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预测作用论文

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 :道德推脱的预测作用

梁凤华 翁港风

(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上饶 334001)

摘 要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采用重新解释不道德行为、歪曲不良后果或贬低受害者等认知机制减少自己在不道德行为中的责任,关系攻击则指个体以操纵或破坏他人人际关系为目的而采取的隐蔽性攻击行为。为探索道德推脱与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以江西省1087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关系攻击的情境故事测验法和道德推脱问卷分别测量道德推脱与关系攻击行为。结果发现,道德推脱的三个维度,即道德合理化、模糊因果关系及曲解有害影响,均显著正向预测关系攻击行为; 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关系攻击行为则不存在性别差异; 农村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水平及模糊因果关系和曲解有害影响两种道德推脱水平均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关键词 道德推脱; 关系攻击行为; 性别差异; 城乡差异

1 问题提出

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是指人们在施行不当行为时,对该行为进行转化和重新解释,以避免负性自我反应或惩罚(Bandura,1991)。当其产生时,个体内在自我调节机制会去活性化,致使内在自我谴责机制无法启动,导致对非伦理或违法行为的合理化辩护,从而提高了此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Bandura, Barbaranelli, Caprara, & Pastorelli, 1996; Detert, Trevino, & Sweitzer, 2008; Fida, Tramontano, Paciello, Ghezzi, & Barbaranelli, 2016)。道德推脱可有效解释人们在不同情境和活动中是否及为何出现不当行为(梁凤华,2017; Bandura, 1991, 2016)。道德推脱包括三大类八小类相互关联的作用机制。其一,道德合理化,即通过道德辩护(moral justification)(赋予有害行为以目标价值,使之在道德上看似合理)、委婉标签(euphemistic labeling)(通过中立语言粉饰有害行为)和有利对照(advantageous comparison)(将非伦理行为与更有害行为加以比较,使前者能被接受)三种方式,在认知上重新界定有害行为使之具备道德合理性; 其二,模糊因果关系,通过模糊有害行为与其后果的关系来弱化道德自我约束,包括责任推脱(displacement of responsibility)(把受害归于他人)和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把责任推给集体),核心是把有害行为的原因归为他人或集体; 其三,曲解有害影响,通过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将个体当作非人看待)、责备归因(attribution of blame)(认为个体自身存在不足)和歪曲有害结果(有害行为的产生是因果报应)(distortion of consequences)三种方式,把不良后果归结为受害者自身不足或报应(梁凤华,2017)。通过以上三类自我免责机制,个体在认知上减少了自己在不道德行为中的责任及这些行为的潜在危害,并降低对受害者的认同或同情,进而施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实施的不当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违背伦理行为。关系攻击行为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指故意操纵或破坏他人的人际关系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恶意散播谣言、联合他人排挤或威胁终止友谊等行为(梁凤华,2005)。研究显示,关系攻击行为是中学生最常采用的攻击行为之一(McEachern & Snyder, 2012),是比外显身体攻击行为更具伤害性的攻击行为,它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具有诸多负面影响,使青少年出现犯罪行为(Patterson & Yoerger, 1999); 导致情境和压力问题(Crick, Ostrov, & Werner, 2006); 引发社会孤立问题(陈英和, 崔艳丽, 耿柳娜, 2004); 使青少年产生心理病理问题(Murray-Close, Nelson, Ostrov, Casas, & Crick, 2016)。以上负面影响又会导致青少年出现一系列学校和社会适应问题(Murray-Close et al., 2016),如学业表现和综合素质低下、与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结交、辍学、药物滥用甚至犯罪等(Dong & Kim, 2003; Smokowski, Fraser, Day, Galinsky, & Bacallao, 2004)。

研究表明,高道德推脱青少年具有更多的攻击行为(王兴超, 杨继平, 刘丽, 高玲, 李霞,2012; 王兴超, 杨继平,2013; Hyde, Shaw, & Moilanen, 2010; Paciello, Fida, Tramontano, Lupinetti, & Caprara, 2008),在控制其他可能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后,道德推脱仍然显著正向影响攻击行为(Barchia & Bussey, 2011),道德推脱可解释初中生欺负行为总变异量的38%(Hymel, Rocke-henderson, & Bonanno, 2005)。道德推脱与关系攻击行为亦呈显著正相关(Kokkinos, Voulgaridou, Mandrali, & Parousidou, 2016)。

以往关于关系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采用行为观察法,发现童年早期的女童有更多关系攻击行为(Crick et al., 2006); 采用父母和教师报告法,也常常发现女孩有更多关系攻击行为(Archer, 2004); 采用青年和成人自我报告法,则未发现性别差异(Archer & Coyne, 2005; Goldstein, 2016)。研究者认为,关系攻击行为性别差异不一致可能来源于测量方法、年龄及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陈英和等,2004; 梁凤华,2005)。

国内关于关系攻击行为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王婉纯,谭雪晴,2016),对道德推脱与关系攻击行为二者的关联研究亦相当不足。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更为少见。由文献回顾可知,关系攻击行为难以观察,却会对青少年产生一系列负性身心影响。道德推脱与关系攻击行为存在密切关系,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关系攻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道德推脱与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关系攻击行为产生的深层心理机制。这对于引导青少年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辅导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清晰地考察道德推脱与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本研究提出两个假设。

无论学校职务发明的成果是想要实现转移还是转化,技术市场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这二者对其提供相应的系列支撑都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来说,学校职务发明成果主要是在两方面有所欠缺,分别是市场发现机制和衔接机制;与此同时,可以说没有实力相对而言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机构,以及在人才方面的建设亦不够,所以使得学校专利成果转化方面就有了限制。

研究拓展了已有关于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的相关研究,为道德推脱对关系攻击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据。研究所采用的关系攻击情境测验,是关系攻击行为测量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未来关系攻击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测量方法。研究结果为理解青少年关系攻击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由于关系攻击行为本身具有隐蔽性和微妙性,而道德推脱作为一种可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到合理理由和借口的认知机制,使个体的内部道德标准失效,做出非伦理行为且心安理得。研究亦为中学开展不良行为矫正提供了实践指导方向,道德推脱作为关系攻击行为的较强预测变量,意味着从认知改变角度对关系攻击行为的实施者进行干预,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而采用惩罚或行为矫正的方式进行干预,则效果可能较弱。

假设2: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江西省西部、南部和东北部各随机选取2所中学进行施测,城市、县城或乡镇各一所,每所中学分别随机选择初一、初二和初三各一个班进行测试,总测试人数为1201人,有效回收1087份,有效回收率90.6%。其中,男生548人(50.4%),女生520人(47.9%),未报告19人(1.7%); 年龄范围11~18岁(平均年龄14.71岁,标准差1.27岁); 初一、 初二和初三分别为366人(33.7%)、 329人(30.3%)和391人(36.0%), 未报告1人(0.1%); 农村433人(39.8%),城市636人(58.7%),未报告18人(1.6%)。

2.2 研究工具

首先,研究被试只限于单一省份的公立普通中学的学生,更大范围推广研究结果需谨慎。其次,研究只涉及道德推脱与关系攻击行为两个变量,而已有关于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存在多个其他变量影响二者的关系,如父母婚姻质量、父母子女关系质量、道德判断、社会地位感知、移情和道德认同等(王兴超等, 2012; 杨继平,王兴超,高玲, 2015; 叶宝娟, 郑清, 姚媛梅, 赵磊,2016; Goldstein, 2016)。最后,测量方法稍显单一。虽然本研究从无关的第三者、有关的第三者及自我代入式三个角度收集数据,但数据仍然只有单一来源,从而使数据易受共同方法偏差影响,并且仍可能存在社会赞许效应和自我服务偏差。

采用关系攻击行为故事情境问卷,测量中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依据梁凤华(2005)修订的关系攻击行为问卷,将问卷的每个条目改编成与之对应的关系攻击情景,共创建了九个情境,并特别提示“在以下情境中,请假定主人翁与您的性别相同”。每个情境后跟随三个问题,分别从关系攻击行为的他评判断(你认为某某这样做的合适程度)、普遍性判断(你身边的朋友/同学遇到类似事件时,行为与其相符合的程度)和自评判断(假如你是某某,你这样做的可能性)三个维度测量关系攻击行为。采用七点Likert量表,根据九个情境对应项目计算每个维度的平均得分,高分对应高关系攻击行为。预测研究发现,来自情境测试的三个维度得分均与关系攻击行为问卷测试的得分具有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78和0.75,说明情境设置具有良好的关联效度。情境测试亦具有良好的信度,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信度如下:他评判断为0.71,普遍性判断为0.83,自评判断为0.76。

给予饮食指导,嘱患者注意调整饮食结构,摄入合理的饮食,避免摄入不易消化、油腻、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并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在此基础上,给予多潘立酮片(规格为10 mg/片)10 mg,3次/d餐前30min口服。治疗2周为1个疗程。

2.2.2 道德推脱问卷

采用金杨华,郝洁和叶燕华(2016)修订的问卷,测量中学生的道德推脱。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构思效度和信度(金扬华等,2016; 梁凤华,2017)。问卷包含道德合理化、模糊因果关系和曲解有害影响三个维度,共20个题项,如“有时候为了获得好的结果,使用不正当手段也是一种必须”。采用七点Likert量表。本研究中三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0、0.68和0.73,问卷总α系数为0.86。

3 结果与分析

3.1 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的相关分析

对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关系攻击行为的三种判断方式与道德推脱的三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均达到中等效应量。关系攻击行为他评判断、普遍性判断及自评判断两两相关显著,效应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进一步对关系攻击行为的三种评价方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种评价方式得分差异显著(F (1,1048)=968.54,p <0.001, η2=0.47),成对比较发现,关系攻击行为的第三人称他评判断得分显著低于关系攻击行为自评判断和普遍性判断,自评判断得分显著低于普遍性判断。

表1 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相关分析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表示p <0.001,下同。N =1087,括号中为各维度变量的Cronbach’sα 信度系数。

3.2 性别、年级和生源地差异比较

对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情境进行年级差异分析,结果发现年级差异不显著。对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见表2),无论是关系攻击行为的他评判断、普遍性判断还是自评判断,均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道德推脱的各个维度上,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表2 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各维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文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针对采用黄河水作为滴灌水源所面临的泥沙过滤、水量调蓄以及高效利用等突出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获得如下结论:

当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时,虽然地方政府承担起文化古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角色,但其内部的职能分配的专业化、细分性不足,使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作为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成为了检验成果时的监督者和评价者。更何况,在具体实施中出现问题时,负责工程的相关部门往往会互相推卸责任。因此,专门管理机构的缺失使职能界限模糊,很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表3 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在各因变量上是否存在性别和生源地交互作用,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发现,在道德推脱各维度上性别主效应显著,道德合理化(F (1,1045)=14.75,p <0.001, η2=0.014),模糊因果关系(F (1,1045)=14.07,p <0.001, η2=0.013),曲解有害影响(F (1,1045)=18.88,p <0.001, η2=0.018); 在道德推脱和关系攻击行为各维度上生源地主效应均显著,关系攻击行为他评判断(F (1,1045)=7.22,p <0.01, η2=0.007),普遍性判断(F (1,1045)=18.04,p <0.001, η2=0.017),自评判断(F (1,1045)=24.71,p <0.001, η2=0.026),道德合理化(F (1,1045)=4.23,p <0.05, η2=0.004),模糊因果关系(F (1,1045)=19.49,p <0.001, η2=0.018),曲解有害影响(F (1,1045)=26.03,p <0.001, η2=0.024); 道德推脱和关系攻击行为的性别和生源地交互作用不显著。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在《语言论》(1955)中将语法分为句法(Syntax)和词法(Morphology)两个主要内容[21]。建筑语言的句法是将建筑元素组织成一定的空间关系或空间结构的规则与手法,建筑语言的词法是建筑元素自身的构成规则与手法。建筑语言的语法反映出来的是建筑语汇的句段关系3)(Syntagmatic Relations,或译作组合关系),也就是建筑的各元素、各部件如何组合的问题。

3.3 关系攻击行为对道德推脱的回归分析

采用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道德推脱是否可显著正向预测关系攻击行为。由于城市与农村学生在道德推脱和关系攻击行为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显著,故在分析时进一步检验道德推脱对关系攻击行为的预测是否受生源地影响。以道德推脱、生源地及其交互项作为自变量,关系攻击行为作为因变量,将生源地设置为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关系攻击行为对道德推脱的回归分析

道德推脱的各维度可显著预测关系攻击行为,但生源地的主效应及生源地与道德推脱三个维度的交互作用,回归效应均不显著。道德推脱的三个维度均可显著正向预测关系攻击行为的他评判断,道德合理化和模糊因果关系维度则可显著预测关系攻击行为普遍性和自评判断。生源地不影响道德推脱对关系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

对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进行生源地差异分析。结果发现(见表3),不同生源地中学生在关系攻击行为的三类判断上得分差异均显著,农村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在道德推脱的模糊因果关系和曲解有害影响上,农村学生得分亦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4 讨论

4.1 道德推脱可预测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

本研究对关系攻击行为的评价,分别采用了基于自我报告的自评判断,基于第三者报告的同龄人他评判断,及基于旁观者的行为普遍性判断。以上测量方法可以使具有隐蔽性和微妙性的关系攻击行为的测量更具客观性,既可较好避免性别刻板印象,亦可有效避免自我服务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三种关系攻击行为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关系攻击行为的普遍性评价得分最高,其次是自评判断,最低为他评判断。即中学生对他人实施关系攻击行为的接受度是较低的,然而在同一情境中却认为自己较可能这么做,并且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身边的朋友/同学比自己更可能这么做,即出现了道德伪善现象(李晔,鲁铱,陈昭蓉,2013)。可见,中学生对关系攻击行为道德性认知与自我实施关系攻击行为的评估存在不一致性,即一方面评价关系攻击行为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却评估自己出现此类行为的可能性较低,这是一种低估自我不良行为的倾向。杨小君,张羽璇和雷霞(2016)亦发现人们具有积极的道德自我评价,倾向于高估自我道德品质。另外,本研究中被试有可能出现虚假同感偏差,即人们倾向于认为与自己相符的行为、判断等在人群中也普遍存在(Coleman, 2016)。

偏亮色系的主题,旨在表达一种清新与靓丽脱俗的感觉,服装上以简洁为主,造型方面也没有做过多的修饰,只是让模特体现出她最真实自然的一面即可。

未来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4.2 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具有普遍性且无性别差异性

研究发现,关系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可显著正向预测关系攻击行为,支持了假设1。研究结果与Kokkinos等(2016)研究结果一致,他们亦发现青少年的关系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呈显著正相关。这再次证实,道德推脱不仅是外显身体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亦是关系攻击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

关系攻击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证实了假设2。以青年和成人自我报告方法收集数据的研究,亦未发现性别差异(Archer & Coyne, 2005; Goldstein, 2016)。由于实施关系攻击需要较好的语言和社会能力,过去有些研究者认为,女孩的语言能力通常较强,因而较容易使用关系攻击行为,以美国、加拿大和英国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也验证了以上观点,但以南意大利的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结果则相反(Archer & Coyne, 2005)。研究者认为,在不同研究中出现的性别差异不一致,受文化和测试方法的双重影响(Archer & Coyne, 2005)。一方面,关系攻击需要个体具有较好的社交技能和发展出一定的社交圈子,由于文化价值观念的特点,中国人有特别的“圈子”意识和关系意识,往往会采用更迂回的手段来处理人际关系,这可能导致无论男女在攻击行为上更倾向于选择更具隐蔽性的关系攻击行为,即通过排挤、制造谣言等手段达到攻击他人的目的(陈英和等,2004; 梁凤华,2005; 王兴超,杨继平, 杨力, 2014)。另一方面,在学校生活中,明显的外部攻击或言语攻击都是禁止的,出现此类行为受到惩罚的风险较大,关系攻击能使个体以相对较小的个人或人际关系代价达成目标(Hawley & Vaughn, 2003),甚至使个体更受同伴接纳或欢迎(LaFontana & Cillesen, 2002)。

4.3 关系攻击行为存在城乡差异

研究发现,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水平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在已有关系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均未涉及城乡对比,致使以上结果难以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但农村学生出现的高于城市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水平,及对不恰当行为的更高道德推脱水平,可能意味着在农村有更多的青少年遭受关系攻击行为的侵害(Murray-Close et al., 2016)。

4.4 研究意义与理论贡献

假设1:道德推脱与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呈正相关,道德推脱的三个维度均可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关系攻击行为。

4.5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2.2.1 关系攻击行为问卷

根据道德推脱理论,高道德推脱者更易产生欺凌行为。Hymel等 (2005)针对初中生欺凌行为的研究发现,道德推脱显著影响初中生的欺凌行为。同时,欺凌行为对道德推脱也有显著正向影响(South & Wood, 2006),完全欺凌者及同时为欺凌者和受害者的初中生,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完全为受害者的个体。因此,一方面,道德推脱可能为中学生实施关系攻击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另一方面,关系攻击行为的实施者又会因实施关系攻击而提升其道德推脱水平。有攻击性行为的中学生在描述一个模糊的挑衅情境时,更倾向认为他人先有敌意(Pornari & Wood, 2010)。因此,有关系攻击行为的中学生,在面临人际冲突时,很可能倾向于认为他人先采取了关系攻击行为,因而更可能为自己实施关系攻击行为进行合理化辩护,导致更高水平的道德推脱; 后者又会强化前者,前者反过来又会加强后者。即道德推脱与关系攻击行为会相互强化,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第一,验证是否存在其他变量影响道德推脱与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如道德判断、道德认同等。

第二,关系攻击行为是一种具有隐蔽性和微妙性的攻击行为,虽然研究采用了情境与三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量,然而采用个体访谈、观察、实验室操纵等研究方法,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关系攻击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及道德推脱在其中的影响作用,未来研究可就此加以拓展。

自然答案生成基于原始序列(问题)和匹配事实,预测输出序列。首先介绍序列生成模型的基础,然后介绍本文提出的前后向序列生成模型,最后对训练过程进行描述。

第三,道德推脱与关系攻击行为的关系是否受到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价值观念、父母教养方式等。

采血前2周嘱检查者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最好停用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数天或数周,采血前24h不饮酒,不做剧烈运动,采集各组工人空腹12h-14h的静脉血5 ml,当天进行测定分析。

第四,如何将研究结果运用到中学教育过程中。

第五,有关农村和城市中学生在关系攻击行为和道德解脱上的差异,可能意味着农村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学校和社会适应问题(Murray-Close et al., 2016),这需要未来研究加以关注和验证。

5 结论

(1)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与道德推脱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可显著正向预测关系攻击行为;

(2)中学生的关系攻击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道德推脱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3)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学生关系攻击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航运咨询机构SeaIntelligence Consulting 分析师Lars Jensen表示,“如果在事态不升级的情况下,仅照目前的形势来看,本次中美关税“互怼”并不会对全球航运业造成较大的影响,或则说影响有限。”

(4)中学生道德推脱水平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学生的两种道德推脱水平,模糊因果关系和曲解有害影响,均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参考文献

陈英和, 崔艳丽, 耿柳娜 (2004). 关于“关系性攻击”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科学, 27 (3), 708-710.

金杨华, 郝洁, 叶燕华 (2016). 道德解脱和惩罚知觉对伦理决策的影响. 商业经济与管理, 36 (6), 35-43.

李晔, 鲁铱, 陈昭蓉 (2013). 判断视角和道德立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 南京.

梁凤华 (2005). 高中生关系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

梁凤华 (2017). 道德解脱与惩罚知觉对幼儿教师职业伦理决策的影响. 心理技术与应用, 5 (12), 736-745.

王婉纯, 谭雪晴 (2016). 我国2004-2014年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 37 (4), 538-542.

王兴超, 杨继平 (2013). 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 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 心理科学, 36 (4), 904-909.

王兴超, 杨继平, 刘丽, 高玲, 李霞 (2012). 道德推脱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8 (5), 532-538.

王兴超, 杨继平, 杨力 (2014). 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元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2 (7), 1092-1102.

杨继平, 王兴超, 高玲 (2015). 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 (3), 311-318.

杨小君, 张羽璇, 雷霞 (2016). 不道德行为产生后的道德自我评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 (2), 235-239.

叶宝娟, 郑清, 姚媛梅, 赵磊 (2016). 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网络道德的中介作用与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 (6), 1105-1107.

Archer, J. (2004). Which attitudinal measures predict trait aggression?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6 (1), 47-60.

Archer, J., & Coyne, S. M. (2005). An integrated review of indirect, relational, and social aggression. Personal Social Psychological Review, 9 (3), 212-230.

Bandura, A. (199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 In W. M. Kurtines, & J. L. Gewirtz (Eds. ),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pp. 45-103). Hillsdale, NJ: Erlbaum.

Bandura, A. (2016). Moral disengagement: How people do harm and live with themselves . New York: Worth.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 Pastorelli, C. (1996). 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 (2), 364-374.

Barchia, K., & Bussey, K. (2011).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social cognitive influences on peer aggression: explo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aggression efficacy,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Aggressive Behavior, 37 (2), 107-120.

Coleman, M. D. (2016). Emotion and the false consensus effect. Current Psychology, 35 (1), 1-7.

Crick, N. R., Grotpeter, J. K., & Bigbee, M. A. (2002). Relationally and physically aggressive children’s intent attributions and feelings of distress for relational and instrumental peer provoc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73 (4), 1134-1142.

Crick, N. R., Ostrov, J. M., & Werner, N. E. (2006).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physical aggression, and children’s social-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4 (2), 127-138.

Detert, J. R., Trevino, L. K., & Sweitzer, V. L. (2008). Moral disengagement i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 study of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 (2), 374-391.

Dong, H. C., & Kim, J. (2003). Practicing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low peer acceptance: A cognitive-social learning mode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1 (1), 41-46.

Fida, R., Tramontano, C., Paciello, M., Ghezzi, V., & Barbaranelli, C. (2016). Understanding the interplay among regulatory self-efficacy,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academic cheating behaviour du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 three-wave stud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9), 1-16.

Giles, J. W., & Heyman, G. D. (2005). Young children’s belief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76 (1), 107.

Goldstein, S. E. (2016). Adolescents’ disclosure and secrecy about peer behavior: Links with cyber aggression,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overt aggression.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25 (5), 1430-1440.

Hawley, P. H., & Vaughn, B. E. (2003). Aggression and adaptive functioning: The bright side to bad behavior.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9 (3), 239-242.

Hindriks, F. (2015). How does reasoning (fail to) contribute to moral judgment? dumbfounding and disengagement. Ethical Theory & Moral Practice, 18 (2), 237-250.

Hyde, L. W., Shaw, D. S., & Moilanen, K. L. (2010). Developmental precursor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8 (2), 197-209.

Hymel, S., Rocke-henderson, N., & Bonanno, R. A. (2005). Moral Disengagemen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8), 33-43.

Kokkinos, C. M., Voulgaridou, I., Mandrali, M., & Parousidou, C. (2016). Interactive links between relational aggression, theory of mind,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3 (3), 253-269.

Lafontana, K. M., & Cillessen, A. H. (2002).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opular and unpopular peers: A multimethod assess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8 (5), 635-647.

Mceachern, A. D., & Snyder, J. (2012). Gender differences in predicting antisocial behaviors: Developmental consequences of physical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40 (4), 501-512.

Murray-Close, D., Nelson, D. A., Ostrov, J. M., Casas, J. F., & Crick, N. R. (2016). Relational aggression: A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perspective. In D. Cohen, D. Cicchetti (Eds. ),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genes and environment (pp. 660-723).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Paciello, M., Fida, R., Tramontano, C., Lupinetti, C., & Caprara, G. V. (2008). Stability and chang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its impact on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late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79 (5), 1288-1309.

Patterson, G. R., & Yoerger, K. (1999). Intraindividual growth in covert antisocial behaviour: A necessary precursor to chronic juvenile and adult arrests? Criminal Behaviour & Mental Health, 9 (1), 24-38.

Pornari, C. D., & Wood, J. (2010). Peer and cyber aggression 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outcome expectancies. Aggressive Behavior, 36 (2), 81-94.

Smokowski, P. R., Fraser, M. W., Day, S. H., Galinsky, M. J., & Bacallao, M. L. (2004). School-based skills training to prevent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Evaluating the making choices, program.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25 (2), 233-251.

South, C. R., & Wood, J. (2006). Bullying in prisons: th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social status, prisonization,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Aggressive Behavior, 32 (5), 490-501.

Relational Aggres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Prediction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LIANG Fenghua WENG Gangfe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334001,China )

Abstract Moral disengagement involves a process of cognitive re-construing or re-framing of destructive behavior as morally acceptable. Relational aggression is a type of conceal aggression in which harm is caused by damaging someone’s relationships or social status. The study used situational experiment and questionnair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moral disengagement on relational aggress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087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moral disengage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all three dimensions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cluding moral justification, blurring causality and distorting harmful effects. Male students got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moral disengagement than female students, but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on scores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got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relational aggression than students from cities, the same results also found on scores of distorted harmful effects and obscuring causal relationship.

Key words : moral disengagement; relational aggression; gender difference; rural-urban difference

分类号 B849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到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7)规划项目(17SH09)的资助。

通讯作者: 梁凤华, E-mail: fenghua_annie@126.com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3.003

标签:;  ;  ;  ;  ;  

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道德推脱的预测作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