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守困境与突破策略论文_孙阳

高校思想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守困境与突破策略论文_孙阳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思政部 云南 昆明 650106

摘 要:近年来,高校出现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值得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抓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高校宣传思想领域的主流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一些困境急需解决,提升思政课的地位,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等。但无论如何,思政课教师要不忘初心,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正能量。

关键词:意识形态 主阵地 面临困境 建议

2014年10月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同年12月19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该《意见》。随后,中央领导又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强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抓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近年来,高校出现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值得重视。如:一些学科西方理论占主流,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马列教材使用率低;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大肆宣传非主流思想,大讲社会负面事件,有意贬低政府、党员干部的形象,怀疑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宣传思想领域的主流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1.不忘初心,在三尺讲台上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传播者、宣讲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敬业,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培养人才,德育是第一位的。思想防线守不住,其他防线也守不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信仰,不忘初心,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理念,积极宣传主流思想,守住三尺讲台。

2.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文化交织,各种价值观碰撞,各种思潮冲击,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思想最容易混乱、行为最容易另类的群体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WF的覆盖,学生学习、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他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与浮躁。加之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处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负面社会事件的影响。课堂上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原有的已经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很容易被击垮。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上的知识教育他们,他们不会轻易接受,扭转他们错误的思想,他们呈现抵触情绪。这些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挑战不小。如何分析互联网大数据才有说服力?如何主动利用互联网组织教学?用什么方式降低社会负面事件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要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利用好手中的法宝,那就是: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培养他们辨证思维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是做到精致化教学,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纯理论的讲解,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教学创新不能违背教学规律,不能脱离教学大纲、脱离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材,上好高校的思政课?王炳林教授的建议是:教师要树立新理念,做到“共在、共享、共建、共进”,增加新内容,随时跟进。也就是及时吸收新的方针、政策、数据和新的变化并把它们穿插在教学内容之中,做到精致化教学,即:精心钻研教材,精细准备讲稿,精品打造课堂,精选案例,精编专题,精讲内容,精练表达。教师要应用新方法,体现便捷,突出实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做到:教师讲好教材,学生读好教材。

4.高校思政课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是学以致用。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开展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之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5.高校思政课的要求是分清讲授教材理论与学术探究的界限。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的原则。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纲要”与母本,是国家教育部的统编教材,其内容是专家组在领会中央精神、征求广大一线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最终编写出的成果。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富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成熟理论。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脱离教材组织教学,更不能完全将自己研究的成果取代教材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是好事,对教材理论有自己不同的观点、看法是可以的,进行更广更深的研究也非常必要,但如果不负责任地将自己的观点随意在课堂上宣讲,甚至喧宾夺主地取代教材内容,是绝不允许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困境

1.在学校的地位有待提高。

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作用是容易被肯定的。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校里,思政课在其他专业课教师看来,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应该被削减的课程。有的学校思政课没有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开足课时,教师的课时费也较低,教师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处于尴尬的地位,可以说是“上级发文重视,领导发言重视,自己想被重视,别人根本不重视”。

2.承担着完成教学、科研的双重压力。

现在的校园里,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重科研轻教学,重职称轻能力。学校的排名影响着学校的招生,学校排名主要看科研成果,导致学校领导重视科研,重点抓科研,忽视了教学。一些院校的教授忙于争取科研课题,不愿意上本科生、专科生的课;学校的课时费按职称定高低,导致大家为了职称,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搞科研、写论文上。不管能力如何,职称决定收入,导致年轻人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不高。

3.不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有的高校实行学生评教制度和末尾淘汰制度,打击了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单方面的由学生评价教师有失公允。有的教师教学能力强,但由于严格管理学生,严格打学生考勤,学生就给打低分、给差评;末尾淘汰制是非常不科学、不合理的评教制度,这种制度对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非常不利,也不公平。不合理的制度会让大多数教师如履薄冰,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快速成长。

4.承担额外的社会工作不堪重负。

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工作,而且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有的教师还被抽调到乡下开展精准扶贫,挂钩帮困;有的承担太多的社会工作,忙于应付各种检查评估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建议

1.制定相关制度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合法利益。

在硬性规定并执行规定的前提下,在思政课教师评职称、评优、考核时要有所倾斜。最好是出台相关文件,制定专门措施,保证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得到不断提高。

2.多给年轻教师成长的时间与空间。

年轻教师毕业进入学校并走上教师岗位,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与老教师相比,不要用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他们的成长,对他们的不足与缺点要多包容与理解。老教师要拉他们一把,要传帮带,给他们以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3.建议培训常态化。

培训对思政课教师意义重大。教师们聆听专家们高水平的讲座,理论提升较快;学员之间交流沟通,信息量大。思想交流,能碰出智慧的火花,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能建立一定的友谊,为今后的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丰富的人脉关系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高质量的培训能常态化。

论文作者:孙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  ;  ;  ;  ;  ;  ;  ;  

高校思想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守困境与突破策略论文_孙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