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调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_银行论文

战略调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_银行论文

战略调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路径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资本约束

(一)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资本约束

1.监管的约束。中国银监会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商 业银行普遍感到了压力。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全面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监管框架, 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资本监管方面加快了与国际接轨 的步伐。与老办法相比,新办法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 表内资产风险权重大幅提高,有8类资产项目风险权重出现较大变化,如房地产抵押贷 款的风险权重过去是50%,现在是100%;国有特大型、大型企业保证贷款风险权重分别 由50%、70%提高到100%。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资产综合风险度约提高了10个百分 点,这意味着1000亿元的资产将比过去多消耗8亿资本。另一方面,对计入资本的项目 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剔除了专项拨备、其他准备金及当年未分配利润,导致资本净额下 降。未分配利润虽然在西方一些国家没有计入,但在香港仍然可以纳入核心资本,因此 ,国内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比香港标准更严格。新的资本监管制度的实施,这将对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将从理念到实践给国内银行业带来实 质性的冲击。如何适应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 的棘手问题。

2.股东的约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银行股东要求的资本回报率有一个通行的标准, 就是无风险的政府债券回报率加上一定的银行风险溢价。根据这个通行标准,银行股东 要求的资本回报率水平大约为10-15%。

当前我国有不少民间资本要进入银行业。我国银行业之所以能够在股本收益率并不高 、远低于股东期望的回报率的情况下吸引到众多的法人投资者,主要是因为现阶段社会 资金短缺,一些法人股股东并不是为了谋取直接的股权投资收益,而是为了融资便利, 或出于其它关联交易的需要。随着国内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监管制度的逐步完善,这 部分股东就可能要退出来。同时,随着股东投资意识的不断增强,当期资本回报率对银 行的资本约束将越来越明显。

3.市场的约束。在历史上,金融危机总是给银行存款人及其交易对手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规避风险,社会公众为了自身存款的安全,自然要关注代表商业银行财务稳健性的 资本充足率指标。随着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公众更容易从 市场中获得商业银行经营的一手资料,并通过自己的交易行为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 发展。一般来说,资本充足的银行将受到市场的追捧,获得更多的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和 更广阔的业务发展机会;资本不足的银行将受到市场的冷遇,在与客户的资金往来中承 担更高的资金成本,严重的还会触发公众挤兑。过去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信用作为后盾 ,资本并不为社会公众所关注。但是,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隐性担保的逐步放弃,广大 存款人必然要过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就是来自市场方面的对银行的资本约束。

(二)资本约束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资本约束的现实,既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构成直接挑战,同时也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产生积极效应。

1.有利于增强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当前,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不高、资本充足率 偏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强化资本约束,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尽快改变这种 状况,进而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更好地维护社会公众信心。

2.有利于重塑我国商业银行的理性发展模式。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性,国内银行长 期缺乏资本观念,缺少资本约束。国内银行业存在普遍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偏好” 。但由于资本是有限的,决定着银行规模也是有限的,资本制约着银行规模的无限扩张 ,因此,强化资本约束,有助于国内银行业摈弃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重塑理性发展模式 ,加快转向较低资本消耗、较高经营效益的轨道上来。

3.有利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企业理论表明,资本所有者——股东是企业 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拥有和行使主体。如果没有来自资本所有者方面实现自身权 益的内在要求,就谈不上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强化资本约束,其实质是资本所有者对 实现自身权益的强烈要求。从这个意义说,资本约束是推进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根 本动力。

二、资本约束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困境

在资本硬约束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本困境:一方面,存在着 巨大的资本缺口;另一方面,资本补充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巨大的资本缺口

1.资本严重不足是我国银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使按照较为宽松的原资本监管口径 计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国际银行业比较明显偏低。根据有关资料估算 ,2003年底,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5.75%左右,其中,3家 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包括浙商银行)的平均资本充 足率分别为6.0%、5.3%和7.4%,低于8%的最低监管要求,比国际活跃银行通常12%左右 的资本充足率相比,更显不足。根据《银行家》杂志2004年度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 的统计,在资本排名前30家银行中,只有四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低于两位数,其余 26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1.56%。这四家资本充足率低于两位数的银行分别是中国 建设银行6.51%、日本联合金融9.24%,中国工商银行5.52%和中国银行6.98%。

按照原资本监管口径计算,要使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符合8%的最低要 求,资本缺口达3400亿元左右;而如果要达到10%的稳健水平,资本缺口就要高达6300 亿元左右。如果按照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从资本中剔除专项准备、其他准备及当年 利润等传统项目,并且对尚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也从资本中扣减,同时不考虑表内外 风险资产发生变动的情况,如果要使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低要求,则我国主要银 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缺口约为2.4万亿元;如果要达到10%的稳健水平,则资本缺口就要 高达2.7万亿元。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出现如此之大的资本缺口,是与传统的片面追求规模的增长方式分 不开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贷规模的过快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本。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一直保持了较快的 增长速度。1999-2003年间,我国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贷款每年平均增长16.35%,平均 高出GDP增长率8.41个百分点;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每年平均增长33.82%,平均高 出GDP增长率25.88个百分点。但是,银行资本的增长速度却始终未能及时跟上信贷规模 的扩张速度,从而出现了较大的资本缺口。以上市银行为例,由于规模的快速扩张,通 过上市获得的充足的资本,很快就被贷款消耗掉,资本充足率水平在上市后不久就又重 新跌回到或接近上市前的低水平。例如,招商银行上市前2001年底的资本充足率为10.2 6%,2002年6月底上市后的资本充足率猛增至16.38%,但到2002年末,资本充足率骤跌 至12.57%,到2003年末,跌到9.49%。截止到2004年6月末,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只有 8.12%,接近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2)信贷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银行资本的消耗速度。资产规模与资本净额的配比关系并 不是固定的量,而是与资产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各类资产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同, 其所需要的资本也就不同。其中,批发性企业贷款对资本的需求最高,其风险权重基本 上为100%;逾期90天以上、专项准备不足贷款余额20%的企业贷款未担保部分,以及评 级在BB-以下的企业债权,在扣除专项准备后的风险权重为150%;消费信贷对资本需求 比较低,其风险权重只有50%;政府债券对资本没有需求,其风险权重为零。从我国商 业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看,2004年6月底,批发性公司贷款高达16万亿元,占 自营贷款的90%,占资产总额的56%;而消费信贷只有1.8万亿元,占自营贷款的10%,占 资产总额的6%。由于批发性公司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中占主要比重,成为推动风险 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于是快速下降。

(3)较为严重的不良资产严重侵蚀了银行资本。由于批发性对公信贷业务过多地受制度 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其风险比消费信贷要高得多,这使得我国商业 银行的资产质量普遍较差。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03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 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高达24406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7.8%。其中,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6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36%;政策性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361亿 元,不良贷款率为17.39%;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8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92%。如果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指引对不良资产进行拨备,则我国主要商业银行金 融机构需要计提呆账准备1.6万亿元。其中,一般准备为0.14万亿元,专项准备为1.46 万亿元。同时,我国主要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着巨额的非信贷资产损失,至少要计提 6000亿元以上的其他准备。按照原资本监管口径计算,专项准备和其他准备可以全部计 入银行资本;但按照新资本监管口径计算,这些不良拨备不能计入银行资本,并且未提 足部分也要从资本净额中扣减,这使得不良资产直接形成了对银行资本的损耗。根据有 关资料测算,不良拨备的因素在资本缺口中占了2万亿元左右,占总资本缺口的83%。

2.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不但现在存在着巨大的资本缺口,而且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要面临着较大的资本压力,资本缺口 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1)我国经济体系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银行贷款保持较 快增长。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为资本需求单位提供足够的低成本 的融资支持,银行体系依然要成为国内融资的主渠道。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还 处于消费结构升级、重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阶段,未来几十年将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 增长速度。因此,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我国银行信贷依然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根据历史的经验数据判断,经济增长保持7-8%的速度,至少需要金融机构贷款16-18%的增长,这意味着银行业资本也需要保持16-18%的增长,才能够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2)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处在规模相对不足的阶段,规模经济内在要求银行保持较快 的发展速度,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本补充。从美国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看,商业银行的规 模经济效果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存款成本越低,使得贷款利 率更富有竞争力。2003年度,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商业银行存款付息率为1.18%, 比总资产在1-10亿美元之间的商业银行低0.4个百分点,比总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的商业 银行低0.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综合化经营能力和零售化经营能力越强, 非利息收入比重越高。2003年度,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比重为 50.31%,比总资产在1-10亿美元之间的商业银行高18.43个百分点,比总资产在1亿美元 以下的商业银行高25.3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赢利能力越强,资产收益率 越高。2003年度,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为1.38%,比总资产在1 -10亿美元之间的商业银行高0.16个百分点,比总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的商业银行高0.47 个百分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处于规模相对不足的阶段,今后还必须继续保持较快 的发展速度,抢占更高的市场份额,以增强未来的竞争地位,保持更强的竞争力。但与 此同时也必将带来更大的资本压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面临诸多困难

1.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积累情况看,由于赢利能力较弱,缺乏足够的“造血”功能 。据有关资料估算,2003年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利润率总体水平仅为5.38%,远远低于国 际优秀银行20%以上的水平。造成我国商业银行赢利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定价水平 偏低、银行的税收负担较重以及金融环境不成熟等。在定价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不 能对贷款的风险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贷款定价往往只是覆盖经营成本,不能有效地覆 盖风险成本。同时由于非理性的价格竞争,经常出现不计成本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现 象,大大压缩了银行的赢利空间。在税收负担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但要征收5%的营业 税,而且要征收33%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达到60%左右,这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赢 利能力。在金融环境方面,由于金融消费环境不够理想,社会大众还缺乏充分的有偿金 融服务意识,加之金融产品创新还面临诸多管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由此受到制约 。

2.从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本融通看,由于容量有限,缺乏足够的“输血”功能。在市场 经济中,商业银行外部补充资本主要是依靠资本市场。然而,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容量极 其有限,很难承担起银行资本的“输血”功能。根据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我国银 行业高达2万亿元以上的资本缺口必须在2007年前加以弥补,这意味着自2004年开始每 年至少要筹集7000亿元的银行资本。而从资本市场筹资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1年至20 04年2月期间,累计筹资(包括A股、B股、H股和可转债融资)10273亿元,平均每年筹资7 90亿元。如果从现在起每年从资本市场筹资7000亿元资本,资本市场所要遭遇到的压力 可能比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的影响更大。与此同时,市场不断扩容和频繁的再融资,也 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银行股的市场表现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3.从银行股东的增资动力看,由于利益驱动,缺乏足够的“供血”功能。资本的本性 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股份制银行中,资本所有者——股东的共同要求是资本收益的最 大化。随着股东投资意识的不断加强,当期资本回报率对银行的资本约束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股东希望银行尽可能地进行高财务杠杆运作,提高银行资本回报,并要求银行 尽可能地提高当期利润分配比率;另一方面,为了不让自身的股本受到摊薄,股权利益 受到稀释,在自身投资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老股东往往不愿意银行增资扩股,即使愿意 ,也要有严格的限制。因此,银行业补充资本,还要面临着投资者的利益约束。

三、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调整

(一)树立风险资本的观念

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然要面临着各种风险,风险意味着未来可能的损失。在现代商业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银行的经营损失可以分解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 损失三大类,对于任何一类损失,银行都必须有效覆盖,才能生存发展。其中对于预期 损失,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的损失,是要通过合理的风险定价和充分的损失准 备来覆盖,前者构成利润来源,后者则直接列支成本;对于异常损失,也就是超出正常 情况下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却又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损失,是要通过危机处理 模拟的方式进行防范,而无法用资本来覆盖;对于非预期损失,就是超过预期损失的、 具有波动性的那部分潜在损失,由于不知道它会不会发生,因此无法列作当期成本,而 必须以资本来做准备,即资本覆盖。我们平时所说的风险资本,就是指用来覆盖这方面 损失的资本。

风险资本和风险直接相连,由此产生了银行对风险资本的管理要求,这是现代商业银 行资本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风险资本的管理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资本管理,其更强 调提高“内部管理”的功能,是银行提高内力以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风险资本的 管理直到目前还是国际商业银行领先的方法理念,其精髓是通过对风险资本的度量和配 置,有效引导业务发展方向,实现最优化的收益风险组合,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风险 资本配置的接受对象可以是各个业务线、各类客户、各个业务人员等等,可以根据管理 的需要来分解、组合。在先进、成熟的国际商业银行中,风险资本的管理与账面资本的 管理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协调的专业化体系,对银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把握风险与发 展的平衡,从而在激烈竞争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加快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中国银行业要走一条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新路子,必须牢固树立风险资本和风险资本管 理的观念。同时需要加快业务转型,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非传统的银行业务,积极调 整传统的银行业务结构。

1.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

从历史上看,商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以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2 0世纪70年代以来,零售业务受到了国际银行业的普遍重视并得以迅速发展,现在已经 成为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中 ,零售银行业务的比重通常都在50%以上。

相比于批发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1)风险比较分散,资本 占用比较少。零售业务的客户对象众多且分布广泛,经营风险能够得以有效拆分,信贷 风险集中暴露的概率一般来讲要低于批发业务,因此风险资产权重在整体上低于批发业 务,资本消耗比较低,一定的资本数量可以推动更大的零售业务规模。(2)盈利空间比 较大。消费信贷、信用卡贷款等业务都是以抵押贷款为主,并且大都是针对具有稳定收 入来源的居民家庭,同时以零售业务客户为基础的银行中间业务大都实行固定费率制, 能够带来稳定的收入;零售业务是构成现代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基础,客户分布广, 社会影响比较大,容易扩大业务覆盖面;零售业务资产负债匹配和管理的空间比较大, 资源配置的平台比较宽,因此具有较强的溢价能力。因此,加快发展零售业务,符合现 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也是银行节约使用资本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 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金融消费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 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2001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年均增长率高达55.1%,但 是直到2004年6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余额只有17949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 比例仅为10.6%,这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加快发展零售业务,对我国银行 业来说是任重而道远。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重。中间业务占用的银行资本最少, 也是当今国际银行业发展较快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依赖高资本消耗的存贷款 净利差收入,而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普遍偏低。2003年度,我国14家全国性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只有4.76%。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传统、附加值不 高,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支付结算、结售汇、银行卡、代客外汇买卖、承兑汇票等中 间业务,其中,国际结算、结售汇、票据结算在对公中间业务收入中占大头,对私中间 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人汇兑业务、信用卡业务和POS业务,真正通过品牌效应来实现 收入增长的业务很少。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实现基本赢利模式 从存贷差占绝对优势转向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轨道上来。

(三)提高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为业务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

1.改革管理体制。重塑总、分行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将目前以分行区域管理为主 的体制逐步转变为既能发挥分行积极性,又能充分整合银行各种资源优势的扁平化管理 体制,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高效率的现代商业银行组织架构。

2.创新考核机制。转变传统的业务增长方式,重塑我国商业银行的理性发展模式,应 该有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有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要借助风险资本分配 制度,将短期盈利水平与长期盈利能力结合起来,将质量与规模结合起来,将收益与风 险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以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银行各级管理者基于长期稳定的收益而非单纯规模扩张的经营行为 。

3.提升管理技术。从应对资本约束的角度看,管理技术的提高是全方位的。我国银行 业要通过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和相关管理工具的应用,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初步量化 ;要通过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建设,建立对市场风险的进步初步量 化和集中管理的基础,以及建立对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还要探索操作风险量化的方法 ,探索风险资本度量的方法,探索资本配置的方法。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信 贷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电子平台的建设,加快全行新的业务电子化处 理系统进度,加强各个领域技术的协调性、一致性,为实施科学的银行资本管理提供全 面的技术支持。

4.加快培养高层次业务、管理人才。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 等多渠道培养高层次客户经理、产品经理以及现代商业银行管理骨干。

标签:;  ;  ;  ;  ;  ;  ;  ;  ;  ;  ;  

战略调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