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赵开健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赵开健

赵开健 四川省阆中市白塔初级中学校 63740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在此,我就初中阅读教学发表几点粗浅见解: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比如提出这样的要求:“你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办一期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将会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当前,不少中小学生阅读追求猎奇,沉醉于小说和漫画的故事情节里,课外阅读更是以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读物为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不能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可见读书、读好书是多么的重要。可现实生活中学生并没有那么多好书,也不明确哪些书适合自己。

首先是引导学生去读原著。

因势利导读长篇名著,可以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有时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愿望。有些课文是长篇名著的节选,教学这些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可利用读报课、班会课推介优秀书报、期刊、读书网站,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报》、《读者》、《杂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散文》等。可利用校园网、广播室、黑板报开辟《好书推荐》栏目,或者每周每月由家长、学生或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精品少儿读物。这些图书可以是散文、杂文、诗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传统精品,如《科学博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四大名著、《名人传》等,也可以是热销图书等。

其次是进行比较阅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较阅读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从某个角度出发,进行扩展比较式阅读,为课文找到有关比读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我的做法是为课文找“朋友”,有时候是教师找,复印下来与课文比较阅读;有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去找,通过查找资料,让每位学生自主为教材找到一位“朋友”,并在小组中说出找到这位“朋友”的理由。让学生主动寻找,能培养学生略读、精读的能力,也能训练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

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训练中,笔者经常遇到学生“滞读现象”。学生一看到文章篇幅较长或语言信息传达的事物皆为新生事物而有陌生感时,往往会产生烦燥不安情绪,导致学生读不进去或“走马观花”,以至不能获取或不能准确获取语言信息,更谈不上准确解答关于阅读的训练问题——这也是阅读兴趣不高的表现。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无所察觉而津津乐道于答案的分析或忙于赶进度,这样的训练是不会有收效的。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圈点勾划和作批注作记录的习惯。

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划”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划呢?关键性的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阅读与写作的经验之谈。的确,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课外阅读不但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也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因为阅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而写作的需要更渴望进一步阅读,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所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故而影响了阅读效果。笔者认为,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课上完后回家及时复习巩固一样,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的作用。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进行指导,教会他们如何广泛阅读、做好阅读梳理小结,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摸索阅读教学规律,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严谨求实的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论文作者:赵开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  ;  ;  ;  ;  ;  ;  ;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_赵开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