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四个问题的思考_直接融资论文

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四个问题的思考_直接融资论文

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四个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证券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18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地区到全国,从国内市场到国外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95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实践证明,发展证券市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人们对下面四个问题有不同看法,笔者就此谈谈个人观点。

一、证券市场起筹资作用,还是起资源配置作用?

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在我国证券最初是作为一种筹资制度引进的。通过股票、债券的发行等直接融资方式,资金需求者在证券市场上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据统计,“八五”期间,我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318亿元,发行国债3798亿元, 发行企业债券1416亿元,筹资共计5579亿元和61亿美元。这说明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以往资金需求者(政府和企业)只能依赖间接融资的情况,开辟一条直接融资的途径。

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点来看,间接融资有其优点,比如易于体现政策等。但也存在着突出的缺点,即投资者(居民)和资金需求者(企业)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样企业和居民就存在着利益上的不统一。通过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投资者直接融资给使用资金的企业,两者利益融合在一起,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多少就直接和投资者利益联系起来。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和财务监督。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证券市场不仅仅起筹资作用,而更主要的是起一种资源配置作用。

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规模来看,不论现在还是今后,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作为融资主渠道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证券市场居于次要的地位。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作为一种融资制度,证券市场的功能是有限的。要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必须从资源配置角度加以考虑。

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契约监督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投资者可以监督企业的经营。同时,证券市场自身的运作机制,也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证券市场将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变成一种特殊的金融商品,能通过市场进行买卖交易。这就为企业的资本运作提供了条件。具有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资金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收购与兼并,使企业规模扩张迅速实现。从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讲,提高了整个社会资源的运作效率。到目前为止,我国通过证券市场发生购并,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的事件约22起。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是拉动通货膨胀,还是有利于稳定通货?

实践证明,证券市场的发展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相反有助于稳定通货。前几年,我国通胀高企,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其根源在于投资膨胀。信贷总量跟随不断扩大的社会投资需求,是造成通胀高企的原因之一。

从投资结构来看,信贷结构不合理,不能形成有效供给。发展直接融资,有助于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形成有效供给,缓和通胀压力。发展证券市场,可以将居民储蓄的增量直接转化为投资,因而有助于减少即期消费,增加有效供给,抑制通货膨胀。

证券市场除股市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债市场。1994年之前,中央财政赤字是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来弥补的。这就造成通胀的直接根源。1994年之后,财政部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向央行透支来弥补赤字。这就消除了通货膨胀一个形成因素。同时发展国债市场,使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多了一条途径。央行可以通过在国债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来有效地调控基础货币供应量,从而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

总之,无论从国债市场,还是从股票市场的角度看,证券市场的发展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相反,发展证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将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投资体制,有助于从根本上抑制恶性的通货膨胀。

三、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还是有利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证券市场发展之初,就有人担心,国有资产通过证券市场流动会造成流失。事实上,国有资产通过证券市场流动,不但不会造成流失,相反可以保值增值。资本的本质要求资本具有流动性、安全性和增值性。国有资产通过资本证券化,只是其形式从实物的形态转化为了证券形态,其内在价值并没有改变。如果国有资产不具有流动性,则其安全性和增值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国有资产流动,是其资本属性的要求。

通过证券市场,国有资产进行流动,国有资产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从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其内在价值得以实现。国家通过国有资产流动,收回了一批货币资金。这笔资金可以重新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这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有资产在流动中不仅不会流失,还会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不流动,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反而会造成国有资产内在价值的丧失,这样就会造成真正的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权责任明晰。实现产权责任明晰,就是要通过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明确企业的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使所有者代表到位,进入企业内部行使所有者权利。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自主经营。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因而,发展证券市场,将有利于国有企业的资产运营,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证券市场的发展是导致资本风险增加还是有利于全社会分散、释放资本风险?

我国以银行资产为主的金融资产质量普遍不高,因而导致了金融资本风险增加,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这一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金融资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不良贷款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偏高;第二,信贷资金周转相对较慢;第三,贷款边际效益低,利息收入缺乏保障;第四,资金投向不尽合理,增量资金优化还不理想;第五,金融机构低效运行。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现行的金融体制方面,即直接融资同间接融资相比,比重过低。在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同时国企又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质量不高,必然影响到银行资产质量的下降。

在我国,传统的融资方式是间接融资方式。由于我国的银行体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因而金融资产的风险实际上是由政府承担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一条释放金融资本风险的路子。发展证券市场,发挥直接融资的积极作用,将有效地分流一部分储蓄存款进入证券市场,因而由政府承担的风险就有相当大一部分通过证券市场释放了。从有利于金融危机的规避和它对社会产生的极大震动的角度看,发展证券市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的规模还不大。1995年末,深沪两地的股票市值仅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 证券市场规模的有限性制约了证券市场分散金融资本风险功能的发挥。扩大股市的容量、扩大证券市场的规模,成为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以上从资源配置制度、产权制度、抑制通货膨胀、规避金融危机的角度,阐明了笔者对当前证券市场发展中四个模糊观点的认识,并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发展证券市场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证券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当前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去促进它的发展,使其在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  

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四个问题的思考_直接融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