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不等于“冬天的济南”_济南的冬天论文

“济南的冬天”不等于“冬天的济南”_济南的冬天论文

“济南的冬天”不等于“冬天的济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济南论文,冬天论文,不等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单问“济南的冬天”可否等同于“冬天的济南”,我相信100%的教师会回答:不可以。道理很简单,作为偏正式短语,前者的中心词是“冬天”,后者的中心词是“济南”;一个陈述的是“气候”,一个陈述的是“地域”。不但不能等同,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两个中心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这本是不成问题的短语认知,可是到了文本解读时这就成大问题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位教师的讲稿,他对《济南的冬天》的分析让我大吃一惊: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习本文,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美在作者描绘的风光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一系列的比喻、拟人及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学生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也是对学生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美在修辞与抒情

      《济南的冬天》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习写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美在写景方法与技巧

      这样的分析显然受到教材编写者写入教材中的“课前说明”的影响: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的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反复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教材编写者在这里已经有意无意地将“济南的冬天”偷换成“冬天的济南”了。而上述那位教师正是在教材编写者这种移花接木中不知不觉地被诱惑,把《济南的冬天》分析成美在作者描绘的风光、美在作者的修辞与抒情、美在作者运用的写景方法与技巧。从教学过程看,这位教师的分析的确是建立在一次又一次地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的,符合阅读认知由表及里的规律;但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这样的分析不仅太肤浅(整个分析完全浮于表层,并且凭初中生的水平,那些结论完全不用教师指导就能读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位教师等于什么也没有分析,或者就如孙绍振教授所说的分析“滑行于表层,把学生的已知当做未知”),而且最终还是把“济南的冬天”解读成“冬天的济南”了,这就从根本上犯了文体解读的大忌。

      其实,这样一篇不足900字(全文891字)的小文章,我们的阅读分析更应该建立在整体感知、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否则,微观分析脱离了宏观的视野,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偏见与固执之中,把局部当做整体。

      我们不妨顺着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作一下分析尝试。据他自己对教学过程的陈述与板书,我们了解到他在朗读感受美、分析发现美这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中所概括的《济南的冬天》,美在山(暖和、舒适、秀气)、美在水(暖、绿、清),除了“暖和”与“暖”不属于景物外在美的范畴外,山的舒适与秀气就表现在文本的下列风光描绘中: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第一段大概就是教师说的“舒适”吧,但舒适的仅仅是山吗?原文明明是城、山、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而且是“特别可爱的”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对着济南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所谓的“舒适”其实是因“暖和”而产生的。教师的分析只看到了山,忘了水与城,尤其是城;只感受到“舒适”而忘了作者多次强调的“暖和”。第二段描绘的是山的秀气,教师的概括虽然准确,可怎么个秀气呢?说课稿由于缺乏宏观的参照,只有也只能有笼统的概括,未作(其实是无法)深入细致的分析。必须指出的是在这样的解读引导下,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地理解,根本无法得其所以然。

      继续顺着他的思路分析下去,我们自然还可以推出《济南的冬天》水的绿与清是对应在下一段的风光描绘中: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这里绿的不是水而是水藻,两者绝非同一个东西;而且水的清澈在这段文字中也只有一个拟人句“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和一个短语“澄清的河水”带过,其余写的全都是济南城外清亮、空灵、蓝汪汪的天空。要说作者没有把河水的“清”当回事也许过头了,但要说作者认为济南冬天的美是因了水的“清”与“绿”,那则错了。虽然这段文字没有“暖和”这个字眼,但是“水也不忍得冻上”,还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些语句不是告诉读者济南这些特别的景色全因了这里冬天“温晴”的气候吗?笔者没有想到的是老舍如此清晰的表达怎么会让教师解读起来困难重重、谬误连连呢?

      深层原因的探讨不是本文的目的。笔者只想提醒大家从前面所引的几段文字中,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所描绘的济南山水的美都源于一个共同的特征原因——温晴的天气。若脱离了这个条件,下个大雪,不仅济南周边秀气的小山是抗不住的,就连城内外的水也要被冻结。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不用说看不见那好像日本看护妇山似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也不会有“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的山尖(只有山尖有一点积雪),不会有穿着一件“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带水纹花衣的山坡,更不会有“好像被风儿吹动花衣”而露出的“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而水呢,非但不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不再给那些长枝的垂柳“照个影儿”,而且将会迅速冻上、结冰;不仅水看不到一点绿色,就连天空恐怕也冻得缩成白茫茫的一片,逼得那清亮、空灵、蓝汪汪的蓝水晶无处藏身,自然也就让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消失得无影无踪。暖和的气候虽然没有美的外观,也成不了美丽风光的构件,但确实是它给济南的冬天带来了数不尽的美。这美不仅在山,不仅在水,还在老城,还在天空,还在城外那张“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的像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中。更重要的是它以自己的慈善让“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面上含着笑,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如果说人常因可爱而美丽,那我要说冬天的济南因温晴而美丽。

      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解读信息没有被这位仅仅把目光盯在局部景色、精彩细节上的教师捕捉住,于是他看到的只能是无源也无缘的微观山水,就连城外那张有点宏观意趣的“小水墨画”都未能进入法眼。他只好将济南冬天的美丽风光归功于语言大师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以及一系列的比喻、拟人与抒情句,似乎是大师卓越的语言才把这并不美的济南描绘得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把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完全抛之于脑后,仿佛那是一段与后文毫不相干的文字。而实际上,那是《济南的冬天》的总纲,虽然仅有147字。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它一共有四个句子。第一句把济南与北平加以比较,强调“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第二句把济南与伦敦进行比较,强调“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第三、四句把济南的日光与热带的日光作了比较,指出济南冬天“能有温晴的天气”“真得算个宝地”。也就是说作者在文章开首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济南的气候比北平、伦敦、热带的地方都好,因了这气候,济南成了个宝地。把这样的文字搁置于第一段,不正是表明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吐露的感喟、抒发的情感吗?

      当然,不是说作者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以及一系列的比喻、拟人与抒情句不重要,济南的风光再美,如果没有老舍手中绮丽的彩笔,我们也不可能如此喜欢而不舍。但如果没有弄清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而只是糊里糊涂地品评作者对美丽风光的细腻感受,我们对局部细节的解读分析非但不能到位,甚至还将失之偏颇、贻笑大方。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在这位教师的全部说课稿中,我们没有读到关于老舍先生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的具体分析,只是从第三个教学环节——学习表现美以及板书中,看到教师为学生所归纳的“修辞手法、色彩描绘、抒情句”这几个笼统的文字。当然,学生可以结合这位教师前面所写的整体感知,推测出其所谓修辞手法就是比喻、拟人,所谓色彩描绘不外乎选择了“青、黑、白、银、黄、粉、绿、蓝、灰”等几个带色的词,所谓抒情句就是“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了”等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但绝对不可能说出所以然来。这样的解读分析真的很不到位,且更重要的是它不但不能让学生学到什么东西,还会让学生因此滋长不用心思考而囫囵吞枣式的解读方式。而知道了老舍写这篇《济南的冬天》主要是赞叹济南冬天气候温晴格外舒适后,我们仅仅依据前面的分析就知道全文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为比较,不仅温晴的气候特点通过比较得出,其实后面的风光描写也处处蕴含着暖冬与寒冬的比较,只是没有表面的文字交代而已。其次就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你看,老舍先是请读者闭上眼睛想象一个理想的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而后实写“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来呼应,而后通过一个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虚拟出济南的人们在冬天看着这周围小山的感受,从而传达了冬天生活于济南的舒适的感觉。

      把握住全文表达的情感后,我们进一步的鉴赏分析就有可能更加细致精确。有了温晴的气候,冬天的济南就可以在老舍生花的妙笔下展露其婀娜多姿的风貌。同样是比喻,老舍的比喻充满丰富的想象,表达也生动贴切。把那顶着雪花的矮松比做“日本看护妇”,如果教师能与徐志摩的短诗《沙扬娜拉》所描绘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日本女性联系起来,那么很快就会发现这直接的明喻既逼真地写出了此松的矮小与秀气,还传神地表达了温晴气候下济南小山的温柔。而“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暗喻都透着山体的美丽,而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联想“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更透射出“没有风声”的风的精灵古怪与围住济南城的小山的秀美灵动(巍峨大山只有粗犷的表皮与厚实的大衣,这样的小风是掀不开的)。而像张“小水墨画”的全景式的比喻也令人拍案叫绝,它透出古典的韵味,从另一种视角为冬天的济南历史悠久的山野风光做了极为简练的概括。

      至于那清澈的可以照影的水,因温晴而冒着热气,于是作者天才地把它与空气合在一起写,“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非但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澄净,还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清亮,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的比喻以及“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的描绘,仿佛是那上乘的镂空雕刻的水晶工艺珍品,让诗情邂逅了画意。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老舍的深情慨叹理应让我们有所知觉,即所有这一切美景都是拜济南冬天那温晴的天气所赐。只不过老舍先生是用展示在这种气候下冬天济南的美丽,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生活于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温晴的气候中所享有的舒适与幸福,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温晴气候的喜爱与欣赏。绝非是“作者借描绘济南山水的美丽,抒发了对济南风光的痴迷与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因为“济南的冬天”不等于“冬天的济南”。

标签:;  ;  

“济南的冬天”不等于“冬天的济南”_济南的冬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