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研究_银行论文

金融风险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资产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但金融资产的质量却没有同步提高,资产流失相当严重。据测算,我国金融资产流失已占总量的10%,相当于国家银行1995年贷款增量的总和,同时金融系统中违法犯罪的形势也日趋严峻。1993年以来,全国金融系统共立案查处各类案件达11000多件,共处理涉案人员13000多人,不仅案件数量居高不下,而且涉案金额增加的幅度也令人吃惊,仅1995年涉案金额在亿元以上的案件就达18件之多。(数据来源《北京金融》1997年第1期、《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3期),仅去年人行就全年累计投入104亿个工作日,共对1.84万个(次)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实施了现场稽核,查实的各类违规违章贷款金额高达6908亿元,严峻的金融形势不停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导致了国家失业的剧增,企业的效益滑坡,因此,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要引起各方关注,深入研究。

——金融风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它必然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

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产生的,但在商品货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点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有许多共同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伴随物——银行风险,它不仅不会消除,而且还将对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为银行风险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银行在进行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中仍存在着不确定性,许多无法预料的变化仍然存在,故对银行前景的预测与银行现实的发展状况还有一定差距,银行风险便不可避免。

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没有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一个稳定、持久的营运环境。应该承认,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历了4次大的经济波动,4次的波峰分别在1958、1985、1987和1992年,在这种周期性的波动环境中,金融业也是饱受磨难,其中农业银行的3起3落,表现得相当典型,而后90年代后期,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局部的“泡沫经济”又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出现兑付困难,相互间产生严重的金融“三角债”。在这种宏观的大背景下,金融风险根本无法消除。并且这种背景又促使银行成了地方财政的附属物,贷款投向也失去了自主权,信贷资金财政化明显,企业的亏损又迫使银行信贷财产恶化步步攀升。在经济周期的发展时期,宏观调控“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格局导致各地在“放”时一哄而起,争项目、上基数,“收”的时候“一刀切”或“切一刀”又使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沉淀或呆滞。在最近几年金融膨胀时期,经济虚假繁荣和市场竞争加剧,使企业效益低下,企业破产兼并的扩大更导致了信贷资金的过量沉淀,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不良信贷资产有近1/2是“八五”后三年形成的。由于这种体制的变革,给专业银行赋予了过多的“政策禀赋”,让它们掌握了各类配置金融资源的“规模”与“指标”,就必然使得地方竞争→投资竞争→金融资源掠夺,看得出,只要货币供给“倒逼机制”存在,只要中央实行“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地方政府这种金融资源“饥渴症”就不可能满足,这时,地方政府的介入,又引起官商不分,权钱交易等,使得金融资产的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二、金融资产结构畸形,加剧了金融风险的形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的易纲教授在《经济学消息报》(1996年8月16日)采用算帐方式揭示了中国金融的结构风险及其这种结构的邪道效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很不合理,我们现在全社会银行与非银行机构的储蓄大约是54000亿这个量。这里面有3万多亿居民储蓄,剩下的就是政府储蓄、企业储蓄等。中国的整个金融资产结构是储蓄占了很大头,储蓄都储在哪儿呢?大都储在国家银行里了,54000亿,有4万多亿在国家银行。自然风险也都被国家银行承担了。现在是老百姓给了银行,然后银行拿这个去搞贷款,而且主要贷给国营企业。国营企业效率低,还不了银行的钱,银行呢,是必须要给老百姓存款担保的”。“我们国家还有5000亿的国债,还有2500亿的企业债券,还有大概市值1000多亿的股票……三项加起来也不过8500亿,还不到1万亿,那边呢,是一个54000亿的储蓄。这个宏观的总的金融资产结构是很不合理的。从这个金融资产结构可以看出,现在金融格局必然是大量的间接融资,融资主要通过银行,风险也在银行”。“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现状,必然使企业行为不规范,银行的行为也不规范……企业不这样,活不下去,银行不这样,银行活不下去,好的企业家。好的银行家只好向邪道用力,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去”。

三、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使部分职工的人生价值观念发生变质,从内部诱发了各种金融风险。金融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把全行职工凝聚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端正工作作风,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号召职工“四讲一服务”,牢固树立勤俭办行的观念,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教育和引导职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公众、奉献社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人们对新的体制尚处在摸索阶段。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加上有些错误的舆论导向,使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为市场经济就是“金钱”经济,凡事都要经济化,于是人们的观念在接受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发生着各样的变化。有些人,包括一些干部党员,受着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放弃了共产主义的思想追求,在“钱”上折了腰,形成了“穷人的腐败”,全民官僚主义,为了钱他们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敢干,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以身试法。“物质文明硬、精神文明软”的现象在一些金融机构表现相当普遍,并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致使一些违章、违规现象和经济责任案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经营单位的形象。

——对于金融风险,首先是要在思想上解决一个“怕”的问题,敢于吃螃蟹,就不要怕螯钳

对于金融风险,不要惊慌失措,要在思想上解决一个”怕”的问题,否则工作便会被动。而风险的出现也并非都是坏事,我们的很多创新手段,经营机制,甚至包括我们的经营理论也都是在这种风险中发展的。克服思想上的“怕”的问题,就要对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对风险的“三性”有一深入了解。

1、可识别性。可识别性即通过一定的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能够找出风险的成因及发展变化的演变过程,以提供对风险的全面了解和认识。识别风险的办法很多,其中一种风险树法是一种很好的分解识别典型。它是以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准确的统计资料和活动情况为前提,将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分解成许多细小风险,也可以将产生风险的成因一层又一层地分解,排除无关的因素,从而准确地找到真正对银行产生影响的风险原因。如右图,对银行承兑汇票风险问题,可作如下的分解识别。右图是对当今使用比较普遍的汇票进行的风险识别,对以上的分解还可以细化,它要求我们在经营运作中能熟练操作,举一反三,在对银行面临的其它风险进行识别时,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帮助经营管理者在进行风险防范决策时,能对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做到胸有成足。

2、可化解性。可化解性是指在金融运作过程中,通过对金融风险的分析、评估认识,按照科学的方法和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可以把金融风险予以防止、转稼、分散,把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或降低到最小限度。金融单位可以通过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组合,控制风险的集中程度,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也可通过建立贷后风险的跟踪预警系统,加强对可变风险因素的关注,警惕风险不利变化的信号,并对其采取果断处理措施,防止风险恶化,以尽量抑制风险损失。还可通过积极主动的态度,对确实存在的风险,采用技术处理,将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他人承担,或通过风险组合的方式,降低风险度,同时对于金融系统自身,也可以按照世界银行对资本金、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经营收益能力及整个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进行全面考评,通过内防、外防、企业防、银行防、人员防和技术防,群策群力,自然对风险的化解是完全可行的。

3、可补偿性。可补偿性是指金融机构在严格遵守金融纪律,按照法律要求覆行自己义务的情况下,由于政策法令的因素,或由于市场以及出现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而给金融单位造成金融风险,依照某种程序或要求,所得的补偿。金融系统的补偿,分为内、外两种形式。对于内补,它要求金融单位每年从盈利中提出一定比例的基金用于补偿经营损失,它在我国银行业并不是一种成熟可行的方式,由于比例很小,抵补的损失也只是杯水车薪并且存在挪用现象。至于外补,它目前是理论界正在探索的话题,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些国外成熟的金融理论及操作要领也逐渐为我所借用,如西方存款保险制度、贷款保险制度及其他信用入保,把银行的基本风险统一进行了保险。在我国保险事业不断完善成熟的今天,对金融风险实施保险,将不会仅仅拘囿于理论上的探讨,而且也是一种切实的实践行为。

——只要本着一种科学的态度面对金融风险,采取务实的方式防范金融风险,那么金融业必将在与风险的博弈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一、构筑“三位一体”式风险防范工程,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纳入科学化体系。“三位一体”的核心要素构成是人、企业意识和内控建设,通过拥有品质高度自觉、进取心和敬业意识高度组合、业务技术高度娴熟的人,在现代金融企业意识的推动下,实施内控机制建设,为风险的防范灌注“铜墙铁壁”。

1、防险体系工程对人的设计要求。一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专家认为,通过对人的激励,可以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人的爱岗敬业精神,这样就可以从主观上减少工作失误,减轻经营风险。激励机制的实施,首先要把工作指标量化到人,把指标与职工的转正、调资结合起来。其次是把奖惩兑现到人,不仅包括奖金、工资,而且要包括入党、提干及住房。再次是要把权力下放到人,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必须需要一个宽松的外部条件,从而使所希望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发生的爆发性。最后是要把制度落实到人。银行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时地兑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激励的依赖性和抗激励的产生。二是要建立流动机制。第一是要实施强制性的例假制度。在我国的金融企业中,基本上都没有达到满负荷工作要求的三分之一,富裕人员本来就过多,这为我们实施例假制度创造了充分条件,强制性的休假可以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同时,也可制衡风险的产生。第二是要贯彻实施岗位轮换制度。岗位轮换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和防范金融风险,平衡和提高业务技能,第三是要实施离任前的审计制度。坚持离任前的审计对经营者的日常决策有一种避险和防险作用,迫使经营者在任期间能时时检点自己的经营行为,促使自己的决策走向民主化和科学化。三是建立人才资源的会计机制,人才资源会计就是对人的能力诸如特长、成绩、错误及社会背景作为定性或定量指数予以量化,作为会计资源数据库的基本元素。在每个会计核算期,都要对人员进行核算评分,根据得分情况,确定强制休假人数、岗位轮换人员、异地交流人员及待查处罚人员,这样进行调整,不但可以增加新鲜活力,而且也对金融道德风险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防险体系工程对现代化金融企业意识设计的核心就是进行金融企业的观念性建设。对此,要求培养两点经营意识:一是转制意识,使金融企业更适应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银行与企业是一种同生存、同发展的共生关系,它们必须保持相同的运作机制,才能协调发展,而现在却出现改制的企业与不改制的银行相互牵扯、相互制约,企业想跑缺后劲,银行想动缺思想。银企本是一体,企业不活、银行岂能活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种体制性风险原因,导致银行铤而走险,各种金融违规风险案件滋生蔓延。由于银行实行的是总行一级法人下的授权机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约束了基层经营行的改革步伐。现在的要求是扩展授权范围,允许部分基层经营行试点性地进行股份制改造,变公共产权为单一产权,以此搞活经营,减轻经营压力。企业和银行间也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二是转向意识,要认真贯彻实施“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此消除体制性风险。过去,我们的专业银行在经营中以粗放为主,盲目上项目、扩规模,最后把银行搞得象地方政府的出纳和税收的金库。在这种背景下,信贷风险居高不下,象达摩克利斯剑一样威胁着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转向就是要有市场观念和商人观念,在经营上以市场为“龙头”,以盈利为目的,以《商业银行法》为保障,不唯上,不唯政,只唯实,坚持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从而最终实现在体制上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在业务发展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3、防险体系工程认为金融企业内控机制的建设是整个工程的保证。对此,首先要改变传统稽核审计路线,实施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传统的稽核审计方式有两种:一是行长领导下的审计体系,一是现在理论界推崇的下审一级的派驻方式。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在实际操作中都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前一种是行长领导下的体系,故最大的缺陷就是对行长本身的经营决策行为无法审计也不敢审计。日常的审计工作只能算是行长思维的延伸,这样就不能抓住真正的风险源。后一种方式最大的缺陷是派驻行与审计人思想不可能达到统一,心存抵触情绪,更得不到充分支持。没有一个融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所有的措施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而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可以较好地对决策层施压,也能保证经营者有职有权,保持被授权管理者的工作到位,保持对经营者经常性的监督和最终控制,这样也可以从根本上理顺派驻人员的双重义务和双重责权的身份,使之名正言顺地进入基层行经营决策层。其次是要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完善自身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通过比例数字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因此,商业银行要赋予会计财务主管以特别权力和地位,第一要建立以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为纲,各种指标诸如存款付息率、贷款收息率、贷款质量比、拆借资金比等相互关联,逐步向深层分解的网络。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为管理人员提供考核决策依据。第二要界定各级行的权责和相应的考核和检查标准,通过编制年度财务计划和下达各级行财务收支计划和经营指标计划,进行经营目标和经营成果的考核。第三要通过会计管理建立健全贷款呆帐准备金计提呆帐核销制度、逾期贷款停止计入当期损益制度、无形损耗大的电子设备加速折旧制度,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最后是完善电脑化管理,改进内部控制操作手段。它的实施要点一是要各部门的操作系统与主管领导行长及审计部门的电脑联网,审计及决策层可以对全行业务经营实现实时控制;二是要把全行的经营方针、政策及业务操作规程全部纳入电脑管理系统,从而保证全行业务的正常运行和内部审计的及时准确性;三是要严格地把电脑系统的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及相关业务管理人员分开,以保证电脑管理系统的正确应用和防范内部风险。

二、学习和借鉴“一揽子”先进成熟的金融管理理论,以提高决策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金融风险的发生,不仅局限在经营决策层的领导,而且也常常发生在经营操作层职员的身上;不仅出现在最高层总行,而且也出现在最基层营业所;不仅发生在业务科室,而且也常常发生在后勤保障科室。因此,就不能用一种或几个防险措施放之四海而皆行。各级经营人员要经常学习一些成熟的定量和定性的管理理论,并能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在借鉴中得到发展。对于定量管理理论,这里要首推经济学家帕森斯的风险预警论制度,它是依据大量的历史数据,通过科学的手段方法,建立预警数据模型,根据外来各指标因素的变化,而对未来情况实施的预测。同时,预测的各个单项指标数值将进一步加工处理,而形成一个对未来发展态度是优是劣的综合评价。这一理论还能通过系统的滚动运行,实现连续监测预警。这就更加有利于我们随时从未来警情预报中得到启示,及时调整对策,向有利的方向不断发展。

这种理论对我们的要求是做好“四个善于”,力求工作主动。一要善于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业也由过去简单的借贷钱庄式服务,步入集团化、跨区域、跨国界的并拥有先进的工作机具的大型组织,在日益发展的社会,很多理论要学,很多问题要思考,这样才能作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善于借鉴。只要本着“扬弃”的态度,借鉴一些西方适应金融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我们便会节约经营成本获得跳越式的发展。其三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不会发现问题的经营者绝对不是出色的经营者,至少是无建树、无成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管理者,更谈不上对风险的防范。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金融业也是处在风险→防范→改善服务→新的风险→更大的防范→更高的服务→……的发展之中,发现不了问题,那只能使工作裹足不前。最后是要善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是深入研究,仔细调查,弄清原因,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这也是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最佳武器。

对于定性管理理论,这里要首推经济学家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观点,该观点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一个系统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经非平衡,向更加有序的稳定结构演化(即从混沌到有序),认为开放性系统存在的非线性协同作用机制,把系统的内外因素所引起的涨落波动不断地放大和耗散,形成并增大负熵(系统无序程序的量变)流,降低系统的总熵值,从而由往来的混沌无序状态逐渐演变为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规范有序的状态。同时,也使我们可以清醒地把目前金融风险发生的频率加大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调整方式联系起来。金融市场风险的波动是非平衡状态向平衡运作的过程,随着各方不懈的努力,这种系统将演化为更加协调,更加高级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四个不同”,勇于驾驭系统。当前的金融行业,都是由总行到分行乃至营业所层层设置的庞大机构,这就要求我们处在不同系统,站在不同位置,面对不同问题,就要有不同的防范的方法和思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总行要面对宏观调控风险、国家政策风险,分行要面对区域平衡风险和比例控制风险,支行则要面对产业结构调整风险和市场风险,营业所则要面对操作风险。这四大系统实际上同时都处在一种不稳定的非均衡状态。为了使之更加稳定,就要想措施、施外力,比如分析支行系统的市场风险;由于市场风险的存在→产品销量不畅→信用放款不能归还。而银行施加的外力是取消信用放款而代之用抵押放款,这样就会使系统又恢复到更加稳定的平衡。身处不同的系统,就要善于分析思考问题,找准工作的契入点,然后巧施外力。这样就会建立牢固的防险体系。

三、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保险式”风险补偿机制,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风险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它必然有出现的可能性,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旦出现,便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影响,给国家带来损失,那么如何减少损失,减轻社会波动,维持我们正常的工作秩序,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的风险补偿机制和措施得力的风险处理手段。

1、澄清思想上对风险保险的认识,建议尽快建立出台金融业保险制度。对于金融业的保险,现在流行的观点是金融机构又不会破产,保险本身根本没有意义。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是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规模之巨、资产之大、分布之广,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比拟的。任何一家破产,都会引起全国性的金融混乱。在目前的情况下,破产就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一个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商业银行并存的金融体系正在形成。在这个体系中,既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有股份制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以及信用合作银行,他们在利润的驱动下,必然都或多或少地从事风险较大的风险业务,这必然增加了经营的不稳定性。实际上,金融机构本身的抗险能力是很差的,资产结构的不合理、超额准备的不足、次级准备的缺省、资本金比率的偏低,都无不对金融机构构成威胁。同时,在金融业与国际接轨中,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为保障其安全经营及存款人的利益,也会向我国中央银行提出存款保险请示,这已成了国际惯例。如果我国的金融保险制度得以出台,那么它定能构成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的一道强有力屏障。

2、建立金融风险的分散补偿机制,构筑风险防范强有力的第二道防线。一要善于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目的是要求金融企业不要承担过大的利益体,不要把自己的利益与某一家或几家联系起来。支持企业要有重点,但不要集中,要有质量,但不要有过大的份量。要做到分散是对客观存在的而又不确定的贷款的风险的分散,而不是贷款投向上的分散,对信贷资金的投资分布要符合银行“三性”原则,对大户的贷款要按比例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对小户的贷款要完善手续,加强管理。二要善于转嫁风险。市场经济是一个竞争性的经济形态,人们的思想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要不断深化,银行也是一个企业,银行的经营者把风险转嫁绘社会和他人,也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竞争发展的必然选择。转嫁的途径有;①依据《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完善贷款手续,注意风险回避,如对大额的项目实行联合贷款;对单个企业不能发放超过该行贷款总额10%的贷款;对小额贷款一律实行质押。②按照《担保法》的要求,对所有实施抵押、质押的贷款,认真调查其合法性。同时要对企业的抵押物强制性的实行投保。③认真学习《票据法》,要掌握各种票据使用要领,做到权责分明,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通过以上途径,风险便可转移到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三是要建立补偿制度,弥补贷款的事实风险。一要做到补偿基金提取的途径多元化,它不仅要求从银行自身每个核算周期按一定比例提取呆帐或坏帐准备,而且也要求从借款户的一定比例借款金额和开户企业的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补偿准备。二要做到补偿基金提取的制度化,特别是在对企业的制度执行时,常常要受到企业效益不高、资金紧张,对这种方式不理解时,银行信贷人员要从风险安全的角度及银行自身建设的角度澄明道理,以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三是提取的方式要灵活化,银行在做防险工作时要对企业进行分类。对评定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发展有潜力的企业可根据情况适当下调比例,以保证企业有充足的发展基金,对评定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夕阳企业,要适当上调补偿基金的提取准备,以防风险的到来时有充足的补充。

3、掌握善后处理原则,坚决控制风险的蔓延。一要坚持及时性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刹住风险。如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流动性滞阻,一级准备不足,头寸紧张,发生支付困难,不能保证客户正常的现金支取,或由于外资银行的涌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及来自国内同行竞争的压力,使自己客户流失,资金来源减少而出现流动性风险或竞争风险时,银行要做的不是回避顾客,而是要积极主动与上级行联系,或争取中央银行的支持,以优质的服务、快捷的效率、及时调集资金或调整经营战略,控制风险。二是要坚持彻底性原则,净化风险苗头。如在运作过程中,内部控制失衡,出现制度执行不严格,监督机制不完善,职员违章作弊而导致的内控风险,或内资拐款及抢劫风险,银行在管理中一方面坚决按照内部制度或司法程序的规定,坚决对有关人员实行处罚,决不因人情网或有良好的历史而姑息养奸。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配合公安部门,抽人员,提供线索,尽早挽回损失。三要坚持强制性原则,把对风险的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当商品货币在交换时显失公平,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信用原则失去平衡,企业在经营中避债、废债和逃债时,银行就要实施强制性的法律手段,不要怕企业破产,要敢于依法起诉,否则便会陷入“银企互绞”的沼泽地,这无异于慢性自杀。

标签:;  ;  ;  ;  ;  ;  ;  ;  ;  ;  ;  ;  ;  ;  ;  

金融风险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