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包块伴不孕症31例临床分析

盆腔包块伴不孕症31例临床分析

一、盆腔包块伴不孕3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新春[1](20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及妊娠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2.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研究方法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以缓解EMs痛经为管理需求的患者。运用互联网EMs慢病管理工具建立健康档案,从疾病情况、中医症状、心理情况、认知行为方式方面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意愿及中医辨证分型从生物医学管理、认知行为干预、心理干预方面制定个体化慢病管理方案,并督促实施;每3个月再评估后调整优化管理方案;持续随访1年。比较管理前后患者痛经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COX痛经症状、中医症状、SDS、SAS、EMs疾病认知变化等,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妊娠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研究的方法,纳入有生育需求的EMs患者。运用互联网EMs慢病管理工具建立健康档案,从疾病情况、中医症状、心理情况、认知行为方式方面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意愿及中医辨证分型从生物医学管理、认知行为干预、心理干预方面制定个体化慢病管理方案,并督促实施;每3个月再评估后调整优化管理方案;持续随访1年。观察管理后患者妊娠率及妊娠结局;比较管理前后患者中医症状、SDS、SAS、EMs疾病认知变化等,评价有生育需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1)一般情况:纳入患者266例。平均年龄为34.23±5.93岁。体质指数以正常体重为多,达66.06%,平均值为21.49±3.07kg/m2。平均病程为39.79 ±43.72月。70.61%常住地为北京,92.78%为汉族。职业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多,达40.00%。52%的患者受教育程度为本科。月收入水平以4500-9000元为多,占比38.71%。33.83%的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86.09%的患者为单纯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总有效率:中医慢病管理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总有效率为79.91%。(3)痛经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VAS评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持续时间各管理时点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痛经症状程度总分、频率总分:管理3月、6月、9月、12月COX痛经症状程度总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痛经症状频率总分各管理时点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状积分: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中医症状积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DS、SAS评分: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SDS标准分、SAS标准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DS标准分<50分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DS标准分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DS标准分≥50分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DS标准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AS标准分<50分和≥50分的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AS标准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EMs疾病认知情况: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患者对EMs疾病正确认知大部分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卵巢型EMs再次复发后是否必须手术治疗问题的正确认知,管理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妊娠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1)一般情况:纳入患者208例,81例合并不孕症。平均年龄32.44±4.55岁。体质指数以正常体重为多,达71.10%,平均值为21.31±2.70kg/m2。平均病程为41.27±39.66月。78.33%常住地为北京,96.10%为汉族。职业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多,达45.39%。教育以本科占比最多,达51.61%。月收入水平以5000-10000元为多,占比35.88%。17.31%的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87.02%的患者为单纯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妊娠率:截至管理第12个月,妊娠108例,累计妊娠率为51.92%。合并不孕症者妊娠35例,累计妊娠率为43.21%。未合并不孕症者妊娠73例,累计妊娠率为57.48%。(3)妊娠结局:截至管理第12个月,活产32例,累计活产率达29.63%,仍在妊娠中67例(62.04%),妊娠丢失9例,妊娠丢失率8.33%。(4)中医症状积分: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中医症状积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DS、SAS评分: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SDS标准分、SAS标准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DS标准分<50分和≥50分的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DS标准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AS标准分<50分和≥50分的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AS标准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EMs疾病认知情况: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患者对EMs疾病正确认知大部分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卵巢型EMs再次复发后是否必须手术治疗问题的正确认知,管理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慢病管理有效控制痛经情况(痛经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COX痛经症状频率及程度总分),减轻痛经患者的中医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提高EMs疾病认知情况。2.中医慢病管理能指导、改善有生育需求患者的妊娠情况,减轻有生育需求患者的中医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提高EMs疾病认知情况。

李鸿玉[2](2021)在《盆腔结核与卵巢癌鉴别诊断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女性盆腔结核与卵巢癌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手术探查资料的差异特点,探讨两组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确诊的盆腔结核的患者112例(其中89例行手术病理确诊,23例行穿刺活检确诊),卵巢癌患者224例均行手术病理确诊,收集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清肿瘤标记物以及术中探查结果,依据所收集的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各方面的差异。结果:1.通过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盆腔结核组的发病年龄为42.20±14.86岁,卵巢癌组的发病年龄为56.16±10.03岁,可见,盆腔结核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卵巢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大,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有显着差异(P<0.001);2.在临床表现方面,盆腔结核患者可有原发不孕、发热盗汗等结核病特异表现,但仍以腹胀、食欲减退、盆腔包块为临床主要首发症状,卵巢癌表现亦是如此,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肿瘤标记物分析方面,卵巢癌组患者血清中CA125、HE4、CA724水平较盆腔结核组更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4.ROC曲线分析CA125、HE4、CA724对盆腔结核组和卵巢癌组的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及最佳区分性截断值,结果显示,HE4的曲线下面积最高(AUC=0.43),92.54pmol/L的截断值下,检出率达85.7%,由此可见,在预测卵巢癌疾病中,HE4检出率更高;5.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包块类型存在差异(P<0.05),盆腔结核组以囊性多见,内部未见明显血流,卵巢癌组以囊实性包块多见,实性区域可见丰富血流信号;盆腔结核组淋巴转移高发于肠系膜淋巴结,卵巢癌组的淋巴转移部位多为腹膜后淋巴,本研究录入的合格病例中占比分别为40.18%和55.36%,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手术探查过程中,两组患者腹水量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腹水外观及性质存在显着差异(P<0.001)。结论:在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盆腔包块的年轻女性患者中,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增大且CA125(+)、HE4和CA724(-)者,着重考虑盆腔结核;伴腹膜后淋巴结增大且CA125、HE4和CA724均(+)者,更加倾向于卵巢癌。

石浩[3](202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在内异症患者中病例报道升高且逐年上升趋势。当内异症合并感染时,感染严重程度高,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存在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难度大等难题。目前国内外针对内异症合并感染尚未建立规范的临床诊疗方案及诊疗体系。本论文通过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术后随访复发情况,旨在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为此类疾病的规范诊治提供临床思路。研究方法和材料回顾分析2012年03月至2021年03月我院606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剔除干扰病例,其中418例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逐一筛查,最终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感染11例,本文以这11例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进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1、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中,合并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2--2015年、2015-2018年和2019-2021年每三年的发病率分别是2.26%、1.27%和4.76%。2、临床特点:1)一般情况:11例患者平均年龄(36.36±6.10)岁;已婚有性生活患者10例,未婚未育否认性生活女性1例;11例中有妇科手术史4例,合并痛经史4例。2)临床症状:起病时间下腹痛9例(81.82%),盆腔包块4例(36.36%),发热2例(18.18%)。3)查体体征:腹部检查下腹压痛6例(54.55%),腹膜刺激征仅2例(18.18%);妇科检查:双合诊扪及盆腔包块8例(72.73%),其中盆腔包块压痛4例;子宫压痛5例(45.45%),宫颈举痛及摇摆痛3例(27.27%)。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7例(63.63%),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6例,升高4例(66.67%);CA125检查10例,升高4例(40.00%)。5)影像学检查:盆腔彩超均发现盆腔占位病变,“毛玻璃样”混合回声其中2例,混合回声3例,余未仔细描述包块性质。3、治疗过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引流治疗1例,手术治疗10患者;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术后出血及术后排气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ASRM分期)Ⅲ期7例,Ⅳ期3例。术前抗生素治疗4例,术后抗生素治疗11例,术后转归均良好。研究结论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不典型,与盆腔炎性疾病症状相似。以下腹痛为主,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急性发作,可能伴发热;体征可发现下腹痛压痛;妇检:盆腔包块及包块压痛为主。实验室检查表现炎性指标升高;彩超可发现典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需结合症状、体征、辅查综合判断。因此,临床认知低,误诊率高,初次诊断的准确率低。2.一旦考虑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治疗方式以积极的手术为主。手术方式选择建议腹腔镜,术后在抗生素生素的选择的方案同盆腔炎性疾病的使用原则一致。

徐嘉新[4](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复杂真实的医疗环境下,总结我科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诊疗经过及预后,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梳理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盆腔炎性疾病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逐一查阅2005年10月-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婚育史、既往史、病程长短、中医证型),主诉及妇科检查情况(包括发热、下腹压痛、反跳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压痛、宫颈举摆痛、附件增厚及压痛情况、是否触及包块),辅助检查(包括妇科B超、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治愈、疾病进展、中转手术、遗留包块),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我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梳理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1.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1)年龄分布:最小17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0.01±10.11岁。(2)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0天,平均病程(5.89±5.23)天。(3)生殖道感染情况:303例患者中,有187例患者阴道感染,占61.72%,且均为单纯性感染,其中线索细胞阳性者112例(59.89%),解脲支原体阳性者35例(18.72%),念珠菌阳性者32例(17.11%),滴虫阳性者6例(3.21%),沙眼衣原体阳性者2例(1.07%)。(4)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多见(45.54%),其次为湿毒壅盛证(24.75%),热毒炽盛证(17.16%),瘀热内结证(12.54%)。(5)疾病类型:腹痛128例(42.24%),腹痛+发热31例(10.23%),腹痛+发热+包块144例(47.52%)。(6)不同疾病类型中医证型分布:腹痛组中湿热蕴结证98例(76.6%),瘀热内结证30例(23.4%)。腹痛+发热组中热毒炽盛证5例(16.1%),湿毒壅盛证15例(48.4%),湿热蕴结证9例(29.0%),瘀热内结证2例(6.5%)。腹痛+发热+包块组中热毒炽盛证47例(32.6%),湿毒壅盛证60例(41.7%),湿热蕴结证31例(21.5%),瘀热内结证6例(4.2%)。2.治疗方案303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有297例(98.02%),我院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及患者病情程度酌情给药。中医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临床疗效(1)腹痛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4.50±0.71d、8.47±2.53d),抗生素+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发热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89±1.7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67±2.52d、8.00±5.57d、6.33±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痛+发热+包块组: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57.69%、59.09%,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7.56±1.85d)、体温复常时间(3.26±1.36d)、WBC复常时间(6.57±2.08d)、PCT复常时间(4.92±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71d、7.00±1.41d、12.00±2.83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0.53±3.80d、4.80±1.72d、8.33±2.92d、8.13±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药外治组在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WBC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所有中西医治疗患者总体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0.0%、76.09%、81.71%,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5.64±2.00d)、体温复常时间(3.13±1.22d)、WBC复常时间(5.79±2.42d)、CRP复常时间(5.68±3.20d)、PCT复常时间(4.03±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58d、7.00±1.41d、12.00±2.83d、8.50±2.12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46±3.21d、4.44±1.72d、7.89±2.95d、8.28±4.01d、7.83±4.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医外治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WBC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CRP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1)腹痛组和腹痛+发热组治愈率(均为100%)显着高于腹痛+发热+包块组(59.1%),中转手术率、遗留包块率(均为0%)显着低于腹痛+发热+包块组(分别为26.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组、腹痛+发热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4.89±1.76d)均显着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7.56±1.85d)。腹痛+发热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2.81±0.68d)、WBC复常时间(3.93±2.1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3.26±1.36d、6.57±2.08d、6.45±3.00d、4.92±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1)腹痛组: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56±1.10d)小于瘀热内结证患者(5.08±1.29d)(P<0.05)。(2)腹痛+发热组:四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在疾病转归情况、腹痛消失时间(6.60±0.89d、4.92±1.88d、4.00±1.41d、4.00±1.41d)、体温复常时间(2.60±0.55d、2.75±0.62d、3.00±0.93d、3.00±0.00d)、WBC复常时间(5.80±1.10d、3.92±1.78d、3.00±1.83d、3.00±0.00d)、CRP复常时间(5.20±3.03d、3.67±2.93d、3.63±1.11d、3.53±1.51d)、PCT复常时间(4.60±2.88d、2.91±1.58d、2.32±1.37d、2.82±1.00d)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腹痛+发热+包块组:,热毒炽盛证(44.7%)的中转手术率与湿毒壅盛证(22.0%)、湿热蕴结证(12.0%)无统计学差异,但显着高于瘀热内结证(0%)(P=0.005)。热毒炽盛证(5.3%)、湿毒壅盛证(17.0%)、湿热蕴结证(12.0%)的遗留包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低于瘀热内结证(66.7%)(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74±1.41d)、体温复常时间(4.21±1.62d)均大于湿毒壅盛证(分别为7.36±1.63d、2.92±1.08d)、湿热蕴结证(6.84±2.03d、2.89±0.99d)和瘀热内结证(6.00±1.41d、2.00±0.00d)(P<0.05)。(4)三种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总体分析:湿热蕴结证患者治愈率(94.8%)显着高于热毒炽盛证(55.8%)和湿毒壅盛证(69.8%)(P<0.05),湿热蕴结证与瘀热内结证(87.9%)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中转手术率(2.6%)和瘀热内结证(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着低于热毒炽盛证(39.5%)(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29±1.57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6.57±2.05d)、湿热蕴结证(5.11±2.69d)和瘀热内结证(4.75±2.06d)(P<0.05)。湿毒壅盛证显着大于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P<0.05),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体温复常时间(3.87±1.60d)大于瘀热内结证(2.50±0.58d),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PCT复常时间(6.21±3.78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3.03±3.71d)和湿热蕴结证(3.52±2.12d)(P<0.05),热毒炽盛证与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PID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多急性起病,频繁的宫腔操作、多育多产、阴道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房劳过度,加强健康宣教,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2.本研究PID患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抗生素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将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联合应用,对单纯腹痛和腹痛伴发热患者疗效显着,治愈率均可达100%,对于形成盆腔包块的患者治愈率可达59.1%。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能有效改善PID患者的临床症状,WBC、CRP、PCT等炎性指标恢复正常用时短,且对腹痛伴发热及盆腔包块患者中转手术率仅为26.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及时发现症状、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减少PID后遗症的发生。3.PID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四型,疾病初期以湿热蕴结证多见。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伴或不伴炎性指标升高的患者以湿毒壅盛证居多,若病情持续进展,热势较高,伴炎性指标升高,或形成盆腔包块者多以湿毒壅盛证和热毒炽盛证为主。4.本研究中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热蕴结证和瘀热内结证疗效显着,且在疾病转归、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热毒炽盛证和湿毒壅盛证。

陆文睿,倪观太[5](2020)在《女性生殖器结核23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女性生殖器结核(FGT)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选择2011~2019年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例FGT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总结误诊原因。结果入院初步诊断FGT 4例,诊断准确率17.39%;6例剖腹探查病理确诊,13例腹腔镜探查病理确诊,2例经诊断性刮宫病理确诊,2例经抗结核治疗有效确诊。结论 FGT临床表现多样,需综合分析病史、症状和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特别是腹腔镜探查术,有助于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赵含笑[6](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临床及预后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比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相关外文及中文数据库,搜索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的文献,根据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综合、质量评价和异质性检验。应用RevMan5.3统计学软件对所纳入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37篇文献被纳入本研究中,包括29篇中文文献和8篇英文文献。各个文献的质量评估都符合渥太华量表的标准。最终Meta分析结果显示:(1)EAOC患者的年龄更小,差异显着(MD=-4.53,95%CI(-5.38,-3.69),P<0.00001)。(2)EA0C 患者的初潮年龄更早,差异显着(MD=-0.71,95%CI(-1.35,-0.07),P=0.03<0.05)。(3)EA0C 患者的 FIG0肿瘤分期早,差异显着(OR=4.33,95%CI(3.22,5.84),P<0.00001)。(4)EA0C 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高,差异显着(OR=0.34,95%CI(0.20,0.57),P<0.0001)。(5)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较高,差异显着(OR=2.00,95%CI(1.45,2.74),P<0.0001)。(6)二者的肿瘤直径之间差异无区别(OR=1.53,95%CI(0.58,4.02),P=0.39>0.05)。(7)生产次数在两者间的差异无区别(OR=1.21,95%CI(0.81,1.81),P=0.36)。(8)二者的腹痛症状差异无区别(OR=0.77,95%CI(0.52,1.16),P=0.21>0.05)。(9)腹胀在两者间的表现差异无区别(OR=0.77,95%CI(0.48,1.25),P=0.29>0.05)。(10)EAOC患者的痛经发生率较高,差异明显(OR=2.64,95%CI(1.66,4.19),P<0.0001)。(11)EAOC患者更容易出现不孕的症状,差异明显(OR=10.50,95%CI(2.29,48.95),P<0.002)。(12)EAOC患者月经改变发生率较高,差异明显(OR=2.97,95%CI(2.29,3.87),P<0.00001)。(13)EAOC 患者较少的出现腹水表现,差异明显(OR=0.36,95%CI(0.24,0.53),P<0.00001)。(14)自觉盆腔包块在二者间的表现差异无区别(OR=1.07,95%CI(0.67,1.73),P=0.77>0.05)。(15)二者间阴道流血表现的差异无区别(OR=1.62,95%CI(0.94,2.80),P=0.08>0.05)。(16)EAOC患者较少的出现绝经状态,差异明显(OR=0.54,95%CI为(0.31,0.93),P=0.03<0.05)。(17)血清 CA125 浓度,EAOC 患者多介于 35-200U/ml,而 OC 患者大多高于 200U/m],差异明显(OR=2.90,95%CI(1.46,5.74),P=0.002<0.05)。结论1、和上皮性卵巢癌对比,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具有年龄小、初潮年龄早、FIGO分期早、肿瘤分化程度高、五年生存率高的特点。2、临床表现及预后上,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更容易出现痛经、不孕和月经改变,相对较少的出现腹水和绝经状态。3、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和上皮性卵巢癌在肿瘤直径、生产次数、盆腔包块、腹痛、腹胀、阴道流血这些方面,未表现出差异性。

汤莉[7](2020)在《清热祛瘀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清热祛瘀方治疗湿热瘀结证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评估清热祛瘀方治疗该病的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7月—2019年7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60例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数字法将患者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清热祛瘀方治疗,对照组用妇科千金胶囊。以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积分、患者疼痛自我评分(Vas法)、盆腔炎性包块、盆腔积液消失、临床综合疗效为指征,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积分、疗效指数进行比较,评价清热祛瘀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将两组患者的年龄、盆腔包块大小、盆腔积液范围、盆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局部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综合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连续2个疗程后,两组受试者在改善盆腔包块、盆腔疼痛自我评分(Vas法)方面均有效,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缩小盆腔包块、改善盆腔疼痛方面疗效相当。两组受试者在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临床综合积分、盆腔积液等方面改善均有效,且清热祛瘀方组改善情况优于妇科千金胶囊组(P<0.05)。2个疗程后评估综合疗效,清热祛瘀方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的83.3%(P<0.05)。对照组采用的妇科千金胶囊,研究表明它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湿热瘀结型的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组采用导师自拟经验方,实际临床灵活加减运用,以达到活血祛瘀、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之功。本研究中选取的6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均为湿热瘀结证。经过2个疗程的诊治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局部体征积分、盆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盆腔积液情况均有所改善,说明清热祛瘀方和妇科千金胶囊均可以增加患者盆腔血运,减轻盆腔炎症,缓解腹痛、子宫压痛情况。结论:应用清热祛瘀方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知在改善患者局部体征、中医证候、盆腔积液方面,清热祛瘀方优于妇科千金胶囊组,清热祛瘀方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王悦[8](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临床特点及预后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ndometriosis-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EAO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9年01月至2019年12月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关于EAOC的相关研究,根据已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章,应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采用系统评价软件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评分均为6-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non-EAOC相比,EAOC组患者发病年龄(MD=-5.14,95%CI:-6.064.22],P=0.00001);绝经情况(OR=2.07,95%CI:1.153.73,P=0.02)、术前糖类抗原-125水平(OR=1.71,95%CI:1.272.31,P=0.0005)、临床表现中月经失调(OR=2.50,95%CI:1.663.77,P<0.0001)、不孕(OR=3.84,95%CI:2.515.88,P<0.00001)、肿瘤直径小于10cm(OR=3.21,95%CI:2.224.64,P<0.00001)、FIGO分期(OR=5.04,95%CI:4.196.06,P<0.00001)、Grade分级(OR=0.67,95%CI:0.460.98,P=0.04)、透明细胞癌(OR=4.49,95%CI:2.797.25,P<0.00001)、子宫内膜样癌(OR=3.54,95%CI:2.105.97,P<0.00001)、淋巴结转移(OR=0.76,95%CI:0.282.03,P=0.58)、减瘤手术效果(OR=2.80,95%CI:1.107.13,P=0.03)及无进展期生存率(HR=0.72,95%CI:0.540.96,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表现中(盆腔包块:OR=0.68,95%CI:0.341.39,P=0.29;腹痛:OR=1.67,95%CI:1.002.79,P=0.05;阴道不规则流血OR=0.83,95%CI:0.332.11,P=0.69)、总体生存率(HR=1.07,95%CI:0.781.46,P=0.69)在EAOC与non-EAO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non-EAOC患者相比,EAOC患者较年轻,未绝经所占比例较高,多处于围绝经期,两者相比临床症状均不典型。EAOC患者术前CA-125正常比例、肿瘤直径小于10cm及不孕率较高,肿瘤分期早,分级较低,淋巴结转移率低,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好,病理类型以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为主。EAOC患者无进展期生存率较non-EAOC患者高,但总体生存率与non-EAOC患者无明显差异,因样本量较少且均为回顾性研究,故需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结论的可靠性。

刘晓萌[9](2020)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末腹腔镜技术进入我国,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发展,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我国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或良性肿瘤扭转、子宫肌瘤切除等均可首先考虑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已在处理各种妇科疾病中变得日臻成熟。多项研究发现,接受腹腔镜手术的病人具有应激反应小、术后并发症较少、疼痛较轻、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等优点。甚至对于部分恶性肿瘤,有学者认为也可以首选腹腔镜手术。但是腹腔镜手术因为受到技术及器械的限制,手术医生可能无法对盆腹腔病灶进行触诊、分离、压迫止血等,同时腹腔镜手术有时无法完全达到开腹手术的全部范围,其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基于临床研究的大数据仍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改,故腹腔镜手术目前仍需要以开腹手术做为备选手术方案,适时中转开腹,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及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中转开腹并非手术失败,只有适时把握中转开腹时机,才能将未预计的风险减少到最低,并最大限度保证病人的术中安全及远期预后。故加强术前评估、明确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并由此降低中转开腹率,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手术时间的延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每一位妇科医师应树立正确的微创手术观念,对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应有正确的认识。研究目的: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中转开腹的常见原因,探讨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有关的风险因素,以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及充分评估,避免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以及因中转开腹引起的医疗纠纷;探讨避免中转开腹的措施,为选择适当术式、制定全面的手术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1770例患者的病历,回顾性分析完成腹腔镜手术组与中转开腹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包括年龄、体重、身高、术前诊断、内科合并症、既往手术史、手术指征、术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中转开腹原因等,探讨影响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研究结果:177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有23例转为开腹手术,完成腹腔镜手术组共计1747例,中转开腹率为1.3%。中转开腹组共23例,术前诊断依次为:盆腔包块6例、附件区良性肿瘤及囊肿6例、子宫肌瘤6例、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子宫内膜癌1例。中转开腹组有9例为Ⅳ级腹腔镜手术(39.1%)。完成腹腔镜手术组的中位手术时间为85分钟,明显小于中转开腹组(p<0.001)。完成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8天,与中转开腹组患者相比明显减少(p<0.001)。中转开腹组中主要术式为子宫切除术占78.3%(18/23)。对于术前诊断为良性疾病的患者来说,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最常见的是各种疾病引起的盆腔严重粘连(60.9%),其次是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需扩大手术范围(34.8%)、解剖原因导致术野暴露困难(17.4%)、需同时行肠道手术(13.0%)、术中止血困难(4.3%)和患者生育要求(4.3%)。所有中转开腹的患者均无Ⅳ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的盆腹腔粘连、盆腔恶性肿瘤是本组病例中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主要风险因素。术前评估应结合病史、仔细全面的盆腔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手术者经验,由此做出适当的术式选择。

张微[10](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临床特点及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一般特点,并深入了解该类患者手术后疾病再发的相关情况,对其进行分析。为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案,尽可能的减少其复发,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1-2017.12期间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住院,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患者341例,对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体征、术前孕次产次、流产史、盆腔手术史、手术方式、手术范围、病灶直径、术后生育情况、术后病理结果、术后处理等情况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患者术后门诊复查随访、患者及家属入院电话随访等方式进行追踪共24个月,了解患者术后有无复发,对可能会影响术后疾病再发的指标进行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统计并处理所有数据,检验水准: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复发年龄集中在30-39岁,其平均年龄39.44±7.68岁,该年龄段复发率显着高于其余年龄段。2.病理结果为左卵巢巧囊者是EMs复发的危险因素。3.患者查体触及子宫增大是EMs复发的危险因素。4.患者存在痛经情况是EMs复发的危险因素。5.以保守性手术为参照,半根治性手术是EMs复发的保护性因素。6.术后处理中,以口服米非司酮为参照,注射GNRH-@是复发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容易复发,这与病人的临床表现、查体体征及手术范围、病理类型、术后治疗方式等情况密切相关;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特点选择相应的个体治疗方案,降低复发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盆腔包块伴不孕3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盆腔包块伴不孕3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及妊娠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研究进展
        1 EMs相关疼痛的机制
        2 EMs相关疼痛的西医治疗
        3 中医对EMs相关疼痛的认识
        4 EMs相关疼痛的中医药防治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力的研究进展
        1 EMs影响生育力的机制
        2 EMs相关不孕的西医治疗现状
        3 EMs的中医药助孕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管理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管理效果
    研究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妊娠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管理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管理效果
讨论
    1.1 立论依据
        1.1.1 慢病管理理念及模式
        1.1.2 中医思想与慢病管理
    1.2 管理效果分析
        1.2.1 痛经管理效果分析
        1.2.2 妊娠情况管理效果分析
        1.2.3 中医症状管理效果分析
        1.2.4 焦虑、抑郁管理效果分析
        1.2.5 疾病认知度管理效果分析
        1.2.6 脱落情况及量表缺失分析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2)盆腔结核与卵巢癌鉴别诊断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特征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特点比较
    2.3 两组患者实验室参数特点分析
    2.4 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对两组疾病的诊断效能分析
    2.5 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比较
    2.6 两组患者术中探查特点分析
3 讨论
    3.1 盆腔结核组与卵巢癌组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对两组疾病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影像学结果对两组疾病的鉴别价值分析
    3.4 两组患者手术探查情况总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盆腔结核与卵巢上皮性癌鉴别诊断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案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临床特点
    3.2 诊治经过
    3.3 术后随访
第四章 讨论
    4.1 .OE合并感染发病机制及感染途径
    4.2 .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诊断上的非特异性
    4.3 .实验室检查对诊断的作用
    4.4 .盆腔超声及核磁共振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
    4.5 .病原菌的种类及术前术后抗生素治疗
    4.6 .手术方式及术中事项的探讨
    4.7 .超声下穿刺引流联合囊肿无水酒精硬化治疗作用及文献复习
第五章 研究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4)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观察内容及方法
        2.3 疗效评定标准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1 临床特点
        1.1 年龄分布情况
        1.2 病程分布情况
        1.3 孕产次情况
        1.4 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
        1.5 中医证型分布
        1.6 疾病类型
        1.7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2 治疗方案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腹痛组
        3.2 腹痛+发热组
        3.3 腹痛+发热+包块组
        3.4 三组患者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3.5 三组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复常时间总体分析
    4 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
        4.1 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4.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
    5 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
        5.1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5.2 腹痛组
        5.3 腹痛+发热组
        5.4 腹痛+发热+包块组
        5.5 三组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5.6 三组疾病类型治愈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总体分析
讨论
    1 盆腔炎性疾病概况
    2 真实世界研究
    3 患者临床特点
    4 PID的治疗方案
        4.1 西医治疗
        4.2 中医治疗
        4.3 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对比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女性生殖器结核23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辅助检查
        1.2.1 超声检查
        1.2.2 X线检查
        1.2.3 CT检查或MRI检查
        1.2.4 PPD试验
        1.2.5 卵巢肿瘤标记物检测
        1.2.6 腹穿
        1.2.7 T细胞斑点实验(T-SPOT.TB)
    1.3 治疗
2 结果
    2.1 初步诊断误诊情况
    2.2 确诊及手术探查所见
    2.3 1例误诊病例简介
3 讨论
    3.1 疾病特点
    3.2 误诊原因分析
        3.2.1 对疾病认识不足
        3.2.2 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及隐匿性
        3.2.3 影像学检查对FGT的诊断价值有限
        3.2.4 实验室检验手段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
    3.3 提高FGT诊断率的策略

(6)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临床及预后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高危因素
        1.3.2 发病机制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检索
        2.3.1 检索路径
        2.3.2 检索关键词
    2.4 文献筛选
    2.5 数据资料提取
    2.6 质量评价
    2.7 统计学分析
        2.7.1 异质性检验
        2.7.2 效应量选择
        2.7.3 偏倚分析
        2.7.4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Meta结果
        3.4.1 年龄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2 肿瘤直径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3 血清CA125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4 FIGO肿瘤分期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5 生产次数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6 初潮年龄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7 肿瘤分化程度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8 绝经状态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9 临床表现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4 讨论
    4.1 Meta分析的临床意义
    4.2 EAOC患者和OC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差异性
    4.3 EAOC患者和OC患者临床及预后的无效因素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清热祛瘀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3.治疗方法
        3.1 药物来源及给药方法
        3.2 .观察指标及方法
        3.3 .安全性检测
        3.4 .评分标准
        3.5 临床疗效评判标准
    4.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治疗前两组患者盆腔情况对比
        1.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临床综合评分、Vas评分
    2.治疗后两组积分比较情况
        2.1 治疗后两组盆腔情况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3 治疗后局部体征评分比较
        2.4 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
        2.5 治疗后两组综合情况比较
    3.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立题依据
    2.中医对SPID的认识
    3.治疗法则
    4.扶正益气,重视肝脾肾之功
    5.清热祛瘀方治疗SPID机理探讨
        5.1 药物组成
        5.2 药味分析
        5.3 组方分析
    6.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7.临床研究结果与分析
    8.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8.1 存在的不足
        8.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随机数字表
附录二 :封面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附录四 :一般情况表
附录五 :一般检查资料
附录六 :其他资料
附录七 :不良事件登记表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临床特点及预后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方法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指标
    2.4 文献筛选
    2.5 文献资料提取
    2.6 文献质量评价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2 Meta分析结果
        3.2.1 EAOC与 non-EAOC患者发病年龄比较
        3.2.2 EAOC与 non-EAOC患者绝经情况比较
        3.2.3 EAOC与 non-EAOC患者临床表现的比较
        3.2.4 EAOC与 non-EAOC患者术前CA-125 水平比较
        3.2.5 EAOC与 non-EAOC患者不孕情况比较
        3.2.6 EAOC与 non-EAOC患者肿瘤直径比较
        3.2.7 EAOC与 non-EAOC患者FIGO分期的比较
        3.2.8 EAOC与 non-EAOC患者Grade分级的比较
        3.2.9 EAOC与 non-EAOC患者病理类型的比较
        3.2.10 EAOC与 non-EAO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
        3.2.11 EAOC与 non-EAOC患者减瘤手术效果比较
        3.2.12 EAOC与 non-EAOC患者无进展期生存率比较
        3.2.13 EAOC与 non-EAOC患者总体生存率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Meta分析结果讨论
        4.1.1 EAOC 的临床特点(年龄、术前血清 CA125 水平、不孕情况、临床表现、绝经情况、肿瘤直径)分析
        4.1.2 EAOC的病理类型、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减瘤手术效果及预后分析
    4.2 本文局限性及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9)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腹腔镜手术设备与器械
        2.2.2 患者术前准备
        2.2.3 麻醉方法
        2.2.4 手术方法
        2.2.5 腹腔镜手术分级
        2.2.6 术后并发症分级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3.1 腹腔镜手术指征及中转开腹
    3.2 术前诊断及中转开腹术式
    3.3 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
    3.4 腹腔镜分级手术与中转开腹
    3.5 中转开腹患者的术后转归及结局
讨论
    4.1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4.2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及术前评估
        4.2.1 妇科急腹症
        4.2.2 妇科良性肿瘤
        4.2.3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
        4.2.4 妇科恶性肿瘤
    4.3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禁忌症
    4.4 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
        4.4.1 妇科手术中转开腹率及其影响因素
        4.4.2 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与预防
    4.5 中转开腹的时机
    4.6 妇科腹腔镜手术医师培训的重要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临床特点及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治疗及复发相关要素分析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盆腔包块伴不孕3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及妊娠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D]. 杨新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盆腔结核与卵巢癌鉴别诊断的临床分析[D]. 李鸿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D]. 石浩. 汕头大学, 2021(02)
  • [4]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D]. 徐嘉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女性生殖器结核23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J]. 陆文睿,倪观太.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0(03)
  • [6]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临床及预后的Meta分析[D]. 赵含笑. 山东大学, 2020(09)
  • [7]清热祛瘀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观察[D]. 汤莉.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临床特点及预后的Meta分析[D]. 王悦. 南昌大学, 2020(08)
  • [9]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D]. 刘晓萌. 山东大学, 2020(09)
  • [10]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临床特点及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微.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盆腔包块伴不孕症31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