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视角下的二语输出障碍成因探究论文

语言相对论视角下的二语输出障碍成因探究论文

语言相对论视角下的二语输出障碍成因探究

鞠 晶1,王晶芝2

(1.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2.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母语制约了人类的思维和对世界的认知,使二语者产出的语言带有母语的印记。专注于语言产出的过程而非结果,语言相对论视角下的母语语境中二语输出障碍的成因,可从语言自身(语内)、语际影响(语际)和语言外部环境(语境)三个层面进行探讨。概念化的语言特定性、概念迁移以及语境补缺导致了二语者不地道的产出。概念化的语言特定性是语言相对论在二语习得中的体现和表达,概念迁移是对语言相对论的验证和拓展,语境补缺是对语言相对论的丰富和延伸。二语者语言输出障碍源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应回归于此。

[关键词] 语言相对论;二语输出障碍;概念化的语言特定性;概念迁移;语境补缺

语言相对论认为,特定的语言影响该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语言相对论的代表人物沃尔夫指出,语言是思维的一部分,思维又可被称为“语言思维”或“概念思维”[1]156-171。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的类型决定人的思维类型,甚至决定人的世界观[2]72。一个民族的语言会对该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语言表达记录和解释了不同的思维范畴、概念系统及其内容和意义[3]15。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看待世界的深度、广度和角度有所不同。因此,在母语的语境下,母语思维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影响源,对学习者学习和使用二语产生持续的影响。在母语环境下,外语学习者难以形成纯粹意义上的外语思维方式。

[11] 杰里·布罗顿 林盛译,《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P48.

二语学习者永远无法达到二语作为母语的语言使用者的流利程度,这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普遍接受的事实。中国的外语(本文暂不强调二语和外语的区别,将二者统称为二语)学习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了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学习外语,而真正能将外语说好用好,做到无障碍交流的人却少之又少。中国外语学习者在二语输出中的种种表现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受母语影响而导致的错误性的目的语产出,即姜孟于2006年提出的“显性不地道现象”。另一类是外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输出(说出或写出)的带有母语痕迹的可接受性表达,即所谓的“隐性不地道现象”[4]44-46。一直以来,不地道的二语输出几乎成为我国外语学习者的一个硬伤。一些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也依然难以摆脱汉语的影响,欲罢不能,挥之不去。究其原因,学界莫衷一是。

本文从语言相对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专注于语言产出的过程而非结果,从语言自身(语内)、语际迁移(语际)和语言外部环境(语境)三个层面探讨母语语境下二语输出障碍产生的原因,即概念化的语言特定性、概念迁移和语境补缺,试图全面深入地探讨母语对二语输出的影响以及母语与二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本文尝试指出,二语者二语输出障碍的成因体现了语言相对论在二语习得中的表达(概念化的语言特定性)、拓展(概念迁移)和延伸(语境补缺)。归根结底,二语者二语输出障碍源于母语强大的概念系统,其解决方式也应从其中获得启发。

一、概念化的语言特定性 ——语言相对论在二语输出中的体现

语言是人类通过思维对世界(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概念化的概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内容和方式通过语言具体表现出来。母语者在二语输出中的障碍首先应该源于母语和二语的不同的概念化方式。Croft和Cruse认为,概念化存在于语法表达形式的各个层面,我们每说出一句话,都会无意识地对我们意欲表达的经验的各个方面进行认知处理和加工[5]40

(一)概念化的认知理据

Langacker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6]5。概念化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认知加工活动[6]138,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心智活动或识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s),存在于语言运用者个人的概念化活动中,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中协商(negotiated)的结果。概念化是包括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多认知域、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认知组织活动[7]362。石毓智认为,概念化是一个民族通过某种方式把对世界的认识成果用词语固定下来的一种认知行为[8]274。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观察视角不同,概念化的方式就不同。诠释(construal)是观察现象的视角或认知过程,人们通过认知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并通过语言将范畴化的结果进行编码。不同民族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不同,因此,不同语言在语义结构上就会有差别。Levelt认为,语言产出包括四个过程,即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形式合成(formulation)、发声(articulation)和自我监控(self-regulation)。此处的“概念化”是指利用目标语中的现成词汇概念资源(lexical conceptual resources)将要表达的体验转换为有意义的,可用语言编码的前言语信息(preverbal message)[9]41。上述三个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化进行了界定,Langacker认为意义即概念化,是一种动态的认知识解操作。石毓智的定义涉及概念化的语言特定性。Levelt等的定义主要是针对语言产出的四个过程而言的,和本文的目的相符。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个定义,同时借鉴其他定义。

(二)概念化的语言特定性

概念化过程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遵循语言特定性原则。一旦交际意图形成,语言知识就会被触发,在此语境中,就涉及信息组织的语言特定性原则。这些原则与采取的视角密切相关,视角是宏观层面计划和微观层面计划的基础。在前语言信息阶段,从语言知识被激活到生成可表达的版本,概念内容的逐渐建立要经历若干计划加工过程[10]851-881,即分解(segmentation)、选择(selection)、组构(structuring)和排列(linearization)。这四个过程按说话人处理前语言信息的详略程度,按照从宏观计划加工到微观计划加工的顺序排列。对概念材料的重组发生在计划加工过程结束之前,语言使用者要根据语言的特定性要求组织信息。Levelt认为,宏观计划加工过程不会影响信息的内容,语言特定性只和信息如何被包装成语言有关。因此,语言特定性策划只发生在微观计划加工阶段[11]608-635,具体包括:

1.分解(segmentation):分解是指把经验(场景意象、情境或系列动作)分解为组成部分、特征、事件或过程。分解的方式反映在人们对经验的表达中。换言之,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民族的视点不一,切分的方式也不同,词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不一样,进而影响到与词语相关的语法行为。

第三,母语与二语互动阶段,就是所谓新瓶老酒加新酒阶段。是用所获得的二语经验重组母语概念表征,修正原有的母语概念,调整原有二语形式与母语概念之间的联系,产生新的二语概念以及建立与对应二语形式,最终建立起一个双语者特有的复合式心理表征系统[16]166-171。此阶段涉及双向迁移,主要涉及二语经验对母语的重塑。概念重组可以是同形概念重组、重叠概念重组或迥异概念重组。概念重组失败会导致不地道现象的发生。

概念迁移指表达和阐释概念意义过程中的跨语言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the expres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ceptual meaning)[11]608-635。指人们所习得的语言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化方式,进而对其他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12]38-43。概念迁移可定义为涉及语言相对论影响的跨语言影响(Odlin,2008)[13]306-340。二语习得和语言相对论在此处联结。概念迁移理论受语言相对论思想的影响,也是对语言相对论的验证。

4.排列(linearization):排列是指用于表达事件的前景化成分的线性顺序。被选择的语言呈现单位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线性排列,形成一维的媒介语言[11]608-635。排列和以下因素相关,如双语者的语言如何影响动作路径和方式的优先表达,哪些信息先表达,哪些通过小句的主要动词而不是介词短语、副词或副词短语来表达。语言单位的线性排列通常也和动作事件有关。

在语言输出中发现的特定模式是由说话者根据信息组织的语言特定性原则创建的。它们不仅仅是同一基本概念结构的替代表现形式,而且是对普遍概念范畴在不同维度上相互关联并被赋予不同权重的世界的诠释。相关知识包括特定语言的信息组织原则,这些原则约束按照计划过程(分解、选择、组构和排列)给出的选项,从而建构出一个连贯的命题单元序列。

(三)语言相对论在二语输出中的体现

在特定的语境中,表征事件涉及认知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这些选择首先包括详略度层次,其次包括表征特定语境所选择的成分(如有界/无界)和看待事件的视角。在语言产出过程中,以上选择必须在语言形式被激活之前完成。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认为,识解(construal)可以分为三个维度:详略度、凸显度和视角,这和上述的四个过程不谋而合,即选择对应详略度、凸显度,组构对应视角,排列对应凸显度。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表达以上的观点就是,同样是看风景,谁看、看什么、怎么看这三方面不同,结果会大相径庭。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内容,也会选择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例如:

(1)The blizzard forced the cancellation of all flights at Dublin airport on Tuesday and the temporaryclosure of Geneva airport in Switzerland.(2)Large parts of the Continent continue to shiver in the grip of a Siberian weather system thathas brought the coldest temperatures for several years.(3)The cold snap has been given various nicknam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以上是一则英国天气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其中有三句为无灵主语句(见斜体部分,第二句中还包括一个不完整的无灵主语句子片段),同时出现了动词名词化即语法隐喻(画线部分),这个例子充分表明了英语中大量无灵主语句和语法隐喻的存在。小句成分的选择是由说话人的视角决定的。视角不同,凸显的成分也不尽相同。无灵主语句凸显了无生命意义的实体(如抽象概念、实物和动作名词等),将其用作主语。名词化(nominalization)或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是认知者在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由于选取了特殊的视角,将整个过程作为突显焦点,把过程突显为实体,将过程概念实体化的结果。

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弱势论”认为,长期使用一种语言影响该语言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而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12]38-43。英语中大量无灵主语句和语法隐喻的存在是认知凸显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英美人重理性,重客观现实。中国人重感性,重主观体悟。反映在语言上,便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多用有灵主语句表达主观体验;英语多用无灵主语句,客观超然。无灵主语句和语法隐喻(名词动词化)使意义的表达更加客观,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干预。概念化的过程就是将意欲表达的内外部经验转化为有意义的、可用语言编码的前语言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使用者要经历视角化、凸显化、详略化等一系列心理操作。语言不同,操作方式各异。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习惯采用根深蒂固的汉语概念化方式,给汉语的概念披上外语的外衣,其结果就是不地道现象的产生。如上例所示,如果是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相同的经验,可能会有如下表述。虽符合语法,但和本族语者的表达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王蒙:一切被推崇、提倡、珍爱的东西,都是祸害之源、争夺之根、虚伪之由,占有与窃取的教唆者,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双壁厚六边形蜂窝夹芯胞元结构在xoz面内所受剪切作用与yoz面内求解类似,参考式(10)可得到其等效单元在z方向上所承受的剪应力为:

杨译 :“May AmidaBuddha the Merciful Great Bodhisattva preserve you!”cried the grateful priestess.

二、概念迁移 ——语言相对论在二语输出中的拓展

3.组构(structuring):所选择的成分必须进行相应的结构化,如谓语类型和论元结构(如sell/buy替换)、在参照框架内锚位定位(如空间和时间定位)、信息角色的分配(如主题/焦点分配)等。策划过程中所有的步骤都受到所采取的视角的支配[11]608-635

伴随军改进程,应以装备领域顶层法规为龙头,加快推进装备保障法规制度的建设步伐,使各级装备部门的体制编制、职能作用、权力职责、业务关系、程序流程等有法可依;各级装备保障部门值班、会议、训练、演习等日常工作,以及考核、管理、报告、统计、保密等日常制度有章可循;各级装备部门的指挥、协调、实施等行动有法保障。防止权责不明、令出多门等制度性问题的发生,科学合理地划分、协调各级装备部门的任务,提高装备保障效率。军以下联勤保障单位的相关装备部门,还应丰富完善装备储备、装备训练、装备动员及各专业装备保障工作的规章制度,形成平战一体、切实可行的新时代装备保障法规体系。

(1)Owning to the blizzard,all flights at Dublin airport were cancelled and the Geneva airport in Switzerland was temporarily closed on Tuesday.(2)People have witnessed the coldest temperatures for several years because of a Siberian weather system which controlled large parts of the Continent .(3)Different countries gave the cold snap various nicknames.

(一)概念迁移的认知阐释

第一,二语形式阶段,即“新瓶少酒”阶段。二语者建立二语的形式表征,形成对二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初步认识。在此阶段,二语者并未建立起母语与二语的联系。此阶段为“新瓶少酒”阶段,新瓶意为二语的语言形式,二语的形式表征在此阶段并未承载太多的二语的概念内容且无迁移产生。

文物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景观建筑,非常常见的有北京故宫、长城、圆明园等等。文物景观建筑就是过去人们所建造的一些景观性建筑,它们代表了过去相应朝代的社会发展情况,通过这些古建筑,能找到一些历史痕迹,甚至还可以在这些古建筑的身上找到传统文化的身影[2]。因为一定时期人们所创造出的文明大多都是和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的。

(二)概念迁移与二语习得的不同阶段

3.2 会阴评估 目前,大多数文献[9-12]在会阴评估方面均是进行经验总结,缺乏明确的评估体系,只是对临床助产提出可行会阴保护方式,这将导致助产士无证可循,只能继续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采取相应会阴保护措施。确立分娩时产妇综合评估指标及内容,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不仅使得助产士有证可循,有据可依,也为正确地应用保护方式,合理地使用会阴切开术提供了依据,避免会阴严重撕裂的发生,且能够促进助产士不断地提高助产技术,提高产科质量。

Jarvis指出,概念迁移研究致力于“探讨底层的非语言(或超语言)概念表征对学习者或双语者母语和二语使用的影响”[14]19-21。可以从观察、方法及假设三个不同层次来理解Jarvis提出的概念迁移理论[15]1-8。层次一涉及的是不同的概念方式,即观察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二语学习者、二语使用者或双/多语者在表达物体、事件、质量以及关系时所采用的不同概念方式。层次二是从研究方法切入,即考察跨语言影响时采用认知语言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证方法。层次三是提出假设,具体指一个人已掌握的一种语言的概念以及概念化模式对其他语言产生的跨语言影响。跨语言影响可以从八个概念域即物体、情感、人称、性别、数、时间、空间和运动着手研究。其中前五个概念域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概念,使我们能够对物体、物质、人和情感进行归类,其余的三个概念域则引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事件进行感知和归类[1]156-171

第二,母语中介阶段。将二语的形式表征映射到已有的母语概念系统上,即“新瓶老酒”阶段。在此阶段,一个频繁发生的现象就是学习者用二语的形式(新瓶)承载母语(老酒)的概念,因而产生显性或隐性不地道现象。在概念化方式上,母语和二语之间基本存在三种关系:完全相同、完全不同和部分相同。如果母语和二语概念化方式完全相同,很可能会发生正迁移,在终端表达上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完全不同,就可能会出现负迁移或显性不地道现象,这是因为二语学习者不知该选择哪一种概念化方式或下意识地选择了母语方式。在第三种情况下,如果采用的是与二语相同的概念化方式,则有可能会产出正确的表达。但如果二语者过度采用母语的概念化方式而不采用二语特有的概念化方式,久而久之,就会使二语表达带有明显的母语痕迹,虽符合二语语法,但却不符合二语的表达习惯,即会出现隐性不地道现象。此阶段为母语向目的语迁移阶段。

以德语为例,德国人的思维方式严谨缜密,这在语言使用中可略见一斑。在德语中往往会涉及行为的方式,以“去某地为例”,如果是选择步行或使用其他自动力方式,用动词gehen;如果是乘车则选用动词fahren,骑马选用动词reiten。将德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极易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在表达中不强调这些具体方式,因而不能充分体现德语语言“思辨的精神”和“思辨的语言”的特质。与之相比,英语往往用go一词来表达“去”的概念,虽然在英语中也有walk,ride等表达行为方式的动词,但除非需要,人们很少特别强调“去”的方式。

2.选择(selection):选择是指选择概念化了的意象中的某些成分,然后通过语言来表达。说话人必须选择他想要用语言表现的单位和呈现这些单位的成分。此处的成分是指概念建构语块,如实体、空间、时间、特征或行动等,这些语块构成单位[11]608-635。人们极少表达物体、场景、情境或事件等心理意象的全部细节,所选择的意义成分会反映出将特定语境中相关度最高的事物前景化的方式。Langacker将选择的过程(心理前景化)比作是剧院的舞台。在看戏的任一时间点,观众只能看到部分演员和道具,但是他们能意识到其他演员和道具的存在[11]608-635

结合概念迁移研究者们的发现,笔者认为二语习得的过程应该包括四个阶段。如果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形式所承载的概念分别比喻为瓶和酒的话,二语习得的过程可分别被隐喻为新瓶少酒、新瓶老酒、新瓶老酒加新酒和新瓶新酒四个阶段。具体论述如下:

总之,音乐是情感艺术,“乐”由情起,这说明音乐由情感引起。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无处不在。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牢牢地把握情感教育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比如,英语中的一些动词如kill具有终结性,而汉语中对应的动词却未必如此。如“张三杀了李四三次,但都没把他杀死”这样的句子,汉语语境下的英语学习者极易将其表达为Zhang San killed Li Si three times,but didn’t kill him,这必定会引起本族语者的质疑:既然杀了为什么还没死?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不受争议的表达应为Zhang San attempted to kill Li Si three times,but didn’t succeed.

(3)采用历时热负荷曲线最大矩形法、历时电负荷曲线最大矩形法或基于基本电负荷的系统的方法,按照以热定电的原则,选定燃气轮机的容量;

第四,二语概念独立阶段,就是新瓶新酒阶段。笔者认为,此阶段为理想复合心理表征阶段,在此阶段,双语者能够在母语和二语之间无意识地自由转换,双向迁移始终存在,但已不被察觉。两种语言的状态不好界定,或平行或互动或交叉或完全交融,不得而知。由于母语的影响过于强大,这是一种基本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

笔者认为,显性不地道现象多发生在第二阶段,隐性不地道现象多发生在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为过渡阶段,母语概念系统的影响无处不在,二语概念系统对母语进行重组,学习者处于中间地带,极易出现偏误行为。

(三)语言相对论在二语输出中的拓展

经上述分析可以尝试得出以下结论,即语言相对论与概念迁移存在以下差别:一是语言相对论关注的重点是语言对认知/思维的影响,概念迁移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对语言使用的影响,特别是通过某一语言获得的认知模式对另一语言的接受性和产出性使用的影响。二是语言相对论仅涉及概念的微观构思过程,而概念迁移则既包含了概念的宏观构思过程,也包含了微观构思过程。三是概念迁移的研究范畴不局限于源语言结构引发的特定语言的认知模式,还涉及若干社会因素。概念迁移研究包含了更多的层面以及范畴上的语言及非语言行为的迁移,扩展并加深了语言相对论的研究范围和深度[17]154-157

三、语境补缺 ——语言相对论在二语输出中的延伸

语境是指语言所使用的环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境补缺是指在二语学习的环境里,由于学习者已有的母语语境知识自动介入补缺所造成的外语形式与母语语境知识的错配。语境补缺假说是从语境角度对语言相对论的丰富和延伸[17]154-157

二语学习者的输出障碍除了与概念认知密切相关外,还和语言习得的外部环境紧密相关。语言的使用依赖语境,语言的意义出自语境,语言的功能源于语境。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人们不仅习得语言结构,同时还习得与语言结构配套的语境知识。换言之,人们是在语言结构与语境的交织中习得母语知识和运用能力的[18]1-5。语言与语境的有机结合是产出正确流利的话语的前提。此处所说的语境是广义语境概念,既包括情景语境,也包括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对于母语者来讲,语言结构与语境知识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语言结构一旦形成,头脑中的相应语境知识便被激活,从而产出符合母语规范的正确流利的表达。

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有语言环境,即语境。真实自然的目的语语境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与二语地道表达式正确匹配的最佳环境。高频率的语言使用、高密度的语言输入、意义驱动的社交互动语境中语言的反复使用,不但有助于学习者不断检验和提高目的语的地道性,而且有助于学习者在掌握词语字面意义的同时,更能知晓其文化内涵和外延。课堂环境下明显缺少与外语表达形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一般情况下,如果二语语境不足或缺失,二语学习者会被迫激活母语语境进行“补缺”,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被激活,母语迁移因此而发生,影响外语学习,这就是王初明提出的补缺假设[18]1-5。语境补缺可以理解为外部语境的缺失由大脑中的内部语境来弥补,或者说是由于二语语境的缺失而出现了母语语境的“替补”。

以日语输出为例:一天上班,早上风大,我骑自行车,结果迟到了。在跟老板解释为什么迟到的时候,我想说:“因为风很大,所以骑自行车迟到了10分钟。”结果我说成:“朝、自転車で通勤して、風が大きいので、遅刻しましてすいません。”此处“風が大きい”是不对的,应该是“風が強い”,因为在日语里没有“風が大きい”这种说法。此处的表达明显地受到了汉语概念化方式的影响,因为汉语的风用“大”来形容,而日语却表达为“风强”。

沃尔夫强调母语语言结构的约束力。母语的约束力量来自于母语无孔不入的影响。王初明认为,母语语言知识只是语境的一部分,语境可分为语言本体语境(语言的)、情境(外部语境的)、内部语境(大脑内部的)和心境(心理状态的)[19]190-197。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因此语言学习应结合语境进行。如上所述,沃尔夫语言相对论重点研究思维和语言(主要是母语)的关系,而语境补缺假说则探讨母语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全方位的影响,包括母语的思维方式的影响[17]154-157。因此可以说,语境补缺理论是对语言相对论的丰富和发展。

四、结 语

语言帮助我们创造了体验世界的范畴,我们通过语言的范畴来认识世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到: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这一名言恰好揭示了不地道现象产生的哲学根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能够描述和塑造世界。但恰恰是在对世界的描述和塑造中,语言表现出其局限性。母语制约了人类的思维和对世界的感知,从而使二语者产出的语言带有母语的印记。换言之,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影响无处不在。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语言的习得离不开语境。因此,在二语教学和学习中,应尽可能营造和创造真实的二语语境,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和二语的接触和输入,促进二语学习[20]48-52。其次,按照概念迁移理论的观点,二语习得的基本过程是二语学习者根据所获得的二语经验对先前的母语概念系统进行重组从而建立双语者复合心理表征系统的过程[16]166-171。因此,要努力加强二语的内化,从而实现母语概念系统向二语概念系统的转换。再次,要正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促进正迁移和二语概念的内化。

本文从语言相对论的角度探讨了母语语境下二语输出障碍的成因,以期帮助中国二语学习者突破二语学习的瓶颈,克服中介语的僵化状态,从而达到或趋于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流利程度。

[参 考 文 献]

[1] Jarvis S.& 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 Routledge,2008.

[2]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魏博辉.论语言对于思维方式的影响力——兼论语言对于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4] 姜孟.外语学习者在外语使用中的隐性不地道现象——基于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06(1).

[5] Croft William.& D.Alan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 Langacker 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II) [M].Stanford,Ca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 Langacker 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9.

[8] 刘晋,秦裕祥.试论概念化的认知心理机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9] 姜孟,王德春.外语思维再思考——论外语思维的“概念化模式”内涵[J].外语研究,2006(4).

[10] Christiane Von Stutterheim and Ralf Nu Se.Processes of Conceptualization in Language Production: Language-Specific Perspectives and Event Construal[J].Linguistics ,2003,41(5).

[11] Jarvis S.Clarifying the Scope of Conceptual Transfer[J].Language Learning ,2016(9).

[12] 张会平,刘永兵.英语词汇学习与概念迁移——以常用动词搭配、类联接与语义韵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6).

[13] Odlin T.Conceptual Transfer and Meaning Extensions[A].In P.Robinson & N.Ellis(eds,).A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New York: Routledge,2008.

[14] Jarvis S.Semantic and conceptual transfer[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00(3).

[15] Jarvis S.Conceptual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effects in categorization and construction[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11,14(1).

[16] 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7] 孙鑫,俞理明.语言相对论在二语习得中的深化和拓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8] 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2003(1).

[19] 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20] 张士东,彭爽.中国翻译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Second Language Production Obstac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JU Jing1,WANG Jing-zhi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163712,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n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 : Native language constrains human beings’ thought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world,the result of which is p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bearing the traits of native language.Focusing o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production rather than the product,in the context of native language,the causes of second language production obstacles can be addressed on the following three le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language itself (intralingual),interlingual influence (interlingual)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language (context).The language-specific way of conceptualization (content and way),conceptual transfer and contextual compensation lead to the non-native production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The language-specific way of conceptualization is the expression and embodiment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onceptual transfer is the verif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LR.Contextual compensation,the enrichment and extension of it.Language production barrier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riginate from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on thinking and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should also be turned back to this.

Key words : Linguistic Relativity;Second Language Production Obstacles;Language-specific way of Conceptualization;Conceptual Transfer;Compensation of Context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6201(2019)03-0066-06

[DOI] 10.16164/j.cnki.22-1062/c.2019.03.009

[收稿日期] 2018-12-2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YY18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SJGY20170171)。

[作者简介] 鞠晶,女,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王晶芝,女,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树武]

标签:;  ;  ;  ;  ;  ;  ;  

语言相对论视角下的二语输出障碍成因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