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技术与现实的磨合论文

智慧城市:技术与现实的磨合

文/周向红

现代信息技术使互联网、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流已经不局限于点对点的互动,而是由点及面地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让人类聚集的空间从地理域延伸至镜像域。互联网再造了微观世界的运行机制、人类的幸福感。个体的聚集不再限于地理空间,互联网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而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甚至实现了地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双向互动,全球城市、共享经济也正是线上和线下交互的产物。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等的时空交换,产业重组和空间重构都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去世,道光皇帝的登基给了初彭龄一次发挥余热的机会。道光元年(1821年)正月,刑部员外郎初彭龄受赏礼部侍郎衔,不久署礼部左侍郎,七月,署礼部右侍郎,八月复任兵部尚书,十二月,兼署顺天府府尹事和工部尚书。一年时间里,初彭龄从没有实权的员外郎一跃为工部和兵部两部最高官员。次年闰三月,赏工部尚书初彭龄在紫禁城内骑马。五月改派初彭龄等人承修地坛牌楼石枋及周围泽河等处工程。道光三年(1823年)三月,命其署教习庶吉士。道光四年(1824年)四月,初彭龄年老休致,受赏半俸,翌年秋七月谢世。

不可否认,世界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卓越成就,不过当人们陶醉于信息化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风险也逐渐凸显。2019年7月14日,美国经济和文化中心、纽约市中央商务区、世界上摩天大楼最集中的地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汇集了世界 500 强中绝大部分公司总部的,号称“宇宙中心”的曼哈顿,发生了一次大停电。一向灯火通明的曼哈顿在停电后陷入黑暗。交通信号灯停止运作,时代广场的显示屏停止播放,百老汇的演出被迫取消,一些公司和餐厅也不得不关门。停电对纽约地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乘客被疏散,部分列车中止运营达45分钟以上,停电时还在车上的乘客不得不下车,通过地铁隧道步行回到地上。直到凌晨,所有用户的供电才回复正常。这场停电不仅让人们想到42年前,也就是1977 年7月14日,美国也曾发生过一次震惊全球的大停电,而且停电地区同样是纽约。

当今的奥林匹克营销计划是世界上最有力的营销计划之一。从营销产品的性质看,奥运传播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奥运特许权,即参与TOP计划的赞助商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范畴内,可以利用奥运产品进行营销,TOP赞助商是该类型的产品中具有唯一垄断地位的赞助商;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奥林匹克标志和名称使用、经营开发权;奥林匹克以及“国际奥委会赞助商”或“××奥运会赞助商”等称号;奥运会邮票、纪念币等;其他产业借助奥运品牌,通过嫁接、整合,形成奥运经济产业链条[20]。

隐性风险反思

那么2019年这场停电,能否让人们对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一些反思?

这实际上是非常严峻。有些类似于贝多芬作于1826年的《升c小调四重奏》。这是室内乐最复杂的曲子,也是弦乐四重奏中不朽的佳作。由于此曲包括七个乐章、十四个速度变化,且必须一气呵成地演奏完毕,对任何一位演奏家都是极大的挑战。新的技术在闯入现实世界的过程中也一样有艰难和迷惑。一边是充满痛点的现实,这些痛点和需求可能是真实的,也是伪装的,让人无法分辨;而另一边可能是技术突破后一个崭新的世界。不过这两个世界看上去那么近又那么远。如果可以敲开这薄薄的墙壁,或许就可以看到另外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种状态非常接近智慧城市的推进转换。当智慧城市设计者和建设者在跨越了技术演示和落地过程后,就遇到技术与现实融合磨合的痛苦。不断迭代和演进的技术让人们不断感受到技术的绚烂,也让人们有些眩晕。咫尺天涯,从技术到现实不是那么容易的,智慧城市在推进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需要建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好处是什么?推进智慧城市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风险?如何评价智慧城市的成效?

无论是信息化演进,还是智慧城市推进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重点和任务,同时又要保持其连续性。这也暗合了智慧城市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十五”计划以前,很多城市或由于经费紧张,或由于整体认知不足,一些地方常见做法就是想依靠一个大项目,把城市信息化不同阶段、方方面面的问题全部解决。

采集典型患病羊排出的新鲜粪便10 g,加入10倍饱和食盐水,充分混合均匀后过滤,将滤液放置在离心管中,离心处理15 min,用玻璃棒蘸取上层漂浮物,制作成涂片,放置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有大量虫卵存在,虫卵外观呈现椭圆形,外观白色或无色,虫卵壳较薄,直径60~80 μm。成虫虫体外观呈现淡红色,圆形,长度在1.5~3 cm。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可分为萌芽期、建设初期、快速发展时期。在萌芽期,主要是一些概念的提出,如物联网、3S、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高速数字线路、光线局域网等。在这个阶段各地主要着眼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现实城市在虚拟空间的构建和演化、优化信息流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利用和增值。在建设初期,智慧城市的概念正式提出,进而引发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

与智慧城市建设并行的是我国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历程。“九五”期间主要是建政府网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网工程。“十五”(2000—2005)期间主要是做部门业务信息化建设和政府内网的建设。“十一五”(2005—2010)期间政府2网4库12金基本建成。“十二五”(2010—2015)期间政府主推信息资源共享、业务集成、并联审批、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到了“十三五”(2016—2020),由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兴起,这个阶段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陆续完成三次云化。第一次云化是信息基础设施的云化,也就是说把各部委办局的分散的信息中心的运算与存储设备合成起来做一个政务的云计算中心。第二次的云化就是把数据的云化,从原来的部委办局按照行政法规和行政内容所形成的行业业务数据库,用政务业务通办的逻辑关联起来,在路由层面实现大数据共享。第三次的云化就是服务的云化,把政府各个部门对老百姓和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工作集成为一个可以在线办理的单一窗口,实现一门受理,全网通办。

在这个阶段云计算、移动设备与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社会化网络及商务智能进入人们视野。2008年IBM比较完整阐述了智慧城市概念,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的环境,也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实际上在IBM完整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之前,加拿大多伦多在1995年率先提出SMART95,研究如何建设智慧城市,2001年,国际通讯协会成立智慧城市论坛,2002年欧盟明确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2005年欧盟和经合组织在奥斯陆发布智慧城市研究报告,明确智慧城市的范畴。2006年智慧城市论坛ICF公布智慧城市评比标准,从5个方面评比智慧城市,2008年ICF在纽约成立永久研究机构研究智慧城市。之后,随着第四代通信网络、大数据、人机互动、车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智慧城市进入全面推进时期。近年来随着5G商用化,城市综合发展层面的建设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信息服务成为主流,大数据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认可。

随着世界经历了蒸汽机、纺织、水力为代表的第一长波;以内燃机、铁路化、船舶、航运为代表的第二长波;以电力、电气、石油、化工、钢铁、汽车为代表的第三长波;以及以原子能、航空、生物、电子通讯、网络为代表的第四长波,目前已经进入第五长波。移动、云计算、物联网、纳米、生命环境、新能源等新一代技术正日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五个长波斗转星移的过程中,智慧城市从概念到现实也滑过了11个年头;如果说在智慧城市第一阶段是解决人机互联过程,以IT设备制造和应用软件为主,第二阶段致力实现万物在线互联、数据及协同创新。在这过程中,人们日益感受到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及困难,也就是技术与制度如何更好地无缝衔接?

K562和KG1a细胞培养采用含10%灭活FBS的RPMI 1640培养基,37 ℃、5% CO2饱和湿度下常规培养,每2~3天传代1次。

顶层设计需专业性、前瞻性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的系统工程。好的流程需要与适合的技术匹配,而不是简单应用技术,或者改革流程。从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模式经历了从一元化向网络化治理转变,传统的层级式治理模式不能满足以电子政务为中心的治理需求。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除了考虑多学科融合,还需要与民生场景、商业模式等结合,才能更好地释放技术红利、模式红利、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一方面需要增加经济中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帮助城市从依赖大量物质和人力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变为提高效率的集约式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促使城市更加精细化管理需要考虑技术与公共服务进一步融合,使服务更加有温度。因此,智慧城市顶层规划需要多学科团队专家共同努力。

不过遗憾的是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包括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量化的自我跟踪设备、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等多种设备无缝对接的世界已经到来,也逐渐习惯新的治理机制——互联网治理机制,如工作量证明机制、智能合约机制、互联网透明机制、社交网络互动评分机制,但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一直在经费支出比例上没有明确规定。很多项目只能从智能化设计费用中拆分顶层设计,客观上顶层设计的专业性、前瞻性很难保证。实际上一个地级市每年信息化建设的预算,基本上都在几亿的量级,国家发改委可参考工程类项目,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在经费支出比例上做出明确的规定,规定3%—5%的合理的费用。从经费上保证队伍专业性、高端性,制定一个相对中立、客观、高水准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弥补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不足。这些年来,城市战略资源和竞争条件已经发生重大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智慧城市推进逐渐形成信息技术导向、社会导向、经济导向、空间导向等多重维度并重。城市核心竞争力指标不仅包括土地、区位、人口、能源、资本,也增加了数字资源测量维度,区域内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先度被纳入城市核心竞争力指标。未来应通过顶层设计将制度、技术、资源、场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系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MPA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标签:;  ;  ;  ;  

智慧城市:技术与现实的磨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