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策略论文_甄良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策略论文_甄良庆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落实,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样就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其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被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重视起来,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互帮互助,一起进步,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但也有不少教师还是抱着旧的思想,没有进行彻底的革新,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较好的教学模式不能落到实处。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存在问题与相应的策略作一些分析,供小学数学教师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活动主体,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通过学习小组内合作与交流中得到良好的规范,在突破教学内容上的重点或难点的同时,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不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是在今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努力方向。

一、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浪潮不断推进,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广大师生普遍运用,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分组比较随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合作性学习进行分组时,大多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作为分组的标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理解认知能力等。这样组建的合作小组,就不能让全部的学生都有表现机会,相对来说,每个组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能受到老师的关注,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很容易导致学生间的有效合作无法顺利开展。

2.参与热情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强调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班的学生都兴奋起来。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由于缺少主观意识,在进行自我表达或集体讨论的过程中,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慢慢地变成了合作性学习时的观众。使小组合作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更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

3.选择的内容不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目的。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一种硬性指标,只追求形式,所以,教师所选择的合作内容缺少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问题的设置上也没有考虑到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等,是否是教材的重点或难点,这种合作性学习不仅无法达到高效的效果。

4.指导与评价不全面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评价,才能让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能够找准方向、发散思维、解决问题。但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会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忽略对整体合作小组进行评价,使学生逐渐忽略小组合作中合作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在评价时只重视对最后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常会忽略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偏重结果的习惯,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进行分组工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点在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彼此之间的取长补短去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事实上因为每一位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其学习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倘若忽略个体差异而随意进行小组划分,则无法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故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在遵循“高低搭配”的原则上去确保小组划分的合理性。所谓的“高低搭配”是指小组之间确保各小组实力相当;而组内成员是学习能力的高低、性格差异的学生进行组合,使其彼此间能够有效互助,共同进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保证小组人数在3-5人作用,为每一位小组成员分配好小组长、记录员、实验员、发言员等角色,使其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另外,经过一段时间后,老师还可以让组内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去体验合作学习中的不同分工,这样一来,学生便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学生的自我提升有着显著的积极推动作用。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小组合作的兴趣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故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应通过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情境当中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而产生对问题的解决欲望。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三角形”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形状为三角形。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兴致马上高涨起来,这时教师便可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用学具盒里面的小棒去制作房子,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被激发起来了,同时在小组同学的合作之下,建了一座漂亮的房子。在小组合作完成后,教师便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评价,对部分小组大量使用三角形的做法表示认可,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规律。这些结论性的知识,是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通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学生便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3. 优化合作方法,使合作更加有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切实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就要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加强有效的引导,在学生合作遇到瓶颈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从面给予正确的引导,进而助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制定可操作性强且适合的目标,并且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具体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讲,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实际上就是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4.进行比赛争胜,调动小组合作动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和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有许多学生自己很难能理解的,故此有时候即便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未能对合作解决的问题弄清楚,这时就会出现学习劲头不足的情况[2]。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便可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数学比赛竞争活动,又重新激起各小组学习成员的竞争意识与学习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胜负欲都较为强烈,所以在比赛当中,会显得尤为兴奋,对教师所提出的难题会集中自己的全部注意力予以解答,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去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教师便可对比赛获胜的小组提出表扬,对落败的小组给予鼓励。通过比赛竞争的引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而落败的小组,他们也会为了在下一次比赛中获胜而更加努力,进而在竞争的氛围中有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5.科学评价,增加合作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效果进行中肯的评价。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主性得以提升,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所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是一种小组集体荣誉感体验,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养成。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要对学生所萌发出的合作意识予以积极的激励,有利于以后的终身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其学习主观能动性去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桂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J]. 考试与评价, 2016(2).

[2]孙聪.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与策略[J]. 教育, 2015(31):287-287.

论文作者:甄良庆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策略论文_甄良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