  

我国商品低价出口的弊端与改革_国际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