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工“直接选举”的工会主席开始--吉林省梨树县工会改革的后续行动_工会主席论文

从职工“直接选举”的工会主席开始--吉林省梨树县工会改革的后续行动_工会主席论文

从职工“直选”工会主席做起——吉林省梨树县工会改革追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梨树县论文,吉林省论文,工会主席论文,工会论文,职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1997年年底,梨树县水泥厂资产负债已达4000多万元,拖欠职工工资和医药费260余万元,职工们开始抱怨企业缺少好带头人。这时,由职工直接选举出的工会主席史成顺先后8次代表职工到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引起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将水泥厂作为全县首批改革试点企业,向社会公开招标租赁。

为此水泥厂工会组织召开了四届十次职代会,将投标单位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向职工代表做了介绍,并采取抽签竞争的形式,请投标单位在职代会上答辩,然后由职工代表无记名投票予以表决。结果,县石岭镇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以绝对优势赢得职工信任。尽管这一结果有些出乎县里的预料,但经过科学的考察论证,县委、县政府尊重职工的意愿和选择,将水泥厂租赁给该乡镇企业经营。

半年多过去,水泥厂有望在今年扭亏。2月9日,在新公司的首届职工代表大会上,史成顺以93.2%的信任率,再次被职工选举为工会主席。回忆起这段日子,史成顺感慨万千。企业改制过程中,一些亲戚朋友、甚至领导都找到他,希望他能在企业租赁时“帮帮忙”,他一概拒绝了——“从1987年开始,职工们届届选我当工会主席。我要对1000多名职工的饭碗负责啊!”

来自有关部门的信息表明,产权制度改革中县级工会遇到的困难比城市工会要大得多:部分基层工会名存实亡、会员流失严重、工会会费收缴年年下滑。全国各地、包括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浙江、江苏等省份,均有一些县级工会出现生存危机。而梨树县国有企业实行改制后,全县的548个企事业单位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其中基层工会委员会388个,人数不足25人的成立工会小组160个。建会率依然保持了改制前的100%。

为什么在经济不算发达的梨树县,工会工作却能开展得有声有色?从1975年就开始担任工会主席的梨树县总工会主席王友新诚恳地说:“真正为职工着想、为大局着想的工会组织才会有生命力。多年来,市、县领导支持县工会自身改革,实行基层工会主席直接由职工选举,工会真正成为职工群众的代言人、贴心人,这是我们工作有活力的重要原因。”

让职工自己选择代言人

跟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梨树县基层工会主席以前也实行事实上的委派制,即由党委提名。80年代初,县总工会对基层工会干部状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当时的工会主席绝大部分是安置性干部,有部队转业的、有从农村调干进城的、有党政部门派进的;平均年龄54岁,95%的干部仅是中小学文化程度。这两个数字令工会干部自己都感到不安。再加上一些干部身体不好,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有的因为文化程度低,对工会组织的性质、工作方法可谓一无所知。更为关键的是,工会干部的任免由上级决定,职工对选择谁没有发言权,致使不少在职工会干部较多注重对上负责,忽视维护职工的权利,甚至当职工权利被侵犯时,也不敢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为职工说话;而职工也不把工会组织当回事,甚至认为可有可无,这使工会在新时期遇到严峻的考验。

作为职工自己的群众组织,工会走向群众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职工群众对工会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工会自身改革的重要一环。像群众编的顺口溜里讲的那种“敲锣打鼓、布置会场、带头鼓掌”的工会,有何存在的必要?

从1984年开始,梨树县从实行工会主席直接选举入手,改工会主席由上级委派为职工直接选举,由职工来评定工会工作的好坏,从制度上为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用梨树县工人们的话说就是:“让我们自己选择代言人。”

基层工会主席实行会员民主选举,党委和上级工会不提候选人,得票多者当选,落选者哪里来回哪里去。选举分三步:第一步向会员职工宣传民主选举的意义、目的,党组织提出工会主席应具备的条件。第二步采取自荐和推荐的方法,确定候选人,每一名会员都可以自荐或被推荐,参加竞争。凡参加竞争者均需向会员发表演说,把“自己为什么要当工会主席”、“怎样当好工会主席”的设想公布于众,接收会员的审议和评选。第三步是选举。经职工群众评选和党组织审定的候选人,向会员代表大会再次发表演说,并当面回答会员代表的提问,答辩之会,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选举产生工会主席、副主席。

民主选举工会主席并非一开始就为众人所认同。有人提出,党政机关都没搞这样的民主选举,工会“出什么彩”?还有人心存疑惑:让职工选工会主席,那么党对工会的领导如何体现?对此,王友新斩钉截铁地说:“党对工会的领导,是方针、政策的领导。决不体现在发文件、谈谈话这些简单、形式化的事情上。《工会法》明确了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能就是维护职工权利,不选出让职工满意的代言人,工会又怎么能摆脱软弱无力的形象?”

几年过去,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改变委派制为目的的工会主席“直选”工作,终于在梨树全县各企事业单位推行开来。

14年间,梨树全县320个基层工会,经会员直接选举产生了工会主席1000多人次。

全国总工会李永海书记称梨树县工会主席的直接选举体现了“执着的民主精神”,如他所言,工会要为职工的民主权利而奋斗,其本身必须是民主的模范。

使工会真正成为强有力的群众组织

实行工会主席民主选举后,梨树县的各级工会真正成为努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全体职工和企业着想的强有力的群众组织。

梨树县水泥厂在第一次民主选举中,为人耿直、敢作敢为、多次为职工权益奔走的普通干部史成顺,以77.8%的选票当选。本文开篇所描述的故事就是史成顺为职工和大局着想所做的一件实事。工会不为职工说话办事,必将被职工群众抛弃。

去年,梨树县有关部门准备调一位亏损企业的厂长到孟家岭煤矿任矿长。孟家岭煤矿工会通过对这位厂长的认真调查,得出结论,此人不再适合当企业的经营者。工会主席赵振邦根据企业法的规定,经职工代表大会认真讨论,职工代表将上级委派的矿长拒之门外。

梨树县铸管厂管理混乱、亏损严重,工会主席周严及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厂长进行测评,结果大半职工投了不信任票。周严把测评结果和职工意见反映到主管局,局领导马上对该厂长的问题进行审计并随后调整了企业领导班子。

直接选举,使工会走出了“养老院”、“安置所”的阴影,一大批有真才实学、年轻有为、热爱工会工作的同志走上了工会主席的工作岗位。前不久的统计表明,梨树县目前320名基层工会主席的平均年龄为36.7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9%。他们带着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职工利益鼓与呼,真正成了职工的代言人。工人们说:“觉得工会和大伙近了,更亲了。”

到梨树县考察的各省市工会干部一致认为,基层工会主席直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选举工会主席本身。江苏省总工会的赵克忠指出,这实际是一交直接的民意测验。职工通过选举,表达了对工会的希望和要求,提醒工会干部要时刻把职工的利益放在心头。

仅有直选还不够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使企业的劳动关系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工会组织能否群众化、民主化,成为关系自身生存、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关键所在。如果说直接选举制度使工会主席的乌纱帽握在职工群众手里,令工会组织走向群众化、民主化开了个好头,那么,梨树县陆续建立起来的包括民主选举在内的工会组织管理体制,则是改变工会组织“官化”顽症的良剂:

竞争机制:工会干部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

责任机制:乡镇、局(系统)基层工会主席按照德、能、勤、廉、绩五个方面制定工会主席任期目标管理制度,并与县总工会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县总工会机关干部在明确任务、责任的基础上实行月份工作考核;

约束机制:基层工会主席每年由会员评议一次,信任率低于60%的,先亮黄牌警告,如不限期改正,县总工会则责令其自动辞职。

四台林场的工会主席王魁武是职工“直选”出来的,可他上任后工作不够尽职尽责,在年终的会员评议中,60%以上的职工对他投了不信任票。县总工会毫不客气地亮了“黄牌”,对他提出警告。用王魁武的话说,他至此才意识到自己对职工们应负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县总工会的帮助下,他反思了过去工作中的不足,并在《梨树工人报》公开签订了以半年为限的“改正目标责任状”。县总工会的同志介绍说,半年后王魁武如果能达标,才能解除“黄牌”。

在梨树县,像王魁武这样被警告的工会主席年年都有,人数却逐年减少。工作干得好坏、是否脱离群众,都有硬指标来衡量,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此以来,“工会组织的群众化、民主化”就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目标,成为工会主席们实实在在的工作和行为规范。

年初,县总工会在全县企业职工中作了一番对工会工作的测评调查,有92%的职工认为工会作用发挥得好,96.9%的职工都认为工会的形象变了,群众信得过了。

会员直接选举工会干部以及与之配套的机制,使梨树工会干部不是把自己比照于官员,而是把自己定位于群众组织负责人和职工权益的代表者。由此换来的,是职工对工会的信赖。有关专家评价说:这是工会本质意义的体现。梨树县工会工作的经验在当前工会自身改革中产生的反响无疑是不可低估的。

题照:今年初,梨树县工会会员选举县总工会主席

标签:;  ;  

从职工“直接选举”的工会主席开始--吉林省梨树县工会改革的后续行动_工会主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