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省区基于提升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西部省区基于提升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耿涓涓[1]2002年在《西部省区基于提升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的后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模式逐步取代了行业发展模式,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逐步取代了条块分割的宏观管理体制;在20世纪的末期,国家开始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在21世纪的初期,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国际化进程一体两翼的是省区高等教育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其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它更需要从教育的外部关系入手,在广阔的社会视野中利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本文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根据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成果以及西部省区的实证材料,主要从产业层次分析西部省区提升竞争力的路径和发展愿景(Vision),并以高等教育与其的适应性为核心、以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为基础,就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从理论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竞争力的一般关系。研究认为,区域竞争力主要指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它的分析可以从国家(地区)、产业和企业等不同的层次入手,其中,产业层面的分析上承宏观的国家(地区)层面、下启微观的企业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的范围主要界定在省区产业竞争力;创造和提升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国际贸易理论中反映了经济学逻辑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战略管理及产业经济学中体现了管理学风格的竞争优势理论;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科技水平与国民素质等是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指标,因此,高等教育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中具有重要的结构性地位并被实践证明;从产业层面看高等教育对提升竞争力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它能改善生产要素条件、影响需求状况以至直接影响产业群内的竞争。 第二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讨论了特定时空中的西部高等教育与提升西部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研究认为,西部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西部提升竞争力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产业体系;加入WTO以后,西部产业面临全面的国际竞争环境,只有在科技和人力资本的支撑下,才可能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才可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高等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叁章从实证的角度讨论西部省区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市场优势的建立问题。研究认为,根据西部产业发展的潜在条件,产业发展道路应该是: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出发合理选择产业领域,并通过科技和人力资本状况的改善促进市场竞争优势的建立。 第四章讨论西部省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认为,“九五”期间,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较之全国平均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是落后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对当前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不足的;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是有待改善的;高等教育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出发,西部省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加速规模扩张、提高普及率、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升级: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人力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最后,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在详实的材料基础上提出一个西部省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框架,希望对西部省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韦柳娅[2]2008年在《广西高等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我国西部大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实证研究个案,利用1978~2006年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与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广西高等教育与省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测算广西高等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提出促进广西高等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首先,对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与省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主要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情况、投资情况、人才培养情况和科研情况等方面展开分析;对广西经济发展状况,主要从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和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等方面展开。指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其次,利用1978~2006年相关数据,对广西高等教育与省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实际经济增长”、“广西实际经济增长率促进高等教育增长率”、“广西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得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再次,计算了广西高等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参照国内外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的方法,在借鉴崔玉平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计算出1990~2005年间广西教育对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贡献为9.418%,其中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0.686%。将测算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广西高等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贡献不明显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推动广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广西的现实状况和分析结论,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着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建立北部湾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引进各类专门人才。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拓宽资金渠道,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省域经济发展趋势;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研究观点的总结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不足的概述,并指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黄孙庆[3]2008年在《广西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尤其是到了近现代社会,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叁大社会职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反映了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目前,高校正由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是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综合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尺度之一。然而,高校综合实力包括哪些因素?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区域高校综合实力?如何提升区域高校综合实力?本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试图分叁部分来回答这些问题。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即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的理论基础。本部分涉及关键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高校综合实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高校的发展逻辑,分析高校综合实力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叁大职能以及支撑这些职能实现所需的办学理念、教育经费、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学科建设、组织管理、校园文化等因素。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即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现状评析。本部分从制定的高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出发,从十方面对广西高校综合实力进行了比较评析,结果发现,广西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高校综合实力不强,主要体现于广西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没有得到协调发展。影响广西高校综合实力主要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和高校自身因素两方面,一方面,高校综合实力受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内部管理体制等也严重影响高校综合实力。第叁部分是对策研究,即提升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策略建议。本部分针对评价中所发现的影响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策略加以解决。这涉及到提升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所必须具备的支撑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源于叁条渠道:政府、大学和社会,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这叁种力量的协调与发挥程度。总之,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基于我国和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以高校职能作为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的逻辑起点,运用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高校的发展逻辑,对高校综合实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通过调查、系统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现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广西高校综合实力的对策与建议。本论文从系统论视角研究了高校综合实力的一些理论问题,同时,又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终形成既有理论分析又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

李澜[4]2003年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它推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结构、城乡空间布局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质变,并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不同的推进特点和发展特色。由于城镇化的推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演变过程,因此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水平以及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城镇化推进战略中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以及城镇体系结构,影响着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是我们进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必须重视的大问题。实际上,尽管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东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而且巨大的发展差距仍在加大;西部民族地区的城乡二元性结构问题日益突出,滞后的城镇化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已为众多有识之士广为关注。因此,从研究民族经济发展战略,推进民族经济加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高度出发,构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经济和城镇化推进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为城镇化基本理论研究部分,共分四个要点,一是对城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理论界定,揭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的进程、第叁产业的兴起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二是从城市化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追溯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概括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以及中国城镇化推进中特殊规律,分析与探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联性;叁是重点对城镇化的发展模型进行定量化模拟,阐述了城镇规模序列原理,模拟了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四是分析、探究城镇化的发展效应,既从城镇的集聚特点出发,分析城镇兴起与发展的经济效应,又从集聚经济产生圈层辐射作用的角度,探讨城镇以圈层推进为主的区域发展空间效应。同时,结合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实际,分析了城镇发展与郊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以及城镇发展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影响。 第二部分理论阐述与分析推进城镇化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意义:一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二是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叁是为扩大农民就业与增收致富提供发展空间,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叁部分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成因分析,理论透视其发展的主要现状:一是低水平的城镇发展与低密度的城镇分布;二是发育不完善的城镇体系结构;叁是嵌入式城镇与城镇经济孤岛效应;四是功能单一的小城镇职能结构;五是多样化的城镇建设问题;六是城镇化推进中的策略性问题等,为有针对性地构建具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方略提供现实依据。 第四部分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经济的发展条件与发展特性,着重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其一,属于传统开发型发展模式,即以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其二,属于市场开拓型发展模式,即以产业结构优化为特点的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其叁,属于现代创新型发展模式,即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特点的城镇经济发展模式。 第五部分侧重对西部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进行战略构想,分为两大要点,一是探讨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与发展道路,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体系进行宏观规划,并对西部地区高等级中心城市发展进行发展定位,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城镇的发展取向,即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构建突出地方城镇经济开发特点的六大城镇发展模式。二是突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观,重点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努力实现城镇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城镇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城镇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第六部分选择西部民族地区的沿边城市进行实证研究,为借城镇发展兴一方经济的发展观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创新加速西部地区民族经济成长的发展思路。 笔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应用研究为目的,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唯物地、历史地、辩证地去思考城镇化发展问题,尤其是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具体问题,则更以客观的分析为基础,力求科学地提出发展的规划与实施战略。同时,研究中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理论分析与田野调查研究相结合;并注意民族地区群体利益分析法的具体应用,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认识与探索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问题,为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

王国亮[5]2011年在《生态学视域下广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与其外部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不断经历着由平衡到失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广西高等教育结构的目的就是清楚地认识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保证更充分地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为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在已有的教育生态学研究和广西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思维和方法,结合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针对广西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可持续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理性选择并提出具体优化对策。首先,介绍了高等教育分析的生态学理论基础,包括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普适性以及生态学对教育研究的适切性。并总结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的相关生态理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观,高等教育生态平衡观,高等教育生态调控观以及高等教育生态区域理论。其次,根据最新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数据统计,借鉴生态金字塔、生态适应性、生态位、物种群聚四个生态学理论,分别针对广西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与布局结构现状做生态学分析,审视广西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广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具体体现在构建生态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生态多样化发展以及实现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的互惠共生和区域内高校间的协同共生。

孙永波[6]2006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产工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林产工业在全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本文在综述现有林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及绿色管理、清洁生产等理论的基础上,从广西森林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前景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广西林产工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制定广西林产工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论证了建立健全广西林产工业体系的框架,探讨了广西林产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广西林产工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是把林产工业打造成具有广西特色的支柱产业,实现把广西建成我国林产工业大省强省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广西林产工业长期发展的方向。文章提出了广西林产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大力发展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林脂一体化,即“以林促纸(板),以纸(板)养林”。这样既实现了基地造纸用材原料的永续利用,又保证了生态环境整体效益的连续发挥,兼顾了经济、生态和社会叁大效益。建立健全广西林产工业体系的框架涉及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广西林产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原料结构,从资源培育入手,建立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用材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两大基地,构建广西林产工业原料资源体系;依靠技术创新,建立强有力的技术结构体系;构建以生产锯材、木制品和人造板为主的木材加工业,以利用松香为主的林产化工业,和制浆造纸业等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构建广西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体系;加快广西林产工业企业改革,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林业宏观定位及林产工业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广西林产工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策包括:完善现有林产工业政策,出台扶持林产工业的优惠政策,实施林产工业产业政策,以进一步加强林产工业行业指导管理。实施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加速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步伐;以市场营销策略创新,做大做强林产工业;以资源保护创新,提高林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人才机制创新,培养跨国经营人才群,提高林产工业职工队伍素质。实施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为林产工业发展提供活力;改革林产工业企业投资体制,建立先进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林产工业投入,保证林产工业的快速发展。实行绿色管理、清洁生产。上述对策是广西林产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喻叶[7]2008年在《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准和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义务教育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要求摆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鉴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之前,我国城市“普九”工作已经基本实现的事实,所以,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还集中在西部落后地区。本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题,在对西部除西藏外的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实地调研,搜集大量的原始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旨在找出西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造成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全面实施西部义务教育的必要措施。对实地调研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和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作了宏观的把握。重点从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的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以及“两基”人口覆盖率、文盲率这几个维度对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透过我国西部义务教育的现状,本研究找出了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落后、发展不稳定、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执行、监管力度不够: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管理不善;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师资问题突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中女童问题严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问题显着。这些问题都在数据的论证下显而易见。本研究还对造成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恶劣、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落后、按地区分步骤”的普九政策等都是造成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不能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通过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本报告提出以下战略思考:明确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观念的更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依法治教,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贯彻实施落到实处;加大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建立长效的义务教育经费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尽快建立覆盖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提高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建立健全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孙桂里[8]2016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边疆民族地区地处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带,长期以来,其战略定位的重心偏向于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以及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稳定。虽然国家的政策多有倾斜,但也多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扶持并解决边民实际的生产生活困难。“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使得边疆民族地区成为重要的战略支点,成为我国构建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前沿地带,也成为中国与众多邻国以及欧亚各国家互联互通的的门户和纽带,在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下,边疆民族地区应当如何充分发挥出其具有的区位优势,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和我国其他省份的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文献及相关理论进行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带一路”战略为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其次,从经济基础、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叁个方面入手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从地理位置、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叁方面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本文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在与东、中、西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后,总结得出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一方面从经济基础、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地理环境四个方面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及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并加以分析;另一方面,构建面板计量模型,借助各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及环境的综合得分,进一步分析边疆民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及环境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发展的基础及环境、现状及问题,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对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张耀一[9]2013年在《广西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区域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其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城市群通过产业集聚和发散的功能使其在区域间、国际上参与全球分工、互相竞争、寻求交流与合作,并影响着21世纪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将其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我国现已形成23个城市群,其快速扩张和发展已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不可阻挡之势。近年来,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已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极大关注,但是目前对影响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因素仍不清晰,缺少对经济发展机制的阐释和升华。本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南北钦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众多前辈在城市群相关理论的研究为基础,在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机制展开研究,具体分析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职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空间布局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相关研究,不仅可以弥补现有城市群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不足,丰富西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研究内容,进而为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实质性推进方面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同时可以为西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现实指导,进而为南北钦防城市群建设、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空间优化运行、经济职能提升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本研究在明确认识城市群经济发展内涵的前提下,对影响城市群经济发展本质的动力因素进行提炼和总结,进而分析重点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和作用,采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总结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职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空间布局的规律,对当前时代背景下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实现经济发展内涵的作用机制展开深入的分析,进而预测其发展趋势。论文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讨论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指出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对相关研究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的思路、重点和方法。南北钦防城市群目前经济增速较快,但正遭遇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研究其经济发展机制对丰富西部城市群经济发展理论和指导城市群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提出论文研究的主题。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内涵,就是要实现经济职能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空间优化布局,即要以影响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为基础,形成相应完善的城市群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第二章,城市群经济发展理论框架的构建。基于现阶段城市群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特点,从理论上构建各种影响城市群经济发展因素的作用机制。经济全球化、区域整合、信息化、交通通达性、技术水平、绿色环保等是现阶段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群经济发展机制则是以六个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实现经济职能定位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等经济发展内涵中的关系。第叁章,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历程。本章从城市群经济职能定位、产业结构演替、经济布局变化等方面探讨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历程。通过分析认为,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职能定位由地区中心城市群转变为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产业结构正由农业为主导,逐步向高级化发展;经济空间布局呈现出集聚化和分散化并存、新生集聚点不断呈现的特征。第四章,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职能定位研究。基于城市群的经济职能集中表现在调节经济部门分工、市场监管和提供服务和产品等方面,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因素和区域整合因素为主导,以外资视角下外商投资对城市群经济的影响分析其投资开放程度,以外贸视角下的贸易依存度分析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的类型。同时,以西部12省区经济发展态势及分工格局为参照系,选取经济发展的六个角度及24个指标建立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而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自身产业优势提升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定位。第五章,南北钦防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本章以经济全球化、技术水平、绿色环保等因素为主导,以外资和外贸结构、信息技术的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和产业需求、经费供给、产业和能源结构改善政策等方面对南北钦防城市群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和动力体系加以分析,完善南北钦防城市群的产业调整政策和机制。第六章,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空间布局研究。本章以交通通达性、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因素为主导,从南北钦防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迁和重要的空间单元入手,分析其经济空间结构现状。以区位交通通达性的空间节点、空间轴与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单元耦合,得出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空间聚合程度的基本判断,以产业和空间两个层面来研究南北钦防城市群区域经济差距和影响,以产业的优化合理配置为目标,得出经济空间结构布局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第七章.结论与讨论。通过对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研究发现,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特点主要有:(1)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群经济全球化作用较小。(2)区域整合的作用机制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存在差距。(3)内生性技术创新活动较为弱势。(4)政策是经济发展动力的媒介。(5)传统优势产业需要适当留存。从南北钦防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轨迹来看,经历了经济职能定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和经济空间结构逐渐复杂化的过程。从南北钦防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机制的作用关系来看,(1)南北钦防城市群更多的商机、更大的潜力,在于如何利用好“中国——东盟集散和交易中心”这一无形资源,成为中国与东盟实现双向投资和经贸合作的物流中心、人流中心、资金流中心和信息流中心。(2)南北钦防城市群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要依托机械设备制造业支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深度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探索式发展。(3)未来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空间布局变化的趋势主要有:一是经济空间结构集中化与分散化并行;二是经济核心区域的边缘化;叁是城市群中心城区清洁化。

戴其文[10]2017年在《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文中认为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国内区域经济的框架构造。全球化与地方化过程是并存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产生作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家角色的转型,强化了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的内陆转移,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贫穷地区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增长背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十叁五规划提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论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新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过程、空间演化规律与机理。以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广西作为沿海的西部落后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扶持效应明显。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自贸区的建设显着地推动了广西各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基础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以广西各地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衡量全球化,从政策视角解读地方化,包含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具体选择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化的表征指标。在考察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组织。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全球化参与程度和地方化政策两个视角对广西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城市尺度上的剖解。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以县域尺度探讨广西水平层面上的空间差异。总结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特征。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研究证实了从全球化和地方化视角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机制具有可信的解释力。全球化和地方化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垂直差异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方面的地方化因素也推动了城市间等级差距的扩大。全球化和地方化并不是单独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而是二者相互交织产生合力,借助于政府的角色,通过政策的落实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广西逐步形成"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和"西弱东强"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市之间层级逐渐拉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空间结构原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全球化和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政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空间结构的惯性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3)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贸易、外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广西的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不仅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甚至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广西经济全球化的参与格局变化重塑了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4)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综合表现,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国家力量和地方力量交互影响的产物。广西各地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采矿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普通劳动力依赖较强,分布较为分散,而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技术、人力、集聚有着较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分工和协作,集聚在不同的中心城市并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集群。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导致产业空间发生重组,促进了城市垂直差异的扩大。(5)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产业园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和重要增长极。园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拉大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广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次级中心城区及相邻的县域,等级性特征明显,不仅反映了广西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间的垂直差距。(6)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化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水平差异影响不明显,而地方化产生显着作用,证实了多尺度和多机制框架对于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不平衡现象的适用性。地理、环境和民族综合分析框架也证实了地理、环境和民族等地方化因素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论证了地理和环境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基础结构特征,其对发展的严重制约难以完全克服。广西存在显着的异质空间结构,一些地方化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效应。

参考文献:

[1]. 西部省区基于提升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 耿涓涓. 华东师范大学. 2002

[2]. 广西高等教育对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 韦柳娅.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 广西高校综合实力评价研究[D]. 黄孙庆.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 李澜. 中央民族大学. 2003

[5]. 生态学视域下广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D]. 王国亮. 广西师范大学. 2011

[6].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产工业发展研究[D]. 孙永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7]. 中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喻叶. 兰州大学. 2008

[8]. “一带一路”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D]. 孙桂里.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6

[9]. 广西南北钦防城市群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 张耀一.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10]. 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D]. 戴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西部省区基于提升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