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达浪乡李家坪幼儿园 731100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课堂注意力,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课堂教学。由于注意,人们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没有注意,人们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将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提高幼儿课堂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保障。如何培养幼儿的课堂注意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简单的环境
俄国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灵。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幼儿,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以便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和注意力的集中。除此之外,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言行举止,配合幼儿的行为,无论幼儿在干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打扰, 给幼儿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
二、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但孩子却很难做到。因此,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成人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
三、采用游戏的方式
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规则。比如,与孩子一起玩“指挥交通”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交通警察,事先约定每班交通警察要站4分钟的岗,时间到后才能换岗。在游戏中,对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慢慢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有意识地增加干扰因素来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家长可以偶尔在孩子做事时,假装无意地把他感兴趣的玩具、小图书或糖果等放在他旁边。当孩子表现出要放弃当前的活动去选择新的诱惑时,家长应及时地明确提出要求,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的直接驱动。幼儿的认识活动会受到兴趣和需求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那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要善于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作为教育的生长点,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起并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他们必须通过人与物的相互作用,构建起真正内化的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幼儿期所独有的知识经验。
2.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一是化平淡为神奇。适当给平淡的事情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采用一些启发性的语句,像“这是怎么回事呀?”“让我们来猜猜看”,来引发幼儿对学习的好奇心。二是对浅显的现象给予深度的揭示。孩子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此时若把这些事物背后的奥秘告诉幼儿,就会重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幼儿对太阳的落山,天变黑的现象司空见惯,不当回事,可以告诉幼儿并不是太阳在我们头顶上走,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走,幼儿对太阳、地球再次产生了新的认识兴趣。任何事物都有无穷的奥秘,我们要善于把握幼儿的心理,引导幼儿保持认识事物的兴趣。三是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而幼儿又大都喜欢动手操作,尽管尝试可能会失败,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则会长盛不衰。动手操作能使幼儿的认识由表面趋向实质,从而激发更大的求知兴趣,促使幼儿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为养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孩子对某事物的兴趣越浓,越容易形成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教师要鼓励他们从事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及兴趣,并借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
3.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需要不断鼓励,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得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得对。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4.加强实践训练。习惯、习惯,习了才会惯。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情,只有做到位,而且要反复做,才能养成习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动作也就越成熟。”毫无疑问,行为习惯的形成也来于反复做,即反复的实践。如果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了,而在行动上却没有耐心,那么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人们知道:知识是基础,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往往会言行不一,许多孩子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难以做到,“知”、“行”严重脱节。为此,父母必须加强对孩子行为的训练,创设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乐、劳动等活动中,进行学习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为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反复强化,直至最后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一件事,如绘画、练琴、练书法等等,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论文作者:祁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幼儿论文; 注意力论文; 孩子论文; 兴趣论文; 自己的论文; 事物论文; 习惯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3期供稿论文;