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二元分割:单位制度变革中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市场论文,单位论文,制度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不平等的加深,理论界将社会分层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结合起来。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社会经济与结构因素如何作用于雇主和雇员,并决定了不平等的各种形态。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制度变迁的产物,而非市场经济自然演变的结果,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传统难以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作出合理有效的解释,因而需要受制度变革的背景下予以分析说明。“单位制”曾经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城市社会基本的组织制度,决定了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模式。市场化改革以后,“单位制”开始了变革的历程,但是制度的“路径依赖”广泛存在,“单位制”的因素和市场化的因素共同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条件的机制具有特殊性,因此必然造成独特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景象”,制度性的分割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分割的总特征。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在宏观上已经分化为两个性质不同的领域,分别形成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同时,在体制性二元分割的背景下又体现着市场的二元分割。具体表现为:(1)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体制内的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在进行着市场化改革;机关单位依据《公务员法》的要求进行公务员的录用、聘任与奖罚管理;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也在逐步推进,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使得体制内劳动力市场一部分继续沿用“单位制”的就业模式,而另一部分遵循市场化的就业模式,由此形成体制内的劳动力市场二元制分割的局面。(2)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分化,那些具有良好市场资源、运作规范的大型市场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奠定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可以规避市场竞争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非竞争性的市场。与此相反,大多数不具有良好的竞争实力的经济组织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市场,这两个市场当中同样存在的劳动力流动的壁垒,由此形成了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分割。
两种就业模式的渗透使得劳动力市场在完全的“单位制”与市场模式之间形成了一个连续统,这个连续统反映出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轨迹。表现为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不仅体现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分割,而且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也出现了宏观制度影响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因为在总体上呈现出双重二元分割的局面。
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导致我国城市社会的就业模式和收入分配模式具有“单位制”时代计划就业模式的特点,又具有市场化的就业模式的特点。首先,体制内的单位组织开始对新的就业人员实行市场化的管理,对以往人员继续实行传统的管理办法;其次,体制外的组织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对自身的组织行为进行调整,非竞争性的市场组织开始模仿单位组织的管理模式,强调员工的稳定性和归属感;竞争性的经济组织则具有较高的人员流动性和管理松散性。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的格局会随着“单位制”的持续变革和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发生动态的调整和演变,总体的目标是建立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鉴于转型社会中的很多不平等是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形成的,所以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对于消除不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中既要加强非制度因素的建设,又要强化制度因素的建设,其中,促进传统单位体制与市场体制的融合,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