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声门下吸引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何乃宁,王牡丹

西安一四一医院 710000

【摘 要】目的:探讨间歇声门下吸引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1月至8月入住的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使用的普通一次性气管套管;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入住的行气管切开的颅脑损伤患者30例为试验组,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记录两组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7天发生肺部感染的状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气管切开处痰培养含菌量均低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气切1周)肺部感染发生率(20%)比对照组(46.7%)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可降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间歇吸引;气管切开;肺部感染

重型颅脑损伤是当今颅脑损伤治疗的重点与难点,其发病迅猛,病死率及致残率高,早期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颅高压、留置胃管等因素,常出现呕吐及胃食管反流,呕吐物、反流物及口咽分泌物容易在气囊及声门之间积聚,成为细菌的定植场所,是导致感染的重要来源[1]。本研究间歇声门下吸引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科2014年1月—8月入住的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使用普通一次性气管套管(史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TM008-C270),每2小时将口咽部的分泌物吸引1次;2014年9月—2015年4月入住的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30例患者为试验组,使用间歇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史密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可吸引气管套管型号:TM010-C406),每2小时将口咽部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1次,有痰液随时吸引,对比两种气管套管在气管切开后7天对肺部感染的影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及重要的诊疗措施无统计学差别,见表1。

1.2 排除标准:(1)因明确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伴呼吸衰竭的患者;(2)入院诊断即有吸入性肺炎或伴发其它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普通一次性气管套管,试验组使用间歇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套管,所有患者均使用高容低压气囊特型气管,均给予普通人工气道护理;患者床头抬高30-45°,口腔护理2次/d,每2h翻身后,将口咽部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1次,有痰液随时吸引,每4h监测气管导管气囊压力1次,保持其压力在25~30cmH2O(1cmH2O=0.098kpa).所有患者均在气管切开24h内给予鼻饲营养;无明确的肺部或其他部位感染。研究终点为气管切开后7d。对护理人员及资料收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内容包括高容低压特型气囊可吸引导管结构、声门下吸引原理、声门下吸引操作方法、声门下标本采集方法。试验组将高容低压气囊特型气管引流导管接口处用安尔碘棉签擦拭消毒,干燥后,用负压吸引接头连接引流口,压力为:Ⅰ度分泌物(稀痰)压力为-5.32—-2.79kpa,Ⅱ度(中度粘痰)、Ⅲ度(重度黏痰)分泌物选用-7.98—-5.45kpa负压,不仅可以保证吸引的有效性,还能有效避免吸引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2]。记录引流物的量、颜色及粘稠度。每4~6h吸引声门下吸引1次。如遇滞留量过多或过少的病例,吸引间隔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延长或缩短。对照组行常规人工气道护理,即不予声门下吸引。

1.4 观察指标:肺部感染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1)患者X线胸片出现新的浸润阴影;(2)支气管分泌物两次培养阳性,并分离到同一株菌株,同时伴发热;(3)支气管分泌物增多或呈脓性,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患者临床表现符合第1条及后2条中的任一条即可诊断。痰培养的含菌量:置管后7d,,采集患者气管切开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判断标准:在高倍显微镜下,随机计数100个视野的平均细菌含量,规定1~19个/视野为“+”,20~49个/视野为“+ +”,≥50个/视野为“+ + +”。微生物半定量培养由医院细菌室协助完成。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运用X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声门下吸引含菌量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显示试验组声门下吸引含菌量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肺炎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试验组30例中,发生肺部感染6例,占20%。对照组30例中,发肺部感炎14例,占46.7%;两组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采用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为了提高生存质量,常常需要行气管切开术,而肺部感染为气管切开治疗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胃肠道分泌物反流导致细菌逆行和异位,以及口咽部定植菌的误吸。在生理状态下,正常的吞咽功能保证了食物及口咽部分泌物不流入下呼吸道;而且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具有调温、调湿和过滤作用,下呼吸道的粘液纤毛运载系统及免疫球蛋白则对进入下呼吸道的异物和致病菌有清除和抵御功能。气管切开时,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咽喉部和气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受到破坏,抑制吞咽和咳嗽反射;加之多数行气管切开的患者保留有胃管,胃管的置入减弱了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增加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这些胃肠道反流物及咽喉部分泌物含有大量细菌,滞留、沉积于气管导管的气囊上方,当气囊压过低(<196kpa)或定时行气囊放气时,滞留物就会经导管气囊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吸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可吸引气管导管气囊上方设置有一引流孔,定时通过该孔的外口(即导管的引流口)用负压可将气囊上方的滞留物吸引出来,降低气囊上方滞留物的含菌量,从而减少或避免气囊压力低时气囊上方的滞留物进入下呼吸道引起细菌种植,进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本研究显示,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气管切开处痰培养含菌量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正确使用间歇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可减少早期肺部感染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3]。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于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及控制院感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汉民,廖圣芳,余锦刚.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2):98-100.

[2]李茵,田丽.不同粘稠度分泌物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值的选择[J].护理学杂志,2013,28(2):24-27.

[3]曾定芬,向明芳,刘真君,等.ICU气管切开术后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40-42.

论文作者:何乃宁,王牡丹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2

标签:;  ;  ;  ;  ;  ;  ;  ;  

间歇声门下吸引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何乃宁,王牡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