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素质教育_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素质教育_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过程中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国家教育部随后做出部署,要在5至10年内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预料,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社会信息化过程将进一步加快。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社会信息化过程,就是一个计算机和网络被广泛使用的过程。人们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工作、学习、生活、交流、娱乐和休闲。人们把这种社会称为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农业社会,谁掌握了土地与农具,谁就稳固了存在的基础。工业社会,资本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到了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本身的特性,决定了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特征:

高容性 计算机网络具有巨大的信息容量,电子信息在瞬间就可以传送数额巨大的信息量,是传统的出版物无法比拟的。

兼容性 不同来源的各种知识、消息、言论、观点、意见等兼收并蓄。

瞬时性 电子信息一触即达,输送环节极为简单,使信息传播瞬间完成,时效性极强。

开放性 网络“高速公路”上无国界,无海关,信息流通无须“验关”,不限时空,不限速度,不限容量,来去自由。

形象性 网络信息融合了声、像、图、影等功能,可用图像、声音、动画、照片、漫画等呈现出形象性的信息。

互动性 网络使用者可与信息的提供者进行网上交流,使传播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变为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

虚拟性 网络使用者在网上遨游的仅仅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将网上获得的信息变为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

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特征,决定了网络社会必然是一种全社会、全球化的虚拟社会系统。通过这一系统,我们不仅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且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告知天下事、遥谈天下事、完成天下事”。但是,网络社会在提高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对我们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熟悉网络社会的特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会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的生存能力。

网络社会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5W+1H"的求知方法,即对于一个事物要问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是何人(Who)、在何时(When)、在何地(Where)和如何做(How)。在弄清和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便获得了知事、知因、知人和技能等四个方面的知识。知事(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知道是什么。知因(Know-why)即关于科学原理及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知人(Know-who)即关于主体或对象的知识,知道是谁。技能(Know-how)即做事的技巧和能力,知道怎么做。具备了这样的知识结构,学生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社会。

由于网络的高容性和兼容性,网络使用者面对大量各种各样的信息,只有具备很强的信息识别能力,才能很快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否则,网络使用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大量信息,要么无所适从,要么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仅仅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甚至是一些“垃圾”信息。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教会学生怎样识别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也就是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在网上获得什么样的信息(what information),在哪儿去获取(where),获得的信息是用来干什么的或为什么要获取这些信息(why),以及怎样使用这些信息(how to use)。在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与学习和学生知识有密切关系的网站,从这些网站获取一些能帮助学生增进对课业知识理解的信息。当然,我们不能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要求学生在网上继续学习书本上面的有关知识。比如,目前我国面向中小学的网校,大多数的主要功能是补习辅导,学生主要就是做题和看题。学生放学走出学校,回家又得上“网校”,目的还是为了升学,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也有一些网校,在栏目的设置上比较科学,开辟了一些诸如学习方法辅导、心理咨询、智力开发训练等栏目。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多使用这些网站,与学习书本知识相互促进。

网络经济被称为“眼球经济”,网上竞争的本质是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参与“注意力资源”争夺战的,不仅有各种经济利益主体,而且还有各类意识形态主体。谁掌握了用户,谁就掌握了经济利益的优势地位和舆论导向的主动权。“点击率”就是生命。因此,一些网站,为了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提高网站的“点击率”,不惜传播一些不健康的内容,有的出于商业目的,甚至传播一些虚假信息。我们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上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科学文化知识的时候,应清醒地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具有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正在大力扩展其在网络上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影响力,以期确立起在网络空间上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现代科学技术使网络上的信息变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他们利用这一优势在网上大量传播色情、暴力信息,以期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借机宣扬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腐朽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试图在网络上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争夺我们的下一代。

网络信息的形象性,很容易使青少年学生沉湎于网络世界这一虚幻的世界里而不能自拔。他们往往被一些虚假信息所迷惑,被色情、暴力内容所吸引,被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所迷倒。网络行动的虚拟性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青少年放松对自己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和约束,造成网络行为的失范甚至越轨,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将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变为现实生活中的行动,从而违背了使用网络的初衷。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鉴别力和识别力,提高他们自身的“免疫力”。要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学生拒绝黄色网站,远离不健康的内容。

美国儿童有限电视广播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美国的中小学生中,67%的儿童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48%的儿童利用互联网做研究和创造性的活动,46%的儿童在网上下载资料。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并从事研究工作和创造性的工作。而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中学生上网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人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4.3%的人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发e-mail或者找人聊天。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把计算机网络当作生活学习的工具,不仅学习怎样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大量信息、信息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研究。注重学生从网络中创造出了什么,探索出了什么,而不仅仅是从网络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玩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中现成的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来创造设计出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的东西,或者利用网络中已有的信息,探索出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创造性学习者,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通过计算机在网上可以完成许多预想不到的工作。通过网络,无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精神。但是在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却有可能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肢体得不到伸展,意志得不到磨练,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给予补救。我们可以适时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科技模型的制作,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动手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现实社会。农村的学生可以走进城市,参观现代化大工厂,感受高新技术,体验现代气息。城市里的学生应当走进农村,走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睡农家炕,从而感受现实,磨练意志,增强忧患意识。

网络社会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瞬时性,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上可以很轻松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而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也疏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变得“孤独”。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长时期“泡”在网络上,也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现在,“网校”炒得很热,似乎拥有一台计算机,在家中上“网校”,就可以不走进“校门”而上大学了。殊不知“网校”是代替不了学校教育的。学校的人文环境,老师的人格魅力,包括老师授课的教姿、教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给学生以无形的熏陶,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在学校通过班集体活动,在同学与同学的交往中,可以形成互相协调、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可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任何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都很难离开与他人的合作。在今天这个高楼林立的都市化社会里,学生一般回家以后,都被锁在防盗门里面,除了与家人有所交往外,学生之间很难凑在一块儿玩耍。因此,教育工作者就应当抓住学校教育这一机会,在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同时,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心理和性格。

以上我们主要是探讨了学校如何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实际上,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素质教育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应该说中小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更多时间是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家庭当中。因此,提高家长的素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净化社区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相当重要的。社区可以在开办市民学校的活动中,给家长开办计算机网络辅导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增强他们引导自己孩子正确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进一步整顿社区文化娱乐场所,规范“网吧”的经营活动,避免学生走出电子游戏厅,又进入一些不正当经营的“网吧”从事娱乐游戏活动,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加强有关的网络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总之,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的素质教育,要求网上冲浪与网外锻炼相结合,信息识别与信息应用相结合,信息接受与自我创新相结合,虚拟设计与现实操作相结合,广泛涉猎与选择集中相结合,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人机间接交流与人和人直接交流相结合,老师引导与独立探索相结合,娱乐消遣与工作学习相结合,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做到多管齐下,综合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标签:;  

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素质教育_社会网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