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地方文献(客家文献)征集途径——以龙岗区图书馆征集为例论文_何竞锋

浅淡地方文献(客家文献)征集途径——以龙岗区图书馆征集为例论文_何竞锋

何竞锋

龙岗区图书馆

摘要:作者以龙岗区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为例,分析了地方文献征集的现状,确定征集的范围和内容,提出了几点取得成效的征集途径。文章明确指出图书馆必须建立机构、保障人才,开辟创新征集途径,才能长期有效保证地方文献收藏的数量和质量。

关键词:地方文献;客家文献;征集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历史记录,是地方文化的厚重沉淀,是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并能具体、深入地揭示出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风俗、物产、宗教、人物等内容,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它起着存史、资政、励志的作用。存史,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这是当代图书馆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文献是对历史过程的记录,地方文献是对地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录。一代又一代的人,只有通过文献记录下来的历史轨迹,去了解过去、认识过去,从而把握现在,规划、建设未来。

龙岗区是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运动”重要聚落地。客家人在深圳的创业史与发展史,是客家人第四次迁徙史上极其生动辉煌而富有价值的篇章。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深圳地方上的官方历史典籍、文人笔记十分贫乏,作为地方“野史”的族谱也消失严重,这就造成该时段人文资料的空白,可说是深圳地方历史的惨痛损失。值得庆幸的是,龙岗区内至今还存留着一批围堡群落或围堡遗址,如龙岗镇罗瑞和村鹤湖新居、坪山镇曾氏大万世居。这批建筑遗物就是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的凝固史诗,它们无言地为子孙后人述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先人赐予我们的这笔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丰厚的资本和财富,应倍加珍惜和爱护。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已是迫在眉睫。

1 地方文献征集现状

目前,由于我馆建馆较晚,且地方文献、特别是客家文献的征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2009年4月起开始向社会征集),尽管征集到馆的地方文献、客家文献资料数量不多,但也先后为区委宣传部的研究课题、区史志办撰写地方史志和区教育局校史编写组提供了相关检索和查阅,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近年来,我馆十分重视地方文献和客家文献的征集工作,先后深入辖区各个街道和部份区属部门、单位开展征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征集到馆的地方文献及客家文献,无论数量、质量都有相当程度局限,这项工作仍很薄弱。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征集的实践工作中,普遍存在观念意识的淡薄,重视和支持程度欠缺。同时,鉴于征集面广,征集对象涉及部门、单位和特定人群众多,征集工作遇到的困难多,难度大,可以表述为举步维艰。

要走出困境,则要拓展思路,谋划新的对策,进一步加大地方文献和客家文献的征集力度,探寻征集工作的新路子。如不及时想方设法,采取相应举措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社会上散存着的地方文献和客家文献,将会逐渐濒于流失,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2 地方文献征集范围及内容

立足于现实情况和龙岗区特色,切实做好地方文献(客家文献)的征集工作。逐步建立门类齐全、系列完整、覆盖全面、彰显特色和影响显著的地方文献(客家文献)体系。

2.1 图书类文献

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年鉴:包括区域统计资料、年度报告、皮书等;地方志:包括市、区、街道、社区等;地方史:各区域、各行业、各时期、各专题、机构及个人,史实、大事记、史料等;地方概览:包括区域词典、百科全书、综合大全、概况等;家谱、族谱、村史;专题资料汇编:包括区域法规汇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文化和文物普查、资源普查、民间文艺集成等;名录:包括各企事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名录、产品目录等;图片集:以图片为主题,反应区域特定时期、特定主题或特定机构的文献汇集。

2.2 连续出版物类文献

包括地区的正式、非正式出版的报纸、期刊等。

2.3 数字文献及其他多媒体文献

包括音像制品、光盘、电子图书、数据库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散布类文献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

包括涉及地方的海报、照片、机构或企业的形象宣传资料等。

2.5 客家文献

有关客家地区、客家文化、客家人、客家民系等客家课题的所有著述。

3 地方文献(客家文献)征集的途径

采取多种征集方式,除本部门订购、采购已出版发行的有关地方文献的图书、报纸、期刊外,对于其他相关资料,以及实践中发现漏收的有关书刊,视其珍贵程度,则应及时设法征集。

3.1 固定渠道征集

3.1.1对于地方出版的,有固定出版周期的出版物的单位,以及由于经常联系而建立了密切业务往来的本区著名作者,应加强联系沟通,及时地征集到新出的图书、报刊。

3.1.2委托征集。龙岗籍的港、澳、台及海外人士众多,对这些人士及其有关著术的情况,我们了解不多,因此,委托外办、政协、台胞联谊会的有关人士,请他们通过各种关系为我馆征集。

3.1.3通讯征集。向征集对象发函或电话,大力宣传地方文献征集的目的和意义,使其乐于支持征集工作。

3.1.4媒体宣传征集。争取媒体支持、舆论引导,引起广大市民的重视。在全区形成广泛关注地方文献征集的社会氛围,在更大范围内,产生重视征集工作的规模效应。

3.2 走出馆门,多方收集

由于地方文献(客家文献)资料散见于辖区各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和个人手中,一般不能像图书、报刊那样可按订单订购,它必须通过周密规划、有的放矢,在调查了解其基本规律和现状之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征集方案。因此,根据我馆实情与特点,在基本做好固定征集的前提下,目前的最佳途径是走出去,按期到档案局、党史办、政协办、文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及深入各街道企事业单位进行多方征集,使征集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正常运行,以期获取最佳绩效。

龙岗客家人大多来自粤东北的兴宁、梅县等地区,从建筑形制上可以看到其明显的传承轨迹。鉴于此,2011年11月我馆决定赴梅州市学习取经,先后到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梅州市梅江区图书馆、梅州市嘉应学院图书馆进行实地学习和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和座谈会的形式,与这些馆的领导和员工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学习与交流。最终我馆与上述3馆建立了客家文献共建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初步达成客家文献征集和利用环节的一些合作意向,通过在征集过程中的信息互传互通,复本互换,客家文献书目数据库信息的互建共享,以达到互惠互利,共享双赢之目的。

3.3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我馆先后举办了“地文献征集展览”、“客家文化展”等展览活动,邀请宣传部、档案局、客家人杂志社、各界人士及广大读者朋友参加,并通过报纸等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扩大影响。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和依赖性,让单位和广大社会人士意识到地方文献(客家文献)送交图书馆保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善举。

3.4 加强馆际协作,共建共享

在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的大框架下,由市、区各图书馆共同参与制定深圳市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建设规范、协调地方文献建设内容、共同提供地方文献服务。组建覆盖全市的地方文献征集网络,地方文献建设人员之间及时交流征集信息,对征集的多余的地方文献复本可以在各馆之间进行捐赠与交换。

3.5 地方文献人才与经费保障.

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是个长期的工作,它需要代代相传承续下去。所以,图书馆必须建产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文献部门,设立专职或兼职地方文献工作岗位,保持人员队伍的基本稳定,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地方文献馆藏建设有一个可靠的人才保障。

征集实践中,有些部门或单位制作昂贵的精美画册,尤其是少数家谱、族谱(线装书)制作量少,而不愿无偿提供。这就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不使这部分珍贵史料缺失。因此,我馆每年的年度预算里保证一定的地方文献建设专项经费,以保障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丽川.深圳客家研究.海天出版社.2013.

[2]管林根.客家与龙岗.花城出版社.2002.

[3]张一兵.深圳旧志三种.海天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何竞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5

标签:;  ;  ;  ;  ;  ;  ;  ;  

浅淡地方文献(客家文献)征集途径——以龙岗区图书馆征集为例论文_何竞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