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中如何凸显数学味论文_曹敏仪

问题情境中如何凸显数学味论文_曹敏仪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陈涌聚龙小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味”的内涵并没有明晰的表述。数学教学强调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其数学思考、数学方法的能力,并体会到数学的韵味、数学的功能。新课改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情境丰富的教学内容,如何在问题情境中关注生活味的同时,又凸显数学味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数学味 问题情境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的《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学生实践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注重创设情境”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有的教师太过于注重教学的情景化,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当“生活味”>“数学味”,我们的数学课就失去该有的味道,而遭遇种种的尴尬。创设问题情境在关注“生活味”的同时也要凸显“数学味”,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一、追本溯源,寻找“生活数学”的情境亮点

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起点,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路。数学的学习应让学生善于捕捉生活背景中的数学信息,发展数学问题。在三年级下册的教学中引入了平移和旋转这个内容,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游乐项目的四幅图(激流探险——平移,跳楼机——平移,太空飞行——旋转,旋转木马——旋转)学生一看就有兴趣,从这些感性、直观的实例中,我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进行观察。他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用动作演示物体运动的轨迹,然后通过对这些游乐项目的比较、分类,体验到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突破知识构建过程的困难。这样的生活情境不单为激发兴趣而设计,重要的是凸现数学的本质,让学生体验到其实这些物体的运动就是数学的知识,数学处处都在,与我们息息相关。

二、体验探究,拉开“数学活动”的情境序曲

儿童是天生的体验与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除了接受式学习外,还要通过自身的体验、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然而他们体验的初始阶段只是一种自然的带有本能的行为,我们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体验、探究和发表见解的机会以及教师恰到其分的指导,使学生的观察、推理、表达与交流等基本数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在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中我就这样设计:

1、对比研究

(1)研究较短两边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①试摆小棒,讨论研究围不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边的关系,得出结论:当两根较短小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②学生猜想:当两根较短的小棒的长度和有多长,才能围成三角形?

③出现两种情况:

两根较短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能围成三角形

两根较短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能围成三角形

④观察比较,动手证实两根较短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能围成三角形。

2、研究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1)及时通过等边、等腰三角形的出现,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并不是所有三角形都有“较短”的两边,让学生认识到必须找出更加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三角形边的关系,那就是——任意。

(2)反例深化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出示两组反例:较短两边和小于第三边和较短两边和等于第三边,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任意”一词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举例证实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动手画三角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去证实任何三角形都存在这一特性: 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学生在不断探索与验证的氛围中,通过猜想、质疑、操作逐渐发现规律,体验到新知形成的过程。

三、认知冲突,展现“数学价值”的问题情境

有效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路接到其“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转折处设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趣、新颖,使学生觉得有想头,这个问题非想出不可,想不出来是一个遗憾,探索的乐趣产生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数学的学习就变得有价值了。在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一课中,我就是这样为学生创设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数学情境。在课上,我出示了意义相反的三组数据:

①足球比赛,中国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2个球。

②学校三年共转来25名新同学,四年级转走了10名同学

③小明的妈妈做生意,一月份赚了800元,二月份亏了300元。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数据信息准确的记录下来,还要让别人能看明白所表示的意思。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明显感受到仅仅用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能区分这些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于是便产生了认识上的冲突。大家为了区分意义相反的量,有的学生加注文字,有的学生画出不同符号。这时我又提出“你用的符号你明白,他用的符号他明白,怎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再一次暴露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负数的知识。这样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数学符号的简洁性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这些都是借助于情境的创设,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数学学习的价值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的。

四、返璞归真,内化“数学技能”的应用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必需服务于生活,当数学知识已经从生活背景中通过探究提炼形成数学方法的时侯,我们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增将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数学地思考。在四年级上册的《确定位置》一课中,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掌握了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基本方法,在练习中,我就设计了把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情境。

①照片中的确定位置

教师出示课前拍摄的学生图片,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或者好友在照片中的位置;再让学生说出好朋友的位置,大家来猜一猜他的好朋友是谁。

②电影院的确定位置

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每人发一张电影票,根据电影票描述的位置来找位置。

③我的家在哪?

出示一张老师家的附近平面地图,老师家在丽景花苑的A座5栋3层4号,你会找吗?请你说一说淘气家的地址。

设计“生活应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培养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情境的创设为数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学生的双基得到了落实,数学技能得到了内化。

五、多元评价,提升“数学水平”的互动情境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活动就像是很多音调和音色所构成的一曲优美的交响乐章。科学地设计课堂中教师人际交往的情境是达到双主体发展的保证。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都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相长。学生之间可以在合作交流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思路,达到互相促进。而教师应该以自身的教学艺术和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思考方法、问题解决方面作出评价,也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能力等方面作出评价。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促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评价融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它既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开始。

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 数学,在体验活动中“实践” 数学,在质疑验证中“激活”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内化”数学,在交流评价中“发展”数学。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上出浓浓的数学味,一节好的数学课就好像一顿丰富的大餐,闻得香,吃得香,久久让我们回味。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论文作者:曹敏仪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  ;  ;  ;  ;  ;  ;  ;  

问题情境中如何凸显数学味论文_曹敏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