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陈婧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陈婧

泾县医院 安徽 泾县 242500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对患者抢救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抢救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急救停留时间、评估分诊时间、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各环节停滞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加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抢救效果;满意度

急性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律不齐、胸闷、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病情变化快,抢救不及时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争取急救的时间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1]。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观察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43-73岁,平均(57.61±4.26)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5例,下后壁7例,高侧壁5例。对照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42-74岁,平均(57.37±4.43)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4例,下后壁8例,高侧壁5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路径,给予吸氧、镇静、止痛,监测生命体征,处理并发症等。观察组行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为:①由急诊医师、护士长及护士组成急诊小组,定期组织培训,评估以往护理程序,制定科学合理的急诊护理路径,力求小组成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熟练急诊护理路径的内容、规范护理行为,定期考核,监督检查落实情况。②心理疏导:接到急救电话后于5min内出诊,赶赴现场前,通过电话指导陪护人员安排患者舒适体位,到达现场后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处理心肌疼痛,安慰患者情绪,减轻心脏负荷。③急救前护理:患者入院后于30s内由分诊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开通绿色通道,进入急诊室进行抢救,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连接生命体征监测仪,采集血液标本,遵医嘱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根据病情实际情况注射镇痛剂,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协助医生抢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抢救效果,包括急诊停留时间、评估分诊时间与急救时间。②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由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该调查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6,重测效度为0.84,其内容主要包括护理流程、护理态度、健康教育、护患关系等,满分100分,非常满意:>8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效果 观察组急诊停留时间为(9.37±2.61)min、评估分诊时间(28.61±2.14)s、急救时间为(36.38±5.61)min,均短于对照组(20.34±3.15)min、(47.36±4.25)s、(49.64±7.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4、20.475、7.516,P均=0.000)。

2.2 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12例,满意14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6.30%,对照组非常满意10例、满意8例、不满意9例,总满意度为66.67%;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5,P=0.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可随着时间的延长迅速发生恶化,危害生命,发病早期及时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实施针对性强、规范程度高的急救护理措施,可大大缩短急救各环节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利于促进患者康复[2]。故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力求分秒必争,规范护理行为,优化护理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各环节所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改善抢救效果,优化护理路径,提高满意度。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根据疾病特点制定针对性、时间性、顺序性护理计划,有效避免急救各环节的时间与资源浪费,缩短急救时间[3]。将护理范围从入院前延伸至入院后,明确各环节护理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护理步骤,同时急诊护理路径可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提高其护理服务质量与态度,增强责任意识,以避免工作疏漏[4]。通过成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制定护理路径表,其内容包括院前枪救、入院接待、诊断评估、分诊枪救等,定期实施培训与管理,促使小组成员充分熟悉护理内容,根据定时、定员、定责模式实施抢救,严格按急诊护理路径表内容衔接各项工作,使护理服务科学有序的进行,减少抢救时间停滞,争取更多挽救生命的时间,提高抢救效率[5-6]。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可保证抢救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提高抢救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晓芬,袁承军,何玲.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8):1272-1274.

[2]黄玉凤.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12):97-98,101.

[3]田兰松.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5):2075-2077,2160.

[4]王咏梅,刘晖,安辉,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3):3047-3049.

[5]王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325-326.

[6]栗林然.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2):1493-1494.

论文作者:陈婧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  ;  ;  ;  ;  ;  ;  ;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陈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