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手机新农具在传统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突破论文

浅析手机新农具在传统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突破论文

浅析手机新农具在传统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突破

李永钊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 兰州 730010

摘 要: 新时代农民培训面临着“互联网+”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探讨传统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制约因素和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的新需求,提出发挥手机“新农具”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突破点,为今后手机创新开展网络培训提出可以借鉴的意见。

关键词: 农民教育培训;手机;新农具

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已经成为现代“互联网+农业”构架中重要的一个端口,成为农民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在2018年6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大发挥市场作用,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并且首次提出加大对农户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使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的理念。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活动,探索手机新农具能够给培训带来的新方式、新思路和新突破。

一、传统农民教育培训制约点

(一)农民自身限制

一是自身能力限制。我省农民受教育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能力不强。加之近年来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青壮年劳力农业兼业化现象逐渐明晰,农村空壳化、农业老人化问题急待解决,没人才是现代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二是思想意识限制。农民的主动学习观念不强,对于“我要学和要我学”区分不明显,主动受训意识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民缺乏对新技术、新品种、新理念的接受能力,在生产中依赖传统和经验,传统文本式讲授效果差。三是生活所迫限制。随着子女教育、医疗、生活等消费的不断增大,农民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断拓展兼业。传统培训要求连续集中培训7-15天来系统的学习某项技能,因学习与生产时间相冲突,很多农民难以主动到课,虽然有主管部门行政命令和办学机构的制度约束,到课率低的问题还是没有从更本上得到解决。

(二)培训机构条件限制

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不断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涌现了一批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这类经营主体的领办人已经不仅仅是对于生产技术的需求,更多的是渴望学习先进的经验管理经验、市场运作模式和企业发展战略等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念。但现有培训机构受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制约,难以满足新型经营主体要求综合全面发展的需要。

2010~2015年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趋势,从性别分析,女性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从年龄分析,34岁以下的卫生技术人员逐渐减少,35~44岁以及60岁以上的逐渐增加,截止2015年底,25~44岁占比最大,为70.57%,60岁以上占4.18%;从学历分析,大专及以上的人员构成逐渐增加,截止2015底,主要以大专、中专及中技为主,占比分别为41.33%和42.62%。本科及以上学员占12.0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3.33%;从职称分析,职称构成变化趋势不明显,截止2015年,以师级/助理为主,占39.18%,中级占22.40%,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占比相对较少,分别为0.09%、1.18%。

(三)传统教学手段限制

目前多数的农民教育培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理论讲述多,实践操作少,产学没有很好的结合。特别是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农民生产普遍注重眼前利益,希望通过短时间学习就能掌握一门技术,甚至在专家实地培训时,只希望了解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系统性应知应会内容和发展理念缺乏关注,培训班枯燥的课堂授课就更吸引不了学员的兴趣。近年来多媒体的推广,丰富了培训的手段,但与“互联网+”结合不够,生产问题实时解答、市场信息波动、产业发展变化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二、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的新需求

(一)培训内容紧跟市场需求

传统教学中坐在课堂里,教师讲、学员听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农民对于互动性、操作性、实践性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培训机构利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农民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技能需求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培训方式要求更加贴合生产实际,希望“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并改变传统集中时间培训,结合生产季节开展分段式培训,适应市场变化,使农民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充分发挥手机便携化的优势,将手机与农民培训深度融合,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要求、不同时间的培训需求开展多元化、全方位、重交流、能跟踪的农民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手机直观性的优势,打破传统课本讲授的枯燥性,以电话、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直观指导农民学习生产技能。充分发挥手机交互性的优势,在农民生产时能够迅速联系农业专家,通过直播、视频等方式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二)培训方式贴合生产实际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今天,农村农业已有原有的“种、养、销”生产转变增加为“种、养、加工、营销、服务”等全方位、全产业链的生产,传统意义的农民已由新型职业农民所替代,他们寻求的是全方位的综合提升,不仅仅满足于学习一些单项技术或农具操作技巧,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也要综合考虑这些客观因素,以市场需求为重点,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特别是要紧贴农民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有利于农民对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提升思想、理念和发展思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再次近年来新事物、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民对于陌生事物接受能力有限,在培训内容中要加以引导,让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培训效果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培训效果满足社会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环节的不断融合,传统的单一专项培训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市场变化,农民更多的是渴望对运营、品牌、风险控制等更高层次的培训。希望在培训学习的同时,搭建东西合作、南北交流的广阔平台,利用平台学习典型、开阔眼界、互通交流,以迅捷的信息手段尽可能全面掌握市场变化,及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

三、手机新农具在培训中的突破

(一)在培训方式上突破

随着焊接次数的增加,螺柱卡头十字槽与焊枪之间的同轴度不断增大,导致螺柱与焊枪(支撑套筒)之间形成斜角;焊枪与工件之间主要通过三角支撑套筒保证,由于人工手动操作焊枪,支撑套筒与工件无法保证每次都是三点接触,尤其是在施焊的瞬间,一致性无法保证。

(二)在培训手段上突破

目前全国发布各类涉农手机APP 100多款,涵盖农技培训、信息交流、市场发布、政策解读等各个方面,可以开创线上线下分部培训,将传统手段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注重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将全国各地的农民编织在同一个产业中,引导市场开拓农村产业,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普及,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为农民提供短平快的农业信息化培训指导。

(三)在培训内容上突破

紧密结合手机新农具的发展机遇,利用当前智能手机在农村覆盖普及的有力时机,丰富培训内容,使手机能够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生活、增收的新工具。在手机互通式诊断交流方面,重点增加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科技的含量。在电子商务方面,重点增加产品加工销售,品牌包装营销,产地超市对接等实用性技术培训,实现农民易学易用易推广的现象。在手机信息宣传方面,重点增加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农民防范网络诈骗,规范上网的能力,保障农民的财产安全。在手机公共服务方面,结合现有各类APP功能,让农民学会更加灵活便捷的政策咨询、在线查询、生活缴费等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农民对先进事务的理解、应用能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互联网发展创新农民培训新业态和新模式,满足新时代农民多样化的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发掘、推广手机的新功能、新用途,真正使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使互联网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待会儿我就告诉何东,我不怕死人。”何北挑衅地看着何西,其实他是嘴硬,他不是不怕死人,死人的事儿谁不怕?他也怕二伯上他爸爸那儿告状,可何东就这么结了婚,他觉得自己太不仗义。

作者简介: 李永钊(1985- ),男,甘肃榆中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手段创新研究和农业农村热点研究工作。

(编辑:魏 翔)

标签:;  ;  ;  ;  

浅析手机新农具在传统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突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